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之后,看病更难?看病更贵?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mzho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决供求之间的巨大缺口,总体思路是:要把精力从财务保障转到服务保障上来,要以开放为主要的解决手段。”
  
  手里拿着一张纸,周其仁走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新楼阿里巴巴报告厅的主讲台,回头问主持人、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你说请以下发言的诸位注意时间,午饭时间临近。那么,我是不是只有5分钟?”说话时,他的表情严肃得很,台下却是笑声一片。
  这一天是7月11日,健康生产力与科学发展国际论坛在北大举行。由于周其仁对医改有深入的研究,组织者请他出场“讲几句”。发言中,这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再没看一眼手中的那张纸,娓娓道来15分钟,阐述医改方案出台之后“看病更难、看病更贵”的趋势,直言只有开放医疗服务市场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引得坐在台下的协和医科大学院长助理、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击节而叹:“他真是个明白人!”
  7月28日下午,周其仁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院长办公室里,用发展经济学的眼光向《中国新闻周刊》解剖了医改这只麻雀。这一天恰逢医改大讨论4周年。4年前的7月2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长文,断言中国医改“基本不成功”,引起轩然大波。
  
  未来几年供求缺口不是缓解,而会加大
  
  中国新闻周刊:你几年前在《经济观察报》上开设的医改系列评论专栏,以及之前关于电信业开放的一组文章,给我们提供了观察的视角。你一直致力于反垄断,主张开放市场。电信业如此,医改亦是如此。
  周其仁:开放我是提过,但我并不是主张每个产业都开放。你听我说过出口产业开放的事情吗?那是已经充分竞争的行业并且产能过剩,而不是产能不足。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医疗服务市场恰恰相反,供给严重不足。
  中国新闻周刊:那就请具体分析。
  周其仁:今年4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医改方案,特别部署了2009年到2011年的行动方案。温家宝总理已经宣布,增加投入8500亿——请注意,这是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之外的8500亿。很多人认为,政府增加了投入之后,医疗的看病贵、看病难会有很大程度的缓解。
  但事实是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呢?我做过一些分析:1978年到2005年间,我们国家的GDP用现价算增加了约50倍,而社会各界——包括政府、社会机构和个人用医疗卫生服务的开支,增加了约78倍,其中个人用于医疗开支增加了200倍。也就是说,从需求的角度看,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是远远高于GDP的增长。
  而从供给方面看呢,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各类医疗机构增长是76%,其中医院增加了一倍多,诊所增加了不到两倍。由于公共卫生机梅增长得很慢,所以总数是增加了76%。医护人员增加了75%,增加最高的是护士,增加了2.3倍,医生增加的人数不到一倍。
  两相比较,你就知道了,在2005年之前,我们收入的增长,跟医疗需求相比是严重的供不应求。所谓看病难、看病贵,这个数据已经可以解释老百姓的这种感受。
  今年医改方案定下来的这8500个亿,2/3补给了需方,1/3补给了供方。就是在原来需求增长更快的力量上又追加了新的力量,把原来不看病的、看不起病的很多人覆盖到看病这个范围内来。问题是谁给他们看病?给他们看病的力量在哪?原来供方就是一个只有2到3倍的增长,来对应78到200倍的需求增长,这是一个巨大的缺口。
  在我看来,1/3补给供方,2/3补给需方,未来几年内供求之间的压力就不是缓解,而是会加大。补给供方的1/3里面很多是买设备,而设备不等于医疗服务能力。你投资一个房子不等于看病的力量增加。你要形成看病的力量,招募有经验的人员,通过训练提高服务能力都要有一个过程。
  中国新闻周刊:但如果补给供方多,比方说,2/3给了供方,不就是重回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体制了嘛?我们去正在试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过调查,因为政府全额埋单,医生看多看少一个样儿,“客户”的需求对他没有约束作用,“客户”不再是上帝,问题就更多。
  周其仁:你不要误会,我刚才只是客观地表达一种供求关系,而没有讨论补供方为主还是补需方为主。从道理上来讲,当然要“补人头”而不是“补砖头”,要给病人以选择权。如果以“补砖头”为主,道理如你刚才所说,只会更坏。
  
  医改前提陷入误区
  
  中国新闻周刊:按你的说法原来的缺口已经很大,8500亿再次加大了这个缺口,应如何解决?
  周其仁:中国在1978年前有很多难,吃饭难、出门难、住店难、买东西难,现在不是都解决了?靠的是什么?
  中国新闻周刊:开放市场。
  周其仁:对!开放!实际上,中国的医改现阶段应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财务保障,一个是服务保障。这一轮的医改,前者着力甚多,后者着力寥寥啊。
  中国新闻周刊:前者应该是医保制度吧?学界主流的意见是,这一轮医改最成功之处就是全民医保。你看现在除了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医保,又有了城镇居民医保(城市内无工作的老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覆盖了全体国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周其仁:还是刚才那句话,这些都是追加了需求,可主要矛盾却是在缺口上。我觉得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医改的前提没有想清楚。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不是发达国家。
  中国新闻周刊:据我所知,就在医改大讨论开始不久,医改方案制定之初,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就启动了对医改英国模式、德国模式、美国模式和泰国模式的研究。如果说前三者是发达国家,泰国是发展中国家?
  周其仁:可你要看他们都研究出来了什么?请的都是发达国家的医改专家呀!发达国家长期没有对医疗服务的价格进行管制,医生的收入非常高,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从医,所以,他们的医疗服务供给是充分的。那么他们的问题呢,就是价格太高,所以需要财务保障,需要医保制度。可中国不同,除了需要财务保障,还需要服务保障。
  要把服务保障做到位,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大幅提高医生的诊疗费,二是要把医疗服务的准入门槛降低。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采访过一位针灸科医生,针灸的价格多少年都没有变过,一针只有4元钱,她的诊疗费太低,收入也太低,不得不转行了。
  周其仁: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呢,我们可以看看王永庆,台湾产业之父。他在世的时候,想上大陆任何一个地方投资工业,当地都会欢迎。可他同时也开有著名的长庚医院。这家医院在大陆落地之难,媒体早有报道,难道我们不该想想为什么吗?
  中国新闻周刊:之前我们在做医改调查时发现,卫生部颁布的《区域卫生规划》里,一个社区只能有一家社区卫生中心,排他性非常明显。
  周其仁:如果只让卫生部自己去看病,他能看几个呢?微观主体还是医院啊。上世 纪80年代以药养医体制建立以来,国家财政给公立医院的投入越来也少,现在只有百分之十几。你不投钱,又不让别人进来,这是什么道理?
  
  地方是医改主体
  
  中国新闻周刊:医改方案出台之后次日,我曾与卫生部的官员交流,他倒是说了两句实话:第一,部门垄断利益改不动;第二,每个部委都有垄断利益,凭什么我们先改?
  周其仁:你说到了部门利益问题,这也许是医改难改的根源。遗憾的是,医改方案制定的3年中,各地基本停下了原本在推进的改革,都在观望,都在等一个一揽子解决所有问题的、十全十美的方案。这显然太天真了。实际上,医改光靠中央一个原则性的文件肯定不行,地方才是主体。
  中国新闻周刊:地方推动医改的动力何在?
  周其仁:你还记得那天论坛上,中共唐山市委书记赵勇的发言吗?他当场请求我们北大的常务副校长、也是北大医学部的主任柯蓝把北大医院开到唐山去。我觉得赵勇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为什么?唐山这些年积聚了那么多大型的重化工项目,他的GDP上去了,这是硬件。但在硬币的另一面,他上那么多项目,自然就需要积聚大量的人才。可吸引那么多人才到唐山落户,靠什么?人才大多是中青年,上有老,下有小,看病问题一定是他们做决定的重要参数。别忘了,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地方之间的竞争。那么,唐山市委书记的这一举动,就是软实力的体现。
  还可以举两个例子:第一,现在人们都知道旅游是一个产业,但时间再往前倒退十几年二十几年,现在的很多旅游胜地只是山水秀美而已。最近10年,旅游胜地的硬件设施跟上去了。可旅游的人群呢?有很多都是银发族,劳累了一辈子,也该享受一下生活,享受一下大自然的乐趣了。这部分人,可是严重依赖于医疗服务的。试想,旅游区搞好医疗服务,难道不是揽客的软实力?
  第二,杭州市对待营利性医院的政策是:把地税部分返还。那么,民营医院就愿意到杭州安营扎寨啊,这也是杭州的软实力。
  现在不是越来越强调软实力吗?你GDP的增长再多,如果不能转化为人民的财富,不能给人民带来便利,人民的满意度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下降的。
  中国新闻周刊:也就是说,应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软实力的竞争至为关键。
  周其仁:随着社会的发展,收入的提高、城市化、老龄化都是必然,这些都是对医疗服务的刚性需求。如果你想维持一个地方的快速发展、长治久安,就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所以,对部门利益问题,我不想多做批评。一个地方的决策者,如果意识到了医疗服务的问题很重要,他就应该去设法解决。陕西神木医改政府全额埋单是一种模式,他自己财力丰裕,愿意这么做,无可厚非;江苏宿迁财力不足,仇和在任时卖掉了绝大多数的医院,把财力集中于公共卫生,也是一种可行的模式。中国这么大,地区千差万别,如果你想用北京城的思维一刀切约束所有地方,显然办不到。那么,就放手让地方试验嘛!
  我们说这些话,不是给决策者添乱,我们是为他好。解决供求之间的巨大缺口,总体思路是:要把精力从财务保障转到服务保障上来,要以开放为主要的解决手段。
  
  开放医疗服务市场是根本解决之道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注意到,你对医改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医疗服务的垄断上,那么,对医保垄断为什么没有批评呢?在一个市场机制的国家,商业保险公司是可以承办医保的,这和承办车险没有什么区别。既然车险在中国可以异地转移接续,为什么医保不可以?为什么一定得是医保局办医保以致管办不分,没有竞争?另外,药价虚高你也没有提及。
  周其仁:医保垄断当然不可取,但这显然不是当前矛盾最为突出的问题。我的思路是,先解决最需要解决的,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好比药的问题,我也没有多说,因为70%的药都是经过医院的,所以,首先还是要解决好公立医院的改革问题,就是医疗服务市场的开放问题。
  说到药,全国5000多家药厂,在生产环节已是充分竞争的产业。按理说,这应该给老百姓带来实惠,也就是价格下降才对。但现实却走向了反面,而究其原因,还是与医疗服务的垄断密切相关。所以,问题绕回来,还是得先解决开放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业界比较权威的说法是,药品加成实际上有70%之多,国家原先允许15%,但沉淀在医院药房等环节约27%,医生回扣约有28%。这一轮医改,只是砍掉了国家原先允许的那15%,后面的55%还有待更进一步的改革。
  周其仁:这里我多说一句:这是以药养医体制的延续。但是,在以医养医的框架没有搭建起来之前,这个体制暂时还不能伤筋动骨。否则,优秀人才外流,缺口就会更加严重,社会矛盾会更为突出。
  中国新闻周刊:可时间不等人。
  周其仁:对。我们已经耽误了起码3年的时间,如果再等上两年,可就真的抓瞎了。
  我可以担保,你现在花1块钱买到的东西,两年后花两块钱可能都买不到。看看今年上半年的天量信贷吧,这么多的货币注入,一定会引起价格的上涨。那么,哪些领域上涨得更快更凶呢?一定是供给严重不足,供需矛盾最大的领域。不幸,医疗服务就身在其中。
  我的职责,就是提个醒,看病究竟会不会更贵更难,如果你不开放,两三年后再看吧。
其他文献
香港电影《岁月神偷》和内地电影《我们天上见》两部文艺“小片”,都是以儿童视角共同纪念一个逝去的时代。这两部作品在影坛一片山寨、恶搞与3D迷狂里,一份发自内心的创作诚意竟显得如此弥足珍贵    在电影档期的安排上,四月似乎不太受大片商们的青睐,喧哗的贺岁档与火热的暑期档之间,开春的银幕上少了大红大紫的明星与排山倒海的特效,影院里也显得素净几分,不咸不淡地上映着几部不温不火的电影,平日里被窒息在大片风
欧洲的引擎英国《经济学人》(3月12日)    10年前,饱受经济发展迟滞和高失业率困扰的德国堪称“欧洲病人”,但10年后的德国却异军突起,成为了欧元经济区最强的经济体。总体来说,德国经济的出色灵活性源自其旧有制度和全新元素的结合:旧有的管理体制有助于雇主摆脱工会的困扰降低人工成本,而全新的自由主义经济道路也让德国得以对劳动力市场和福利体制实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不过德国也应该认识到,本国经济的成功某
2011年10月24日之后,登录维基解密的官网,人们会发现这样一段文字:  “为了谋求经济层面的生存,我们被迫暂时停止发布消息。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我们都在与不合法的金融封锁进行斗争。我们不能允许强大的美国金融机构来决定整个世界是否用捐款来表达立场。我们的抗争花费巨大,而我们的反击也需要你的支持。现在请为我们捐款。”  相比于此前的豪言壮语,这段文字显得缺乏底气,人们在战斗誓言背后读出了两个字——“差
10月31日,筹备一年的苏宁易购图书频道正式上线,并且从早上8时开始,启动了为期三天的“0元售书”的优惠活动。  所谓“0元售书”,即消费者购买多少金额的图书,就将获得同等额度的“现金券”,此券可在苏宁易购的其他频道购买商品,且不受消费限制。  由每个新入场者掀起一轮价格战,这几乎成了中国电子商务领域的范例。始作俑者已经出手,业内其他网站也只得接招应对。  一向对市场价格波动比较敏感的当当网,马上
有人留意过自己每天扔出的垃圾吗?一点烂菜叶,几节废电池,易拉罐,塑料袋,或许还有刚刚擦了鼻涕的几张纸……  我们通常也就是把它们打成一包,出门走上几步,将这些生活的“废物”扔进垃圾桶。当清洁工们拉着清运车把它们弄走,我们似乎觉得,它们就此消失了。  但人类产生的垃圾,人类必须消化掉。无论是把它们简单堆积弄得臭水横流、蚊蝇乱飞,还是把它们运进专门辟出的填埋场,或是送进高科技的焚烧炉,都对环境造成负担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本来很美,令人流连,但持续多日的烟雾把人们都赶回到家里。打开电视,新闻里播出的净是森林大火肆虐的消息,更增加了空气中烦躁的情绪。  入夏以来,俄罗斯大部分地区遭遇罕见高温、干旱天气,引发百年不遇的森林和泥炭地大火。目前,17个州仍有火点611处,火灾导致52人死亡,超过3500人无家可归。  8月13日,莫斯科终于迎来一个多月以来的第一场大雨,弥漫在城市的烟雾被冲散了,坚挺在30摄
在信息公开已是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应谨防地方“隐藏”部分预算的“敏感”信息    全国“两会”的热点议题——财政预算公开,在 “两会”召开前夕再现新动作:近日,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地方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要求各地依法、及时、主动公开财政预算信息,并对预算信息公开的内容、方式和范围作出了统一的要求。  该《通知》的推出,适逢民间对财政预算公开的呼声日高、广州市顺应潮流率先破冰
6月19日,中国央行新闻发言人发表《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讲话,指出: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时机,在金融危机后,在G20峰会前。那么,何以要在此时重提汇改呢?    美国的压力?    从国际范围来看,早在2005年7月21日,央行就做出决定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
针对岚皋县的考核问题,《中国新闻周刊》在2011年11月中旬采访了该县县委书记鲁琦。  中国新闻周刊:考核给岚皋带来的最大压力是什么?  鲁琦:最大压力来自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要完成考核,主要靠工业。如果依靠传统的农业,就永远只能是穷县,养猪富不了县。工业对GDP的贡献率占到一半以上。  但在岚皋搞工业,一是没有地,找个几十亩地都很难;另外一个是耗能的指标压力。比如,去年我们能耗很高。过
关于人的长相,中国民间有“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一说。对此,鲁迅曾在一篇名为《南人与北人》的短文中写道:“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机灵,南人北相者,不消说是机灵而又厚重。”  为了准确描述出中国人祖先的外貌特征,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吴秀杰分析了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34处考古遗址出土的309例人头骨样本。她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生活在中国北方和南方的人类有明显的相貌差异,这种差异可以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