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年81岁的郭鹤年是杰出的企业家、马来西亚首富。他不但控制本地白糖业,也是酒店、船务、保险和传媒等领域的巨擘,被人们誉为“三王”——“亚洲糖王”、“酒店大王”、“马来西亚传媒大王”。而在他成功的背后,却隐藏着许许多多的辛酸故事……
坚强少年——25岁肩负重担
郭鹤年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盖山。他的父亲郭钦鉴于1909年飘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从店员做起,后来自己开了家咖啡馆。经过数年努力,创办了以经营大米、大豆和糖为主的东升公司。
郭鹤年是郭钦鉴的幼子,1948年,郭鹤年自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毕业不久后,在新加坡创办了利克务公司,主要经营轮船航运及一般商务,这是郭鹤年创业之始。
郭鹤年年轻创业,固然与他出身在富裕家庭,以及受过高等教育有关。然而,他个人的胆识、经商手腕及判断力,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创立公司翌年,父亲郭钦鉴逝世。郭家开会议决由他领导家族事业,并组织郭家兄弟有限公司,由他出任董事经理。当时,只有25岁的郭鹤年便接过重担。
为进一步发展事业,郭鹤年专程去英国做市场调查,并学习商务知识。在伦敦,他对糖业的经营做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对糖业的贸易状况了如指掌。
回国后,郭鹤年将事业重点放在糖业经营上,并创办了马来西亚第一家制糖厂。他把从政府租借到的大片土地开垦成甘蔗种植园,大大增加了原料来源。在盯着糖业生产的同时,郭鹤年还关注着销售市场的情况。
后来,郭鹤年结识印尼首富林绍良,并供应白糖给林氏旗下的布洛公司,将公司版图扩展至印尼。1970年,他在世界糖价上涨前,大举在国际市场收购白糖及投资白糖期货。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市场上每年上市的1600万吨糖中,郭氏企业集团就控制了10%左右。在马来西亚的糖业市场上,郭氏企业则占到了80%的份额。
历经磨难——坐上东南亚首富宝座
在白糖市场取得支配性优势后,郭鹤年的事业开始了多元化发展。他除了在面粉、船务、保险均占有领导地位外,另一项广为人知的投资便是酒店业。
从1971年开始,他正式进军酒店业,投下一亿马币在新加坡设立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之后,他又分别在各国首都及大城市建立据点,从吉隆坡、曼谷、香港、斐济等一路延伸至中国,并成为当地酒店集团中的佼佼者。
不过,20世纪80年代初期却是他事业的低潮期。当时,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航运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货轮的货运量大减,使他蒙受严重亏损。估计当时的损失在1亿至2亿马币左右。
郭鹤年表现出壮士断臂的决心,通过各种途径套现,包括出售一部分股份,终于渡过船运及地产业的风暴。
80年代末期,中国与英国针对香港1997年回归问题争执不下,使得有些外资不敢放胆投资中国。郭鹤年却反其道而行之,大举投资中国市场,使他成为马来西亚企业进军中国的开路先锋。
郭鹤年的看法是:“危机就是机会。一名生意人必须保持对时势的敏感与警觉。”
90年代,郭鹤年又将触角伸向传媒业。他在香港的旗舰嘉里集团,从英国人手中收购了香港英文报纸《南华早报》,使他成为当地举足轻重的“传媒大亨”;入主香港无线电视,使他的业务版图跨入影视业。后来,他在北京投资4.8亿美元建造了世界贸易中心,更是备受国际关注的重要投资。
《南洋商报》评论称郭鹤年是一位“名重国际、富甲一方”的企业家。郭鹤年名下的拉曼锡矿、联邦面粉、彩虹产业、香格里拉等公司的股票在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股票交易所挂牌。人们对郭氏产业最为熟悉的应该是香格里拉大酒店,而北京最高档的写字楼国贸大厦、嘉里中心的主要投资人也是郭鹤年。如今,不少中国家庭都熟悉的金龙鱼食用油,也是郭氏旗下的产品。
从90年代开始,《福布斯》杂志几乎每年皆把郭鹤年列为亚洲十大富豪之一。在2004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郭鹤年的个人净资产为42亿美元,名列第111位。但在《福布斯》东南亚40 大富豪榜上,郭鹤年则高居榜首。
成功要素——不断前进,寻找机会
郭鹤年曾在接受访问时表示:“小时候学习中文,有一句著名的谚语是‘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也是孙中山经常引用的名言。不过,我却喜欢倒过来讲,即是:成功是失败的导因。因为成功会引起更大的贪婪、更大的野心,这都能导致一个集团的倒闭。”因此,他事事谨慎。
郭鹤年能在国际商场叱咤风云,除了过人的眼光及胆识外,出色的交际手腕、广结各界精英和商业伙伴,也是他成功的要素。郭鹤年透露了他如何结识曹文锦,并一起发起组织国际船务的经过。当时,曹文锦在香港是著名的船运业巨子。郭鹤年说:“我对船运一窍不通,但是,曹文锦在船运界却享有很高的声誉。我要求他协助搞船运。经过数次会谈后,我们开始合作。在遇到他之前,我自认是很勤劳的人,但是遇到他之后,我改变了这种想法。他不分日夜地工作,而我的格言却是:只要有一丝阳光,我就继续工作,夜晚则停止。”
郭鹤年还说:“做生意有如逆水行舟,因此,我们不能停下来,必须不断向前,不断寻找机会。”尽管已到了含饴弄孙的年龄,但郭鹤年对事业的热情仍然不减,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劲,其“创业宜趁早,拓业不怕老”的精神广受赞誉。
几年前,郭鹤年宣布退休,将其事业交给他的儿子们。不过事实上,他是退而不休,仍然拥有郭氏集团的最高决策权,尤其是在对中国内地与香港的投资方面。在北京、香港、天津、深圳、福州等地,人们依然可以看见郭鹤年忙碌的身影。“企业家都有一种使命感。赚钱当然是最重要的工作,可是,当获得大量金钱后,使命感便会油然而生。”郭鹤年如是说。对于未来,他依旧充满信心。
人生感慨——母亲是影响他一生最大的人
郭鹤年的母亲郑格如女士,在儿子的事业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受过高等教育,独具慧眼,在众多子女中选中排行第三的郭鹤年,让他挑起了振兴家族事业的担子。
郭鹤年身边的人说:“他是一位真正的绅士。”可郭鹤年却说:“这一切都是受母亲的影响,母亲对我今天的成就有很大的功劳,她从不炫耀自己,很谦虚,对儿子的管教非常严格,是对我的一生影响最大的人。”
像他的母亲一样,郭鹤年也不喜欢抛头露面,不爱宣传招摇,从不炫耀自己的财富,而且生活节俭简朴,作风平易近人,赢得了朋友、下属乃至对手的一致称赞。
此外,郭鹤年还是一位特别有爱心的人。2004年1月,郭鹤年通过其嘉里粮油(中国)公司,向主持“希望工程”的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捐赠5000万元,一连5年为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每人每学年提供600元至900元的助学金,帮助他们完成学业。郭鹤年给基金会的信中写道:“我经常说,人生在世有两件事要做。首先要刻苦工作,努力奋斗,安排家庭的生活;同时,也要帮助一些在教育上有需要的人们。这样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和进步。”
经验传授——企业领导人成功三要诀
郭鹤年认为,一个企业领导人的成功要诀有三:一是拥有一批高效率并与属下各级员工密切合作的经理人才。二是以公平及诚实的态度与所有人交往,以礼待人,讲究信用,建立良好的声誉,一旦面临困境时,将会得到贵人协助。三是拥有坚强的体魄及精神意志,随时为公司的前途尽力奋斗。
“员工能否对公司有归属感,与雇主本身是否公平对待员工,以及给予他们怎样的报酬息息相关。”郭鹤年以集团属下的公司为例,除了给予员工可观的花红外,对表现出色的员工,还要以25%的折扣让他们享有公司股权,使他们感觉到有耕耘必有收获。
坚强少年——25岁肩负重担
郭鹤年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盖山。他的父亲郭钦鉴于1909年飘洋过海来到马来西亚,从店员做起,后来自己开了家咖啡馆。经过数年努力,创办了以经营大米、大豆和糖为主的东升公司。
郭鹤年是郭钦鉴的幼子,1948年,郭鹤年自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毕业不久后,在新加坡创办了利克务公司,主要经营轮船航运及一般商务,这是郭鹤年创业之始。
郭鹤年年轻创业,固然与他出身在富裕家庭,以及受过高等教育有关。然而,他个人的胆识、经商手腕及判断力,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创立公司翌年,父亲郭钦鉴逝世。郭家开会议决由他领导家族事业,并组织郭家兄弟有限公司,由他出任董事经理。当时,只有25岁的郭鹤年便接过重担。
为进一步发展事业,郭鹤年专程去英国做市场调查,并学习商务知识。在伦敦,他对糖业的经营做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对糖业的贸易状况了如指掌。
回国后,郭鹤年将事业重点放在糖业经营上,并创办了马来西亚第一家制糖厂。他把从政府租借到的大片土地开垦成甘蔗种植园,大大增加了原料来源。在盯着糖业生产的同时,郭鹤年还关注着销售市场的情况。
后来,郭鹤年结识印尼首富林绍良,并供应白糖给林氏旗下的布洛公司,将公司版图扩展至印尼。1970年,他在世界糖价上涨前,大举在国际市场收购白糖及投资白糖期货。20世纪70年代,在国际市场上每年上市的1600万吨糖中,郭氏企业集团就控制了10%左右。在马来西亚的糖业市场上,郭氏企业则占到了80%的份额。
历经磨难——坐上东南亚首富宝座
在白糖市场取得支配性优势后,郭鹤年的事业开始了多元化发展。他除了在面粉、船务、保险均占有领导地位外,另一项广为人知的投资便是酒店业。
从1971年开始,他正式进军酒店业,投下一亿马币在新加坡设立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之后,他又分别在各国首都及大城市建立据点,从吉隆坡、曼谷、香港、斐济等一路延伸至中国,并成为当地酒店集团中的佼佼者。
不过,20世纪80年代初期却是他事业的低潮期。当时,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航运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货轮的货运量大减,使他蒙受严重亏损。估计当时的损失在1亿至2亿马币左右。
郭鹤年表现出壮士断臂的决心,通过各种途径套现,包括出售一部分股份,终于渡过船运及地产业的风暴。
80年代末期,中国与英国针对香港1997年回归问题争执不下,使得有些外资不敢放胆投资中国。郭鹤年却反其道而行之,大举投资中国市场,使他成为马来西亚企业进军中国的开路先锋。
郭鹤年的看法是:“危机就是机会。一名生意人必须保持对时势的敏感与警觉。”
90年代,郭鹤年又将触角伸向传媒业。他在香港的旗舰嘉里集团,从英国人手中收购了香港英文报纸《南华早报》,使他成为当地举足轻重的“传媒大亨”;入主香港无线电视,使他的业务版图跨入影视业。后来,他在北京投资4.8亿美元建造了世界贸易中心,更是备受国际关注的重要投资。
《南洋商报》评论称郭鹤年是一位“名重国际、富甲一方”的企业家。郭鹤年名下的拉曼锡矿、联邦面粉、彩虹产业、香格里拉等公司的股票在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股票交易所挂牌。人们对郭氏产业最为熟悉的应该是香格里拉大酒店,而北京最高档的写字楼国贸大厦、嘉里中心的主要投资人也是郭鹤年。如今,不少中国家庭都熟悉的金龙鱼食用油,也是郭氏旗下的产品。
从90年代开始,《福布斯》杂志几乎每年皆把郭鹤年列为亚洲十大富豪之一。在2004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郭鹤年的个人净资产为42亿美元,名列第111位。但在《福布斯》东南亚40 大富豪榜上,郭鹤年则高居榜首。
成功要素——不断前进,寻找机会
郭鹤年曾在接受访问时表示:“小时候学习中文,有一句著名的谚语是‘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也是孙中山经常引用的名言。不过,我却喜欢倒过来讲,即是:成功是失败的导因。因为成功会引起更大的贪婪、更大的野心,这都能导致一个集团的倒闭。”因此,他事事谨慎。
郭鹤年能在国际商场叱咤风云,除了过人的眼光及胆识外,出色的交际手腕、广结各界精英和商业伙伴,也是他成功的要素。郭鹤年透露了他如何结识曹文锦,并一起发起组织国际船务的经过。当时,曹文锦在香港是著名的船运业巨子。郭鹤年说:“我对船运一窍不通,但是,曹文锦在船运界却享有很高的声誉。我要求他协助搞船运。经过数次会谈后,我们开始合作。在遇到他之前,我自认是很勤劳的人,但是遇到他之后,我改变了这种想法。他不分日夜地工作,而我的格言却是:只要有一丝阳光,我就继续工作,夜晚则停止。”
郭鹤年还说:“做生意有如逆水行舟,因此,我们不能停下来,必须不断向前,不断寻找机会。”尽管已到了含饴弄孙的年龄,但郭鹤年对事业的热情仍然不减,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劲,其“创业宜趁早,拓业不怕老”的精神广受赞誉。
几年前,郭鹤年宣布退休,将其事业交给他的儿子们。不过事实上,他是退而不休,仍然拥有郭氏集团的最高决策权,尤其是在对中国内地与香港的投资方面。在北京、香港、天津、深圳、福州等地,人们依然可以看见郭鹤年忙碌的身影。“企业家都有一种使命感。赚钱当然是最重要的工作,可是,当获得大量金钱后,使命感便会油然而生。”郭鹤年如是说。对于未来,他依旧充满信心。
人生感慨——母亲是影响他一生最大的人
郭鹤年的母亲郑格如女士,在儿子的事业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受过高等教育,独具慧眼,在众多子女中选中排行第三的郭鹤年,让他挑起了振兴家族事业的担子。
郭鹤年身边的人说:“他是一位真正的绅士。”可郭鹤年却说:“这一切都是受母亲的影响,母亲对我今天的成就有很大的功劳,她从不炫耀自己,很谦虚,对儿子的管教非常严格,是对我的一生影响最大的人。”
像他的母亲一样,郭鹤年也不喜欢抛头露面,不爱宣传招摇,从不炫耀自己的财富,而且生活节俭简朴,作风平易近人,赢得了朋友、下属乃至对手的一致称赞。
此外,郭鹤年还是一位特别有爱心的人。2004年1月,郭鹤年通过其嘉里粮油(中国)公司,向主持“希望工程”的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捐赠5000万元,一连5年为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每人每学年提供600元至900元的助学金,帮助他们完成学业。郭鹤年给基金会的信中写道:“我经常说,人生在世有两件事要做。首先要刻苦工作,努力奋斗,安排家庭的生活;同时,也要帮助一些在教育上有需要的人们。这样社会才会和谐、稳定和进步。”
经验传授——企业领导人成功三要诀
郭鹤年认为,一个企业领导人的成功要诀有三:一是拥有一批高效率并与属下各级员工密切合作的经理人才。二是以公平及诚实的态度与所有人交往,以礼待人,讲究信用,建立良好的声誉,一旦面临困境时,将会得到贵人协助。三是拥有坚强的体魄及精神意志,随时为公司的前途尽力奋斗。
“员工能否对公司有归属感,与雇主本身是否公平对待员工,以及给予他们怎样的报酬息息相关。”郭鹤年以集团属下的公司为例,除了给予员工可观的花红外,对表现出色的员工,还要以25%的折扣让他们享有公司股权,使他们感觉到有耕耘必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