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里的这些人名, 快让人笑懵了

来源 :人生与伴侣·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i870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史记·晋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晋穆侯迎娶了一个齐国女子,之后生下两个儿子,大儿子取名叫做“仇”,小儿子取名叫做“成师”。
   晋国人“师服”评价他们的名字说:“国君给孩子取名真的很奇怪啊!太子名叫‘仇’,代表仇恨的意思,小儿子却叫‘成师’,代表成就他的意思。(顾名思义,弟弟最大的成就也就是当国君,弟弟篡位,哥哥自然与他反目成仇。)这两个名字的意思刚好相反,以后晋国能不发生叛乱吗?”
   唉妈,真想与“师服”握握手,终于有人注意到名字这回事了。其实,作为一名认真的读者,我早就被《史记》里的名字弄懵了——
   商朝有一任国王叫武丁,有一天他梦见自己得到了一个圣贤的臣子,叫“说”。于是他描绘了梦中“说”的样子,让画师画了下来,命人到处去找,果然在一个工地上找到了一个叫“说”的人,并且和画像中人长得一模一样。
   “说”后来帮武丁成就了霸业,促成了“武丁中兴”,国家一时非常繁荣。
   这件事说起来灵异,其实很有可能有智慧在里面。谁知道武丁是不是早就认识“说”?没准他害怕贵族们反对他任用这个没有身份、没有地位的人,才想出这个好主意。
  
   2
   “说”也就算了,還有人叫“不”。
   周文王有一任先人叫“不”。“不”在夏朝时当一个主管农业的小官,后来这个官职被朝廷撤销了。“不”就带着家人去了戎狄,子孙在戎狄发展农业,老百姓在他们的率领下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可以隔着时空对话——
   “说”说:“‘不’,你说说你今天干了什么?”
   “不”说:“‘说’你先说,我才和你说。”
   “说”说:“不,就要“不”先说。”
   “不”说:“不嘛,‘说’先说嘛!”
   …… ……
   不仅人名奇怪,那时的国名也奇怪。比如《史记故事》里的这段话:“西伯征伐犬戎部族,过了一年,征伐密须部族,接着又打败了饥国。”
  
   3
   还好,时代在进步,终于到了大家可以理解的,起“狗剩”、“屎蛋”、“二柱子”之类名字的时期了。
   春秋时期鲁国鲁文公的长子叫姬恶。晋国晋文公叫“重耳”,而他有一个儿子叫“黑臀”(黑屁股吗?捂脸!),他还有一任先人叫:“小子”,而那位先人的侯名就是:“晋小子侯”。
   国王、王子叫这些,那些宦官能叫什么,估计只配叫鞋啊、袜子了吧?
   还别说,晋文公重耳逃亡时,有一个来刺杀他的宦官,名字就叫“履”。对,“郑人买履”的“履”,不用怀疑。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灿烂,可是那个时期的人名就是如此一地稀碎。更有甚者,还是一双一对出现的。除了开篇中写的“仇”和“成师”,还有一对特别有意思!那就是郑庄公的两位公子。
   郑庄公娶了邓国美女,生下了太子“忽”;后又娶了雍氏女子,生下公子“突”(啊,好忽然也好突然啊!)。然而,人家并不是忽然这么突然的。因为两位小公子的爷爷,也就是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叫“掘突”。
  
   4
   走过春秋战国,似乎一切都好起来了吧?尤其看到陈胜吴广这样朴素且大众化的名字后,简直要安心了。
   结果,看到项羽跟着叔叔项梁起义,为了名正言顺,叔侄俩在民间找到楚怀王的一个孙子,拥立他为楚王。而这个楚国王室血脉在亡国后隐姓埋名生活,名叫……“熊心”(喂,“熊心”,你吃了熊心豹子胆了敢造反)。
   熊心是亡国王子叫这名字不算什么,然而正经的皇亲国戚的名字也很“拉风”呢。比如: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叫“吕雉”,“雉”是什么?俗称“野鸡”。而她有个娘家人叫“吕种”(确定是吕家的种无疑)。吕后当权后,颇费周折地封吕种为王。
   而汉高祖刘邦的孙女,也就是汉文帝刘恒的女儿名叫“刘嫖”(唉,那时“嫖”字是现在人们理解的意思吗?想不通啊想不通)。
  
   5
   王室如此,大臣们的名字更不说了。
   像与“说”和“不”站在史册两端遥相辉映,好多大臣的名字奇怪得很呐!比如说叫“商鞅”,“鞅”字我特地查了一下,是指去了毛的兽皮,就是指马脖子和马肚子上的皮带,泛指牲口拉车时的器具。另外通“怏”,即:不愉快、烦闷的样子。
   “商鞅”也就算了,对他有知遇之恩的那个大臣名字更奇怪,叫“公叔痤”。“痤”是什么?痤疮?青春痘?公叔青春痘?
   至于“楼缓”、“肥义”、“狐毛”、“晁错”、“董翳”……简直不胜枚举。有时难免会令人怀疑自己的眼睛是否看错,并笑出不友好的猪叫。
   当然,这些名字也起到了缓解气氛的作用——当我们在史册中看到了太多权术的阴暗和人性的真实,浏览到这些名字也能扑哧一笑、暂且忘忧吧!
其他文献
手持“勤思、求学、好问”的罗盘,我在写作的海洋中不断开发新大陆,发现新自我。渐渐地,写作成了我的朋友。他信守诺言,从不抱怨责怪,我向他倾诉而他则默默聆听。写作,是心灵的交流与慰藉。  ——王安昊  ■新生代感言  虽从小深受中华文化熏陶,但对我来说,写出好文章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写作这件事总是困扰着我,一篇篇作文经常写了改、改了写,让我度过一个个冥思苦想的煎熬的夜晚。这样的痛苦过程持续了很久,直到
你是否注意过?每到夏季黄昏,蝙蝠出没的时候,飞行中的它们经常会撞上窗玻璃。   这件事细想一下是有点蹊跷的:鸟类撞到玻璃上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鸟类飞行毕竟依靠的是视觉,它们可能把透明的玻璃当作空无一物的窟窿了。但蝙蝠呢,它们靠的可不是视觉,而是超声波啊。玻璃透不透明跟超声波有何关系?   其实,玻璃的透明程度跟超声波确实没有任何关系,但玻璃的另一性质却跟超声波大有干系,那就是——光滑。让蝙蝠碰壁
宋徽宗当皇帝当了二十五年,对外关系和军事建设经营得一塌糊涂,却办了一个出彩的翰林图画院。这个画院好生了得,入院的画师都是“研究生”级的。当然,那时候没有研究生,供职人员等级由高而低分别为待诏、祗候、艺学、画学正、画学生等。由于画院成立于宣和年间,史上习称宣和画院。画院经常考试,试题多由宋徽宗拟定。即使今天来测试,仍是高难画题,不妨剖析几例。   第一题:“乱山藏古寺”   这里有两个具象:乱山
图书馆是现代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文化场所,而历朝历代对图书馆的称呼却不尽相同。  较早的图书馆的称谓出现在周朝。《左传·僖公五年》有记载,“勋在王室,藏于盟府。”意思是说,有功劳受到王室封赏的记录,都收藏在盟府里。此“盟府”即为我国图书馆的雏形。  春秋时期的图书馆多称为“守藏室”,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曾当过“守藏室之史”,管理“百国之书”。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
“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每当这首悠扬婉转的情歌响起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李姐,想起李姐那段颇有些传奇色彩的故事。   那是四年前,我在健身房里结识了一位气质优雅的李阿姨,她50多岁,容貌秀美,身材匀称,幸福感时常洋溢在她的脸上。从外形看,她像30多岁的样子,因此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李姐。李姐是某明星公司的财务总监,年薪百万,事业有成。   我感叹时光的流逝并未在她身上留下多少的印记,也
美丽的荷塘,美丽的夏 姜得雨  一把把绿伞撑出水面  挨挨挤挤密不透风  一群群红鲤在水中  快乐地嬉戏玩耍  从不担心风雨和烈日  几位美丽的荷花仙子  正轻摆腰肢  在风中翩翩起舞  漂亮的蜜蜂小姐  卖力地为她们伴奏……  岸边几个漂亮的女孩子  戴着遮阳帽  穿着花裙子  正被眼前的美景  深深地陶醉……  啊美丽的荷塘美丽的夏  小野菊 邹钰琪  娇嫩的花儿  向着太阳呼唤  祈求着  
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跟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痛苦的,尤其是告别家乡和亲人。家乡和亲人是我们每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小时候的大多数时光,都是和祖父母一起度过的。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大院子里,院子里有花、有鳥、有树。春天,我会拿一把椅子坐在院子中央晒太阳,会看着祖父母在院子的角落里播种;夏天,我会在枇杷树旁边吃熟透了的枇杷,因为院子里只有这一棵枇杷树,所以时常吃到酸枇杷,
事件回放  近期,起点中文网的母公司阅文集团发现,自己拥有电子版权的郭敬明《爵迹》、唐家三少《斗罗大陆》、辰东《完美世界》等小说,在手机百度客户端及百度贴吧中存在大量与之相关的盗版文本和链接,且已产生巨大的阅读量。阅文集团表示,这种盗版行为侵犯了该作品的网络信息传播权,损害了版权方的利益。据统计,该盗版案累计涉案金额高达5000多万元。为此,阅义集团将涉嫌侵权的百度告上法庭。  时事鲜评  面对阅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今天,千千万万的少年儿童胸前都飘扬着鲜艳的红领巾,可中国第一个戴红领巾的人是谁?那是在什么时候?知道的人恐怕不多。   其实,第一个戴红领巾的人,是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14岁的龙业鼐。那时中山大学还在石牌,叫国立广东大学,龙业鼐和他的姐姐龙锦雯都在中大附中读书。   龙业鼐是广西贺州人,因为爸爸龙贵谦
喜欢用微笑來表达自己的内心,喜欢用微笑来赞誉身边的美好,喜欢他人用微笑来感谢自己……  在一个繁花似锦的日子里,沐浴着阳光,漫步在浓阴下,闭上双眼,静听鸟儿们窃窃私语。淡淡花香沁人心脾,心情格外愉快,微笑一定会浮现在脸上。  纵然再不情愿,人们眼中悲凉的秋也如期而至。而我心中的秋,却没有悲凉之感,反而很惬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触景生情,激情勃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