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完善,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具体化,强调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学生们的思维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那么今天我想谈谈怎样从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初一的学生拥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以下是对初一年级学生年龄调查情况:
据上图可看出学生年龄大部分处于12、13岁这个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由于身体生长发育显著,体力增强,精力旺盛,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独立工作与生活能力,他们的独立性和自尊心增强,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了参与感,希望独立自主、摆脱成人对他们的“束缚”。但毕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坚持性、独立性还不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在生活、学习上对家庭和学校仍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学习出现三种倾向:第一种是主动学习型。另一种是厌学型,认为学习上可以松弛一下,放松自己,学习缺乏压力,上课没精打采,下课热衷于娱乐活动,产生了观望、等待和停滞不前的现象,学习成绩日益下降,形成了所谓学习冷漠症。最后一种是学习无力型,学习方法单一,死记硬背,面对课程难度大要求高的学科产生了畏难心理,因考试成绩不佳而陷入苦恼、彷徨,还有的学生把初中的生活想象得太美好,而现实的生活不理想,从而感到失望无助。
对于以上的第一种自主型的学生,我们要做的是引导,而对于厌学型、学习无力型我们就需要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抓住学生的适应力。
一、投入感情,严中有爱
人世间,爱是一切行为的基础。人都是有血有肉的,都会有自己的感情,刚步入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感情也有着独特的定义。进入初中,他们开始叛逆,开始模仿,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他们能感受出来自外界的关爱。特别是学习不够优秀,对自己缺乏自信的学生,存在感极度缺乏的学生,他们更需要来自外界的关爱和注意。如果一个老师能真心真意地关爱自己的学生,学生就会以相同的爱来回报,就会从心里形成一种“老师对我这么好,我要认真听这位老师的课,把这一门学科学好的心理”,这就从心理上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将工作与生活分开,不带情绪进入课堂
“将工作与生活分开,不带情绪进入课堂。”这是一个前辈送我的一句话。人非圣贤,谁都会有情绪,那么作为一个老师,绝对不能将自己的情绪带进课堂,想想,如果这个课堂的引导者都在厌烦,那学生们就会被这种情绪所影响,这是多么的可怕!我深深地感觉到,作为一个老师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要带感情进入课堂。有一次,路过一间教室,当时英语老师因为同学们作业做得不够好,交得不够齐,就大发雷霆。但是在后来的上课时间,老师并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我从她讲课的语气里听出的是失望与厌烦。我当时就在想,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是不愿意去听这样的课的。那么可想而知,学生会有心思在听吗?
三、创造竞争环境,激发求知欲
初一年级的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与集体荣誉感,他们希望自己不同于他人,希望比别人更优秀。那么就可以很好的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创造一些竞争的情景,比如小组讨论比赛,小组辩论赛,小组表达赛,小组总结赛等。变学生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去学,亲身去参与每一个知识点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发现其中的乐趣,真正对学习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兴趣。让学习变成一个美好而有意思的过程,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踏实!
四、让课堂和生活紧密相连
虽说初一的学生心理上开始成熟,但毕竟还是幼稚的,他们极其热爱生活,对身边的事情特别感兴趣。那么从这一点出发,老师应该尽可能把自己要传授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联系在一起。我记得我在讲一道关于出租车费用问题的时候,学生们就很乐意听,都想把老师所讲的问题听懂。后来我就顺势把自来水水费的问题也一块儿讲了。测试发现效果还是不错的。那么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尽可能运用生活中的实例。
创设情境是师生合作创新整合建构的一座桥,它能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 在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还是配合老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更多的学生还是扮演着“群众演员”,任凭教师摆布。事实上,处于不同状态的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断变化的需求和能力,师生的共同活动能使机械、沉闷的课堂呈现一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同时也会改变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把这一过程灵活地组织成全班性的活动,并且能让自己也参与其中,我相信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五、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心理上开始盼望独立,希望得到外界的赞同,希望获得老师的肯定。都说优秀的学生是夸出来的,这句话很有道理,每节课都是由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相互配合去完成的,以教师的乐趣促进学生的乐学,学习吃力的学生比优等生更需要老师的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激励法教学,对后进生学习上点滴的进步都予以肯定与表扬,课堂上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让他们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当学生回答问题缺乏勇气时,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学生。当学生回答不完全时,不去指责他们,答对了,全班同学为他鼓掌,他们遇到困难时,老师耐心地为他们讲解,并安慰他们别急,慢慢来,这些鼓励的话语,将会使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争取回答好下一个问题。
在课外,老师同样可以多多去鼓励学生,比如某一次黑板擦得干净,地板扫得干净,课桌摆得整齐,等等。很多时候一句简简单单的称赞的话,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动力,所以,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并不时反思、进行创新的艺术。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勇于创新,想方设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人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只要使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就能让课堂活起来,充满生命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双枫中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完善,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具体化,强调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学生们的思维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那么今天我想谈谈怎样从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初一的学生拥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以下是对初一年级学生年龄调查情况:
据上图可看出学生年龄大部分处于12、13岁这个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由于身体生长发育显著,体力增强,精力旺盛,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独立工作与生活能力,他们的独立性和自尊心增强,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了参与感,希望独立自主、摆脱成人对他们的“束缚”。但毕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坚持性、独立性还不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在生活、学习上对家庭和学校仍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学习出现三种倾向:第一种是主动学习型。另一种是厌学型,认为学习上可以松弛一下,放松自己,学习缺乏压力,上课没精打采,下课热衷于娱乐活动,产生了观望、等待和停滞不前的现象,学习成绩日益下降,形成了所谓学习冷漠症。最后一种是学习无力型,学习方法单一,死记硬背,面对课程难度大要求高的学科产生了畏难心理,因考试成绩不佳而陷入苦恼、彷徨,还有的学生把初中的生活想象得太美好,而现实的生活不理想,从而感到失望无助。
对于以上的第一种自主型的学生,我们要做的是引导,而对于厌学型、学习无力型我们就需要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抓住学生的适应力。
一、投入感情,严中有爱
人世间,爱是一切行为的基础。人都是有血有肉的,都会有自己的感情,刚步入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感情也有着独特的定义。进入初中,他们开始叛逆,开始模仿,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他们能感受出来自外界的关爱。特别是学习不够优秀,对自己缺乏自信的学生,存在感极度缺乏的学生,他们更需要来自外界的关爱和注意。如果一个老师能真心真意地关爱自己的学生,学生就会以相同的爱来回报,就会从心里形成一种“老师对我这么好,我要认真听这位老师的课,把这一门学科学好的心理”,这就从心理上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将工作与生活分开,不带情绪进入课堂
“将工作与生活分开,不带情绪进入课堂。”这是一个前辈送我的一句话。人非圣贤,谁都会有情绪,那么作为一个老师,绝对不能将自己的情绪带进课堂,想想,如果这个课堂的引导者都在厌烦,那学生们就会被这种情绪所影响,这是多么的可怕!我深深地感觉到,作为一个老师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要带感情进入课堂。有一次,路过一间教室,当时英语老师因为同学们作业做得不够好,交得不够齐,就大发雷霆。但是在后来的上课时间,老师并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我从她讲课的语气里听出的是失望与厌烦。我当时就在想,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是不愿意去听这样的课的。那么可想而知,学生会有心思在听吗?
三、创造竞争环境,激发求知欲
初一年级的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与集体荣誉感,他们希望自己不同于他人,希望比别人更优秀。那么就可以很好的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创造一些竞争的情景,比如小组讨论比赛,小组辩论赛,小组表达赛,小组总结赛等。变学生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去学,亲身去参与每一个知识点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发现其中的乐趣,真正对学习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兴趣。让学习变成一个美好而有意思的过程,学生学得开心也学得踏实!
四、让课堂和生活紧密相连
虽说初一的学生心理上开始成熟,但毕竟还是幼稚的,他们极其热爱生活,对身边的事情特别感兴趣。那么从这一点出发,老师应该尽可能把自己要传授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联系在一起。我记得我在讲一道关于出租车费用问题的时候,学生们就很乐意听,都想把老师所讲的问题听懂。后来我就顺势把自来水水费的问题也一块儿讲了。测试发现效果还是不错的。那么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尽可能运用生活中的实例。
创设情境是师生合作创新整合建构的一座桥,它能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 在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还是配合老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更多的学生还是扮演着“群众演员”,任凭教师摆布。事实上,处于不同状态的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断变化的需求和能力,师生的共同活动能使机械、沉闷的课堂呈现一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同时也会改变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把这一过程灵活地组织成全班性的活动,并且能让自己也参与其中,我相信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五、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初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心理上开始盼望独立,希望得到外界的赞同,希望获得老师的肯定。都说优秀的学生是夸出来的,这句话很有道理,每节课都是由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相互配合去完成的,以教师的乐趣促进学生的乐学,学习吃力的学生比优等生更需要老师的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激励法教学,对后进生学习上点滴的进步都予以肯定与表扬,课堂上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让他们做,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当学生回答问题缺乏勇气时,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学生。当学生回答不完全时,不去指责他们,答对了,全班同学为他鼓掌,他们遇到困难时,老师耐心地为他们讲解,并安慰他们别急,慢慢来,这些鼓励的话语,将会使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争取回答好下一个问题。
在课外,老师同样可以多多去鼓励学生,比如某一次黑板擦得干净,地板扫得干净,课桌摆得整齐,等等。很多时候一句简简单单的称赞的话,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动力,所以,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并不时反思、进行创新的艺术。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勇于创新,想方设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人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只要使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就能让课堂活起来,充满生命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双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