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档案服务创新的亮点

来源 :北京档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m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闻切入——美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月球漫步[1]
  2016年11月1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阿波罗计划档案馆在USA Today网站上发布了一个名为VRtually There的每周系列视频,进入这一板块就可借助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让人们360度直观体验身处月球表面的感觉。早在2015年,阿波罗计划档案馆公布了超过8400张未经处理的、高分辨率照片,这次虚拟现实体验就是将其中的25张照片拼接起来,形成一个令人惊叹的月球全景,让体验者仿佛与美国最后两位登月者——尤金·赛尔南和杰克·施密特一起站在月球表面上,在月球的低重力环境中穿着宇航服穿梭,并把美国国旗插在月球上。
  NASA近些年越來越关注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宇航员们甚至开始用VR体验火星生活。它将以前任务传回的火星照片与VR技术相结合,使宇航员在训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火星的环境。如今,随着VR和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借助NASA发布的丰富照片档案,普通人也能和宇航员同样感受宇宙的奥妙。
  二、国外档案服务创新亮点——虚拟现实在档案服务中的应用及特点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帮助用户沉浸于该环境中[2]。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时空穿梭机”,既可重返旧历,对比今昔,也能幻想虚无,畅想未知。虚拟现实技术带给用户直接的感官刺激,体现了技术对档案事业的巨大影响。加拿大档案工作者协会2016年年会确定主题为“档案与创新”,探讨技术驱动型社会中档案工作面临的挑战;澳大利亚与南非等国家也在2016档案年会中研讨技术相关内容,这些都反映出国际档案界对技术影响的重视。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不仅在2016年18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受到广泛关注,而且成为近期国外档案新闻报道的新亮点。
  “美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月球漫步”的新闻表明:NASA以原始照片档案为基础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呈现的登月体感服务,从服务对象、方式和主体三方面表现出虚拟现实技术在档案服务中的应用特点——重视用户主观体验;由在线服务向在场服务转变;多主体联动支持全方位服务。
  (一)重视用户主观体验
  国外学者提出了虚拟现实的“3I”特征即“Immer? sion(沉浸)”“Interaction(交互)”和“Imagination(想象)”。这三个特征也正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优越性。沉浸是指用户作为虚拟环境中主角的真实感,包括听觉、触觉、嗅觉以及其他感官都能产生与现实一致的感觉;交互是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想象是指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再现真实环境而且可构想不存在甚至小概率发生的环境[3]。虚拟现实具有的“3I”特征,能在档案服务中增强用户体验,具体表现为“沉浸”带领用户回到过去,还原档案中的历史原貌;“交互”与用户模拟互动,增强用户对档案内容的真实感受;“想象”为用户构造无限空间,实现档案挖掘。
  1.回到过去,还原档案原貌
  虚拟现实具有的沉浸特征,能在档案服务中增强还原感。虚拟现实技术有助于档案服务摆脱过去单一使用图像、视频和文字的分散式方法,通过构建三维世界,还原档案中记录的历史场景,使用户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上述新闻中,美国宇航员赛尔南和施密特是最后登上月球的人,他们拍摄了数百张月球表面的清晰照片,详细记录了登月的过程和细节,为NASA和阿波罗计划档案馆提供了场景再现的基础。无独有偶,国外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创新档案服务的其他例子还有:大英博物馆试验使用虚拟现实耳机,让游客探索青铜器时代的家园和数千年前的帕特农神庙;史密森非裔美国人历史和文化博物馆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原修复奴隶船的潜水员形象[4]。虚拟现实技术帮助用户亲身体验特定场景,存留历史记忆,加深对档案内容的认识,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
  2.模拟交互,增强档案真实性
  虚拟现实具有的模拟交互特征,能在档案服务中增强真实感。在虚拟现实技术中,人是虚拟现实系统的主体,用户既可在虚拟空间漫游,又能随意改变路径或直接感触虚拟空间中的物体,实现交互。在互动过程中,用户享有个性化服务,虚拟空间根据个人行为做出相应反馈,这种交互无形中拉近了用户与虚拟空间背后档案的关系,更加真实地反映档案内容。例如上述新闻提到,“月球漫步”中阿波罗计划档案馆将馆藏25张照片拼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月球全景,让体验者仿佛与赛尔南、施密特一起站在月球表面上,体验宇航员的各种行为——在“月球”表面插上美国国旗,远望广袤的橙色土地,在月球的低重力环境中穿着宇航服行走。
  不仅如此,虚拟现实交互还能引导用户观察和思考,激发其参与性。例如,2016年12月1日美国推出的“铭记珍珠港”APP(应用程序)使用了虚拟现实技术,用户可通过与幸存对象唐宁在虚拟现实环境中交流,与当时的文物、标志性照片和档案视频进行交互,将自己置身于毁灭性场景中[5]。如此一来,用户就能体会到在珍珠港事件中幸存者的感觉,根据叙事者的观点进行深度思考,真实感受大大增强。
  3.打造空间,实现档案挖掘
  虚拟现实具有的想象特征,能在档案服务中增强空间感。人们的想象力是有限的,要想使不复存在的东西再现并可视化,虚拟现实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实现虚拟现实必须以档案为依托。当处于塑造可能性小、难度大的环境中时,以原始档案为基础,结合时代背景,全方位设计便可构造出一个虚拟空间。例如上述“月球漫步”新闻,考虑到成为宇航员的难度,以及即便是宇航员,登上月球的机会也微乎其微的因素,NASA和阿波罗计划档案馆根据最后一次登月的原始照片档案,推出“月球漫步”项目,创造360度全景虚拟登月空间,帮助用户实现梦想。另一个典型案例是,英国国家档案馆汇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馆藏和网络资源,取材于档案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发布“大沃顿”虚拟小镇,使用户能穿越历史,置身于一战时英国国内生活的真实空间[6]。   (二)在线服务向在场服务转变
  虚拟现实技术其实并非新鲜名词,它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至90年代形成和发展,由此衍生出虚拟档案馆。然而,国内外虚拟档案馆的研究和实践均显单薄,反响平平并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近些年虚拟现实重新出现,且迅速成为关注热点。虚拟现实具有的沉浸、交互和想象特征不仅能增强用户体验,还能使档案服务方式由在线向在场转变。在线是指用户通过互联网环境满足各种需求的线上服务;在场是指用户直接融入沉浸式场景的体验服务。与在线服务相比,在场服务的用户体验更好,参与程度更深。
  一方面,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和完善推动了在线向在场服务迈进。传统人机交互以成本低廉的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为主,即鼠标和键盘操作“窗口仿真”,交互具有局限性。例如,2003年由英国哈克尼档案馆、剧院和英国国家档案馆教育团队合作开发的Tudor Hack? ney项目,通过网上窗口重建,虚拟“皇家宫殿”[7];2010年我国青岛市档案馆借助虚拟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推出了虚拟展览《1945日军投降仪式的台前幕后》[8],还有2015年上海静安区档案信息网的名人馆藏虚拟展厅[9]等都是简单进行点击和移动操作来实现虚拟现实。虚拟现实目前的服务方式以沉浸式和增强式为主,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输入输出设备,使体验者产生完全投入、沉浸交互的感觉,由生硬被动向自然主动转变。例如,用户可通过Samsung Gear耳机在亚洲艺术档案馆体验20世纪90年代的广州娱乐生活[10],英国V
其他文献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伴随着3月的到来,举世瞩目的“两会时间”如约而至。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们齐聚北京,共商国是。两会召开期间,听到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于档案工作的呼声:“务必要收好管好用好村级档案”“用制度关爱档案人的身体健康”“档案要为加强话语权提供有力支撑”……这些提议无疑说明了档案工作在新时代的国家建设中愈发重要,无不激励我们档案人在新时代要有新作为!  3月9日,北京市召开
北京“十三五”文化规划将“西山文化带”的保护与利用列入主要任务,可见北京市委市政府已认识到西山重要的文化地位,并希望借“西山文化带”的保护与开发,加速首都文化中心的建设。“西山文化带”的说法虽已提出,但尚存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譬如其基本的地理范围,各方观点不一,莫衷一是。笔者认为,欲明确今日“西山文化带”的地域范围,不妨从古人对西山及其地理范围的认识入手,以古鉴今,或许更有一番别样的收获。  一、
本刊讯近日,北京市档案局(馆)相继召开党组会和全体处级干部大会,传达学习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精神。会上,局(馆)长程勇传达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陈世炬,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李明华的讲话精神,并就会议研讨交流情况向大家作了通报。程勇同志强调指出: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以全国档案
在今年的“国际档案馆日”暨北京市第七届“档案馆日”当天,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以下简称“城建档案馆”)举办了“1949年北京城原状模型”展。展厅内,一位八旬高龄的北京老人在模型前驻足观望,久久不愿离去,甚至在当天展览结束后又反复多次恳请工作人员允许他再次回到展厅观展。当这位老人终于在模型中找到他儿时在北京居住的院落时,竟激动得难掩泪水,兴奋地对工作人员说,“这就是我小时候住过的地方,和当年一模一样
东城区档案局会同区商务委推进老字号企业档案工作前不久,区档案局与商务委联合国资委、文化委等单位共同推进老字号企业档案工作,区档案局提供档案收集整理专业指导,介绍档案工作法律法规并发放《企业档案工作文件汇编》,鼓励各企业进一步依法依规开展档案管理工作。(鞠艳)  朝阳区档案馆开展朝阳生活记忆口述历史档案采集受邀人讲述了南下坡穆斯林不顾个人安危,埋葬马骏烈士及阿訇营救革命人士等故事,生动地复原了当年的
全民族抗战第一枪从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打响,时光飞逝,转眼间已经经过了80载。在这80年的时间里,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亿万华夏儿女一直在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而不断奋斗。为了更好地铭记这段历史,档案部门就是要从历史的启迪中明辨前行方向,汲取奋进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本期“特别关注”栏目重点推出《2017年“国际档案日”暨北京市第九届“档案馆日”活动圆满完成》一文,就“国际档
10月是新中国的国庆之月,1959年的10月,则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大庆之月。谁能想到,谁又会料到,在中国人民欢庆十周年大庆的日子里,竟会有敌机侵入共和国首都北京的上空。虽然这事上了《人民日报》,而且参与该事件的民兵成千上万,可因为保密工作做得好,并没有在北京的百姓中传播开来。  一、有关这场空战的报道  许多北京市民,特别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同志可能会问:“竟有这样的事吗?我怎么不知道?”这事还
“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这首在北京流传了四百多年的童谣,讲得便是昆玉河畔的慈寿寺塔。如今,此处已经被辟为公园,看上去平淡无奇。谁又能想到当年兴建此塔的理由颇为吊诡,竟然是源自明朝万历皇帝生母——慈圣太后李氏的一枕黄粱。可是,太后贵为皇帝的生母地位尊贵,崇佛建塔难道还需要托名梦境么?实际上,这与万历时期,乃至有明一代的佛教发展史息息相关。出于为尊者讳的缘故,《明实录》等官方档案对于这位婢
2015年9月3日,举世瞩目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在北京举行,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汽集团)旗下的BJ40越野车,作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礼炮牵引车军方唯一指定用车”,担当起护送“国之礼器——礼炮”的使命。这是北汽车辆再一次与祖国共同经历重要历史时刻。从1966年毛泽东主席站在BJ212车上阅兵,到1984年BJ212亮相国庆35周年阅兵,
一、新闻切入:纽约公共图书馆收购著名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档案[1]  《纽约时报》2017年4月12日报道,纽约公共图书馆下属的尚博格黑人文化研究中心收购了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散文家、戏剧家和社会评论家詹姆斯·鲍德温的档案。詹姆斯·鲍德温作为在二战后美国黑人文学发展进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被美国民众视为“必不可少”的作家。其小说《向苍天呼吁》与作家理查德·赖特的小说《土生子》和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