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汉马三刻石,原石藏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石高107厘米,面宽25厘米,厚37厘米,上刻文字五行,共计九十八字。文字下方刻人物一尊,两侧刻连璧纹,整体庄重朴实。
刻文释读
此石因未经打磨,石面粗糙,文字辨识极难。经仔细辨识,今释之如下:“鲁北乡中意里马三,遭岁,食子展舆,到永建二年/三月十九日以寿终正。伯文丈、伯少阳使工曹,伯马解、伯户食/其大车,六月二日庚寅成停,告子孙毋将坏败位处。/伯文原主簿,丙二回大方亭掾,退掾文。伯亭长□□汝阳/修扁, 绀县故掾、召相府文学。”共计九十八字,隐约可辨者约九十余字(注:凡红色字,据字形及上下文意猜测,非为确凿之字)。
“鲁”即今之山东也,“北乡”这个地方叫“中意”的村子。“里”即村庄。“马三”,人名。“遭岁”,“岁”,年成,遭岁,即遭了年成,欠收了。“食”在此处应读为(sì),拿东西给人吃;《左转·文公元年》:叔服曰:“谷也食子,难也收子。谷也丰下,必有后于鲁国。”杜预注:食子,奉祭祀,供养者也。“展”,张开,“舆”即车,用以载人载物,此处似为外出借贷之意。“到永建二年三月十九日以寿终正”,到永建二年三月十九日寿终正寝,即于其时马三去世。“伯文丈伯少阳使工曹伯马解伯户食其大车”,文丈、少阳、马解、户食当系马三叔伯兄弟名字。“使工曹”三字清晰可辨。“工曹”即工匠也;文丈、少阳指派工匠。“”有两个意思,一即今之“堂”字,置于此处不通;另一意读为“bó”,沿海用以围垦田地、基围、鱼塘所形成的小路,“其大车”是指新修的小路可行大车。“六月三日庚寅成停告子孙毋将坏败位处”,六月三日庚寅成停,历时近三个月,此事终于完成,并告诫后辈子孙“毋将坏败”,不要将它毁坏。
后面两字极似“位处”二字,文意亦通。与前面的话连起来,其意再明了不过,告诫后辈子孙,我们动用了很多工匠,又修了宽宽的小路,此事已大妥,不要毁坏了它的方位与处所。由此看来,此石当与封田、封冢、立戒纪铭有关,从功用上起到了土地界碑的作用。而为什么要立这样一个石碑呢?可能就是因为马三的去世,家族的田产、土地需要重新进行划分。
“伯文原主簿,丙二回大方亭掾,退掾文。伯亭长口口汝阳修扁,绀县故掾、召相府文学”,从字面看,主簿、修编(扁古时通编)、文学等皆是司掌文墨的小史,亭长为村镇上的小官,所以后面的这些官职人名当是此次为土地立界的官方人员亦即见证人。
永建二年,即公元127年。东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产生了许多大的庄园,人们在里面自给自足,有人甚至终其一生不离庄园。故存留于后世的买地券、土地界石时有出土。汉代先民们把石头埋于地下,上面深刻文字,以作为土地私有的证据。此等事,在汉代的先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这有点像现代人的土地证,亦或是房产证,证明这块土地归你所有,且受法律的保护。
此石文字下方刊刻一人物,两侧刻连璧纹。汉代先民在画像石中多刊刻仙界神人,此处之人物亦当循比例。画中人物宽袍大袖,手执简册,大有祈天取信之意。刻石两侧刊连璧纹,亦表现了汉代先民天圆地方,以及对天地的敬畏之情。
此石虽因年代久远,石面打磨不精而显得模糊难辨,然细观之,此石文字大多可识,总体感受朴拙苍茫,茂密雄厚,书风极似汉永平年间之《开通褒斜道刻石》,又似汉之《埔阁颂》,都是高古雄强一路风格。诚如诸城王金策先生评汉之《莱子侯刻石》所云:“不知原刻正以朴拙倍见古情,今人无事不胜古人,惟朴拙万不可及。”
链接
从现今已出土的文献资料看,此石刻最接近现藏于山东邹县孟庙的《莱子侯刻石》。《莱子侯刻石》隶书,七行,每行五字,共计三十五字。刻于新莽始建国天凤三年,即公元十六年。石刻释文:“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支人,为其使者子食等用百余人,后子孙毋败坏。”有人认为这是田地之间的界碑,故命名此石为“莱子侯封田刻石”;也有人认为这是墓地上用的,因之命名为“莱子侯封冢记”;还有人认为此石是赡养族人的戒石,故命名为“莱子侯赡族戒石”。但不管它命名如何,功用如何,此石与土地的分界有关,这个认识却是一致的。
为何说此二石最为接近,因为二石皆出于山东境内,都不甚大,有力者可一人抱而走,且刻石年代相差约110年。两石行文亦有相近处,《莱子侯刻石》最后一句话是“子孙毋败坏”,《马三刻石》中间也有这样一句:“告子孙毋将坏败”,其意相同。从对《马三刻石》的释读中发现,此帧刻石也与划分地界有关。
以上仅陈个人观点,谬误之处在所难免,还请方家批评指正,则不胜感谢!(责编:高功)
参考书目:
1《书法自学丛帖·篆书》上海书画出版社
2《中国书法篆刻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
3《中国古代汉语辞典》
4《砖瓦陶文书法百品》高运刚编著 世界图书出版社
刻文释读
此石因未经打磨,石面粗糙,文字辨识极难。经仔细辨识,今释之如下:“鲁北乡中意里马三,遭岁,食子展舆,到永建二年/三月十九日以寿终正。伯文丈、伯少阳使工曹,伯马解、伯户食/其大车,六月二日庚寅成停,告子孙毋将坏败位处。/伯文原主簿,丙二回大方亭掾,退掾文。伯亭长□□汝阳/修扁, 绀县故掾、召相府文学。”共计九十八字,隐约可辨者约九十余字(注:凡红色字,据字形及上下文意猜测,非为确凿之字)。
“鲁”即今之山东也,“北乡”这个地方叫“中意”的村子。“里”即村庄。“马三”,人名。“遭岁”,“岁”,年成,遭岁,即遭了年成,欠收了。“食”在此处应读为(sì),拿东西给人吃;《左转·文公元年》:叔服曰:“谷也食子,难也收子。谷也丰下,必有后于鲁国。”杜预注:食子,奉祭祀,供养者也。“展”,张开,“舆”即车,用以载人载物,此处似为外出借贷之意。“到永建二年三月十九日以寿终正”,到永建二年三月十九日寿终正寝,即于其时马三去世。“伯文丈伯少阳使工曹伯马解伯户食其大车”,文丈、少阳、马解、户食当系马三叔伯兄弟名字。“使工曹”三字清晰可辨。“工曹”即工匠也;文丈、少阳指派工匠。“”有两个意思,一即今之“堂”字,置于此处不通;另一意读为“bó”,沿海用以围垦田地、基围、鱼塘所形成的小路,“其大车”是指新修的小路可行大车。“六月三日庚寅成停告子孙毋将坏败位处”,六月三日庚寅成停,历时近三个月,此事终于完成,并告诫后辈子孙“毋将坏败”,不要将它毁坏。
后面两字极似“位处”二字,文意亦通。与前面的话连起来,其意再明了不过,告诫后辈子孙,我们动用了很多工匠,又修了宽宽的小路,此事已大妥,不要毁坏了它的方位与处所。由此看来,此石当与封田、封冢、立戒纪铭有关,从功用上起到了土地界碑的作用。而为什么要立这样一个石碑呢?可能就是因为马三的去世,家族的田产、土地需要重新进行划分。
“伯文原主簿,丙二回大方亭掾,退掾文。伯亭长口口汝阳修扁,绀县故掾、召相府文学”,从字面看,主簿、修编(扁古时通编)、文学等皆是司掌文墨的小史,亭长为村镇上的小官,所以后面的这些官职人名当是此次为土地立界的官方人员亦即见证人。
永建二年,即公元127年。东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产生了许多大的庄园,人们在里面自给自足,有人甚至终其一生不离庄园。故存留于后世的买地券、土地界石时有出土。汉代先民们把石头埋于地下,上面深刻文字,以作为土地私有的证据。此等事,在汉代的先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这有点像现代人的土地证,亦或是房产证,证明这块土地归你所有,且受法律的保护。
此石文字下方刊刻一人物,两侧刻连璧纹。汉代先民在画像石中多刊刻仙界神人,此处之人物亦当循比例。画中人物宽袍大袖,手执简册,大有祈天取信之意。刻石两侧刊连璧纹,亦表现了汉代先民天圆地方,以及对天地的敬畏之情。
此石虽因年代久远,石面打磨不精而显得模糊难辨,然细观之,此石文字大多可识,总体感受朴拙苍茫,茂密雄厚,书风极似汉永平年间之《开通褒斜道刻石》,又似汉之《埔阁颂》,都是高古雄强一路风格。诚如诸城王金策先生评汉之《莱子侯刻石》所云:“不知原刻正以朴拙倍见古情,今人无事不胜古人,惟朴拙万不可及。”
链接
从现今已出土的文献资料看,此石刻最接近现藏于山东邹县孟庙的《莱子侯刻石》。《莱子侯刻石》隶书,七行,每行五字,共计三十五字。刻于新莽始建国天凤三年,即公元十六年。石刻释文:“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支人,为其使者子食等用百余人,后子孙毋败坏。”有人认为这是田地之间的界碑,故命名此石为“莱子侯封田刻石”;也有人认为这是墓地上用的,因之命名为“莱子侯封冢记”;还有人认为此石是赡养族人的戒石,故命名为“莱子侯赡族戒石”。但不管它命名如何,功用如何,此石与土地的分界有关,这个认识却是一致的。
为何说此二石最为接近,因为二石皆出于山东境内,都不甚大,有力者可一人抱而走,且刻石年代相差约110年。两石行文亦有相近处,《莱子侯刻石》最后一句话是“子孙毋败坏”,《马三刻石》中间也有这样一句:“告子孙毋将坏败”,其意相同。从对《马三刻石》的释读中发现,此帧刻石也与划分地界有关。
以上仅陈个人观点,谬误之处在所难免,还请方家批评指正,则不胜感谢!(责编:高功)
参考书目:
1《书法自学丛帖·篆书》上海书画出版社
2《中国书法篆刻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
3《中国古代汉语辞典》
4《砖瓦陶文书法百品》高运刚编著 世界图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