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儿童面部表情命名能力的发展特点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134169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部表情识别是情绪理解的重要方面,是儿童个体发展和社会化的基础。本研究采用面部表情图片识别方法测试了3~5岁儿童对高兴、伤心、生气、害怕四种基本表情的命名能力。研究结果表明,3~5岁儿童的面部表情命名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他们对积极表情的命名能力显著优于对消极表情的命名能力,对害怕表情的识别在3~5岁这个年龄段中没有得到明显的发展。因此,对3~5岁儿童进行必要的情绪理解教育将有助于其个体情绪理解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情绪理解;情绪识别;面部表情命名;3~5岁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6-0039-05
  
  一、问题的提出
  
  情绪是个体心理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表情是情绪这一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模式。人类表情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姿态表情。其中面部表情是情绪在面部的表现,是情绪表达的主要通道,它与语言互相配合,使人容易理解。因而使用频率比手势等其他表情高得多。美国心理学家Nannis和Cowan(1987)提出情绪理解(emotion understanding)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一种社会认知能力进行研究。他们认为情绪理解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以及情绪如何起作用的认知。在这之后,情绪理解也被定义为儿童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以及应用这些信息对自我和他人产生合适的情绪反应的能力。徐琴美等(2006)提出,情绪理解可以分为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两部分: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包括表情识别、情绪情景识别和混合情绪理解等:对情绪过程的理解涉及理解产生情绪的原因、愿望与信念对情绪的作用、情绪表现规则知识和情绪调节等。情绪理解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技能,有助于儿童个体情绪的发展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个体对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在婴幼儿时期就有所表现。Pamela(1991)在对10个月大的婴儿进行高兴和惊讶表情识别测验时发现,这一阶段的婴儿已可以分辨出高兴表情。在语言尚未发展完善时期,儿童的表情识别能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儿童最早对他人情绪状态与外部事件对应关系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交往的增多,儿童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情境和事件,经历着不同类型的人际交往与互动,他们需要判断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并且预测他人的情绪状态,从而指导自身的行为,这促进了儿童表情识别能力的不断发展。王玲(2007)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水平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年龄差异显著。Marco等(2004)在一项针对6~7岁儿童的面部表情识别实验中发现,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对面部表情的识别正确率达到了72%,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种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反映出儿童能通过表情推测他人的内部心理状态。
  最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儿童情绪理解特别是表情识别的研究很多,基本都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儿童对积极情绪的理解能力要高于对消极情绪的理解。但是在对不同种类表情的识别上,各研究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Denham(1986)在2~4岁儿童识别高兴、伤心、生气和害怕四种表情的实验中发现,儿童指认表情的能力优于命名表情的能力,在消极情绪中,害怕是最难识别的表情,甚至于对成人来说也一样。姚端维等(2004)的一项研究发现,3岁是儿童获得情绪理解能力的关键期,4岁儿童已经基本获得了该能力,而中国儿童识别生气表情的能力强于识别伤心表情的能力。刁洁(2008)在儿童情绪类型发展趋势的研究中指出,儿童识别四类情绪的能力是不平衡的,其中对高兴情绪的识别发展得最早,对生气情绪的识别能力也较好,对伤心情绪的识别较差,对害怕情绪的识别最差。徐琴美等(2006)在测验儿童对表情照片的识别后发现,儿童对高兴、伤心、好奇的识别较好,对害怕、讨厌、生气的识别较差。而这一结果与国外的许多研究结果相一致。
  本研究旨在探讨3~5岁儿童对高兴、伤心、生气和害怕四种表情命名能力的发展特点,从而分析3~5岁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趋势,为帮助处在这一重要时期的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健康发展提供实证数据和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1 被试
  从北京师范大学幼儿园望京分园随机抽取3岁、4岁和5岁儿童共112名,每个年龄组的男孩和女孩人数相 当。所有被试都完成了研究者设计的测验任务。被试的具体年龄分布见表1。
  
  以表情种类和年龄为自变量,以被试对四种表情的命名成绩为因变量,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表情种类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显著,表情种类的主效应及年龄的主效应均显著。
  针对交互作用作简单效应分析。以年龄为自变量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表3的数据显示,在高兴、伤心和生气表情的命名上,三个年龄组被试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高兴表情命名成绩的事后检验(scheffe)表明,3岁组与4岁组、4岁组与5岁组、3岁组与5岁组儿童的成绩均无显著差异。对伤心表情命名成绩的事后检验(scheffe)表明:5岁组儿童的成绩显著高于3岁组儿童,3岁组与4岁组、4岁组与5岁组儿童的成绩无显著差异。对生气表情命名成绩的事后检验(scheffe)表明,4岁组儿童的成绩显著高于3岁组儿童,4岁组与5岁组、3岁组与5岁组儿童的成绩无显著差异。在害怕表情的命名中,三个年龄组儿童的成绩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以表情种类为自变量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表4的数据显示:3岁组、4岁组和5岁组儿童对不同种类表情命名的成绩均存在显著差异。3岁组儿童成绩的事后检验(Bonferroni)表明,他们对高兴表情命名的成绩显著高于对伤心、生气、害怕三种表情命名的成绩,对伤心、生气和害怕三种表情的命名成绩两两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4岁组儿童成绩的事后检验(Bonferroni)间表明,他们对高兴表情命名的成绩显著高于对伤心、生气、害怕三种表情命名的成绩,对伤心表情命名 的成绩显著高于对害怕表情的命名成绩,对伤心与生气以及生气与害怕表情的命名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5岁组儿童成绩的事后检验(Bonferroni)表明,他们对高兴表情命名的成绩显著高于生气和害怕表情,对伤心与高兴、伤心与生气、伤心与害怕以及生气与害怕表情的命名成绩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若被试答对了测验任务中的所有问题,即总得分为8分,则称这名被试通过了表情命名任务。3岁组、4岁组和5岁组三个年龄组的儿童在表情命名任务上的通过率分别为21.1%、42.1%和47.2%。
  对三个年龄组的儿童分别在四种表情命名测验中的通过率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表明3岁组儿童高兴表情命名通过率显著高于伤心和生气两种表情,而高兴与害怕、伤心与生气、伤心与害怕、生气与害怕表情的通过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4岁组儿童高兴表情命名的通过率显著高于害怕表情,而高兴与伤心、高兴与生气、伤心与生气、伤心与害怕、生气与害怕表情的通过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5岁组儿童高兴表情命名通过率显著高于生气表情,而高兴与伤心、高兴与害怕、伤心与生气、伤心与害怕、生气与害怕表情的通过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3~5岁儿童的表情命名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3岁儿童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表情命名能力,4岁组和5岁组儿童的表情命名能力较3岁组儿童有了明显的提高。在高兴、伤心、生气、害怕四种表情中,3~5岁儿童对高兴表情命名的成绩显著高于其他三种表情;对伤心表情命名的成绩5岁组儿童显著高于3岁组儿童;对生气表情命名的成绩4岁组儿童显著高于3岁组;在害怕表情的命名中,三个年龄组的儿童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另一方面,4岁组与5岁组儿童对四种表情的命名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4岁是儿童面部表情命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将三个年龄组的儿童对高兴与其他负性表情命名的成绩进行比较,发现只有5岁组儿童对高兴与伤心表情的命名无显著差异,其他情况下三个年龄组的儿童对高兴表情的命名成绩均显著高于其他负性表情。这一结论与前人研究的结论相吻合,即高兴的表情作为积极情绪最容易辨认。孟昭兰等(1985)以大学生为被试,发现他们对婴儿高兴表情照片的辨认准确率达100%,王垒(1986)也以大学生为被试,发现他们对成人高兴表情照片的辨认准确率达90%,这说明成人与婴儿的高兴表情有很大的相似性。这表明高兴表情在社会交往中的外显形式稳定,与伤心、生气、害怕这些消极情绪相比,高兴在社会化修饰、掩盖或夸大的过程中没有显著的变化,从而对于发展中的儿童来说更容易被识别。此外,高兴表情表现为额头平展、眼睛微眯、面颊上提、嘴角上翘如新月,而伤心、生气和害怕等消极表情都有额头和眉心皱起、嘴角向下后方拉以及眼睑紧张等类似特征,这些特征可能对儿童识别消极情绪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本研究还发现。在伤心、生气和害怕三种消极表情的识别中,3岁组、4岁组和5岁组儿童对伤心表情的命名均高于对生气表情的命名,这与徐琴美等(2006)的研究以及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相一致,而与姚端维等(2004)和刁洁(2008)的研究结果(儿童对生气表情的识别强于对伤心表情的识别)不一致。原因可能是后两者在实验方法上使用的都是Denham(1994)所修订的实验程序,即被试对不同表情的命名如果不完全正确,只要能够区分出是积极表情还是消极表情,就可以得到一半的分;而本实验在计分时仅判定命名的对错。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在对高兴表情命名成绩的方差分析中发现。3岁组与4岁组儿童成绩的差异边缘显著(p=0.060),而3岁组与5岁组儿童、4岁组与5岁组儿童的成绩却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刁洁(2008)在研究中得出的3~6岁儿童对高兴表情识别的年龄主效应不显著的结果基本一致。从测验任务的通过率上可以看出。3岁组儿童在高兴表情命名任务中的通过率已高达78.9%,因此高兴表情命名能力在儿童3岁前已有了较好的发展。在3~5岁这一年龄段中的发展并不显著。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在对三种不同的消极表情命名的任务上,3~5岁儿童之间的表现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在生气表情命名成绩上,4岁组儿童显著高于3岁组儿童。而4岁组儿童和5岁组儿童之间差异不显著;在伤心表情命名成绩上,5岁组儿童显著高于3岁组儿童,而3岁组与4岁组、4岁组与5岁组儿童之间差异不显著。这说明与对生气表情的认识相比。儿童对伤心表情认识的发展可能需要持续更长的时间。孟昭兰在其《情绪心理学》一书中提到,悲伤是痛苦的发展和延伸,或者说两者是同一情绪的两种表现形式,其表情因较少显露而不易被识别;婴幼儿的悲伤痛苦常常伴随着哭泣,从而使哭泣成为此种情绪鲜明的外显形式,而成人的悲伤痛苦则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受到文化和情境的制约而被掩饰,因此3~5岁儿童所见过的悲伤表情可能数量少且差异大,从而导致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获得识别伤心表情的能力。在对害怕表情命名成绩的方差分析中发现,三个年龄组儿童的成绩无显著差异,可见在3~5岁这一年龄段中儿童对害怕情绪的理解并没有得到较快的发展。这与儿童日常生活经验是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很少会将儿童置于令他感到害怕的情境中,当成人意识到某事物或情境会威胁人的生命安全或让人受到惊吓时,他们会避免儿童与之接触。因此儿童很少能体验恐惧以及接触恐惧的表情。
  在社会交往中,面部表情是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对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够帮助我们察觉并且理解他人的反应和情感状态,并为自己在社会情境中的反应和行为提供线索。在儿童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面部表情的识别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如果能够识别出他人积极的面部表情。儿童很有可能将这一信号理解为赞成和鼓励的信息,从而得到一种正向强化,于是儿童在未来更有可能表现出类似有益的行为。对伤心表情的良好识别,不仅能够帮助儿童理解伤心的心理状态,更有助于儿童在悲伤痛苦方面共情和移情能力的发展。对生气和害怕表情的识别,有助于儿童获得类似于“请回避你的这种行为”的信息,从而减少儿童的一些伤害自己和他人或不被社会所接受的行为。儿童在其特定的年龄阶段对一些简单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能够为他们的情绪交流和社会关系提供基础,因此对3~5岁儿童进行一定的情绪理解特别是消极情绪识别的教育,比如开设以故事或视频短片为材料的情绪课堂。在集体游戏中创造情境让儿童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等,都将有助于学前儿童情绪理解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其他文献
【摘要】为切实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的队伍建设,我国从2011年起开始实施“幼师国培计划”,该计划包括农村幼儿园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和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三个培训项目。研究者从实施效果、问题与不足、改进建议三方面对“幼师国培计划”进行了探讨。调查及研究表明,参加“幼师国培计划”的学员主要来自教育部门办园和县城幼儿园,且多数由园长直接指派;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项目的效果显
科学减负的着眼点一定是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上,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真正的合作学习又是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有效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必须彻底转换角色,在课堂上能努力达成既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体味到“做数学”的乐趣并学到数学知识,又使他们获得合作的技能,进而体验到成功的愉悦的教学效果。这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践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教育理论的一种表现。  基于以上理念,2013年10月15日,在北京市
【摘要】研究者就幼儿园教师的生命教育观对河南省幼儿教育国培学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对生命教育不甚了解,对待死亡的态度较为消极,教龄不同的幼儿园教师的生命教育观存在差异。据此,研究者认为,应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生命教育的培训,帮助他们树立一种科学、积极的生命教育观;倡导“见义智为”,增强幼儿保护生命的意识和能力;尊重、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引导幼儿正确看待死亡。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
【案例回放】  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时,笔者请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从一张长为10厘米、宽为6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周长是多少厘米?  师:解决这道题所需的条件比较隐蔽,大家可以尝试画图,从图中寻找需要的条件。  生:我通过画图,发现剩下的图形是一个长方形。  生:剩下的图形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是6厘米;剩下的图形的宽可以用10厘米减去6厘米
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宁波市镇海区有13名医务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奔赴武汉抗击疫情,还有更多的医务人员及公安、社区等基层工作者纷纷投入到抗疫一线。为了能让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者放心,在区妇联的倡导、支持下,镇海区实验幼儿园8名教学经验丰富、充满爱心的教师志愿者成立了一个“老师妈妈陪培团”,与区内10户抗疫一线工作者的孩子结对,送去“妈妈式”的陪伴与关爱,让孩子们开心,让“逆行者”放心。  走进孩
[摘要]挪威的相关政策对性别平等有严格的规定,并强调幼儿园教育应该贯彻两性平等的思想。在性别平等教育方面,教师要明确支持男女平等,注意记录和反思,为幼儿讲述蕴含性别平等思想的故事,注重创设支持性别平等的环境。  [关键词]挪威;性别平等教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9-0037-04    挪威社会对性别的认识正在不断变化。从20世
与新授课相比,复习课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有着更大的空间。多数教师习惯于凭着自己原有的经验,以预想的方式来判断和确定复习内容。而以生为本的复习应该充分贴着学情,可以通过教学前测等实证的方式来选择复习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那么,有了教学前测又该如何贴着学情来筛选复习材料呢?笔者对人教版四下《三角形》单元复习进行了实践,收到较好效果,现结合课例谈点体会。  一、教学实践  (一)课前准备  1.请每个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对问题的理解无所顾忌地表达出来,做到“愉快地站起来,体面地坐下去”,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钱金铎老师在此方面做了比较好的探索,下面笔者就以钱老师设计和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平均数”的教学片段为例,谈一点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案例1】“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片段
小学阶段儿童的认知水平处于皮亚杰的“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其最大特点是思维离不开具体直观的支持。因而,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只有充分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跨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依托图形帮助学生学会“用图”,打好几何直观的基础,养成运用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从而深入理解数学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发展几何直观能力。  一、“用图”——打好几何直观的基础  “用图
【摘要】“力争上游——早期学习挑战”计划是奥巴马政府有关早期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美国迄今最大的联邦学前教育投资计划,助推了美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研究从出台背景、着力重心、执行情况三方面,对美国“力争上游——早期学习挑战”计划进行了梳理,并进一步分析了该计划的特点:在政策目标导向上,彰显全纳与优质的核心理念;在政策执行机制上,建立协调一致的管理网络,并突出教育部门的主导地位。这一计划对完善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