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学生心理耐挫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peng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可能会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各种挫折。若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化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尤为必要。
  关键词:学生心理素质;耐挫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2-064-1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厌学情绪的学生约占40%,因此,化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而应更深入地关注学生的心灵,重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寻找教学中的最佳切入口,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耐挫能力。
  一、我校学生心理素质的抽样分析
  笔者共选取三个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318人作为调查对象,针对化学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本次调查以问卷为主,访谈为辅,调查的内容有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意志等方面的心理因素。
  通过调查发现,心理因素不佳而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47.8%;心理因素不良而导致学习方法不好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80.4%;自我控制能力弱影响学习效果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29.1%;心理有缺陷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27.2%。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亟待培养和提高,充分的自信心、明确的学习目标、持之以恒的意志力、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常见的异常心理分析
  由于高中学生在学习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异常心理,如忧愁、恐惧、焦虑、悲观等,尤其是化学学科,知识繁杂多变,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异常心理,这些异常心理如果不加以引导,不仅会影响化学教学效果,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化学实验中的恐惧心理。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集声、光、色于一体,千变万化,丰富多采,趣味性强,能吸引学生。但是化学实验中某些物质有刺激性气味,毒性较大,如氯气、氯化氢、硫化氢、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有些物质有致癌作用,如亚硝酸盐、苯的同系物、四氯化碳等。有些物质有强烈的腐蚀性,如浓硫酸、液溴等。有些化学反应非常剧烈,如氢气和氯气见光爆炸,铝热反应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引发学生的恐惧心理,因此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上述引发恐惧的刺激因素,明确指出所做的实验是安全实验,接触少量的有毒物质,不会引起中毒现象。此外,教师在实验中要以身作则,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实验态度,消除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
  2.化学学习中的忧虑心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不断获得的成功的体验,如果学习上的“拦路虎”较多,而成功的体验较少,就有可能使学生产生精神压力,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形成忧虑心理。频繁的考试、检测,有积极的一面,如查漏补缺,及时反馈;也有消极的一面,使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形成精神压力,产生忧虑心理。如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有些学生未能把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记住的仅仅是一些相互孤立的事实,缺乏思考、分析、归纳和总结。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加以引导,使学生认为化学易学易记,就可以消除学生的忧虑心理。
  3.化学学习中的“标签”心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有教师对他的评价,也有他们的自我评价,在心理上相当于他有一个“标签”,这个“标签”是學生对自己在群体位置中的反映。比如,“我很差,学不好化学”,“我笨手笨脚,做不好实验”,“我记性不好,记不住化学方程式”,这是学生给自己贴的标签。又如,“化学难学难记,不好理解”,“化学实验做不做没关系”,“化学很有趣,实验丰富多彩”,这是学生对化学这一门课程贴的标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学生的“标签”心理,恰当地要求学生,评价学生,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化学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
  1.抓住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素质和个体差异,采取阶段性和长期性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平时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分析,掌握学生属于何种类型,应采取何种教育方法。比如,对十分看重考试成绩的学生,在考试成绩下降后,应采取灵活恰当的方式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评价,不能一味斥责。又如,对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要在多方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素质,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说服教育,逐步树立其学习自信心。
  2.激发并保持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是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应给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刺激因素,可以起到指导和控制学生注意的作用。比如,教师讲课时说话的声调抑扬顿挫,教学活动方式灵活多样等,都可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稳定;当讲到重点、难点或关键之处时,教师采用一定方式进行强调和提醒,可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在课堂上,学生靠无意注意学习,难于完成学习任务;若过分要求他们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则易引起疲劳、导致涣散。在教学中,教师应考虑使学生的上述两种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转换。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理世界,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克服学习中的不良心理,激发他们内心的自信、自立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卡耐基.美好的人生 快乐的人生.中国文联出版,1987(1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2007(09).
  [3]唐生梅.学生耐挫能力的现状及培养[J].湖南教育,2003(16).
其他文献
根据全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病虫源基数、气候特点及历史资料等因素综合分析,广西植保总站预计2016年上半年全区农作物主要病虫草鼠总体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稻飞虱、稻纹枯病在
摘要:目前高职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现象比较普遍,很多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选择。笔者认为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多种层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设计,使他们能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能顺利地毕业、择业和就业。  关键词: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现状  1.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