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合作学习方法在实际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情况
表现一: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缺乏讨论的实质内容,合作流于形式化。课堂上教师一宣布Group-work,学生便开始各自寻找自己的搭档,只看见学生乱哄哄的围坐一团开始七嘴八舌的说起来,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从表面上看挺热闹,但实际上练习的人只不过是那几个优等生,其他人则成了陪坐或陪读,根本没参与其中,活动中还不断有人换组。
表现二:学生参与度不均衡,锻炼机会不均等。小组合作中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性格外向的同学参与机会多,学困生由于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则成为倾听者,只能直接从好学生那获得信息,还有不少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致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难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表现三:教师在合作中没有起到监督、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学生合作时,教师由于不及时监控,加上学生自觉性不高,受词汇量限制及语言环境的影响,合作中会出现大量使用中文交流的现象。而有的教师则退至教室的一侧等待,有的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穿梭,还有的做教学准备如整理黑板、书写课题等。时间一到,教师开始依次听各小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
二、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定小组
(1)依组间同质混合编组。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则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编组前先对学生的性格、学习、组织能力、英语知识水平、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守纪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后进行混合编组。尽量保证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在学习成绩、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各具特色,从而能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2)依组内异质进行优化组合。每个小组都要具有高中低三个层次,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这样一方面使各异质小组的构成达到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又使各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上,可培养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依任务难易度划分。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以及任务的不同主题等由学生自由组合,即程度较好的小组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程度较弱的小组完成难度较小的任务,目的是为了尊重学生的背景知识及兴趣。
(二)定分工
(1)小组成员在协作中分工明确,保证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今年我教两个初一班,我给每个小组里4个成员作了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及学习资料的收集;一名记录员兼纪律监督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过程的记录和维护纪律;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学习成果在全班作汇报。这样明确任务后,每个同学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
(2)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也不是一直不变的,我采取轮换制,这样就能创造机会让性格内向或基础较差的学生展示他们的能力优势,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如:组长、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但须确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组内成员的合作学习。对组长人选的确定,既要考虑组内成员的意见,还要看个人能力,也可实行轮换制,但同时要注意对组长的培训。
(三)定形式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类型的合作性学习活动,以始终保持学生的兴趣。“趣味性”活动在英语教学中有很多,如游戏、拼读、表演、猜谜、听音绘画、讨论等。
(四)定内容
托尔斯泰曾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应“Try our best to make our classes lively and interesting”。学生只有面对自己熟悉的材料时,才会产生讨论和探求的兴趣,才有抒发自己感情和观点的需求,从而在积极参与的活动中获得语言知识和交际技巧。
(五)定时间
教师要努力在有限的40分钟内开展高效的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并非任何时候都可进行合作。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知识情况,选择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和时间,不要为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
三、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角色新定位
小组合作时,我们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和至高无上的权威者和管理者,应走下讲台深入到每一个学习小组之中,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充当合作者和聆听者,做一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指导者、热情的促进者,了解合作效果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调控,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当发现小组面临问题时且问题较集中时,可要求学生暂停活动,将典型错误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集体纠正,但纠错时尽量不要涉及到具体的学生,避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而要让学生知道你是在帮他们解决语言问题。若发现个别小组较早结束时,教师还可布置更深层次的任务以防止出现个别组等待的现象。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海通初级中学)
表现一: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缺乏讨论的实质内容,合作流于形式化。课堂上教师一宣布Group-work,学生便开始各自寻找自己的搭档,只看见学生乱哄哄的围坐一团开始七嘴八舌的说起来,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从表面上看挺热闹,但实际上练习的人只不过是那几个优等生,其他人则成了陪坐或陪读,根本没参与其中,活动中还不断有人换组。
表现二:学生参与度不均衡,锻炼机会不均等。小组合作中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性格外向的同学参与机会多,学困生由于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则成为倾听者,只能直接从好学生那获得信息,还有不少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致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难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表现三:教师在合作中没有起到监督、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学生合作时,教师由于不及时监控,加上学生自觉性不高,受词汇量限制及语言环境的影响,合作中会出现大量使用中文交流的现象。而有的教师则退至教室的一侧等待,有的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穿梭,还有的做教学准备如整理黑板、书写课题等。时间一到,教师开始依次听各小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
二、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定小组
(1)依组间同质混合编组。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则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编组前先对学生的性格、学习、组织能力、英语知识水平、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守纪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后进行混合编组。尽量保证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在学习成绩、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各具特色,从而能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2)依组内异质进行优化组合。每个小组都要具有高中低三个层次,一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这样一方面使各异质小组的构成达到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又使各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上,可培养小组优胜的信心,促进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依任务难易度划分。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以及任务的不同主题等由学生自由组合,即程度较好的小组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程度较弱的小组完成难度较小的任务,目的是为了尊重学生的背景知识及兴趣。
(二)定分工
(1)小组成员在协作中分工明确,保证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今年我教两个初一班,我给每个小组里4个成员作了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及学习资料的收集;一名记录员兼纪律监督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过程的记录和维护纪律;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学习成果在全班作汇报。这样明确任务后,每个同学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
(2)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也不是一直不变的,我采取轮换制,这样就能创造机会让性格内向或基础较差的学生展示他们的能力优势,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如:组长、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但须确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组内成员的合作学习。对组长人选的确定,既要考虑组内成员的意见,还要看个人能力,也可实行轮换制,但同时要注意对组长的培训。
(三)定形式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类型的合作性学习活动,以始终保持学生的兴趣。“趣味性”活动在英语教学中有很多,如游戏、拼读、表演、猜谜、听音绘画、讨论等。
(四)定内容
托尔斯泰曾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应“Try our best to make our classes lively and interesting”。学生只有面对自己熟悉的材料时,才会产生讨论和探求的兴趣,才有抒发自己感情和观点的需求,从而在积极参与的活动中获得语言知识和交际技巧。
(五)定时间
教师要努力在有限的40分钟内开展高效的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并非任何时候都可进行合作。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知识情况,选择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和时间,不要为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
三、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角色新定位
小组合作时,我们教师不能只做旁观者和至高无上的权威者和管理者,应走下讲台深入到每一个学习小组之中,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充当合作者和聆听者,做一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指导者、热情的促进者,了解合作效果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调控,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当发现小组面临问题时且问题较集中时,可要求学生暂停活动,将典型错误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集体纠正,但纠错时尽量不要涉及到具体的学生,避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而要让学生知道你是在帮他们解决语言问题。若发现个别小组较早结束时,教师还可布置更深层次的任务以防止出现个别组等待的现象。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海通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