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教育变革与创新实践的校本行动研究理路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z829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简称“双榆树一小”)地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如何回应时代发展,满足社区居民对优质教育的渴求,从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路径只有一条:努力实现学校自身的变革与创新,努力完成自我的提升与超越。作为赵璐玫校长工作室的成员,在理论和实践导师的指导下,双榆树一小以“学校教育变革与创新实践”为研究课题,以“深化研究和实践推进”为思路,深入反思学校建设中亟待改进的部分,以研究深化“育·树”教育实践,实现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一、研究方法:坚持“问题导向”的反思改进
  所谓问题导向,即明确学校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在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的引领指导下,工作室校长学员一起走进双榆树一小展开现场诊断和研讨,立足已有的模型化文本,抓住关键要素,回顾、反思“育·树”教育实践所面临的问题:
  一是办学理念创新,须回应时代诉求,强化学校核心价值观念的梳理和提炼。二是管理变革创新,须强化面向未来现代化学校运行的机制、制度创新。三是课程建设创新,须基于学校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建设创新研究。四是课堂教学创新,须重点关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创新,转变低效、不适合学生学习、成长的教学方式。五是育人方式创新,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育人新实践,重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切入,培养优良品格和良好习惯。六是教师发展创新,须紧紧围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进行创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化水平等。
  其中,办学理念的创新是首要问题。回应新时代新诉求,厘清概念、明确目标,才能以优质的顶层设计引领学校教育变革与创新实践。由此,学校对“育·树”内涵作出了深化阐释:
  “育·树”源自校名“双榆树”,取榆树之谐音,“育”有培育、养育之意,“树”有树立、修正之意。其在新时代背景下,有三层内涵:其一,核心是“育人”,为党培育接班人、为国培育栋梁才;其二,要点是“顺应”,要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三,关键是“关系”,既要见树木,也要见森林,要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由此,对双榆树一小的核心理念有了新的阐释。即使命:成就不一样的你;愿景:育才沃土、树人乐园;信条: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途径:内涵发展、开放发展、生态发展。其培养目标可概括为“一六六一”:一个目标:为培养具有“民族灵魂、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的中国人,着好人生底色;六种品格:诚信、仁爱、勤奋、坚毅、明智、创新;六项学习基本技能:听、说、问、论、诵、书;一项特长:体育、科技和艺术特长,学生自主选择一项作为发展重点,学校为其提供支持与帮助。
  在原有文化理念的基础上,通过“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课题研究,学校将实现文化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形成学校“领导力”、教师“专业力”和学生“学习力”①。
  二、重要路径:突破“关键问题”的载体拓展
  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在新的核心理念引领下,课程与教学文化创新无疑是学校教育变革与创新实践研究的关键问题。于是,双榆树第一小学以“阳光课程”和“生态教学”为育人支点,带领老师们展开了深化“育·树”实践的尝试。
  “育·树”阳光课程文化聚焦三个关键词:尊重、选择、顺应。即课程设置要尊重学生差异,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围绕这三个词,阳光课程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课程三部分组成。基础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拓展课程包括精品自选课程和普及自选课程;实践课程包括主题整合课程、活动实践课程和研学实践课程。课程主要包括五大门类:道德与修养、人文与社会、科学与创新、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通过学科教学、主题教育、社团活动、节日体验、项目实践、研学拓展、假日外延等方式,供学生学习参与、研究分享、展示汇报,进而激发兴趣,培养特长,积淀核心素养。由此,兼顾四个平衡:专业与通识的平衡,个体与群体的平衡,人格与学养的平衡,身心与灵魂的平衡。
  立足“育·树”阳光课程文化的“生态课堂教学”,强调处理好三个关系,即教和学、预设和生成、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立德树人总体目标达成。其具有四个特征:一是以尊重为前提。既体现对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尊重,还体现对“生命个体”成长规律的尊重。二是以生成为标志。一节好的课堂教学必须有生成,生成是学生思维被激发的重要体现,是学生学会思考的源头。三是以开放为途径。伴随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以及获取信息方式的多元,课堂只有开放才能为学习尽可能多地提供支持和帮助。四是以提升学会学习能力为目标,包括学习方法、学习动力、时间管理、学习习惯、学习心智(情商管理)、学习意志六个要素②。五是聚焦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包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信息筛选、分享交流、迁移运用、质疑反思六方面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老师们焕发了专业成长的热情,逐渐形成了“学·研·享·论·进”的共同发展方式。学,即假期阅读学、专家讲座学、外出访学;研,即小课题研究、学科教学研讨、大教研组结合具体问题研究;享,即教育教学故事分享、教师学术讲座分享、教科研杂志分享;论,即教师主题论坛、学术沙龙微论坛等方式;进,即师徒结对共进、党群结对共进。由此,逐步形成了“构建教师‘共同体’、提升教师‘专业力’”的专业发展机制,为学校教育变革与创新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三、重要支撑:优化“协同育人”的机制创新
  “協同育人”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应有之义,早已成为学校建设的共识。在新的发展时期,学校认识到家校社“共育”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开放办学”方向,坚持“资源整合”策略,坚持“学生受益”原则,坚持“动态平衡”机制,从而实现“协同育人”的机制创新发展。其中,“学校主导”是首要定位,家庭基础”是重要支撑,“社会依托”则是“重要补充。家校社之间建立深度关联,实现深度融合则是共育将要去往的方向。如此,方能真正实现“五育并举”,以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支撑与推进学校教育变革与创新实践。
  双榆树一小地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东与航空科技园相接,西与人民大学相望,南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相邻,北与中国科学院、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等多家院所相守。依托浓厚的科技、教育、人文氛围,学校积极建立与社区友邻单位的联系。尤其在有助于学生培养课程、实验室、文化基站等方面,依托中国科学院开设青年科学家“青稞”讲堂,承办SELF格致论道讲坛,组织学生走进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等;依托故宫博物院,开展少先队入队仪式、参加世界博物馆日等。
  立足原有的家校合作基础,学校从志愿服务、课程资源支持、学校管理参与三个方面展开创新实践,历经三个版本,即1.0版:学校活动——家长服务志愿者;2.0版:学校课程——家长资源支持者;3.0版:学校发展——家长智库参与者,创新家校合作方式和路径,争取家长的深度参与和支持。由此,学校建立了家长导师团和家长智库,助力课程品质提升和学校发展。
  有了有效的“学校主导”和有力的“社会依托”,学校进一步以“树人”为目标导向,构建并初步形成了“五育七树”育人结构体系。即:“育格树人”,聚焦善良友善、感恩宽容、专注有序三个关键词,培育“品格”,树宽和友善之人。“启思树人”,聚焦主动学习、问题解决、思维发展三个关键词,启发“思维”,树聪慧明达之人。“健体树人”,聚焦快乐运动、健康向上、拼搏向前三个关键词,锻炼“体魄”,树强身健体之人。“立艺树人”,聚焦理解感知、发现欣赏、践行创造三个关键词,涵养“情怀”,树心灵美好之人。“实践树人”,聚焦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践行劳动三个关键词,弘扬“精神”,树知行合一之人。“激趣树人”,聚焦好奇求知、勇于尝试、敢于探索三个关键词,孕育“创新”,树探索发现之人。“培能树人”,聚焦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学习动力三个关键词,提升“学力”,树敏而好学之人。
  “教育变革与创新实践”研究既是学校不断回应居民对优质教育需求的过程,也是学校不断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社区居民从质疑、审视和忐忑到认同、理解和支持,学生从课程单一,选择面窄到社团丰富、课堂生动,双榆树一小从薄弱走向优质,家长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逐步提升。
其他文献
乡土载体是在乡村场域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物质形式,其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能否在乡村落到实处,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并引领乡村发展。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克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乡土载体建设由于受乡村区域地理状况、村民文化素养、经济发展状况、培育制度设计等因素的影响,在人才队伍、载体形式与内容、与乡村振兴结合程度、理念转化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故在新时期应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构建政府、社区、学校、农牧民“四位一体”的载体建设主体网络,创新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是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政治任务,必须大胆探索实践,敢于动真碰硬,在政法系统开展一次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命、激浊扬清式的“延安整风”、铸魂扬威式的主题教育,努力打造一支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政法铁军。如何充分认识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重大意义、明确教育整顿工作的主要任务、把握教育整顿的各个环节、建立教育整顿的长效机制、确保教育整顿取得实效,是黑龙江省各级政法系统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探索关于强化黑龙江省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长效机制建设的对策,要抓好教育学习长效机制、各项整顿长效机制、队伍管理
摘 要  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积极人格的胜利,红色基因的实质是积极人格基因。党史学习教育对中小学教师积极人格的构建具有现实价值。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教师可以获得积极人格形成的可行路径,即以积极信念引领自身教育实践,以积极思维导引日常教育情绪,以积极体验涵育教师职业幸福感,以积极反思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关 键 词  党史学习教育;中小学教师;积极人格;可行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开始加强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开展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学校办学理念、课程建设、教学实践一体化变革势在必行。在工作室实践导师赵璐玫校长和理论导师李敏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根据对教育教学发展态势的研判,结合自身发展诉求,确立了“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小学课程一体化”这一研究命题,展开了学校发展的创新反思与实践。  一、找准现实发展的“关键”问题,整体建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