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让语文实现上述任务呢?笔者以为,必须要建立这样的理念:高中语文课堂必须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让他们在这个家园中自由驰骋、自由表达,完成审美的超越、境界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精神家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但现实情况是,许多语文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则是舞台下的观众。如果舞台上的表演者表演的水平如行云流水,如梅兰芳再生,倒也罢了。因此,高中语文课必须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那么,该如何让学生走进这个原本就属于他们的家园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领学生用语文的思维方法走进原本就属于他们的精彩、瑰丽的语文世界中去。
一、语文教材中大量鲜明、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动手让学生研读、探究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学生总是对人物感兴趣,所以教师当然应该紧紧抓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研习,对文学形象做多角度、多层面的挖掘,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比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汪曾祺散文中的金岳霖先生等人物形象,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精心研究文本细节,结合生活体验,借助想象的力量,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再塑造,进而达到思想境界的提升。比如,八十岁的金岳霖先生坐在平板车上,每一天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圈。如果教师仅仅给出自己的观点,表现出金先生对生活的热爱,我想,倒不如让学生好好去精读这一段的描写,学生会发现此刻,汪曾祺先生这段的人物塑造,会有更丰富的内涵的。让学生去研读、探究作品形象,学生会获得审美的愉悦的。
二、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教师提供资源,让学生欣赏、评价、思考
现代课堂不再是一支粉笔定乾坤的课堂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手段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契机。对人文形象的分析有了很多视频资源,从而让学生从文本到影像,从抽象到直观,进行了一系列的審美体验,而这样的审美体验中,必然会包含着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比较、再认识,实现对作品研读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同时,在更深层次上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认知。比如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先观看电影《祝福》,再深入阅读文本,并且将小说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电影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处理做比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会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思考的。比如电影《祝福》中有一个祥林嫂怒砍门槛的情节增加,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会产生很丰富的阅读观点的。
又如,笔者曾经在班级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中国门》,看完后,笔者不提供任何个人观点,只是提醒他们注意纪录片中的细节,自己思考。在第二天的演讲中,承担演讲任务的学生就谈了自己观看的一些思考。笔者把演讲稿转引部分如下:
黑夜里的几道灯光把学生们引领到会宁一中……
镜头中,我们看到,会宁一中的学生们到校后,立即投入到忘我的学习状态中去。从他们大声的、投入的朗读中,我似乎听到了他们心底想“更上一层楼”的期盼,也感受到了他们对高考的自信,更多的是他们通过高考改变人生生存状态的急切。
……
会宁一中的学生用家里纳的千层底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大道。真诚的祝福他们吧。也感谢导演,这是一部真诚的纪录片。当然,它给予我们的思考还会有更多更多。
无疑,这部纪录片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镜头的画片切换,更多的是学生对现实人生的真切感悟、思考,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语文课堂不应该是僵化的、刻板的。富于活力,多种资源参与,必然会引导学生自觉的走进语文家园,实现审美的提升与超越。由此,笔者非常认同《语文学习》杂志的创刊宗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当然,笔者以为,从教学实际而言,最起码也应该这样认为,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一本教学课本所能涵盖的范围。
三、文学语言自身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去赏析、去运用,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思
语文课堂,学生首先面对的是鲜活的语言建构的文本世界。引导学生对语言的反复咀嚼、品味,学生收获的必然是一系列的审美体验。并且,这样的体验也必然会转化为他们用鲜活的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自觉诉求。比如,“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泛泛而读,一句带过,不引领学生深入研读、品味诗句语言,学生是不会发现这其中的艺术魅力的。到窗寒鼓,到窗的是什么,自然是寒冷清晨的鼓声。可是明明鼓声传到窗前,可作者还要说鼓无声呢?“湿”,因为鼓声在传播的过程中被雨湿透了。但声音怎么会雨打湿呢?这明明是一种听者的心理的错觉,但就这个“湿”字,恰恰生动地表达出诗人晨听鼓声的真实感受,不是无声,是鼓声在寒雨中听来显得那般沉闷。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声音沉闷,而学生不去反复咀嚼、推敲,试问,学生能提高语言运用的艺术水平,能获得审美体验的超越吗?
当然,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的方法很多。比如课堂演讲,比如改编剧本,比如讲诗歌变换成散文等等。关键是在于我们教师,要在观念上建立语文课堂要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这样的理念。
需要强调的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重渗透,轻说教。要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身上的优秀品质与人格魅力,放手发动学生来讨论、总结人物身上的优缺点。最后将人物形象身上的优秀品质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认识与追求。这既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我们语文教学肩负的神圣使命。语文课,绝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表达与交流,更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在具体操作方面,叶圣陶、魏书生、李镇西等教育大家已经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放好了样子。
鲜活的文学作品形象,感染人、鼓舞人,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人生境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授业之时,不忘传道,这个道,就是思想,就是灵魂的提升,就是激情的火花。语文课堂,也是新时期下学生管理的重要阵地。当然,这样的管理思想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当然,也不可以越俎代庖,冲淡了学科教学。
从当下的现实情况出发,自然也会有极少数学生价值观念歪曲,有不当言论。比如,为刘邦、曹操的阴险狡诈叫好;为拿破仑这个战争狂人折服;为周朴园的虚伪爱情而感动……笔者认为,身为语文教师,一旦发现或感觉到个别学生有偏激的言论,必须及时引导,深入剖析,确保纠正。相信,我们在新事情下,能从学生出发,以人为本,语文课堂一定会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摆在我们眼前的,语文课堂就不在是高考分数提高的附属品了,我们在教学策略上一定会真正走出一条新路出来。
(编辑:毕力中)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精神家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但现实情况是,许多语文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则是舞台下的观众。如果舞台上的表演者表演的水平如行云流水,如梅兰芳再生,倒也罢了。因此,高中语文课必须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那么,该如何让学生走进这个原本就属于他们的家园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领学生用语文的思维方法走进原本就属于他们的精彩、瑰丽的语文世界中去。
一、语文教材中大量鲜明、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动手让学生研读、探究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学生总是对人物感兴趣,所以教师当然应该紧紧抓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研习,对文学形象做多角度、多层面的挖掘,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比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汪曾祺散文中的金岳霖先生等人物形象,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精心研究文本细节,结合生活体验,借助想象的力量,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再塑造,进而达到思想境界的提升。比如,八十岁的金岳霖先生坐在平板车上,每一天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圈。如果教师仅仅给出自己的观点,表现出金先生对生活的热爱,我想,倒不如让学生好好去精读这一段的描写,学生会发现此刻,汪曾祺先生这段的人物塑造,会有更丰富的内涵的。让学生去研读、探究作品形象,学生会获得审美的愉悦的。
二、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教师提供资源,让学生欣赏、评价、思考
现代课堂不再是一支粉笔定乾坤的课堂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手段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契机。对人文形象的分析有了很多视频资源,从而让学生从文本到影像,从抽象到直观,进行了一系列的審美体验,而这样的审美体验中,必然会包含着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比较、再认识,实现对作品研读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同时,在更深层次上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学认知。比如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先观看电影《祝福》,再深入阅读文本,并且将小说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和电影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处理做比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会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思考的。比如电影《祝福》中有一个祥林嫂怒砍门槛的情节增加,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会产生很丰富的阅读观点的。
又如,笔者曾经在班级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中国门》,看完后,笔者不提供任何个人观点,只是提醒他们注意纪录片中的细节,自己思考。在第二天的演讲中,承担演讲任务的学生就谈了自己观看的一些思考。笔者把演讲稿转引部分如下:
黑夜里的几道灯光把学生们引领到会宁一中……
镜头中,我们看到,会宁一中的学生们到校后,立即投入到忘我的学习状态中去。从他们大声的、投入的朗读中,我似乎听到了他们心底想“更上一层楼”的期盼,也感受到了他们对高考的自信,更多的是他们通过高考改变人生生存状态的急切。
……
会宁一中的学生用家里纳的千层底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大道。真诚的祝福他们吧。也感谢导演,这是一部真诚的纪录片。当然,它给予我们的思考还会有更多更多。
无疑,这部纪录片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镜头的画片切换,更多的是学生对现实人生的真切感悟、思考,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语文课堂不应该是僵化的、刻板的。富于活力,多种资源参与,必然会引导学生自觉的走进语文家园,实现审美的提升与超越。由此,笔者非常认同《语文学习》杂志的创刊宗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当然,笔者以为,从教学实际而言,最起码也应该这样认为,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一本教学课本所能涵盖的范围。
三、文学语言自身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去赏析、去运用,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思
语文课堂,学生首先面对的是鲜活的语言建构的文本世界。引导学生对语言的反复咀嚼、品味,学生收获的必然是一系列的审美体验。并且,这样的体验也必然会转化为他们用鲜活的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自觉诉求。比如,“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泛泛而读,一句带过,不引领学生深入研读、品味诗句语言,学生是不会发现这其中的艺术魅力的。到窗寒鼓,到窗的是什么,自然是寒冷清晨的鼓声。可是明明鼓声传到窗前,可作者还要说鼓无声呢?“湿”,因为鼓声在传播的过程中被雨湿透了。但声音怎么会雨打湿呢?这明明是一种听者的心理的错觉,但就这个“湿”字,恰恰生动地表达出诗人晨听鼓声的真实感受,不是无声,是鼓声在寒雨中听来显得那般沉闷。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声音沉闷,而学生不去反复咀嚼、推敲,试问,学生能提高语言运用的艺术水平,能获得审美体验的超越吗?
当然,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的方法很多。比如课堂演讲,比如改编剧本,比如讲诗歌变换成散文等等。关键是在于我们教师,要在观念上建立语文课堂要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这样的理念。
需要强调的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重渗透,轻说教。要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身上的优秀品质与人格魅力,放手发动学生来讨论、总结人物身上的优缺点。最后将人物形象身上的优秀品质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认识与追求。这既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我们语文教学肩负的神圣使命。语文课,绝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表达与交流,更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在具体操作方面,叶圣陶、魏书生、李镇西等教育大家已经给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放好了样子。
鲜活的文学作品形象,感染人、鼓舞人,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人生境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授业之时,不忘传道,这个道,就是思想,就是灵魂的提升,就是激情的火花。语文课堂,也是新时期下学生管理的重要阵地。当然,这样的管理思想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当然,也不可以越俎代庖,冲淡了学科教学。
从当下的现实情况出发,自然也会有极少数学生价值观念歪曲,有不当言论。比如,为刘邦、曹操的阴险狡诈叫好;为拿破仑这个战争狂人折服;为周朴园的虚伪爱情而感动……笔者认为,身为语文教师,一旦发现或感觉到个别学生有偏激的言论,必须及时引导,深入剖析,确保纠正。相信,我们在新事情下,能从学生出发,以人为本,语文课堂一定会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摆在我们眼前的,语文课堂就不在是高考分数提高的附属品了,我们在教学策略上一定会真正走出一条新路出来。
(编辑:毕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