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科课上,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批阅着昨晚布置的数学作业——《角的度量》的相关内容。看着一个个鲜红醒目的“×”,愁云不禁爬上了脸庞:怎么回事,昨天的作业学生们整体完成得都不好,究竟是哪里我没有讲清楚,而他们又是在哪儿存在着认知上的偏差呢?于是将练习册一本一本的重新翻来,把错题的类型记录下来,才发现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地方:
1、测量角的度数,个别同学给出的答案完全不着边,说明有少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量角的方法。
2、多数学生测量角后给出的答案恰好是其互补角的度数,说明同学们对量角器内外刻度线的认识理解还不是很深刻,还存在着混淆。
针对以上练习册中出现的问题,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孩子们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我想究其原因应该是对“角的度量”的重点知识理解不透,只是模棱两可,停留在表层认识上。看来,对于这部分内容很有必要再上一节练习课进行巩固练习。于是,下午的自习课上,我与学生们又重新研究起了“角的度量”。这一次,为了能让每个同学,尤其是学困生能听懂、听会,我决定采取“追问式”的教学方法。
师: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量角器上都有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刻度线、中心点、度数。
师:有几圈刻度线哪?
生抢答:两圈。
师:为什么会有两圈刻度线呢?
生(沉默片刻后):为了方便。
师:怎么为了方便啊?
一生:如果画两个开口不同方向的角,就可以用内外两圈刻度线分别进行测量了。
一学优生:(清晰准确的表述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我发现个别学困生如鸭子听雷般目瞪口呆,显然他们已经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了。)
师(迅速画出了两个开口不同方向的角):那么怎样使用好量角器上的内外刻度线准确的量角呢?拿这个开口向右的角为例,要先找什么?××同学你来说。我找了班级里思维较慢的一个女孩来回答。
她缓缓地站起身来,胆怯地说:先找0刻度线。
回答得非常准确,你请坐。那为什么要先找0刻度线呢?××同学这回请你回答”
还没等那位女生坐下,我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班级里的另一名学困生叫了起来。他显然还没有进入答题的状态,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什么,于是我把他请到了黑板前面,让他拿着我的量角器在角上来回的比量着,体会为什么要先找0刻度线?
下面的同学已经是一片沸腾,都跃跃欲试,想要说出答案,而他还在焦急的寻找着。此时我感到:对于他以及其他学困生来说,这是知识上的一个难点,而这个难点只有在老师的引导下靠他自己琢磨、突破才有意义。从他凝重的表情上可以看得出来,他在认真思考。突然,他大声喊道:“老师,我知道了,您经常说做什么事都要从头开始,那么量角也一样,开口朝右,就要先从右面找到0刻度,然后依次往上,找到另一条边所在的刻度。”看着他异常兴奋的表情,我笑了:“你真棒,说对了!”……
为了让同学们保持住思维的兴奋点,我再一次追问:“那么开口朝左的角又如何度量呢?全体同学都争先恐后地举手要回答问题,其中那几个学困生的小手举的特别高。我几个学困生总结了度量角的方法,在他们清晰而准确的叙述中,全体同学又一次加深了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1、测量角的度数,个别同学给出的答案完全不着边,说明有少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量角的方法。
2、多数学生测量角后给出的答案恰好是其互补角的度数,说明同学们对量角器内外刻度线的认识理解还不是很深刻,还存在着混淆。
针对以上练习册中出现的问题,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孩子们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我想究其原因应该是对“角的度量”的重点知识理解不透,只是模棱两可,停留在表层认识上。看来,对于这部分内容很有必要再上一节练习课进行巩固练习。于是,下午的自习课上,我与学生们又重新研究起了“角的度量”。这一次,为了能让每个同学,尤其是学困生能听懂、听会,我决定采取“追问式”的教学方法。
师: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量角器上都有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刻度线、中心点、度数。
师:有几圈刻度线哪?
生抢答:两圈。
师:为什么会有两圈刻度线呢?
生(沉默片刻后):为了方便。
师:怎么为了方便啊?
一生:如果画两个开口不同方向的角,就可以用内外两圈刻度线分别进行测量了。
一学优生:(清晰准确的表述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我发现个别学困生如鸭子听雷般目瞪口呆,显然他们已经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了。)
师(迅速画出了两个开口不同方向的角):那么怎样使用好量角器上的内外刻度线准确的量角呢?拿这个开口向右的角为例,要先找什么?××同学你来说。我找了班级里思维较慢的一个女孩来回答。
她缓缓地站起身来,胆怯地说:先找0刻度线。
回答得非常准确,你请坐。那为什么要先找0刻度线呢?××同学这回请你回答”
还没等那位女生坐下,我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班级里的另一名学困生叫了起来。他显然还没有进入答题的状态,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什么,于是我把他请到了黑板前面,让他拿着我的量角器在角上来回的比量着,体会为什么要先找0刻度线?
下面的同学已经是一片沸腾,都跃跃欲试,想要说出答案,而他还在焦急的寻找着。此时我感到:对于他以及其他学困生来说,这是知识上的一个难点,而这个难点只有在老师的引导下靠他自己琢磨、突破才有意义。从他凝重的表情上可以看得出来,他在认真思考。突然,他大声喊道:“老师,我知道了,您经常说做什么事都要从头开始,那么量角也一样,开口朝右,就要先从右面找到0刻度,然后依次往上,找到另一条边所在的刻度。”看着他异常兴奋的表情,我笑了:“你真棒,说对了!”……
为了让同学们保持住思维的兴奋点,我再一次追问:“那么开口朝左的角又如何度量呢?全体同学都争先恐后地举手要回答问题,其中那几个学困生的小手举的特别高。我几个学困生总结了度量角的方法,在他们清晰而准确的叙述中,全体同学又一次加深了对本课内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