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学科的特点(实践性、综合性、区域性),要求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在现实的案例中开展学习,发现、理解、掌握、运用地理知识。研究性学习(其特征为实践性、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正为此提供了可能。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在学生深入社会、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地理知识将变得生动而有趣,实用而具体,充分展现其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中的巨大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力。地理研究性学习就学习环境可以分为课堂内的研究性学习和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课外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谈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课外地理研究性学习。
指导学生确定适合的研究课题
学生确定什么研究课题,是地理研究性学习全过程关键的第一步,课题的可行性又能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研究成果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确定工作,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组织参与课题的集体讨论,既坚持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又引导学生走出情感的误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并根据不同学生生活的具体环境和家庭条件以及兴趣要求,确定最佳课题。如在农村生活的学生可拟定有关农业生产、农作物分布结构、山区经济开发等方面的课题;在郊区生活的学生,可以调查郊区的农业区位因素特点,开展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探究,垃圾的处理等课题;城区的学生可以了解工厂、商业、交通的布局情况及区位因素,城市空气和环境的状况以及原因,垃圾分类以及城市水污染的问题等等。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分类和可行性论证时,教师要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抱着平等的态度参与。
帮助学生选择、制定最佳的研究方式
学生刚从依赖于教师的传统课堂转入自主的研究性学习上,常常感觉千头万绪无从入手,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学生扶上“马”,这种扶持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调动和挖掘出他们的学习潜力和学习创造动力。当课题确定后,教师要提出几种方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参与学生的讨论,根据课题确定最佳研究方案。如社会调查类《定州市白色污染现状调查与解决措施》,研究方向是对白色污染展开调查,并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相关的资料,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调查报告。这一类形式是大多数学生容易采纳、实践的形式,调查方式可采取实地观察、访谈、调查、资料收集等;教师还要提醒学生调查的资料和数据要有代表性,避免以点带面,以及要获取所需资料应该走访的相关机构,野外观察还应注意的问题和必要的准备等等,并指导他们如何去获取这些资料,但不能包办代替。
教师正确引导,适当点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努力探索。实践证明,这样的指导不仅有助于提高调研效率,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更能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让学生学会地理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效果很好。如《定州市交通状况的调查》中关于布点的选择、车流量测算、问卷调查、走访相关部门等;《农村耕地减少原因探析》的实地观察的内容、对家乡及周边乡村的走访调查等都为调查报告最终的成功提供了合理、有效、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是至关重要也是极其必要的。在课题研究中,有效资料的收集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研究的成败,同时这也是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直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就地理学科而言,考察、观察、观测是最常见的研究和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指导中要特别注意强调这一点,使学生能将有限的时间用在有效资料的收集上,并在其中教会他们掌握并自觉运用这些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很有意义,“授人以渔”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
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和准确表达思想
论文的成型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总结研究过程的最后阶段。绝大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写过论文,思路不明,写出的文章缺乏论文应有的严谨性和规范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它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强调的是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所以,教师要以平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艰巨的结题过程和稚嫩的论文成果。这个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取舍、分析资料,组织有用的第一手材料。要求学生论文必须根据调查资料提出论点和论据,并要有一定的论证分析,主题要鲜明,论据应有理,资料应客观,并尽可能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表,行文尽可能简明扼要和条理化。同时如何应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关系,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建议,最终以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的形式结题。
地理论文的写作应切合地理知识的特点,在学生写作论文之前,教师还应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科研研究论文,使学生对科研论文的写作程序有所了解,再联系所学知识和搜集的资料概括论点,整理成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写作角色,做到胸有成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究性学习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学生自我探究活动为主线,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的特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宗旨,以培养今天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需求为任务,不仅是一场学习方式上的革命,更是促进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思想实现的关键。
(作者单位:河北省冀中职业学院)
指导学生确定适合的研究课题
学生确定什么研究课题,是地理研究性学习全过程关键的第一步,课题的可行性又能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研究成果的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确定工作,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组织参与课题的集体讨论,既坚持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又引导学生走出情感的误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并根据不同学生生活的具体环境和家庭条件以及兴趣要求,确定最佳课题。如在农村生活的学生可拟定有关农业生产、农作物分布结构、山区经济开发等方面的课题;在郊区生活的学生,可以调查郊区的农业区位因素特点,开展河流污染状况的调查、探究,垃圾的处理等课题;城区的学生可以了解工厂、商业、交通的布局情况及区位因素,城市空气和环境的状况以及原因,垃圾分类以及城市水污染的问题等等。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分类和可行性论证时,教师要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抱着平等的态度参与。
帮助学生选择、制定最佳的研究方式
学生刚从依赖于教师的传统课堂转入自主的研究性学习上,常常感觉千头万绪无从入手,这时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把学生扶上“马”,这种扶持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调动和挖掘出他们的学习潜力和学习创造动力。当课题确定后,教师要提出几种方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参与学生的讨论,根据课题确定最佳研究方案。如社会调查类《定州市白色污染现状调查与解决措施》,研究方向是对白色污染展开调查,并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相关的资料,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调查报告。这一类形式是大多数学生容易采纳、实践的形式,调查方式可采取实地观察、访谈、调查、资料收集等;教师还要提醒学生调查的资料和数据要有代表性,避免以点带面,以及要获取所需资料应该走访的相关机构,野外观察还应注意的问题和必要的准备等等,并指导他们如何去获取这些资料,但不能包办代替。
教师正确引导,适当点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努力探索。实践证明,这样的指导不仅有助于提高调研效率,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更能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让学生学会地理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效果很好。如《定州市交通状况的调查》中关于布点的选择、车流量测算、问卷调查、走访相关部门等;《农村耕地减少原因探析》的实地观察的内容、对家乡及周边乡村的走访调查等都为调查报告最终的成功提供了合理、有效、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是至关重要也是极其必要的。在课题研究中,有效资料的收集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研究的成败,同时这也是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直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就地理学科而言,考察、观察、观测是最常见的研究和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指导中要特别注意强调这一点,使学生能将有限的时间用在有效资料的收集上,并在其中教会他们掌握并自觉运用这些方法,这对学生今后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很有意义,“授人以渔”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
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和准确表达思想
论文的成型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总结研究过程的最后阶段。绝大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写过论文,思路不明,写出的文章缺乏论文应有的严谨性和规范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它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强调的是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所以,教师要以平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艰巨的结题过程和稚嫩的论文成果。这个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取舍、分析资料,组织有用的第一手材料。要求学生论文必须根据调查资料提出论点和论据,并要有一定的论证分析,主题要鲜明,论据应有理,资料应客观,并尽可能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表,行文尽可能简明扼要和条理化。同时如何应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关系,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建议,最终以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的形式结题。
地理论文的写作应切合地理知识的特点,在学生写作论文之前,教师还应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科研研究论文,使学生对科研论文的写作程序有所了解,再联系所学知识和搜集的资料概括论点,整理成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写作角色,做到胸有成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究性学习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学生自我探究活动为主线,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的特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宗旨,以培养今天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需求为任务,不仅是一场学习方式上的革命,更是促进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思想实现的关键。
(作者单位:河北省冀中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