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起
资兴市,湖南南部五岭山区的一个小县,上个世纪,国家在资兴建了一个大型水库,发展水电,后来又大力发展采矿业,以此为支柱,资兴经济嵋起进入了全省的十强县行列。本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资兴社会离传统农业社会越来越远。现任资兴市市委书记想为资兴人留下一点传统农业社会的记忆,拨出专款、组织人力,征集了大量传统农业时代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旧物件,建起了一个一千多平方米的小型博物馆。
面对一大堆几十年前或百多年前的旧物品(没有一件精品。基本上不属于传统定义上的“文物”),县文物管理所的同志不知道该办怎样一个展览?这个博物馆该叫什么博物馆?因此,求助于我,恰巧,我刚分管博物馆工作不久,看着绝大多数县级博物馆,既没有什么文物精品,藏品又不成系列,勉强办出的一些文物展览,看过以后,味同嚼腊,观众寥寥无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于是想以资兴市博物馆作为试点,找出一条办好县级博物馆的路子来。
构思
资兴市,是五岭山区中一个小小的县级市,这里除了山,就是水,平地不多,但这里矿物资源、植物资源都十分丰富,风景十分秀美,生态环境非常适宜人居。几千年来,资兴这个小地方,没有出过帝王将相,也没有发生过改朝换代、惊天动地的历史大事,平凡、纯朴的山里人,随着时代发展的惯性,过着自己和平、安静、自然进化的日子,这是历史吗?这样的历史能给后人什么启示?一柄曲辕犁、一架破水车、一台旧纺机,一盏老油灯……,这些过去时的文明碎片拼凑起的百年前五岭山地人真实的生活、朴素的文明价值何在?启示何在?
仔细研究了资兴市征集的这些旧物品,主要是50年前五岭地区乡下农村生活的物品,反映的是传统农业社会的文明。考虑到资兴市文物管理所基本上没有历史文物收藏,因此,我把资兴市新建的这个小馆定位为:资兴五岭农耕文明博物馆,并围绕反映五岭山地的传统农业文明的主题设计展览。由于馆小,展览场地有限,加上征集的展品毕竟有限,我想展览不可能办成一个宏观反映五岭农耕文明的史诗,把它作为一支有五岭地区特色的山歌宋设计比较明智。走真切、朴实、深情的路子,照样能打动人、感染人。于是,给展览定名为“五岭农歌”,并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名为“山居方式”。
“山居方式”,主要反映五岭山地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这一部分又分为四组。第一组名为“春种秋收”,主要通过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反映五岭山地农民从春到秋、从种到收的稻田农业生产活动和方式。第二组名为“禾花鱼”,主要以各种养殖业工具,反映作为副业的养殖业的生产活动和方式。第三组名为“林中小屋”,主要以各种采集和狩猎工具,反映五岭地区农民在稻作农业这一主业之外另一种辅助的经济生产活动。第四组名为“山道弯弯”,主要通过过去的交通运输工具,反映五岭山地的对外交往与交换的经济活动。
第二部分,名为“丰衣足食”。
主要通过各种生活加工工具、生活用具来反映五岭山地农民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这一部分又分为三组。第一组名为“山村的声响”,主要以能弄出声响的各种加工工具,来反映碾米、榨油、打铁等生活资料加王制作的活动,第二组名为“五岭飘香”,主要以能散发出气味的各种加工工具,反映五岭山地的腊味腌制、酿酒、炒茶等生产活动。第三组名为“灯影下的女红”,主要以过去的纺织、缝纫工具来反映五岭山地妇女的家庭手工业活动。
第三部分,名为“耕读传家”。
主要反映五岭山地农民的精神追求,这一部分又分为三组。第一组名为“祭祀与禁忌”,主要通过各种祭祀物品、禁忌标志来反映五岭山地农民的宗教信仰,第二组名为“村塾书声”,主要通过过去私塾内的教具、教材,文具、桌椅板凳、状元旗等反映五岭山地农民的教育与理想追求。第三组名为“日常家居”,主要通过雕花床、印花被、烤火炉、竹摇篮等日常家居生活用品,反映出当时家庭生活的基本状况。
设计
构思好了这样的框架,基本上能反映五岭地区农耕文明的大体面貌,但怎样才能表现出这种文明的精神特征呢?于是,我在设计中强调了四个字,即“慢、静、慧、暖”。
所谓“慢”,就是要把这种文明进化慢的慢节奏特征表现出来,所以我把整个展览的序篇设计,命名为“古老的传说”。设计了一个场景:村口,古树下,一群儿童在听一位白发老人讲故事。古树上吊着一面真正的清代铁钟。展墙上有一幅神农持耜的大幅画像,展柜里有一件复制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木耒耜。在“春种秋收”的组合陈列里,从开耕犁田、中耕耘田、引水排灌到收割晒谷,整个种、收全过程的农具都展示出来。试图由此反映农业文明社会进化的缓慢和生产周期的漫长。
所谓“静”,我理解农业文明社会整体来说是相对比较平静的,村、社生活的氛围整体来说相对宁静,“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正是这种“静”的写照。另外,从陈列展览欣赏的效果来看,安静的环境,静谧的气氛,能较易引入进入“遐想”状态,使人进入展览所展示的主题环境,进入展览所表现的历史时代。因此,“五岭农歌”整个展览的氛围是静谧的,跳跃、活泼的地方相对少一些。特别是“林中小屋”的陈列组合。在寂静山林的背景前,设置了一间木屋,木屋的墙上挂着火铳、鸟枪等狩猎工具和猎获的兽皮等,地上堆放着采集工具和采集的山珍,桌上的苞谷壶和粗瓷碗似乎还冒着茶水的热气,敞开的木门仿佛告诉观众,主人正在林中。灯光设计成照射进木屋的一缕阳光,带着跳动的光斑。整个展示气氛静谧、安详。
所谓“慧”,就是要把农业文明那种简单而深刻的智慧表现出来。所以,我在表现养殖业的陈列组合中,将这一组合的标题命名为“禾花鱼”,由“禾花鱼”的介绍带出整个养殖业。在展览说明中,我这样写道:“‘禾花鱼’,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五岭山区一种极富创意的养殖业。在高山冷水田里,插秧后即放下鱼苗,鱼在稻田里吃水草、吃害虫的幼体,一边吃草,一边除害,还让鱼粪肥田。待到禾苗孕穗吐花时,鱼儿长大了,可以上市了,鱼肉因含有一种禾花香而负有盛名。五岭不仅有禾花鱼,还有稻田鸭等。成群的鸭子在收割后的稻田里觅食,肥了鸭子,也肥了稻田。过去的五岭人不知道‘循环经济’这个词,但他们却自觉的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体系。”在具体展示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稻田一角,田中游动着几尾禾花鱼,田边有几只觅食的鸭子。林中小河边系着一只小船,船上、岸边陈置着各种捕鱼工作。
所谓“暖”,就是要把农业文明社会中应有的温馨、暖意表现出来。我认为在农业文明社会中,在阶级斗争不激烈的时候、在阶级剥削不严重的时候、在气候条件风调雨顺的时候,那个社会还是充满了温馨的,这也是我们常常怀旧的原因。因此,我把展览第二部分“丰衣足食”的三个组合,都设计得很温暖。如“灯影下的女红”组合,组说明是这样写的:“人夜,山村里的男人们开始歇息,聚集在村里的祠堂或村头边,讲古闲聊。五岭的女人们则在昏黄的油灯下继续劳作。她们三五一起,或纺纱、或织布、或绣花、或缝纫。灯影下,她们健美的身躯随着劳作的节律,协调地舞动着;灯影中,不时飞出一串串清亮、愉快的笑声。五岭之夜充满了动人的妩媚。”实际展示中,设置了一个闺房场景,以大幅的过去五岭妇女纺织的图片作为背景,房内燃着一盏煤油灯,灯光处理为暖红色,各种纺车、织布机陈置在房中。良好的现场效果,能让观众感觉到温馨的生活氛围。
尾声
“五岭农歌”展览,通过“山居方式”“丰衣足食”“耕读传家”三部式结构,和“慢、静、慧、暖”氛围的营造,较为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一百年前后五岭地区传统农业社会的原始面貌,也把那个社会里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加以提炼和突出,从而提升了整个展览的积极意义。我总觉得,展示过去,绝对不是为了单纯的缅怀,一定要使之观照现实。所以,在展览结语中这样写道:“《五岭农歌——五岭农耕文明实物展》结束了,这里没有展出一件真正意义上的珍贵文物,都是刚刚被时代淘汰不久的旧物品;这里没有慷慨激昂,只有平淡的娓娓叙说,叙说那个过去了的时代,叙说那些平淡无奇的日子,叙说那个时代的缓慢、保守和闭塞。然而,今天的我们就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那是我们的历史。回首过去,细细品味,在那首过去式的歌谣里,我们还是能品味出一些值得珍惜的东西。那种心灵的宁静、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亲近与尊重,仍然值得今天的现代人去继承。”
资兴市,湖南南部五岭山区的一个小县,上个世纪,国家在资兴建了一个大型水库,发展水电,后来又大力发展采矿业,以此为支柱,资兴经济嵋起进入了全省的十强县行列。本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资兴社会离传统农业社会越来越远。现任资兴市市委书记想为资兴人留下一点传统农业社会的记忆,拨出专款、组织人力,征集了大量传统农业时代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旧物件,建起了一个一千多平方米的小型博物馆。
面对一大堆几十年前或百多年前的旧物品(没有一件精品。基本上不属于传统定义上的“文物”),县文物管理所的同志不知道该办怎样一个展览?这个博物馆该叫什么博物馆?因此,求助于我,恰巧,我刚分管博物馆工作不久,看着绝大多数县级博物馆,既没有什么文物精品,藏品又不成系列,勉强办出的一些文物展览,看过以后,味同嚼腊,观众寥寥无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于是想以资兴市博物馆作为试点,找出一条办好县级博物馆的路子来。
构思
资兴市,是五岭山区中一个小小的县级市,这里除了山,就是水,平地不多,但这里矿物资源、植物资源都十分丰富,风景十分秀美,生态环境非常适宜人居。几千年来,资兴这个小地方,没有出过帝王将相,也没有发生过改朝换代、惊天动地的历史大事,平凡、纯朴的山里人,随着时代发展的惯性,过着自己和平、安静、自然进化的日子,这是历史吗?这样的历史能给后人什么启示?一柄曲辕犁、一架破水车、一台旧纺机,一盏老油灯……,这些过去时的文明碎片拼凑起的百年前五岭山地人真实的生活、朴素的文明价值何在?启示何在?
仔细研究了资兴市征集的这些旧物品,主要是50年前五岭地区乡下农村生活的物品,反映的是传统农业社会的文明。考虑到资兴市文物管理所基本上没有历史文物收藏,因此,我把资兴市新建的这个小馆定位为:资兴五岭农耕文明博物馆,并围绕反映五岭山地的传统农业文明的主题设计展览。由于馆小,展览场地有限,加上征集的展品毕竟有限,我想展览不可能办成一个宏观反映五岭农耕文明的史诗,把它作为一支有五岭地区特色的山歌宋设计比较明智。走真切、朴实、深情的路子,照样能打动人、感染人。于是,给展览定名为“五岭农歌”,并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名为“山居方式”。
“山居方式”,主要反映五岭山地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方式。这一部分又分为四组。第一组名为“春种秋收”,主要通过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反映五岭山地农民从春到秋、从种到收的稻田农业生产活动和方式。第二组名为“禾花鱼”,主要以各种养殖业工具,反映作为副业的养殖业的生产活动和方式。第三组名为“林中小屋”,主要以各种采集和狩猎工具,反映五岭地区农民在稻作农业这一主业之外另一种辅助的经济生产活动。第四组名为“山道弯弯”,主要通过过去的交通运输工具,反映五岭山地的对外交往与交换的经济活动。
第二部分,名为“丰衣足食”。
主要通过各种生活加工工具、生活用具来反映五岭山地农民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这一部分又分为三组。第一组名为“山村的声响”,主要以能弄出声响的各种加工工具,来反映碾米、榨油、打铁等生活资料加王制作的活动,第二组名为“五岭飘香”,主要以能散发出气味的各种加工工具,反映五岭山地的腊味腌制、酿酒、炒茶等生产活动。第三组名为“灯影下的女红”,主要以过去的纺织、缝纫工具来反映五岭山地妇女的家庭手工业活动。
第三部分,名为“耕读传家”。
主要反映五岭山地农民的精神追求,这一部分又分为三组。第一组名为“祭祀与禁忌”,主要通过各种祭祀物品、禁忌标志来反映五岭山地农民的宗教信仰,第二组名为“村塾书声”,主要通过过去私塾内的教具、教材,文具、桌椅板凳、状元旗等反映五岭山地农民的教育与理想追求。第三组名为“日常家居”,主要通过雕花床、印花被、烤火炉、竹摇篮等日常家居生活用品,反映出当时家庭生活的基本状况。
设计
构思好了这样的框架,基本上能反映五岭地区农耕文明的大体面貌,但怎样才能表现出这种文明的精神特征呢?于是,我在设计中强调了四个字,即“慢、静、慧、暖”。
所谓“慢”,就是要把这种文明进化慢的慢节奏特征表现出来,所以我把整个展览的序篇设计,命名为“古老的传说”。设计了一个场景:村口,古树下,一群儿童在听一位白发老人讲故事。古树上吊着一面真正的清代铁钟。展墙上有一幅神农持耜的大幅画像,展柜里有一件复制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木耒耜。在“春种秋收”的组合陈列里,从开耕犁田、中耕耘田、引水排灌到收割晒谷,整个种、收全过程的农具都展示出来。试图由此反映农业文明社会进化的缓慢和生产周期的漫长。
所谓“静”,我理解农业文明社会整体来说是相对比较平静的,村、社生活的氛围整体来说相对宁静,“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正是这种“静”的写照。另外,从陈列展览欣赏的效果来看,安静的环境,静谧的气氛,能较易引入进入“遐想”状态,使人进入展览所展示的主题环境,进入展览所表现的历史时代。因此,“五岭农歌”整个展览的氛围是静谧的,跳跃、活泼的地方相对少一些。特别是“林中小屋”的陈列组合。在寂静山林的背景前,设置了一间木屋,木屋的墙上挂着火铳、鸟枪等狩猎工具和猎获的兽皮等,地上堆放着采集工具和采集的山珍,桌上的苞谷壶和粗瓷碗似乎还冒着茶水的热气,敞开的木门仿佛告诉观众,主人正在林中。灯光设计成照射进木屋的一缕阳光,带着跳动的光斑。整个展示气氛静谧、安详。
所谓“慧”,就是要把农业文明那种简单而深刻的智慧表现出来。所以,我在表现养殖业的陈列组合中,将这一组合的标题命名为“禾花鱼”,由“禾花鱼”的介绍带出整个养殖业。在展览说明中,我这样写道:“‘禾花鱼’,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五岭山区一种极富创意的养殖业。在高山冷水田里,插秧后即放下鱼苗,鱼在稻田里吃水草、吃害虫的幼体,一边吃草,一边除害,还让鱼粪肥田。待到禾苗孕穗吐花时,鱼儿长大了,可以上市了,鱼肉因含有一种禾花香而负有盛名。五岭不仅有禾花鱼,还有稻田鸭等。成群的鸭子在收割后的稻田里觅食,肥了鸭子,也肥了稻田。过去的五岭人不知道‘循环经济’这个词,但他们却自觉的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体系。”在具体展示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稻田一角,田中游动着几尾禾花鱼,田边有几只觅食的鸭子。林中小河边系着一只小船,船上、岸边陈置着各种捕鱼工作。
所谓“暖”,就是要把农业文明社会中应有的温馨、暖意表现出来。我认为在农业文明社会中,在阶级斗争不激烈的时候、在阶级剥削不严重的时候、在气候条件风调雨顺的时候,那个社会还是充满了温馨的,这也是我们常常怀旧的原因。因此,我把展览第二部分“丰衣足食”的三个组合,都设计得很温暖。如“灯影下的女红”组合,组说明是这样写的:“人夜,山村里的男人们开始歇息,聚集在村里的祠堂或村头边,讲古闲聊。五岭的女人们则在昏黄的油灯下继续劳作。她们三五一起,或纺纱、或织布、或绣花、或缝纫。灯影下,她们健美的身躯随着劳作的节律,协调地舞动着;灯影中,不时飞出一串串清亮、愉快的笑声。五岭之夜充满了动人的妩媚。”实际展示中,设置了一个闺房场景,以大幅的过去五岭妇女纺织的图片作为背景,房内燃着一盏煤油灯,灯光处理为暖红色,各种纺车、织布机陈置在房中。良好的现场效果,能让观众感觉到温馨的生活氛围。
尾声
“五岭农歌”展览,通过“山居方式”“丰衣足食”“耕读传家”三部式结构,和“慢、静、慧、暖”氛围的营造,较为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一百年前后五岭地区传统农业社会的原始面貌,也把那个社会里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加以提炼和突出,从而提升了整个展览的积极意义。我总觉得,展示过去,绝对不是为了单纯的缅怀,一定要使之观照现实。所以,在展览结语中这样写道:“《五岭农歌——五岭农耕文明实物展》结束了,这里没有展出一件真正意义上的珍贵文物,都是刚刚被时代淘汰不久的旧物品;这里没有慷慨激昂,只有平淡的娓娓叙说,叙说那个过去了的时代,叙说那些平淡无奇的日子,叙说那个时代的缓慢、保守和闭塞。然而,今天的我们就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那是我们的历史。回首过去,细细品味,在那首过去式的歌谣里,我们还是能品味出一些值得珍惜的东西。那种心灵的宁静、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亲近与尊重,仍然值得今天的现代人去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