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建设不该忘记朱启钤的贡献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e99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启钤,字桂辛,晚年号蠖公,1872年生于河南信阳,1964年卒于北京,享年92岁。他的一生正处于中华民族从苦难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进入大变动的时代。过去,人们往往简单地把朱启钤视为“政客”,但他一生的活动绝不局限于政治方面,他还是一个杰出的实业家、古建筑专家、文物收藏家。
  朱启钤任内务总长三年,同时督办京师市政,在此期间他办了一系列有利于北京市民的事,如改建正阳门、打通东西长安街、开放南北长街、南北池子,修筑环城铁路等。
  在朱启钤提出改建正阳门计划之初,反对之声此起彼伏,认为此举将破坏京城风水。但袁世凯表示支持,还特制一把银镐,上镌“内务部朱总长启钤奉大总统命令修改正阳门,朱总长爰于一千九百一十五年六月十六日用此器拆旧城第一砖,俾交通永便”。朱启钤后来一直珍藏着这把银镐,他去世后由其子朱海北先生捐赠给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朱启钤开辟了北京市的第一个公园——中央公园;创办紫禁城外廷的古物陈列所;还开放了诸多皇家艺苑京畿名胜并制定了我国最早的古建保护法:“胜迹保管规条”。朱启钤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热心文化事业,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保卫者。
  朱启钤在清末创办京师警察市政之时,对京城的宫殿、苑囿、城阙、衙署不论是遗址或建筑物都一一“周览而谨识之”,他所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是我国第一个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机构。当时学术界对建筑的研究,不过是到《日下旧闻考》及《春明梦余录》之类的古籍中去查找考证而己。但朱启钤在与了解北京掌故的老人交谈和与老匠师交往中了解了很多北京城的发展源流以及匠人世代口授的操作秘诀,他认识到这些不见经传的材料都是研究中国营造的可贵资料,因此“蓄志旁搜,零闻片语,残鳞断爪,皆宝若拱璧”。对一般学者不重视的《工程则例》之类的书他“亦无不细读而审评之”。他认为,既然清代已有《工程则例》这样的书,那古籍中肯定还会有类似的记载,具有发掘价值。尤其当他在任内务总长时,深感“兴一工举一事”,皆属“建设之物,无程序可循,辄感载籍之间缺,咨访之无从”,因而,下决心“再求故书,博徵名匠”。
  近代学者普遍认识到“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朱启钤对建筑的认识与近代的观点十分相近。他在说明为何定名“营造学社”时阐明了他的建筑观:
  本社命名之初,本拟为中国建筑学社。愿以建筑本身,虽为吾人所欲研究者最至要之一端,然若专限于建筑本身,则其于全部文化之关系仍不能彰显,故打破此范围而名以营造学社。则凡属实质的艺术,无不包括,由是以言,凡彩绘、雕塑、染织、髹漆、铸冶、砖埴、一切考工之事,皆本社所有之事。推而极之,凡信仰传说仪文乐歌一切无形之思想背景,属于民俗学家之事,亦皆本社所应旁搜远绍者。
  20世纪60年代初,梁思成在《掘匠随笔》中曾为建筑作了这样一个公式:“建筑∈(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美术)”即建筑学是包含了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及美学的一门多种学科互相交叉、渗透的学科。30年代初,人们对建筑的观念还停留在砖、瓦、灰、砂、石的阶段,钢筋混凝土结构刚引进不久,建筑还没有发展成一门复杂的技术科学(许多门技术科学的综合产物)。朱启钤自然也不可能预见到这一点,但他对建筑与社会科学及美学的互相交叉与渗透的关系已有所认识。他创办营造学社,并非是像其他失意政客一般的沽名钓誉之举,而是他本人多年来对中国建筑的悉心研究与志趣所在。
  1939年,天津水灾,营造学社存于英资麦加利银行库中的全部调查测绘资料惨遭损毁,朱启钤立刻电告梁思成、刘敦桢设法抢救出这批资料,并与原学社职员乔家锋、纪玉堂等人一起将这批图纸胶版逐一摊开,晾干、整理,作为原始资料留存。由于底片已毁,朱启钤又指导其他人将过去洗印的照片重新翻拍,复制了一套底片妥为保存。为了支持梁思成、刘敦桢二人在大后方的研究工作,他又从这批复制胶片中选出了最重要的一批古建筑图片各加印两套,寄给梁、刘二人。梁思成能够在四川撰写中国建筑史,就因为手边还有这样一套重要的参考资料。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仍主要依靠朱启钤整理出来的这批资料。另外,还有一大批凝聚了学社成员多年辛勤劳动的古建筑测绘图稿,因纸薄又经水泡,稍不小心即会碰破,朱启钤等人小心翼翼地将它们逐页晾干,更新裱在坐标纸上。今天,这批测稿现在珍藏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看到的人无不为之深深感动。
  20世纪40年代末,朱启钤住在上海。1949年,周恩来总理即派章文晋(朱启钤的外孙)将朱启钤接回北京,并将他安置在中央文史馆,任研究员兼任古代文物修整所顾问,北京市及中央有关部门经常征求其对北京市政建设的意见。在朱启钤90岁寿辰时,在政协小礼堂举行了一次小型祝寿宴会,周恩来总理出席,并送了一个大花篮为他祝寿。朱启钤曾对他的家人说“总理是我在国内外所遇到的少见的杰出政治家,也是治理我们国家的好领导。可惜我生不逢时,早生了30年,如果那时遇到这样的好领导,我从前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一定能办到”。他还曾经说过:“启钤老矣。从有一知半解,不为当世贤达所鄙弃,亦岂能以桑槐之景,肩此重任。所以造端不惮宏大者,私愿以识途老马,作先驱之役,以待当世贤达之风风兴起耳”。这段肺腑之言,充分表达了他对祖国建筑文化的热爱。
其他文献
自启蒙以来,大写的历史(Histo-ry—His-story)(他——上帝——的故事),被小写的历史(history)(他的——人——的故事)所取代,历史首先是关乎具体人的叙事。但是,我们今天读的历史著作,还是太多从上帝全知视角观照下的宏大历史。朝代更替,帝王沉浮,制度变迁,时代演进。而人在历史大潮中是那么渺小,如沧海一粟。最近看到一部不同凡响的历史教科书,它从活生生的人物人手,从私人史切入公共史
长久以来,外交战略的理论化问题一直是摆在国际关系学者,尤其是战略学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一方面,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如肯尼斯·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确实可被视为外交理论的基础,但因为其模型专注于体系层面,将国家简化成同质单元,用单一的假设来说明国家所具有的各种利益和动机,难以起到对具体外交政策的解释和指引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历史学分支的外交史研究在这方面虽有先天优势,却由于其不同于政治学的研究特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品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下面,以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第20课《棉花姑娘》课堂教学为例来谈谈。   一、创设情景,培养批判性思维   低年级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上课伊始,我对
书院传统的传衍及其精神    书院之所以有研究的必要,一方面是因为书院这种教学机构在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功不可没,有其独特的价值;另一方面是由于书院的教学方式对现今的大学教育模式有某种借鉴之用,亦即古今、中外之间可以互补。  清代书院承宋元明书院而来,与近世教育更多关联,其现代意义尤应值得留意。学者撰文研究清代书院,多有从此意图出发者,譬如谢国桢《近代书院学校制度变迁考》一文就表明此意:“当清光绪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光荣任务。这是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纲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指南。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始终
下面所刊文字,是日中关系学会副会长、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竹内实先生寄给本刊的。文章直接用中文写成,本刊仅在个别地方略作调整。另外,应竹 内实先生之请,亦将本刊主编与他的书信往来一并刊出。     今天收到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也是《博览群书》主编常大林先生惠寄的《博览群书》三册。《博览群书》是老早听到大名的。但我没有机会拜读;我大概地浏览一下,觉得缺了什么:应该有主编的来信。所以查了送杂志来的袋子,就
我经常奇怪,港台娱乐商家从哪里雇佣的高手,每每把西方电影名译成很地道的中文且锦上添花。美国经典影片《Ghost》的中文译名《人鬼情未了》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原剧名直译是《幽灵》,有点恐怖,了无情趣,而《人鬼情未了》,体现出爱情那足以让两位深深相恋的情人突破阴阳间隔的力量,那才叫一好片名。  情未了,相爱的双方却人鬼殊途,阴阳间隔,无疑是人生最为无可奈何的极大憾事。优秀的艺术作品通过虚构,在想象中超
2018年语言文字应用题可以说是近几年高考变化最大的一次。学生考完后的第一反映就是题型没见过,做过的一个都没考。与2017年高考全国语文试题相比,2018年高考全国卷语文在语言文字应用上最大的变化是将第17、18、19三道原来独立并行的题合并为同一语境下的三个小题。其实这种组合出题的方式并不新鲜,在以前的湖南卷、山东卷和后来的北京卷中都出现过,而且组合题的材料延续了2017年补写句子题选取语言材料
误读是阅读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普遍现象,旧有的阅读理论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是错读,曲解了文本的本义;现代的阅读理论对之则肯定有加,认为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解读,具有个性化、新颖化的特征。创造性误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客观存在的,此文以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版)中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并立足三所学校高二师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探讨了师生眼中的创造性误读,及其表现的几个层次。  一  误读一词最初是一个负面的
《春》创作于1933年7月,七百余字,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当前国内语文教育者对《春》的教学设计不胜枚举,同一课文,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法,只要方法得当,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即所谓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本文旨在以节令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引领学生观赏在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六个节气时春天的美丽,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  一、二十四节气的内涵以及教学的必要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