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于2009年发布后,“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制度被认为是进一步深化医疗体系改革、突破医改瓶颈的关键,并被视为改善基本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以及有效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基本出路。
但当医疗资源淤积的格局逐步打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面临服务能力能否扛得住、“守门人”能否发挥出资源分流作用的现实考验。对此,海曙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近年来坚持问题导向,借医改起势,着力打造“人才链”、建设“服务链”、构筑“信息链”,积累摸索出了符合区情的“三链融合”实践办法,让分级诊疗真正“转”起来。
打造“人才链”
筑牢优质服务网底
医生是推进分级诊疗改革的源头,也是患者的方向引领。目前,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社区医生能力较弱、资源占有率较低及缺乏患者信任度等问题。为此,海曙区卫生计生局通过外联、内培、强机制等途径,以有效培养和合理使用优质医疗卫生人才资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全区医卫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6年,该区全科医生团队代表宁波市在“浙江省2016年度基层卫生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中荣获团队赛项目一等奖,代表浙江省在全国同类竞赛中荣获团队三等奖,取得了优异成绩。
结合医联体建设工作,自2014年起,海曙区卫生计生局就着力开展了“名师带徒”活动,拓宽培养渠道。通过基层门诊跟、医院门诊带、住院病房教等方式,安排充足时间供社区全科医生开展跟师学习,保证其每周1-2天、两年150天的规定学习时间。
同时,定期组织对“徒弟”进行以三基能力及常见病、多发病规范诊治为重点的文化测试,并及时将测试结果向带教老师反馈,帮助调整带教进度,进一步提升学习成效。该局还积极同市级医疗机构协商,共同设立师带徒工作津贴,依据带教效果予以奖励,积极鼓励技术业务精、带教水平高的老师多带徒、带好徒。
为进一步发挥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该局推出了名医(名中医)、优秀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评选,医坛新秀评比等选拔活动。近年来,共计评选出名医(名中医)23人次、优秀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6人次、医坛新秀14人次。
该局将“师带徒”学习情况、医联体建设情况等作为各类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指标,强化机制保障。对师徒共同参与开展科研工作,按科研相关激励政策予以单独奖励,并在编制、人员聘用、职称晋升、在职培训、评奖推优等方面重点向全科医生倾斜,增强全科医生的职业吸引力。
建设“服务链”
推动资源有序分流
多年来,海曙区卫生计生局致力于高标准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情况依然严重。为此,海曙区卫生计生局充分发挥“医联体”和“家庭医生制服务”两大民生项目的牵引作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在基层的集中高效利用。
作为宁波市最早开始进行医联体建设试点的区域,海曙区卫生计生局在建设初期对本辖区的医疗资源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结合市级医疗机构的区域分布、学科特色及业务协作基础,分别建成了以市第一医院和市第二医院为核心的两个医联体、四个合作病房,并建立了相关医疗机构的近、远期发展规划。又扩大范围,邀请市中医院、妇儿医院和康宁医院等专科医院参与指导,吸纳区中医医院、区妇保院加入医联体,构建了全方位、多领域整体实施的格局,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目前,在该局基层医疗机构开设市级专家社区门诊的28名专家,涵盖了西医内科、眼科、五官科、精神科和中医科等十大学科,门诊人次稳定在平均30人次以上,使专家的服务效率不断提高,基层就诊人次不断增加。
区划调整后,结合划入镇乡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海曙区卫生计生局转变思维模式,积极争取市衛生计生委支持,将石碶、洞桥、鄞江、龙观、章水等镇乡卫生院纳入以市第一医院为牵头单位的医联体,将集士港、高桥、古林、横街等镇乡卫生院纳入以市第二医院为牵头单位的医联体,着力打造市级医院帮扶区级医院(中心卫生院)、区级医院(中心卫生院)帮扶普通镇乡卫生院的三级架构。
早在2011年,海曙区卫生计生局就着手开展了“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工作,确保优质资源在基层的有效分流。2015年,在全市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的统一部署下,该局以多形式签约渠道、明细化服务内容、互动式健康促进、诊室内健康管理、针对性双向转诊为特色,以“1+8”系列配套政策文件的实施为保障,全面做实做精契约式家庭医生制签约服务工作。
2017年以来,海曙区卫生计生局进一步加大了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引导力度和业务培训力度,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控制和绩效考评体系,实施全科医生继续教育计划及家庭医生常见慢性疾病诊治能力提升计划,提升家庭医生综合服务能力。
构筑“信息链”
放大分级服务效能
患者是分级诊疗服务的对象。对患者来说,他们除了需要“好医生、好医院”,还需要“好服务”。为此,海曙区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推动人、信息、服务的对接与共享,使分级诊疗服务效能达到最大化。
为实现区域内信息共享,该区通过完善全区卫生信息系统网络架构,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CMIS)、临床信息系统(HIS)、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实现全区居民健康、医疗信息的互通共享。
同时,通过加快推进基层“云诊室”建设及区域心电、影像远程诊断中心建设等,提升市、区两级业务资源共享程度。目前,该区已基本形成以“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市级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中心为支撑,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纽带,以社区服务站基层“云诊室”、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为延伸的“三级联动”基层“云诊室”服务网络。
目前,与宁波市第一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合作建立的双向门诊转诊信息系统和远程诊断中心,已在中心城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投入使用。群众可经由家庭医生转诊预约市级专家门诊,就近开具市级医院各类检验和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检查单,在社区进行心电、影像检查时可由市级医院医生实时出具报告,避免了过去患者到处找专家的问题,使双向转诊的效率、成功率及居民的配合程度都明显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分级诊疗体系的形成。
(作者单位:海曙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责任编辑:谢 霞
但当医疗资源淤积的格局逐步打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面临服务能力能否扛得住、“守门人”能否发挥出资源分流作用的现实考验。对此,海曙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近年来坚持问题导向,借医改起势,着力打造“人才链”、建设“服务链”、构筑“信息链”,积累摸索出了符合区情的“三链融合”实践办法,让分级诊疗真正“转”起来。
打造“人才链”
筑牢优质服务网底
医生是推进分级诊疗改革的源头,也是患者的方向引领。目前,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社区医生能力较弱、资源占有率较低及缺乏患者信任度等问题。为此,海曙区卫生计生局通过外联、内培、强机制等途径,以有效培养和合理使用优质医疗卫生人才资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全区医卫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6年,该区全科医生团队代表宁波市在“浙江省2016年度基层卫生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中荣获团队赛项目一等奖,代表浙江省在全国同类竞赛中荣获团队三等奖,取得了优异成绩。
结合医联体建设工作,自2014年起,海曙区卫生计生局就着力开展了“名师带徒”活动,拓宽培养渠道。通过基层门诊跟、医院门诊带、住院病房教等方式,安排充足时间供社区全科医生开展跟师学习,保证其每周1-2天、两年150天的规定学习时间。
同时,定期组织对“徒弟”进行以三基能力及常见病、多发病规范诊治为重点的文化测试,并及时将测试结果向带教老师反馈,帮助调整带教进度,进一步提升学习成效。该局还积极同市级医疗机构协商,共同设立师带徒工作津贴,依据带教效果予以奖励,积极鼓励技术业务精、带教水平高的老师多带徒、带好徒。
为进一步发挥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该局推出了名医(名中医)、优秀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评选,医坛新秀评比等选拔活动。近年来,共计评选出名医(名中医)23人次、优秀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6人次、医坛新秀14人次。
该局将“师带徒”学习情况、医联体建设情况等作为各类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指标,强化机制保障。对师徒共同参与开展科研工作,按科研相关激励政策予以单独奖励,并在编制、人员聘用、职称晋升、在职培训、评奖推优等方面重点向全科医生倾斜,增强全科医生的职业吸引力。
建设“服务链”
推动资源有序分流
多年来,海曙区卫生计生局致力于高标准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情况依然严重。为此,海曙区卫生计生局充分发挥“医联体”和“家庭医生制服务”两大民生项目的牵引作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在基层的集中高效利用。
作为宁波市最早开始进行医联体建设试点的区域,海曙区卫生计生局在建设初期对本辖区的医疗资源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调研,结合市级医疗机构的区域分布、学科特色及业务协作基础,分别建成了以市第一医院和市第二医院为核心的两个医联体、四个合作病房,并建立了相关医疗机构的近、远期发展规划。又扩大范围,邀请市中医院、妇儿医院和康宁医院等专科医院参与指导,吸纳区中医医院、区妇保院加入医联体,构建了全方位、多领域整体实施的格局,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目前,在该局基层医疗机构开设市级专家社区门诊的28名专家,涵盖了西医内科、眼科、五官科、精神科和中医科等十大学科,门诊人次稳定在平均30人次以上,使专家的服务效率不断提高,基层就诊人次不断增加。
区划调整后,结合划入镇乡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海曙区卫生计生局转变思维模式,积极争取市衛生计生委支持,将石碶、洞桥、鄞江、龙观、章水等镇乡卫生院纳入以市第一医院为牵头单位的医联体,将集士港、高桥、古林、横街等镇乡卫生院纳入以市第二医院为牵头单位的医联体,着力打造市级医院帮扶区级医院(中心卫生院)、区级医院(中心卫生院)帮扶普通镇乡卫生院的三级架构。
早在2011年,海曙区卫生计生局就着手开展了“粉丝式”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工作,确保优质资源在基层的有效分流。2015年,在全市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的统一部署下,该局以多形式签约渠道、明细化服务内容、互动式健康促进、诊室内健康管理、针对性双向转诊为特色,以“1+8”系列配套政策文件的实施为保障,全面做实做精契约式家庭医生制签约服务工作。
2017年以来,海曙区卫生计生局进一步加大了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宣传引导力度和业务培训力度,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控制和绩效考评体系,实施全科医生继续教育计划及家庭医生常见慢性疾病诊治能力提升计划,提升家庭医生综合服务能力。
构筑“信息链”
放大分级服务效能
患者是分级诊疗服务的对象。对患者来说,他们除了需要“好医生、好医院”,还需要“好服务”。为此,海曙区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推动人、信息、服务的对接与共享,使分级诊疗服务效能达到最大化。
为实现区域内信息共享,该区通过完善全区卫生信息系统网络架构,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CMIS)、临床信息系统(HIS)、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实现全区居民健康、医疗信息的互通共享。
同时,通过加快推进基层“云诊室”建设及区域心电、影像远程诊断中心建设等,提升市、区两级业务资源共享程度。目前,该区已基本形成以“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市级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中心为支撑,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纽带,以社区服务站基层“云诊室”、社区居家养老中心为延伸的“三级联动”基层“云诊室”服务网络。
目前,与宁波市第一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合作建立的双向门诊转诊信息系统和远程诊断中心,已在中心城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投入使用。群众可经由家庭医生转诊预约市级专家门诊,就近开具市级医院各类检验和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检查单,在社区进行心电、影像检查时可由市级医院医生实时出具报告,避免了过去患者到处找专家的问题,使双向转诊的效率、成功率及居民的配合程度都明显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分级诊疗体系的形成。
(作者单位:海曙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责任编辑:谢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