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豫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协同发展探析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hg55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个人、企业乃至一个地区、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哲学理念。地方高校在我国大学层级中的地位及其担负的特殊社会职能,决定了协同发展对其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的意义;学科作为承载大学主体资源的学术单元,必然地成为高校协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京豫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协同发展不仅是国家、两地政府政策指引下的积极渴求,更是学科建设的内部发展规律使然,抓住机遇,实现突破,对于河南省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京豫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协同发展
  2011年9月22日,标志着京豫交流合作进入新阶段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北京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由两地政府签署。2014 年,河南省教育厅出台教办科技〔2014〕33号文件中,指出各高校要“发挥双方优势,深化两地高校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与研究开发力度;发挥网络优势,实现教学科研资源的共享,逐步推进科技文献、科技信息、专家库等基础性科技资源联网共享”[1]。2017年6月3日,京豫高校合作签约,北京10所市属高校“牵手”河南10所高校,通过“一对一”结对合作模式,在学科建设、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学科作为实现大学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载体,同时集中着大量学术资源,在两地地方高校科研领域乃至社会领域的合作中地位举足轻重。
  一、京豫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两地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协同发展是由特定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决定的。首先,提升京豫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说,高校的办学实力是由其学科建设水平体现的,而高校之间的竞争实际也是学科建设占主要地位的竞争。地方高校作为资源占有量较少的一部分群体,要持续地依靠学科的交融来打造一流大学;其次,河南省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现状的需求。河南人均拥有高校数量在全国处于末位,郑州大学与河南大学作为河南重点建设高校,在重点学科建设、教师队伍、科研课题等方面困难重重。创新经济学家发现:“在某个学科领域,在一定规模水平范围内,有效集中科技资源可以获得平均研究项目的成本递减”[2]。再次,促进两地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科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地方高校参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能力。打破高校学科建设的围墙,增强同一学科之间的互补与交流,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战略发展。最后,新时代背景下的京豫地域特色。着眼当下时代背景,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对于增强两地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意义重大。
  二、京豫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现实条件证明,两地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协同发展是可行的。第一,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2011年,胡锦涛提出“要推动协同创新”[3],“2011计划”提出要形成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能力,“双一流建设”方案出台,将学科建设更是置于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的关键地位。第二,两地政府政策的战略支持。《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支持以学科为基础的协同发展方式[4],《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加强人才资源的战略合作做出了规划,“提高人才工作统筹兼顾、协同推进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支持力度,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当地发展”[5]。第三,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受到关注。在高等教育鼓励合作和发展的环境建构下,从国家层面到高校甚至基础教育阶段,学科建设协同发展是实现参与高校互利共赢的一种行为方式。第四,社会生活条件提供诸多便利。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缩短了地域空间,使得朝发暮至;网络的发展,缩短了时间成本,也使交流更加频繁。
  三、京豫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的路径
  (一)制定合理的学科建设协同发展规划和规范
  形成一套完备的指引性文件,将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的目的、规范、步骤等详尽地列出,通过树立学科建设协同的长、中、短期发展目标,制定有效的学科建设协同发展政策、审批学科建设计划等,来保证学科建设工作的高效运转。同时为降低操作运行难度,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来解决协同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学科制度也要求进行学科建设要有一套规范特定学科科学研究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体系。
  (二)共同制定学生培养计划,联合培养学生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某些学科的人才培养上要充分发挥优势高校的涨落效应,组建教学联盟,汇聚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根据区域情况,共同制定学生培养计划,签订实效的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推荐研究生到合作高校就读,加强了双方教师和学生的联系;联合培养研究生可以整合双方优势,促进双方信息、科研的交流,共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三)加强科研人员交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
  采取互聘、互换教师,使得优质人力资源共享,学科知识和声誉优势互补。通过网络平台,建立各个高校教师互聘信息数据库,高校根据自身师资力量的配置情况,将学科师资录入交流平台和共享数据库,由其他高校进行预约。针对两地共同研究领域,组成有关的研究中心,把双方的区域观点和区域问题研究与现有的研究中心、研究项目结合起来,教师共同申报和研究科研项目。通过召开学术论坛或网络来传播研究成果和分享知识,给双方教师提供一个讨论和研究的平台,在思维火花的闪现中,又为科研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四)技术援助和教学设备、科研资源共享
  要树立教育资源共享的意识,对各个学校的教育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做明确的规定,在处置权、收益权的问题上要权责明确,制定相应的各种补偿制度,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要实现科研平台资源的共享,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有偿共享、监督和评价体系,制定统一收费标准,委托第三方对资源使用情况监督评估。鼓励双方高校围绕两地社会发展需求开展研究,共建协同发展科研中心,联合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充分发挥两地的地域优势和学科优势,争取取得科学研究突破性新进展。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报送京豫高校科研领域合作意向的通知[Z].教办科技〔2014〕33 号,2014-2-26.
  [2]柳榆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3]新华网.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24/c_121341791.htm
  [4]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www.henan.gov.cn/jrhn/system/2010/09/26/010214106.shtml
  [5]首都之窗.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http://zhengwu.beijing.gov.cn/ghxx/qtgh/t1116206.htm.
  作者简介:李旋(1990—),女,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其他文献
【摘要】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受到了高度重视,也逐渐进入到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活跃了课堂风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符合了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故此,应当高度重视。本文就如何组织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有效;课堂;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就目前来看,我国小
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至今,课堂的内容丰富了、形式鲜活了、氛围活跃了。但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问题却有缺失。于是我们不断的反思,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出现了两个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具有与社会衔接的特点.大学生的人生观日趋成熟,对事物的认识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是接受教育、自我完善和实现个人社会化的最佳阶段.
仅有感情是不够的rn姜正扬从台湾大学毕业之后,来到北京已经8年了,先后在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拿到硕士、博士学位,并在清华大学作过博士后.这个夏天,他将正式成为国内
【摘要】提问体现了一个老师的教学水平,老师通过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让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还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我国新课改在教学中的展开,促进了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尤其是对传统教学进行反思,本文就针对当前新时期下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进行分析探讨,结合语文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对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目的:探讨并分析氟桂利嗪联合血塞通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近1年来收治的120例偏头痛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随即分配法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是指极小一群存在于肿瘤组织中,具有自我更新、自我无限增殖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肿瘤中存在着一小部分具有类似干细胞功能的细胞,
期刊
冰岛不冰rn1998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冰岛大学.临行前,国内的朋友夸张地说:“喂,你去冰岛呀?那里肯定很冷,一定会冻死你的!”听得我直打寒战.
导语:胡进夫妇本就是是乐于助人的人,自更不忍心看到弟妹如此辛苦,可辛恬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寄住哥嫂家,连房租都照交不误。  有很多人,自己移民加拿大后,兄弟姊妹也随之移民而来。在加拿大,亲戚间相处之道与中国相去甚远,习惯于亲兄弟,明算账,甚至父母与子女之间也算得一清二楚。笔者朋友胡进夫妇和弟媳辛恬间就是如此。辛恬是和女儿胡辛迪一起移民的,出国前在杭州一家外贸公司工作。第一次见到她是2003年,在胡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