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当前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的因素分析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ong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生就业是实现研究生教育价值的关键环节。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高校毕业研究生的主要就业方式,这种方式具有较强自主性和较高自由度的特点,对毕业生选择就业地域及就业地域分布的平衡性具有重要影响。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为例,通过对该系近几年应届毕业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数据的统计研究,分析了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的现状、特点及成因,为进一步提高就业引导工作质量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2-0103-03
  一、精仪系2014年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的特点和趋势
  2014年,精仪系毕业研究生中共68人选择就业,就业地域分布如图1和图2所示。到华北地区就业的人数最多,共计34人;其次是华南和华东地区,分别为11人和9人。
  图1 精仪系2014年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人数统计
  从就业地域的人数比例来看,华北地区占比50%,华南和华东地区分别占16%和13%。显然,精仪系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地域集中在华北地区,主要为北京和天津两市;其次是华南和华东地区,主要是上海和广东地区。总体来看,就业集中地区仍为“北上广”,到其他地区就业的人数和比例偏低。
  总体来看,精仪系毕业研究生就业流向的主要特点如下。
  1.华北地区仍然是毕业生的首选就业地区,一方面,受到学校处于北京市的地理位置影响;另一方面,因为北京市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人才聚集的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与精仪系专业对口的重点单位(大型国企、科研院所、九大军工集团等)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这成为影响精仪系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选择的主要因素。
  图2 精仪系2014年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比例
  2.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沿海地区也成为重要的就业区域。从分布比例来看,以上海市和广东省为首的华东和华南地区,就业比例共计也达到了29%,成为北京地区之外就业相对集中的地区。
  3.相对欠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就业较少。在广大的西北和西南地区,只有西安、成都和重庆等个别城市成为研究生就业选择相对较多的地区,但总体比例仍然偏低。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受到传统就业观念和现实问题的束缚,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对于毕业研究生的凝聚力较小;另一方面,这些地区也缺少与精仪系专业对口的重点单位,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或科研单位。选择到这些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仍以回生源地工作的情况居多[1]。
  二、就业地域分布的影响因素和成因分析
  1.就业机会因素
  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的地区,无疑首先关注的是该地区是否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意味着就业单位的分布对于应届毕业生的生存及发展空间极为重要[2]。根据2013年《财富》中国500强企业排行榜[3],该排行榜覆盖范围包括在中国境内外上市的所有中国公司,根据企业总部的地理位置作图3。由图可见,若排除香港地区,则北京市由于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往往能够提供明显更多的岗位,为求职者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必然成为许多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区。
  图3 2013年中国500强排行榜(以公司总部所在地为准,不含香港)
  2.年龄因素
  本科毕业生的年龄往往分布比较均匀,而研究生群体的年龄分布却相当迥异,这成为分析其就业地域分布成因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因素[4]。为此,根据2014年精仪系研究生就业数据,按照1977—1985年出生和1986—1990年出生的两个年龄段进行统计分析,如图4所示。
  图4 不同年龄段毕业生的就业地域选择
  整体来看,北京地区仍然是毕业生群体的首选就业地区,但同时也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年龄较小的毕业生往往倾向于前往发达城市和地区闯荡,所以就业地域主要分布在北京以及上海、广东等沿海地区;而年龄稍大一些的毕业生,将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家庭因素视为选择就业地区的重点考虑范围,因此除北京地区外,在湖北、四川、河北、陕西、安徽等地区也呈现比较均匀的分布。
  3.学科因素
  毕业生择业除了就业机会和年龄因素,往往还比较关注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这对于毕业生在以后工作中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至关重要。精仪系包含“仪器科学与技术”及“光学工程”两个国家一级学科,我们对2014年这两个学科的就业地域分布分别进行统计,如图5所示。
  图5 2014年仪器科学与技术及光学工程两学科的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由图5可见,毕业于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在选择就业地域上也存在一定差异,这主要受到国内仪器行业和光学行业涉及到的主要就业地区范围影响。如图5所示,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相对宽泛一些,除“北上广”发达地区外,其他城市和地区的分布也呈现均匀分布;而光学工程学科的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相对集中在北京、湖北、福建和四川等地。
  4.学历因素
  众所周知,在毕业生和企业进行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学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为此,我们将2012—2014年精仪系就业数据中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进行不同学历的统计分析,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精仪系2012—2014年毕业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
  如图6所示,近3年的毕业研究生就业趋势差别较小。但倘若划分不同的学历,可见硕士研究生就业地域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西部主要在四川(成都),其他地区分布很少;博士研究生就业地域除大量分布在北京地区外,国内其他城市及地区分布相对均衡。
  进一步分析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我们从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分析入手[5],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   图7 精仪系2014年毕业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就业行业分布
  显然,在与精密仪器系专业领域对口的几大行业中,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于制造业、信息技术、科学研究等行业,人数差异相对较小;而绝大多数博士研究生则选择到科学研究和教育行业等学术单位进行就业。同时,制造业及信息技术行业主要覆盖在发达城市和地区,所以硕士研究生就业分布相对集中在北上广地区;科学研究和教育行业则覆盖在高校及研究所,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其他地区分布相对分散和均衡,所以博士生就业地域分布也呈现相应的均衡特点。
  5.生源地因素
  俗话说,人对于“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往往有着自己的考虑,这说明要分析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仍不能忽视研究生的生源地因素。因此,为调查毕业生生源地对就业地区选择的影响,从精仪系2014年毕业研究生中随机抽样选取了50个样本,追踪每个样本的生源地和就业地,结果如图8所示。图中蓝色正方形为生源地,红色三角形为就业地。
  图8 生源地对毕业生就业地域去向的影响
  (省份编号:1—北京;2—上海;3—天津;4—重庆;5—广东;6—浙江;7—江苏;8—四川;9—湖北;10—山东;11—安徽;12—陕西;13—吉林;14—河北;15—河南;16—黑龙江;17—辽宁;18—福建;19—山西;20—广西;21—湖南;22—江西;23—内蒙古;24—宁夏;25—新疆。编号顺序中发达地区编号较小。)
  图中的生源地(蓝色)几乎都在上方,而就业地(红色)几乎都在下方,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在非生源地就业的毕业生基本选择前往比生源地更加发达的地区就业。图中也有少数红色与蓝色重叠的地方(显示为红色),表示该样本的生源地和就业地一致,可见也有少数毕业生选择返回生源地就业,报效家乡。
  6.学校地域因素
  毕业生选择就业时,往往在学校所在地区生活了很多年,对这个城市比较熟悉且有一定的感情,不愿再重新花费时间熟悉一个新的城市而选择留下来就业。另一方面,研究生群体往往毕业年龄均比较大,除了考虑自己,就业时常常考虑伴侣的就业情况。比如两人从外地来到学校所在城市求学,相识恋爱的恋人,毕业生往往倾向于留在学校所在地区就业。为此,我们尝试对学校地域这个因素进行分析,对2014年精仪系北京与深圳两个校区的毕业生人数及留在本校区所在地就业的人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学校地域分布对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影响
  由表可见,校区所在地对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产生较大影响,多数毕业生选择留在自己较熟悉的城市就业,如在北京地区和深圳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中,近六成均来自于本校区。
  三、结论
  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高学历人才日益增长、就业压力倍增等社会现象的出现,很多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研究生群体成为就业的主力军,本文对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近几年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北京地区仍然是就业的首选城市,而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包括上海市、广东省等也成为就业的主要潜在地区,而广大内地及西部地区仍然是就业的薄弱地区。本文并不止步于此,而是选择就业机会、年龄、学科、学历、生源地和学校地域等几个关键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这些分析涉及了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分布的现状、特点及成因,得到了更为细致的结论,将为进一步提高就业引导工作质量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鹏.研究生就业地域选择分析及对策探讨——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2,(25):128-129.
  [2] 廖建桥,黄书毅等.中国区域人才聚集合理性及其评价——中美500强企业地区分布的对比视角[J].经济管理,2007,19(29):76-81.
  [3] 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13-07/16/2013C500.htm
  [4] 刘萍.年龄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研究——基于平等就业的理论视角[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
  [5] 张祥晶.中国产业、行业人口空间分布现状及成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4).
  [责任编辑 王 莉]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对辽宁省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相关数据的协整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得出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二者具有协整关系,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需要现代物流业的支撑。在此基础上,运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二者的关系模型,测算制造业物流弹性,以辽宁省为例,深入分析物流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影响程度,为促进两业联动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制造业;物流业;协整;弹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需要正确认识专业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寻找市场机会或者进行营销决策。恰当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下,可选择经典的、近期的和学生熟悉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依托课下和课上学习以及小组讨论学习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根据营销信息和研究立场的不同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状况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通过对北方两所地方高校306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令人喜忧参半。一方面,他们的政治认知有所提高,政治态度积极,政治信仰坚定,政治参与意愿增强,日趋理性;但是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了明显的认知欠缺、政治不信任、政治信仰功利化、政治参与被动性和感性的倾向。找出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期刊
摘 要:在分析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旅游收入的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基于VAR模型,采用1994—2013年的统计数据对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旅游收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国内生产总值是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是影响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的重要正向因素,国内生产总值对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主要产生正向的响应效果。因此,我国应积极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内旅游收入
期刊
摘 要:乡村旅游产业是将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后深化而成的一种新型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我国新型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失地农民加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行列成为“三农”问题的一个突出点,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解决成为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关键性问题。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有效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旅游服务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新型城
期刊
摘 要:2013年10月6日,中央电视台曝光云南省香格里拉导游野蛮宰客、赶客事件,在全国旅游业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于旅游管理大讨论。以哈尔滨市为例,通过对哈尔滨市旅游公共管理部门职能进行分析,结合旅游公共管理理论及哈尔滨市旅游公共管理现状,对哈尔滨市旅游公共管理进行深入探索,最后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发展城市旅游公共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公共管理;服务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以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会计学专业为案例,着重分析了实践能力的社会需求,主要有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在当今人才培养中暴露出课程设置不合理、市场迎合度不高、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矛盾,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培养模式改革、综合素质提升等角度重新构建经济管理专业大学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关键词:经济管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 要:全球化是中国钢铁业目前最大的软肋。为实现我国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全球化发展必然成为中国钢铁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因此,主要对国外钢铁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的情况进行了经验总结,内容涵盖增强成本控制力、海外投资风险规避、海外并购策略、增强地区竞争力、形成战略联盟等五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练出对中国钢铁企业实施全球化战略的启示。  关键词:钢铁企业;全球化战略;海外投资;海外并购;地区竞争力
期刊
摘 要:退耕还林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政策之一。该政策通过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增加、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社会收入的增加,以及国家粮食安全都有重要的影响。故此以贵州省安顺市永宁镇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生计方式的变迁为切入点,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文献资料、
期刊
摘 要:安徽省宿松县作为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县,在新型城镇化土地流转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一些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具体包括土地法律问题、流转机制问题、土地财政问题和供给方式问题,这些问题也在该省的其他县市有所体现。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安徽省宿松县为例,分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期能为宿松乃至全省提供一些实证研究的探究例证。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土地流转;实证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