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给体育课堂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甚至陷入了一些误区。本文就课程改革中出现教学误区的起因及存在误区的地方作了一些论述。
关键词:新课改;体育课堂;误区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0-061-1
我国的体育教学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经过无数专家学者的苦心经营、多次改革,现又有“新课标”,有“教参”,有“名师教案”,还有传统的和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什么动辄还进入“误区”?
原因有二:1.由于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标准中只规定了每个水平目标要达到的目标框架,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各省市教学行政部门也未能及时地制定出一套适合本地区实施的教学指导纲要和具体实施的教学内容方案。除了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有较多的指导外,选编的教学内容比较笼统,简单粗糙,缺少理论指导,哪个年级教什么内容,教到什么程度,教师们心中无数。同时,在淡化技术教学的思想引导下,在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作为教材内容时,教师感到困惑,甚至感到恐惧。2.在课程改革中,虽然体育老师对新课程理念有一定的认识,对各种教学形式也有所理解,但是由于全省各地的教师培训工作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自身素质高低不一等因素,不少学校的体育教学存在“花架子”,照搬各种教学形式,体育课华而不实,教学效果明显不高。
新课程改革给体育课堂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甚至陷入了一些误区。下面就课程改革当中出现的教学误区作一些论述。
一、学习内容的改变,造成运动量偏小,教学效果降低
体育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基本的要求是要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活动。目前体育课堂教学中运动量偏小的现象普遍存在。追究原因,主要是不假思索地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改造和降低难度要求,如:投掷都变成了实心球或沙包投准,重量轻了,距离短了;耐久跑用台阶测试替代;跳远改成了立定跳远;跳高的高度由横杆改用了皮筋和小垫;造成动作变形变性,运动量偏小,降低了锻炼价值和教学效果。
二、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改变,造成强度减小,学生体质下降
过去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生的学,现在是过多地采用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练习,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练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练到底,一味的强调学生为主体的“学”,而逐步地淡化教师“教”,但新课改并不是完全摒弃教师的“教”,有专家认为:“由知识传授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在中小学教学中,教师的“教”永远是主要的,但不等于是唯一的,也不等于满堂灌与满堂练,注重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但并不是取消教师的“教”。很多老师都把“少教”或“不教”作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和要求,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教“多”者往往会被冠之以观念陈旧、不和时宜等许多莫须有的罪名。那么,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要不要“教”了?我们应该怎样来“教”?新课改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个别化指导,以获得更大的自主,教师要更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主,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成为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如果放任自流,没有压力与监督,他们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堂课下来没有汗水、没有疲劳,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学生体质必然下降。
三、轻技能、重情感的教学方法的改变,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体育与健康课和文化课有着本质的不同,体育与健康课是一种技能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运动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逐渐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近几年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课堂气氛活了、内容也新颖了,但看似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质过分地追求学生的情感体验,追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追求课堂热闹,冷落了学生的身体练习,不注重体育课运动量,忽视技能教学的现象很突出。而这种情感体验只是即时的、形式的。学习的意义是让学生在认知和行为上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只有在学习中学会技能、明白了道理、超越了自我、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和发展时,情感才是真实的、有价值的。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才有可能形成参与运动的兴趣,也才有可能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终身体育才有可能执行。哪怕进行徒手练习也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知道做什么运动可以提高灵敏素质,做什么运动可以加强上肢力量等。缺乏运动技能的运动就如缺乏地基的高层建筑,必将不可能实现。所以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这是实现终身体育的有力保障。
四、一味反旧,重形式,课堂变成了“游戏与游戏化教学”,降低了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中的游戏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值得学习和研究,但一些教师为了形式创新,让游戏占据了整堂课,学生没有学到应有的技能,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也产生了阻碍。只要体育课就是上游戏,无论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通过游戏进行教学,泛滥的使用,体育教学成游戏的无意义的累积,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术的学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长期发展下去将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会失去课程改革真正的功效和意义。
总之,新课改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的不仅是外在形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内涵的理解,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活起来。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需要加强老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动和反思,才能发现和解决新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走出新课改中的误区。
[参考文献]
[1]黄小平.实施新课标教改中的误区与对策.体育教学,2004(06).
[2]毛振明.对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质疑,2004(03).
[3]董玉泉.如何合理有效地选择体育教学内容,2010(03).
关键词:新课改;体育课堂;误区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0-061-1
我国的体育教学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经过无数专家学者的苦心经营、多次改革,现又有“新课标”,有“教参”,有“名师教案”,还有传统的和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什么动辄还进入“误区”?
原因有二:1.由于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标准中只规定了每个水平目标要达到的目标框架,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各省市教学行政部门也未能及时地制定出一套适合本地区实施的教学指导纲要和具体实施的教学内容方案。除了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有较多的指导外,选编的教学内容比较笼统,简单粗糙,缺少理论指导,哪个年级教什么内容,教到什么程度,教师们心中无数。同时,在淡化技术教学的思想引导下,在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作为教材内容时,教师感到困惑,甚至感到恐惧。2.在课程改革中,虽然体育老师对新课程理念有一定的认识,对各种教学形式也有所理解,但是由于全省各地的教师培训工作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自身素质高低不一等因素,不少学校的体育教学存在“花架子”,照搬各种教学形式,体育课华而不实,教学效果明显不高。
新课程改革给体育课堂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甚至陷入了一些误区。下面就课程改革当中出现的教学误区作一些论述。
一、学习内容的改变,造成运动量偏小,教学效果降低
体育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基本的要求是要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活动。目前体育课堂教学中运动量偏小的现象普遍存在。追究原因,主要是不假思索地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改造和降低难度要求,如:投掷都变成了实心球或沙包投准,重量轻了,距离短了;耐久跑用台阶测试替代;跳远改成了立定跳远;跳高的高度由横杆改用了皮筋和小垫;造成动作变形变性,运动量偏小,降低了锻炼价值和教学效果。
二、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改变,造成强度减小,学生体质下降
过去教师只管教,不管学生的学,现在是过多地采用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练习,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练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练到底,一味的强调学生为主体的“学”,而逐步地淡化教师“教”,但新课改并不是完全摒弃教师的“教”,有专家认为:“由知识传授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在中小学教学中,教师的“教”永远是主要的,但不等于是唯一的,也不等于满堂灌与满堂练,注重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但并不是取消教师的“教”。很多老师都把“少教”或“不教”作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和要求,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教“多”者往往会被冠之以观念陈旧、不和时宜等许多莫须有的罪名。那么,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要不要“教”了?我们应该怎样来“教”?新课改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个别化指导,以获得更大的自主,教师要更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主,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成为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如果放任自流,没有压力与监督,他们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堂课下来没有汗水、没有疲劳,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学生体质必然下降。
三、轻技能、重情感的教学方法的改变,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体育与健康课和文化课有着本质的不同,体育与健康课是一种技能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运动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逐渐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近几年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课堂气氛活了、内容也新颖了,但看似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实质过分地追求学生的情感体验,追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追求课堂热闹,冷落了学生的身体练习,不注重体育课运动量,忽视技能教学的现象很突出。而这种情感体验只是即时的、形式的。学习的意义是让学生在认知和行为上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只有在学习中学会技能、明白了道理、超越了自我、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和发展时,情感才是真实的、有价值的。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才有可能形成参与运动的兴趣,也才有可能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终身体育才有可能执行。哪怕进行徒手练习也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知道做什么运动可以提高灵敏素质,做什么运动可以加强上肢力量等。缺乏运动技能的运动就如缺乏地基的高层建筑,必将不可能实现。所以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这是实现终身体育的有力保障。
四、一味反旧,重形式,课堂变成了“游戏与游戏化教学”,降低了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中的游戏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值得学习和研究,但一些教师为了形式创新,让游戏占据了整堂课,学生没有学到应有的技能,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也产生了阻碍。只要体育课就是上游戏,无论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通过游戏进行教学,泛滥的使用,体育教学成游戏的无意义的累积,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术的学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长期发展下去将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会失去课程改革真正的功效和意义。
总之,新课改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的不仅是外在形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内涵的理解,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活起来。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需要加强老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动和反思,才能发现和解决新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走出新课改中的误区。
[参考文献]
[1]黄小平.实施新课标教改中的误区与对策.体育教学,2004(06).
[2]毛振明.对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质疑,2004(03).
[3]董玉泉.如何合理有效地选择体育教学内容,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