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以体育专业技术水平与教学的关系和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师成长的基本模式为切入点,分析了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技术课教学现状和当前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技术教学现状对未来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术科教师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教育 术科教师 技术水平
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体育师资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要为继续深造的更高一级体育专业教学和科研人才输送后备力量,然而,由于来自生源专业基础、培养方向和改革中减少术科教学时数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受到了普遍意义的关注,进而也引起人们对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师后备队伍建设的重视。为此,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师的成长过程及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试图对术科教师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较系统地调查和理性分析。
一、关于专业技术水平与教学
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技术技能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示范法”是体育技术教学中最基本有效的直观教学法。因为,标准的动作示范,不仅能科学合理地展现教学内容,而且能释放魅力,撼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学习产生好奇心、美感和兴趣,激起学生学习和掌握动作的欲望,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动作概念。示范质量的好坏与技术水平的高低成正相关关系,不同的技术水平会使人们对技术产生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主要是通过感觉、神经的调节以肌肉的感觉体现出来,它在技能类学科教学中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教师的技术水平较高,就会对技术本身产生切实的感受、体会,帮助更好地理解、领会技术动作要领,进而激发创造性,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教师技术水平较低,就很难形成这种对技术学习的真正感受,不能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只是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朦胧状态之中。不理解教学内容,当然也就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只能照搬,教条性相对较强,缺乏主动性、创造性,不利于技术动作的快速掌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已进入专业教育范围,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相应比较高。因此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为以后提高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运动技术的形成,有其运动规律,目前一般认为是建立以大脑皮质运动为基础的运动条件反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一定时间和刺激次数(练习次数)的积累,才能使这种暂时性的神经联系相对稳定。另外,青少年时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技术动作,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的掌握越来越困难,提高的幅度和程度也较慢。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教师技术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学习技术的心理影响很大。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学习某项新技术之前,如果了解到教师的技术水平较高,会潜意识地唤起自己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技术的掌握和教学的顺利开展。反之,就会从心灵深处产生某些不利于教学的异念,妨碍学习。可见,教师技术水平的高低对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师成长的基本模式
随着当前教育规模的发展,办学形式的多样化,教育产业理念逐步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学校生源在维系学校生存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计划经济时代走向市场经济时代的学校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体制,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改善学校教学设施势在必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在校教师的职称和学历结构。除加强在校教师的职后培训外,对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无疑是一个方便快捷的途径。体育专业由于学科发展起步比较晚,高级专业人才相对比较缺乏,情形似乎略好一点,但也要有突出的专业特长,否则也相当困难。因此,为了术科教师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有必要对其成长过程进行了解。从专业性、体育学专业结构、社会发展和现象来讲,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师其人员主要来自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其成长的基本历程如图1。下面就对成为一个体育教师所必经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做进一步探讨。
图1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师成长历程
■
三、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术科教学现状分析
新一轮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但传统体育教育观念对体育教育改革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由于同时受到来自生源专业基础和培养方向两个方面的影响,新的体育教育改革引来多方思考。
就专业技术课学时的减少,对每一个学生来讲,其接受知识、掌握技术和技能的能力应要求更强或教师的教学水平更高。而现在招收的学生,绝大部分的人员是在高三阶段因为通过文化课考试升学希望不大,为取捷径而改练体育。持此动机入校的学生既无体育基础,又无特长,对体育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学习可以说都得从头学起。
长期以来,扩招造成了本来就不宽裕的体育场馆设施越发紧张,班级人数增多,练习密度减少,教学质量可想而知。由于体育基础较差,上技术课时容易受伤,更加影响教学质量。课时减少,教学内容的增多,项目轮换的周期短,已学的内容还没有来得及掌握,新的教学内容又接踵而来,定会对技术的掌握造成不利,其结果有可能会是每样都要学,但都没能掌握。
再者,就业的压力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要求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比较强烈,那就是参加研究生考试,对体育科学发展来说,这是一个可喜的局面。但由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比其他专业学生的基础差,特别是在外语方面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总而言之,由于主客观方面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现在学生的技术水平不容乐观。
四、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根据对在读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的专业技术状况的调查,研究生的专业技术普遍不高,更由于外语水平或文化基础的功底弱,使一些专业运动员和体育教育专业技术好的毕业生被拒之门外。在实际招生过程中虽然经过面试,多数学生的技术水平确实难让指导教师们满意或认可,而又毫无对策。因招生人数的增加,要满足招生任务,从而降低了招生的技术要求。表1是教师对研究生专业技术水平的评价。
表1
■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能够在体育教育和训练领域进行教学、训练、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在安排技术课学时(如表2),各学校没有统一规定,由各培养单位或导师自行安排,技术教学时数差异很大,普遍存在着技术教学训练时数偏少的现象,更偏重于学生科研能力,以理论课的形式为主。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有近65%的学生没有上过专业技术和非本专业项目技术课。有一部分学生即使上过,但课时太少,对专业技术教学训练的系统性、结构性及专业技术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根本无法提高和规范。因为要想获得硕士学位,除完成相应的学分外,最主要的是要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所以,这时候对导师和学生而言技术水平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表2
■
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多数走向高校或科研单位,从事体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从社会需求的调查发现,就业机会最多的是教学类,占各种职业的91.5%。而对想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术科教师的学生来讲,不仅要求有较高的科研水平,而且必须具备很强的教学训练能力,时下的教育状况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怎能不让我们对术科教师的后备人才担忧?
五、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师现状分析
我们可以把术科体育教师从年龄上分为40岁以上和以下两个群体,40岁以上者多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业余或专业运动员,技术水平较高,理论基础水平偏低。但他们在参加工作后,注重加强了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长期的努力,理论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现在这一批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多担任专业技术主要课程的教学,在科研方面也硕果累累,有目共睹,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后者多为普通高中生毕业前通过1—2年短期训练进入大学学习的,而后又受到研究生教育,理论基础相比较好,但技术水平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过十年左右老一辈的术科教师将陆续离开教育战线,由下一代人接过他们手中的旗帜,不知接班人是否能够胜任他们的工作,有待于检验,也值得我们深思。
六、结语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院校招生逐渐重视理论水平、淡化体育成绩,体育加试只考4项身体素质或3项身体素质加1专项。招生录取时体育教育以理论为重,轻视技术教学等现象,势必严重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师后备力量的可持续发展。但可以理解并希望的是这只是体育教育发展在特定阶段的一种暂时表现。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和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这一现象定会得到较大的改观。
参考文献:
[1]黄汉升、季可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年3月
[2]王新华、刘波,《体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专业技术培养方式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2003年6月
[3]曹莉、孙晋海、韩春利,《中国高等体育院(系)师职结构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4年3月
[4]左新容、何也明、姚欣,《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改革中“多能一专”的理性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1月
[5]张桂兰,《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学科与技术学科课程设置改革的现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6] 张伟健、招乐辉,《广州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1月
关键词:体育教育 术科教师 技术水平
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体育师资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要为继续深造的更高一级体育专业教学和科研人才输送后备力量,然而,由于来自生源专业基础、培养方向和改革中减少术科教学时数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受到了普遍意义的关注,进而也引起人们对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师后备队伍建设的重视。为此,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师的成长过程及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试图对术科教师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较系统地调查和理性分析。
一、关于专业技术水平与教学
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技术技能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示范法”是体育技术教学中最基本有效的直观教学法。因为,标准的动作示范,不仅能科学合理地展现教学内容,而且能释放魅力,撼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学习产生好奇心、美感和兴趣,激起学生学习和掌握动作的欲望,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动作概念。示范质量的好坏与技术水平的高低成正相关关系,不同的技术水平会使人们对技术产生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主要是通过感觉、神经的调节以肌肉的感觉体现出来,它在技能类学科教学中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教师的技术水平较高,就会对技术本身产生切实的感受、体会,帮助更好地理解、领会技术动作要领,进而激发创造性,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教师技术水平较低,就很难形成这种对技术学习的真正感受,不能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只是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朦胧状态之中。不理解教学内容,当然也就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只能照搬,教条性相对较强,缺乏主动性、创造性,不利于技术动作的快速掌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已进入专业教育范围,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相应比较高。因此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才能为以后提高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运动技术的形成,有其运动规律,目前一般认为是建立以大脑皮质运动为基础的运动条件反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一定时间和刺激次数(练习次数)的积累,才能使这种暂时性的神经联系相对稳定。另外,青少年时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技术动作,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的掌握越来越困难,提高的幅度和程度也较慢。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教师技术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学习技术的心理影响很大。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学习某项新技术之前,如果了解到教师的技术水平较高,会潜意识地唤起自己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技术的掌握和教学的顺利开展。反之,就会从心灵深处产生某些不利于教学的异念,妨碍学习。可见,教师技术水平的高低对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师成长的基本模式
随着当前教育规模的发展,办学形式的多样化,教育产业理念逐步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学校生源在维系学校生存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计划经济时代走向市场经济时代的学校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体制,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改善学校教学设施势在必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在校教师的职称和学历结构。除加强在校教师的职后培训外,对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无疑是一个方便快捷的途径。体育专业由于学科发展起步比较晚,高级专业人才相对比较缺乏,情形似乎略好一点,但也要有突出的专业特长,否则也相当困难。因此,为了术科教师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有必要对其成长过程进行了解。从专业性、体育学专业结构、社会发展和现象来讲,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师其人员主要来自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其成长的基本历程如图1。下面就对成为一个体育教师所必经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做进一步探讨。
图1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师成长历程
■
三、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术科教学现状分析
新一轮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但传统体育教育观念对体育教育改革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由于同时受到来自生源专业基础和培养方向两个方面的影响,新的体育教育改革引来多方思考。
就专业技术课学时的减少,对每一个学生来讲,其接受知识、掌握技术和技能的能力应要求更强或教师的教学水平更高。而现在招收的学生,绝大部分的人员是在高三阶段因为通过文化课考试升学希望不大,为取捷径而改练体育。持此动机入校的学生既无体育基础,又无特长,对体育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学习可以说都得从头学起。
长期以来,扩招造成了本来就不宽裕的体育场馆设施越发紧张,班级人数增多,练习密度减少,教学质量可想而知。由于体育基础较差,上技术课时容易受伤,更加影响教学质量。课时减少,教学内容的增多,项目轮换的周期短,已学的内容还没有来得及掌握,新的教学内容又接踵而来,定会对技术的掌握造成不利,其结果有可能会是每样都要学,但都没能掌握。
再者,就业的压力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要求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比较强烈,那就是参加研究生考试,对体育科学发展来说,这是一个可喜的局面。但由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比其他专业学生的基础差,特别是在外语方面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总而言之,由于主客观方面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现在学生的技术水平不容乐观。
四、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根据对在读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的专业技术状况的调查,研究生的专业技术普遍不高,更由于外语水平或文化基础的功底弱,使一些专业运动员和体育教育专业技术好的毕业生被拒之门外。在实际招生过程中虽然经过面试,多数学生的技术水平确实难让指导教师们满意或认可,而又毫无对策。因招生人数的增加,要满足招生任务,从而降低了招生的技术要求。表1是教师对研究生专业技术水平的评价。
表1
■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能够在体育教育和训练领域进行教学、训练、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在安排技术课学时(如表2),各学校没有统一规定,由各培养单位或导师自行安排,技术教学时数差异很大,普遍存在着技术教学训练时数偏少的现象,更偏重于学生科研能力,以理论课的形式为主。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有近65%的学生没有上过专业技术和非本专业项目技术课。有一部分学生即使上过,但课时太少,对专业技术教学训练的系统性、结构性及专业技术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根本无法提高和规范。因为要想获得硕士学位,除完成相应的学分外,最主要的是要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所以,这时候对导师和学生而言技术水平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表2
■
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多数走向高校或科研单位,从事体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从社会需求的调查发现,就业机会最多的是教学类,占各种职业的91.5%。而对想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术科教师的学生来讲,不仅要求有较高的科研水平,而且必须具备很强的教学训练能力,时下的教育状况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怎能不让我们对术科教师的后备人才担忧?
五、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师现状分析
我们可以把术科体育教师从年龄上分为40岁以上和以下两个群体,40岁以上者多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业余或专业运动员,技术水平较高,理论基础水平偏低。但他们在参加工作后,注重加强了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长期的努力,理论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现在这一批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多担任专业技术主要课程的教学,在科研方面也硕果累累,有目共睹,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后者多为普通高中生毕业前通过1—2年短期训练进入大学学习的,而后又受到研究生教育,理论基础相比较好,但技术水平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过十年左右老一辈的术科教师将陆续离开教育战线,由下一代人接过他们手中的旗帜,不知接班人是否能够胜任他们的工作,有待于检验,也值得我们深思。
六、结语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院校招生逐渐重视理论水平、淡化体育成绩,体育加试只考4项身体素质或3项身体素质加1专项。招生录取时体育教育以理论为重,轻视技术教学等现象,势必严重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师后备力量的可持续发展。但可以理解并希望的是这只是体育教育发展在特定阶段的一种暂时表现。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和体育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这一现象定会得到较大的改观。
参考文献:
[1]黄汉升、季可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年3月
[2]王新华、刘波,《体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专业技术培养方式的调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2003年6月
[3]曹莉、孙晋海、韩春利,《中国高等体育院(系)师职结构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4年3月
[4]左新容、何也明、姚欣,《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改革中“多能一专”的理性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1月
[5]张桂兰,《体育教育专业理论学科与技术学科课程设置改革的现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6] 张伟健、招乐辉,《广州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