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在语文教材的课文中,有许多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山水介绍、凝练生动的优美诗句、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它能激发人的热情,陶冶人的情操,使人们在生活中领悟美的真谛。陶冶儿童的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实施美育,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认识力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需要。下面,我就语文课中渗透“美育”,谈谈自己的研究体会。
一、发掘教材,渗透美学要素
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所选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对教材中精美的语言文字进行比较,揣摩语言美,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我们应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材,发掘教材中的美学要素,在教学时通过自己的讲课艺术引导学生去发现、感知和欣赏。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意识地将美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二、开展课外美育,开阔视野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语文美育的重要方面。由于课内知识有限,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参加音乐、绘画、体育、书法兴趣小组,可以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补充课堂教学之不足,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陶冶了他们美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发挥。组织学生投身大自然,融入社会,净化情感,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给学生美的享受。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留心观察,就能发现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情境诵读,体验文章之美
为了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我们提倡诵读。所谓诵读,就是全神贯注地很有感情地朗读。情感体验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在教学《父亲和鸟》时,老师范读,让学生学习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引发学生情感。再用指名读、自由读、小组读、齐声读等形式让学生美美地读课文,学生经过自己反复地朗读,听别人朗读,取长补短,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的熏陶,体验诵读中的情感美。如此,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与作者同步。从而让学生加入到爱护动物的行列当中,同时也了解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理解了文章所表达的意思,真正读懂了课文,更激发了美的情感,为下一次诵读奠定了基础。
四、美化校园,净化美好心灵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生每天清晨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起,他们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地浸入学生心灵的美育,给学生以清新、恬静、生机蓬勃之感;给学生以鼓舞、启迪,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有了美好的校园环境,教师要教育学生用心地去呵护。如每年的植树节,组织学生种植花草树木,绿化校园,同时教育学生爱护校园环境,从而净化学生的美好心灵。
五、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美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通过诗歌韵律使学生感受汉语的音乐性,激发学生的生活意气,让美的字符、美的音质,激发起点滴浪花,感化生活,激活思想。还可以通过诵读古诗,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带着这种感情去领悟古诗的精华。《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毛主席时刻为人民着想,在繁忙工作之余,克服困难为当地老百姓挖了一口井,当地百姓为感谢毛主席,刻下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碑文。学习本文,让孩子们感悟到了毛主席的崇高品质,并使他们懂得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领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再如教学《锄禾》这篇课文时,在教育学生爱惜粮食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粮食来之不易,培养学生要尊重劳动人民,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果实,教育学生只有靠辛勤劳动,才有幸福生活。
六、塑造情操,纯洁学生心灵
培养学生积极奋进的精神世界,塑造学生健康纯洁、美好的心灵,是美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做到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忌简单生硬,而应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识水平,能够使学生感受、认识到美好、崇高的境界,激励、振奋学生的精神。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美好的灵魂,建立学生绚丽多彩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
一、发掘教材,渗透美学要素
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所选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对教材中精美的语言文字进行比较,揣摩语言美,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我们应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材,发掘教材中的美学要素,在教学时通过自己的讲课艺术引导学生去发现、感知和欣赏。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意识地将美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二、开展课外美育,开阔视野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语文美育的重要方面。由于课内知识有限,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参加音乐、绘画、体育、书法兴趣小组,可以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补充课堂教学之不足,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陶冶了他们美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发挥。组织学生投身大自然,融入社会,净化情感,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了解、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给学生美的享受。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留心观察,就能发现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情境诵读,体验文章之美
为了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我们提倡诵读。所谓诵读,就是全神贯注地很有感情地朗读。情感体验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在教学《父亲和鸟》时,老师范读,让学生学习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引发学生情感。再用指名读、自由读、小组读、齐声读等形式让学生美美地读课文,学生经过自己反复地朗读,听别人朗读,取长补短,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的熏陶,体验诵读中的情感美。如此,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与作者同步。从而让学生加入到爱护动物的行列当中,同时也了解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理解了文章所表达的意思,真正读懂了课文,更激发了美的情感,为下一次诵读奠定了基础。
四、美化校园,净化美好心灵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生每天清晨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起,他们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地浸入学生心灵的美育,给学生以清新、恬静、生机蓬勃之感;给学生以鼓舞、启迪,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有了美好的校园环境,教师要教育学生用心地去呵护。如每年的植树节,组织学生种植花草树木,绿化校园,同时教育学生爱护校园环境,从而净化学生的美好心灵。
五、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美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通过诗歌韵律使学生感受汉语的音乐性,激发学生的生活意气,让美的字符、美的音质,激发起点滴浪花,感化生活,激活思想。还可以通过诵读古诗,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带着这种感情去领悟古诗的精华。《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毛主席时刻为人民着想,在繁忙工作之余,克服困难为当地老百姓挖了一口井,当地百姓为感谢毛主席,刻下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碑文。学习本文,让孩子们感悟到了毛主席的崇高品质,并使他们懂得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领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再如教学《锄禾》这篇课文时,在教育学生爱惜粮食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粮食来之不易,培养学生要尊重劳动人民,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果实,教育学生只有靠辛勤劳动,才有幸福生活。
六、塑造情操,纯洁学生心灵
培养学生积极奋进的精神世界,塑造学生健康纯洁、美好的心灵,是美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做到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忌简单生硬,而应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识水平,能够使学生感受、认识到美好、崇高的境界,激励、振奋学生的精神。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塑造学生美好的灵魂,建立学生绚丽多彩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