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里的学问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348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年前,笔者所在单位参加朗诵比赛,有幸请来张家声先生做指导,方知朗诵里实有大学问。但承张先生指点不过短短十余天,只能得到一点感性的认识,还是入不了朗诵的门。近日细细读了张海燕所著《经典诗文台词朗诵技巧》一书,才算是窥到了一点关于朗诵的门道。
  简单地说,这是一本教你朗诵诗文并获得口头表达能力的书。作者有意淡化了理论色彩,而着重于方法与技巧的指导,着重于具体朗诵篇目的指导。以下就本书的重点内容简略地谈一谈。
  关于朗诵的方法。开篇“朗诵基础”一章,讲的是“发声方法”“共鸣控制”“吐字归因”,教朗诵者掌握呼吸、发声、共鸣、吐字方法,使声音呈现出强弱、高低、刚柔、明暗、虚实的变化,以适应作品朗诵的需要。这些是朗诵者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其后,针对不同的文体,作了具体的方法指导。如“演讲词朗诵”一节,以林肯的经典演说词《葛底斯堡演说》为例,从理解稿件、技巧运用、根据文体特点选用表达方式等方面详细地分析了演讲词的朗诵方法。这种分析细致、到位,使人_看就明白。
  关于朗诵的技巧。专辟“朗诵表达技巧”一章,说的是更具体的朗诵技巧,比如运用“重音”“停连”“语调”“节奏”“模拟”“颤音”等等。难得的是,这些指导并不空泛,而是具体、可感。其中“语调”一部分,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句子为例,以二维坐标图的形式,剖析了五种基本的语势形态。“诗句‘夕阳无限好’,‘夕阳’从中间3度起,‘无’字到达5度,处于波峰的位置,‘好’字再降下来,整个句子的语势呈中间高,句头、句尾略低的波峰形态”,此为一例。通过图文对照,读者—下就明白了这句诗该以何种语调起势,之后又如何变化,如何根据文字及其蕴含的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这样细致又形象的指导,可以说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但朗诵与朗读不同,它要求的不仅仅是方法与技巧,所以本书还讲到了体态语。这部分概括地说,是指导朗诵者根据朗诵场合、自身气质、朗诵内容选用恰当的服饰,采取适宜的站姿、行姿、手势动作,辅以适当的表情,传达自身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增强朗诵效果。这部分同样注意结合朗诵实例进行分析。如“面部表情”运用以散文《听潮》中的句子——“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为例,作了如下分析:“这段话是在大海咆哮的语境下说的,朗诵时可以根据内容来调整表情;有战鼓、金锣敲响时惊喜和振奋的表情,有呐喊、叫号时凄厉的表情……最后朗诵到‘混战’起来时,眼睛微闭,眉头紧蹙,面部紧张,以示声音的混乱与场面的嘈杂。”这种准确的分析相信正是本书的读者们急需的。
  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之外,本书还收录了大量适宜朗诵的篇目。有古诗、现代诗,也有古文、白话散文、寓言、话剧对白等等,各种文体皆备。对于《再别康桥》《海燕》这样的经典篇目,均有数百至数千言的朗诵指导;其他篇目,也有简练的朗诵提示。这对于朗诵初学者是极为有用的。
  本书虽然是艺术类考生和朗诵爱好者学习朗诵的指导用书,但笔者觉得,一线语文教师们也应好好地读一读。众所周知,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条捷径。现在的语文课堂虽然不可谓不重视朗读、诵读,但据笔者所亲历的数十节语文课堂来看,语文教师们的示范朗读大多数是不过关的。大多只是做到了正确、流利,甚至有感情都做不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即便做到这三点,也还是远远不够的。能通过朗读或朗诵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魅力,进而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获得对作品形式和思想的深层次认识,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获得语文与审美素养,这才是语文课最终的教学目的所在。这本《经典诗文台词朗诵技巧》当可为这个目标的达成提供一点助力。
其他文献
刀郎演唱的一首流行歌曲中有这样一句歌词:“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歌词是诗,讲究缥缈虚灵,较不得真。要是日常对话,人们不禁要问:“‘2002年的第一场雪’究竟是指哪一场雪?”  下雪是冬天的标志,可是冬天是跨年度的,也就是说,年度的两头都是冬季。这样,“2002年的第一场雪”就可作两种理解:第一,着眼于2002年整个年度,指2002年元旦以后的第一场降雪;第二,着眼于200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创新教学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创新课堂教学组织与设计的前提是树立创新意识,更新教育观念,敢于挣脱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创新都不是一件易事。那么,对于迫在眉睫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该从哪里入手? 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云主编的《课堂教学微创新》一书,正是对此作了探索和研究。该书提出:在细节上打磨,从具体实践上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在教育先哲们看来,有效教学的评判标准不外乎就是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中心课程理论明确学科知识与课程的关系,强调学科知识在课程发展中的优先性,当然有其积极的意义,有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很难想象,如果一门教学不关注系统、完整的学科知识,任由教师天马行空、天南海北的口若悬河,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混乱与无效。于是,关于有效传授知识的理论类和实践类书籍林林总总、屡见不鲜
【教学背景】  群文教学,并非简单增加文本数量,而是确定一个教学主题,把有关联的文本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阅读“群”,这个“群”,就是教学的资源。不管是语文基础知识,还是语文关键能力,抑或是某个人文话题,还是文化母题,都应该是通过群文性阅读,围绕教学主题,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培育语文核心素养。从统编教材的编写体例中也不难看出对这种教学方式的鼓励与推行。当然,教师也可以在教材基础上另行选择
作为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被列为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内容。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选取了《红楼梦》第四十回的部分内容,题为《刘姥姥进大观园》,其“阅读提示”指出,“刘姥姥不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却是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之一”,要求学生“可结合整部小说,了解这个人物在全书中所起的作用”。考虑到《红楼梦》篇幅较长,作者构思时独具匠心,中学生理解起来实有相当难度,本文试对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角色
历史研究的意义之一是求真,即竭力保存事实真相。然而史海钩沉,光是搜集、整理资料已属不易,至于史论结合,发前人之所未发,更需要一番坐冷板凳的定力和实力。张哲英先生的《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观念考察——以黎锦熙、胡适、叶圣陶为中心》很能证明这一点。  本书论及的三位现代学人中,胡适虽然多方建树,但较之黎锦熙、叶圣陶,很少进入语文教育研究的视野。实际上,胡适与语文教育的渊源不浅:一是两篇长文《中学国文的教
在文选体制之下,教师要面对的是一篇篇包含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诸多要素的课文,确定究竟应该“教什么”显得颇为重要。在我们大陆深受阅读教学内容如何确定问题困扰之时,同宗同源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行却很少有这等烦扰,究其主要原因,是其教科书编制体例周详,在教材层面为教师提供了相对确定的教学内容,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作为现代文学经典,向来受到教科书编制专家的关注。该文被台湾
随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评价体系》)学科化的实践与推进,语文高考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在巩固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有可能和必要进一步丰富、完善测试内容。要探讨语文高考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未来可能发生什么变革,有必要先梳理其历程,把握其中的坚持与发展,从而推断其未来丰富、完善的侧重点。  一、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测试历程概述  本文梳理的测试样本,2004~2010年的均采自全国卷
書名: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作者:罗宗强  出版单位;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年  ISBN:9787535132833  定价:31元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一书是由湖北教育出版社组织编篡的《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系列丛书之一,由陈平原主编。该书专门收集汇编有关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形态和发展研究方面的现代名家力作,并力争较全面地反映出中国古典文学在理论层面的内在特性和发展轨迹,以及近代以来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登勃朗峰》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是一篇别具风格的游记。马克·吐温以其深厚的写作功底描绘了登勃朗峰时所见种种美景和为他们赶车的车夫,我们读来甚至会觉得不像是游记作品。文章写法自由,不仅写游览之景,还写所遇奇人,绘景写人笔法多变,相映成趣。正如王坚先生所说:“文章虽名为《登勃朗峰》,然而作者没有着力描写登山的过程,而是注重勃朗峰美景的描写,更重要的是通过当地的车夫和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