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人软骨糖蛋白39、骨桥蛋白、类风湿因子水平变化及意义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84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人软骨糖蛋白39(HC gP39)、骨桥蛋白(OPN)及类风湿因子(RF)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9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观察组)血清HC gP39、OPN含量,免疫散射浊度法检测RF水平,并与98例健康人(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HC gP39、OPN和R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0.25、32.71、36.34,均P<0.01),且观察组中活动期患者血清HC gP39、OPN和RF水平高于非活动期(t=24.22、45.62、50.15,均P<0.05);RA患者Ⅰ期与Ⅱ期、Ⅱ期与Ⅲ期、Ⅲ期与Ⅳ期血清HC gP39、OPN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48、12.36,均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RA患者血清RF水平与HC gP39、OPN水平呈正相关(r=0.682、0.656,均P<0.01),HC gP39水平与OPN也呈正相关(r =0.608,P<0.01).结论 HC gP39、OPN及RF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其可作为判断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性和不同分期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最长获得2年随访,分析椎体高度、椎体序列和Cobb角的改变.结果 32例患者获得6~ 48个月随访,平均15.8个月.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分别为(96.85±14.33)%、(97.44±12.38)%,明显大于术前的(46.67±11.25)%、(76.76±12.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脑瘫患儿按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两组均采用Bobath法为主的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及语言治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生长因子穴位注射.所有患儿在训练前及训练后采用Gesell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治疗前Gesell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Gesell量表评
目的 分析儿童急诊惊厥的病因及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对499例以惊厥为主诉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儿惊厥病因前三位为高热惊厥(76.95%),颅内感染(11.42%)和癫痫(7.62%).从年龄构成上来看,新生儿9例(1.80%),<1岁75例(15.03%),1~3岁242例(48.50%),>3~6岁135例(27.05%),>6岁38例(7.62%).发病季节1~3月109例(2
目的 观察α1-抗胰蛋白酶基因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81例1型糖尿病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胰岛干细胞移植组和基因治疗组,各27例,常规治疗组进行胰岛素注射降糖保守治疗,胰岛干细胞移植组进行胰岛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组接受α1-抗胰蛋白酶基因的干细胞治疗,观察比较三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基因治疗组术后5个测定时间点血清胰岛素浓度均明显高于胰岛干细胞移植组和常规治疗组(F=1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