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社会背景下,超前消费行为普遍存在,因为近些年来发生的严重的校园贷事件,在校大学生超前消费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大学生具有特殊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应将其视为一个较为特殊的消费群体。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数据采集,探究影响大学生基于互联网超前消费的因素,分析借还风险,并探讨大学生超前消费的引导对策。
关键词:超前消费;网络社会;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2-0057-03
引言
网络社会环境下,超前消费被普遍接受,但随着近年来发生的严重的校园贷事件,在校大学生超前消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大学生消费方式的变革渐渐影响着未来网络消费的走向。目前,超前消费在高校广泛流行,林明惠(2017)发现,大学生消费总体上处于理性状态,存在超前消费。对大学生来说,互联网消费已经成为主要的消费方式[1]。邹婷(2016)对大学生的收入来源与消费支出进行分析,发现他们正面临着高消费与实际经济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这也是超前消费频繁出现的原因[2]。杨立青(2014)以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解释超前消费,认为超前消费的舆论形成得益于大众传媒、人际交往和消费者的从众意识。面子和符号消费是形成超前消费的原因[3]。超前消费指的是消费者借助消费信用工具的支持而获得超出当前相对稳定收入所能负担的消费的一种消费方式。超前消费不同于过度消费,过度消费是在超前消费的道路上,非理性地无限靠近风险的一个趋势,或者是最终形成的结果。然而,超前消费是一个中性词,是客观存在的。大学生的超前消费要求作为消费者的大学生必须具有固定收入和未来预期收入来支撑,而大学生主要的固定收入来源是生活费。
一、大学生超前消费现状
问卷共30题,汇集了全国多个生源地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方便发放,问卷调查采用线上问卷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于2018年12月14日到2019年4月15日向所选取的样本个体发放《大学生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为问卷调查表》,共发放问卷401份,经筛选符合研究目的的问卷为313份。样本对象为青岛高校各年级学生,以是否使用互联网信贷工具为关注点,特别关注了存在超前消费行为的样本。
(一)网络社会背景下超前消费被大学生普遍接受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传播和全面应用,使得超前消费被大众广泛接受。数据表明,有22.22%有过逾期情况的大学生,月平均每月生活费低于1 000元,但他们的芝麻信用分数普遍偏高,意味着大部分学生使用网络消费信贷相当频繁。由于日常生活资金暂时短缺,有33.34%的样本大学生平均每月超前消费达到500元以上,这对于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存在风险。同时对超前消费超过1 000元且有过逾期的样本大学生进行分析,有100%样本大学生不知道网络消费信贷逾期产生的年利率达到14%,而他们普遍认为超前消费使自己得到满足,是一种享受。这意味着他们将继续使用网络消费信贷,还款方式选择“接受平台的建议或者方案,接受分期还款”的样本大学生对于信贷的风险认知不足,有11.54%不知道网络信贷逾期还款产生的利息或费用的年利率达到14%以上的样本大学生每月网络消费信贷额度超过500元。若久而久之,他们每个月都会进行借贷而且还会选择分期付款。
对于超前消费,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消费信贷产品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很多问题,占比为93.7%。其中86.9%的人赞同超前消费这种行为,认为超前消费能够充分刺激经济发展。但是,大学生也十分了解超前消费更容易产生非理性消费,从而产生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大学生相互之间容易进行品牌的攀比,更加重了高校的奢靡之风。大部分大学生没有个人经济收入,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家庭,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就更容易使用网络消费信贷,从而变成一个无限的死循环。越使用网络消费信贷越还不起利息,还不起还要再借,使得风险加剧。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消费信贷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其有更多的可支配消费选择,刺激消费欲望。
(二)网络消费信贷工具是实现超前消费的重要支撑
网络社会背景下,大学生选择使用网络信贷与银行信用卡居多,普遍网贷额度不高。大学生在选择超前消费工具时,最看重使用的便捷程度和品牌知名度,数据显示,有54.31%的样本大学生选择网络信贷,如蚂蚁花呗、借呗、还呗、京东白条、唯品花等。使用最多的是蚂蚁花呗。其中,选择蚂蚁花呗的占调查样本总数的82.11%,蚂蚁花呗免息期长、利率低、申请便捷、出款快,而且可凭信用额度购物,对大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同时,蚂蚁花呗与淘宝都属于阿里巴巴旗下,在“双十一”“双十二”等购物节的花样营销,让喜欢网购的大学生购买欲望暴增。由于没有个人收入来源,想要满足欲望就只能通过网络消费信贷工具。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较低的超前消费金额和低利率工具,但也有部分大学生超前消费金额超过每月固定生活费金额。调查显示,使用过网贷的超前消费金额在500元以下的大學生人数占比59.1%,都是较低的贷款额度。有部分大学生超前消费金额超过每月固定生活费,这时他们会选择分期还款,加上利息后还款金额会大大提高。所以,部分大学生盲目地追求借贷方式便捷、利率低等优势,易陷入无法偿贷旋涡并引发一系列的负面事故。
(三)部分大学生对风险认知不足,金融素养较低
数据中,对样本是否认真阅读过还款条款与是否有过平台取现进行了交叉分析,发现8.33%的学生认为是否阅读借、还款事项无所谓。部分大学生认为网络信贷不安全且还款时会惊讶于自己的消费数目。女生中有大多数人表示使用消费信贷产品时会内心不安,还款时会感到压力,担心无法偿还平台借款会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等。尽管学生对消费信贷产品以及信贷行为有如此多的顾虑,但是却认为是否认真阅读还款事项无所谓。样本大学生金融素养较低,防范风险的行动力远远不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风险的防范只停留在思想层面而并没有付诸行动,更易产生冲动消费,加重还款压力。 二、大學生超前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一)消费心理的影响
导致超前消费行为的基本消费心理是对消费商品的追求及对未来支付能力的预判。当今的互联网社会,使得网络空间符号消费深入人心,攀比范围逐渐扩大。样本大学生对商品的欲望为超前消费提供了基本动力,而市面上琳琅满目的网络消费信贷工具能够帮助他们将想法落实为行为。当然,如果样本大学生对未来的支付能力判断失误甚至根本没去预判,那就会促成非理性的超前消费。陈新星(2015)把影响当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心理的因素总结为从众、求异、虚荣、自卑、攀比、依赖心理。他发现使用价值已经不再是衡量一个商品最重要的尺度,越来越多的商品“被符号化”,在大众传媒与商家的合谋蛊惑中,消费变得越来越被动[4]。比如部分样本大学生会因为周围的人都在使用而选择购买某个商品,而不是把商品的价值和自己是否需要考虑在内,普遍存在着从众、攀比和虚荣心理。此类样本中,女生占比重82.69%,使用超前消费的样本大学生高达75%。此类样本大学生中大部分人网购后会感到后悔,原因是购买的产品未达到心理预期或者购买时未考虑成熟,这是典型的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获取购买信息的渠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扩散,网络营销的方式也层出不穷,直播卖货、博主推荐、软推等已经成为趋势。
(二)家庭背景的影响
笔者对样本大学生的生活费和每月超前消费额度进行了交叉分析,发现超前消费额度超过1 500元的样本大学生其生活费有70%以上都超过1 000元以上。由此可见,样本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对于每月超前消费额度有直接的影响。大学生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除了少部分学生有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外,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于家庭。样本中除少部分学生父母有稳定公职外,绝大部分学生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务农、务工和个体经营。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也是不稳定的。
数据表明,不使用超前消费和使用额度大于1 500元的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更高一些,消费信贷额度与父母受教育程度之间成U型曲线的关系。笔者找到风险程度较大的一部分样本大学生,对他们的父母受教育程度进行分析,发现每月超前消费额度超过1 000元且不知晓逾期还款利息达到14%以上的样本大学生其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占一大部分,其中,中学及以下占了58.82%。而大专以及大学的只占11.76%。由此说明,父母受教育程度对于样本大学生每月超前消费额度有影响。此类样本中有76.47%的样本大学生没有与父母谈论过理财相关的话题。而且,88.89%有过逾期现象的样本大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是中学及以下,66.67%的有过逾期现象的样本大学生没有跟父母讨论过理财相关问题。由此可见,父母受教育程度对于样本大学生超前消费的影响不容小觑。
(三)互联网消费信贷工具的影响
网络社会下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促进超前消费形成的一个外在因素。人们整体收入增加,便会寻觅更高的生活品质,稳定的未来收入为超前消费提供了契机。网络消费信贷服务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费信贷的使用门槛,提高了便捷度,扩大了覆盖面,使超前消费呈现爆发式增长。传统的银行信用卡主要面向收入水平较高的工作一族,大学生收入来源单一,收入较低,使用信用卡极其不方便。但以“蚂蚁花呗”为代表的电商信贷平台更受大学生喜爱,免息期长、利率低、申请便捷、出款快,而且可凭信用额度购物、支持分期付款。相当于为本不能尽情享受消费的大学生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数据显示,使用“蚂蚁花呗”的样本大学生中只有17.51%的样本大学生用过信用卡,互联网金融发展所带来的颠覆性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四)金融素养较低决定了大学生的超前消费行为
大学生的金融素养受性别、年级、家庭环境、同龄人、风险偏好等的影响,同时,大学生的风险认知不高。由于网络信贷工具有着较高的便利性,使得样本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存在的风险。另外,消费是人的本能行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大学生的生理、安全需要已经得到满足,就会本能地追求尊重需求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虚荣心不是一个贬义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他们可能因为得到一件昂贵的物品在同龄人中变得更有面子。大学生对于超前消费行为的过度乐观、盲目自信,是网络社会的大环境中普遍存在的。
(五)网络社会下大众传媒的影响
基于消费者行为学理论,消费行为的发生是在消费者的内在需要和外部因素共同促进下完成的。在外部因素的促进中,社会交往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尤为突出。吴昕瑶(2019)认为,“网红风”越刮越大,网红经济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大学生,使得高校的超前消费行为不断增加[5]。
傅顺、裴平等人(2019)研究发现,互联网技术的商业应用,带来了消费形式和场所的多样化,丰富了大学生的消费选择,面对形形色色的消费诱惑,大学生敢于尝试、崇尚个性、追求时尚、攀比心理强,从而刺激了消费欲望,更容易产生消费[6]。数据表明,12.14%的样本大学生会因为他人的推荐而轻易购买一件商品。此类样本中有76.32%的大学生每月都使用超前消费,甚至有18.42%的样本大学生每月使用超前消费额度超过500元以上。
结语
在互联网金融如此普及的环境下,如今的大学生存在不理性的消费现象,超前消费行为越来越普遍,风险意识薄弱。超前消费若能够把控好、利用好,对于整个经济大环境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如若无法将其利用好,会带来金融风险,也会给大学生超前消费群体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甚至对个人信用造成不良影响。虽然影响大学生超前消费意愿的主要因素来自于消费者本身与所在群体的态度,但大学生感知风险的能力不足,所以应尽可能地避免超前消费对大学生生活的负面影响。
第一,大学生自身。应该积极地进行知识储备,加强对新事物的防范意识和分析风险的能力,促使自己形成理性科学的消费方式。要把握好一个度,超前消费金额应该控制在自己预期总收入的50%内,控制在当前收入的10%以内,如此才足以支付超前消费成本。
第二,家庭和学校。家庭和学校是大学生所处的影响消费行为的两大主要群体。学校和家庭应该担此重任,加强对网络消费信贷风险性的宣传教育。增加学生的安全消费及维权意识,提高学生辨别虚假消费的能力,树立其正确的消费观念。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家庭中各成员之间应多进行思想沟通,提倡理性消费。
第三,政府有关部门。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对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完善。在网络信贷方面应对大学生设立更加严苛的借贷要求,有效避免其背负沉重的债务,并在征信系统中加入信贷有关信息,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使其自觉还贷。
消费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客观的行为,没有好坏之分,超前消费的存在,不只为大学生的消费提供了便利,也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会涉及到消费者信息、财产安全问题,网络消费信贷平台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泄露造成的诈骗案例比比皆是。超前消费行为的产生需要冲动和理性相结合,超前消费必须与自己的预期收入能力高度匹配,控制在预期收入消费以内的超前消费应该鼓励。
参考文献:
[1] 林明惠.大学生网贷消费行为调查分析及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7,(5):79-83.
[2] 邹婷.大学生收入与消费调查报告[J].财经问题研究,2016,(S2):164-166.
[3] 杨立青.“沉默的螺旋”视角下的“按揭”消费行为[J].新闻记者,2014,(3):87-89.
[4] 陈新星.从弗洛姆消费异化思想看当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心理及其调适[J].教育评论,2015,(6):11-13.
[5] 吴昕瑶.网红经济对"00后"外语类院校学生超前消费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J].青春岁月,2019,(30):86.
[6] 傅顺,裴平,顾天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网贷意愿和网贷平台偏好——基于江苏省高校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兰州学刊,2019,(11):108-120.
关键词:超前消费;网络社会;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2-0057-03
引言
网络社会环境下,超前消费被普遍接受,但随着近年来发生的严重的校园贷事件,在校大学生超前消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大学生消费方式的变革渐渐影响着未来网络消费的走向。目前,超前消费在高校广泛流行,林明惠(2017)发现,大学生消费总体上处于理性状态,存在超前消费。对大学生来说,互联网消费已经成为主要的消费方式[1]。邹婷(2016)对大学生的收入来源与消费支出进行分析,发现他们正面临着高消费与实际经济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这也是超前消费频繁出现的原因[2]。杨立青(2014)以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解释超前消费,认为超前消费的舆论形成得益于大众传媒、人际交往和消费者的从众意识。面子和符号消费是形成超前消费的原因[3]。超前消费指的是消费者借助消费信用工具的支持而获得超出当前相对稳定收入所能负担的消费的一种消费方式。超前消费不同于过度消费,过度消费是在超前消费的道路上,非理性地无限靠近风险的一个趋势,或者是最终形成的结果。然而,超前消费是一个中性词,是客观存在的。大学生的超前消费要求作为消费者的大学生必须具有固定收入和未来预期收入来支撑,而大学生主要的固定收入来源是生活费。
一、大学生超前消费现状
问卷共30题,汇集了全国多个生源地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方便发放,问卷调查采用线上问卷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于2018年12月14日到2019年4月15日向所选取的样本个体发放《大学生互联网消费信贷行为问卷调查表》,共发放问卷401份,经筛选符合研究目的的问卷为313份。样本对象为青岛高校各年级学生,以是否使用互联网信贷工具为关注点,特别关注了存在超前消费行为的样本。
(一)网络社会背景下超前消费被大学生普遍接受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传播和全面应用,使得超前消费被大众广泛接受。数据表明,有22.22%有过逾期情况的大学生,月平均每月生活费低于1 000元,但他们的芝麻信用分数普遍偏高,意味着大部分学生使用网络消费信贷相当频繁。由于日常生活资金暂时短缺,有33.34%的样本大学生平均每月超前消费达到500元以上,这对于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存在风险。同时对超前消费超过1 000元且有过逾期的样本大学生进行分析,有100%样本大学生不知道网络消费信贷逾期产生的年利率达到14%,而他们普遍认为超前消费使自己得到满足,是一种享受。这意味着他们将继续使用网络消费信贷,还款方式选择“接受平台的建议或者方案,接受分期还款”的样本大学生对于信贷的风险认知不足,有11.54%不知道网络信贷逾期还款产生的利息或费用的年利率达到14%以上的样本大学生每月网络消费信贷额度超过500元。若久而久之,他们每个月都会进行借贷而且还会选择分期付款。
对于超前消费,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消费信贷产品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很多问题,占比为93.7%。其中86.9%的人赞同超前消费这种行为,认为超前消费能够充分刺激经济发展。但是,大学生也十分了解超前消费更容易产生非理性消费,从而产生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大学生相互之间容易进行品牌的攀比,更加重了高校的奢靡之风。大部分大学生没有个人经济收入,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家庭,如果需要得不到满足,就更容易使用网络消费信贷,从而变成一个无限的死循环。越使用网络消费信贷越还不起利息,还不起还要再借,使得风险加剧。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消费信贷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其有更多的可支配消费选择,刺激消费欲望。
(二)网络消费信贷工具是实现超前消费的重要支撑
网络社会背景下,大学生选择使用网络信贷与银行信用卡居多,普遍网贷额度不高。大学生在选择超前消费工具时,最看重使用的便捷程度和品牌知名度,数据显示,有54.31%的样本大学生选择网络信贷,如蚂蚁花呗、借呗、还呗、京东白条、唯品花等。使用最多的是蚂蚁花呗。其中,选择蚂蚁花呗的占调查样本总数的82.11%,蚂蚁花呗免息期长、利率低、申请便捷、出款快,而且可凭信用额度购物,对大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同时,蚂蚁花呗与淘宝都属于阿里巴巴旗下,在“双十一”“双十二”等购物节的花样营销,让喜欢网购的大学生购买欲望暴增。由于没有个人收入来源,想要满足欲望就只能通过网络消费信贷工具。大学生更容易接受较低的超前消费金额和低利率工具,但也有部分大学生超前消费金额超过每月固定生活费金额。调查显示,使用过网贷的超前消费金额在500元以下的大學生人数占比59.1%,都是较低的贷款额度。有部分大学生超前消费金额超过每月固定生活费,这时他们会选择分期还款,加上利息后还款金额会大大提高。所以,部分大学生盲目地追求借贷方式便捷、利率低等优势,易陷入无法偿贷旋涡并引发一系列的负面事故。
(三)部分大学生对风险认知不足,金融素养较低
数据中,对样本是否认真阅读过还款条款与是否有过平台取现进行了交叉分析,发现8.33%的学生认为是否阅读借、还款事项无所谓。部分大学生认为网络信贷不安全且还款时会惊讶于自己的消费数目。女生中有大多数人表示使用消费信贷产品时会内心不安,还款时会感到压力,担心无法偿还平台借款会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等。尽管学生对消费信贷产品以及信贷行为有如此多的顾虑,但是却认为是否认真阅读还款事项无所谓。样本大学生金融素养较低,防范风险的行动力远远不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风险的防范只停留在思想层面而并没有付诸行动,更易产生冲动消费,加重还款压力。 二、大學生超前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一)消费心理的影响
导致超前消费行为的基本消费心理是对消费商品的追求及对未来支付能力的预判。当今的互联网社会,使得网络空间符号消费深入人心,攀比范围逐渐扩大。样本大学生对商品的欲望为超前消费提供了基本动力,而市面上琳琅满目的网络消费信贷工具能够帮助他们将想法落实为行为。当然,如果样本大学生对未来的支付能力判断失误甚至根本没去预判,那就会促成非理性的超前消费。陈新星(2015)把影响当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心理的因素总结为从众、求异、虚荣、自卑、攀比、依赖心理。他发现使用价值已经不再是衡量一个商品最重要的尺度,越来越多的商品“被符号化”,在大众传媒与商家的合谋蛊惑中,消费变得越来越被动[4]。比如部分样本大学生会因为周围的人都在使用而选择购买某个商品,而不是把商品的价值和自己是否需要考虑在内,普遍存在着从众、攀比和虚荣心理。此类样本中,女生占比重82.69%,使用超前消费的样本大学生高达75%。此类样本大学生中大部分人网购后会感到后悔,原因是购买的产品未达到心理预期或者购买时未考虑成熟,这是典型的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获取购买信息的渠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扩散,网络营销的方式也层出不穷,直播卖货、博主推荐、软推等已经成为趋势。
(二)家庭背景的影响
笔者对样本大学生的生活费和每月超前消费额度进行了交叉分析,发现超前消费额度超过1 500元的样本大学生其生活费有70%以上都超过1 000元以上。由此可见,样本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对于每月超前消费额度有直接的影响。大学生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除了少部分学生有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外,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于家庭。样本中除少部分学生父母有稳定公职外,绝大部分学生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务农、务工和个体经营。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也是不稳定的。
数据表明,不使用超前消费和使用额度大于1 500元的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更高一些,消费信贷额度与父母受教育程度之间成U型曲线的关系。笔者找到风险程度较大的一部分样本大学生,对他们的父母受教育程度进行分析,发现每月超前消费额度超过1 000元且不知晓逾期还款利息达到14%以上的样本大学生其父母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占一大部分,其中,中学及以下占了58.82%。而大专以及大学的只占11.76%。由此说明,父母受教育程度对于样本大学生每月超前消费额度有影响。此类样本中有76.47%的样本大学生没有与父母谈论过理财相关的话题。而且,88.89%有过逾期现象的样本大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是中学及以下,66.67%的有过逾期现象的样本大学生没有跟父母讨论过理财相关问题。由此可见,父母受教育程度对于样本大学生超前消费的影响不容小觑。
(三)互联网消费信贷工具的影响
网络社会下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促进超前消费形成的一个外在因素。人们整体收入增加,便会寻觅更高的生活品质,稳定的未来收入为超前消费提供了契机。网络消费信贷服务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费信贷的使用门槛,提高了便捷度,扩大了覆盖面,使超前消费呈现爆发式增长。传统的银行信用卡主要面向收入水平较高的工作一族,大学生收入来源单一,收入较低,使用信用卡极其不方便。但以“蚂蚁花呗”为代表的电商信贷平台更受大学生喜爱,免息期长、利率低、申请便捷、出款快,而且可凭信用额度购物、支持分期付款。相当于为本不能尽情享受消费的大学生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数据显示,使用“蚂蚁花呗”的样本大学生中只有17.51%的样本大学生用过信用卡,互联网金融发展所带来的颠覆性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四)金融素养较低决定了大学生的超前消费行为
大学生的金融素养受性别、年级、家庭环境、同龄人、风险偏好等的影响,同时,大学生的风险认知不高。由于网络信贷工具有着较高的便利性,使得样本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存在的风险。另外,消费是人的本能行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大学生的生理、安全需要已经得到满足,就会本能地追求尊重需求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虚荣心不是一个贬义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他们可能因为得到一件昂贵的物品在同龄人中变得更有面子。大学生对于超前消费行为的过度乐观、盲目自信,是网络社会的大环境中普遍存在的。
(五)网络社会下大众传媒的影响
基于消费者行为学理论,消费行为的发生是在消费者的内在需要和外部因素共同促进下完成的。在外部因素的促进中,社会交往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尤为突出。吴昕瑶(2019)认为,“网红风”越刮越大,网红经济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大学生,使得高校的超前消费行为不断增加[5]。
傅顺、裴平等人(2019)研究发现,互联网技术的商业应用,带来了消费形式和场所的多样化,丰富了大学生的消费选择,面对形形色色的消费诱惑,大学生敢于尝试、崇尚个性、追求时尚、攀比心理强,从而刺激了消费欲望,更容易产生消费[6]。数据表明,12.14%的样本大学生会因为他人的推荐而轻易购买一件商品。此类样本中有76.32%的大学生每月都使用超前消费,甚至有18.42%的样本大学生每月使用超前消费额度超过500元以上。
结语
在互联网金融如此普及的环境下,如今的大学生存在不理性的消费现象,超前消费行为越来越普遍,风险意识薄弱。超前消费若能够把控好、利用好,对于整个经济大环境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如若无法将其利用好,会带来金融风险,也会给大学生超前消费群体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甚至对个人信用造成不良影响。虽然影响大学生超前消费意愿的主要因素来自于消费者本身与所在群体的态度,但大学生感知风险的能力不足,所以应尽可能地避免超前消费对大学生生活的负面影响。
第一,大学生自身。应该积极地进行知识储备,加强对新事物的防范意识和分析风险的能力,促使自己形成理性科学的消费方式。要把握好一个度,超前消费金额应该控制在自己预期总收入的50%内,控制在当前收入的10%以内,如此才足以支付超前消费成本。
第二,家庭和学校。家庭和学校是大学生所处的影响消费行为的两大主要群体。学校和家庭应该担此重任,加强对网络消费信贷风险性的宣传教育。增加学生的安全消费及维权意识,提高学生辨别虚假消费的能力,树立其正确的消费观念。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家庭中各成员之间应多进行思想沟通,提倡理性消费。
第三,政府有关部门。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对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完善。在网络信贷方面应对大学生设立更加严苛的借贷要求,有效避免其背负沉重的债务,并在征信系统中加入信贷有关信息,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使其自觉还贷。
消费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客观的行为,没有好坏之分,超前消费的存在,不只为大学生的消费提供了便利,也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会涉及到消费者信息、财产安全问题,网络消费信贷平台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泄露造成的诈骗案例比比皆是。超前消费行为的产生需要冲动和理性相结合,超前消费必须与自己的预期收入能力高度匹配,控制在预期收入消费以内的超前消费应该鼓励。
参考文献:
[1] 林明惠.大学生网贷消费行为调查分析及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7,(5):79-83.
[2] 邹婷.大学生收入与消费调查报告[J].财经问题研究,2016,(S2):164-166.
[3] 杨立青.“沉默的螺旋”视角下的“按揭”消费行为[J].新闻记者,2014,(3):87-89.
[4] 陈新星.从弗洛姆消费异化思想看当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心理及其调适[J].教育评论,2015,(6):11-13.
[5] 吴昕瑶.网红经济对"00后"外语类院校学生超前消费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J].青春岁月,2019,(30):86.
[6] 傅顺,裴平,顾天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网贷意愿和网贷平台偏好——基于江苏省高校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兰州学刊,2019,(11):10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