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学校也把音乐教育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分析近年来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状况,深感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特别是农村音乐教育后劲不足。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开发人类智力,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们奋进的一种教育工具却被教育者忽视了。教育改革已走过20年的探索历程,但农村综合教育改革始终得不到健康协调的发展,其原因不能不说与忽视美育教育相关。因此,我们要重视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工作的探索与改革,让音乐课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在音乐教学中采用的一些做法。
一、使学生想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唱歌曲“乡间的小路”时,在分析、处理完歌曲后,学生基本能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情感、力度和速度了。教师要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使他们愿意参与。在教“愉快的梦”时,我在学生的伴唱下翩翩起舞,学生不仅为我的表演而不由自主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还跃跃欲试,显得特别激动,纷纷站起来与我共舞,音乐与舞蹈唤回了他们的天性,他们已不仅仅敢动,而且很想展示一下自己才能,这是多大的进步啊!
二、使学生动,但不乱动
农村的孩子要么不敢也不愿动,要么就乱动。他们胆小、怕羞,没有自信。有一次在八年级教完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后,请他们上台来演唱时,居然没有人举手,于是我就指名上来演唱,但被点到的学生竟然不愿意站起来唱。我非常地惊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疑惑了。当我到七年级教“七子之歌—澳门”时,还没要求唱,就有同学举手说:“我会唱了。”我喜出望外,立即让他演唱,可他一句也不会唱而且没有节奏地乱动。于是下次处理歌曲时,我在范唱时把感情或是强弱对比表现得夸张些。如在“青春舞曲”范唱过程中加了几个动作,以表示欢快、活泼的情绪,学生对此举动非常新奇,有的同学还在下面模仿,而且模仿得很像,这是一个好现象,于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编自演。这样一来,极大地调动了其积极性,使课堂“活”了起来。
三、使学生会动
学生敢动想动了,但由于基本功有限,好多学生想动都不会动,这就要靠教师点拨指导了。我在每堂音乐课中加入动作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动作,还经常示范表演,请优等生上台展示,让学生自由创编动作,多加以肯定鼓励,告诉他们可以根据歌词的意思来动,也可以按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来动,还可以用游戏试着来表演。“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就要使学生在音乐课中会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如在上“对花”课中,学生会根据歌词的意思和歌曲的节奏来自编动作,而且很生动形象。不但巩固了教学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兴趣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在设计“唱脸谱”这节课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并对其中的人物进行分析后,要求学生把歌曲用表演的形式展现,这时他们都感到非常有趣,于是我便挑选了平时比较幽默的学生扮演歌曲中的人物,让学生自由发挥。这几位学生的即兴表演,都演得十分贴切,动作也非常恰当,似乎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其他的同学也看得十分投入,也就在这演戏看戏的过程中,同学们对歌曲有了最深刻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在音乐课中“动起来”。
音乐课是让学生在唱一唱、跳一跳、动一动中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这样,既陶冶了情操,也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一、使学生想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唱歌曲“乡间的小路”时,在分析、处理完歌曲后,学生基本能准确地把握歌曲的情感、力度和速度了。教师要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使他们愿意参与。在教“愉快的梦”时,我在学生的伴唱下翩翩起舞,学生不仅为我的表演而不由自主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还跃跃欲试,显得特别激动,纷纷站起来与我共舞,音乐与舞蹈唤回了他们的天性,他们已不仅仅敢动,而且很想展示一下自己才能,这是多大的进步啊!
二、使学生动,但不乱动
农村的孩子要么不敢也不愿动,要么就乱动。他们胆小、怕羞,没有自信。有一次在八年级教完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后,请他们上台来演唱时,居然没有人举手,于是我就指名上来演唱,但被点到的学生竟然不愿意站起来唱。我非常地惊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疑惑了。当我到七年级教“七子之歌—澳门”时,还没要求唱,就有同学举手说:“我会唱了。”我喜出望外,立即让他演唱,可他一句也不会唱而且没有节奏地乱动。于是下次处理歌曲时,我在范唱时把感情或是强弱对比表现得夸张些。如在“青春舞曲”范唱过程中加了几个动作,以表示欢快、活泼的情绪,学生对此举动非常新奇,有的同学还在下面模仿,而且模仿得很像,这是一个好现象,于是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编自演。这样一来,极大地调动了其积极性,使课堂“活”了起来。
三、使学生会动
学生敢动想动了,但由于基本功有限,好多学生想动都不会动,这就要靠教师点拨指导了。我在每堂音乐课中加入动作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动作,还经常示范表演,请优等生上台展示,让学生自由创编动作,多加以肯定鼓励,告诉他们可以根据歌词的意思来动,也可以按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来动,还可以用游戏试着来表演。“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就要使学生在音乐课中会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如在上“对花”课中,学生会根据歌词的意思和歌曲的节奏来自编动作,而且很生动形象。不但巩固了教学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兴趣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在设计“唱脸谱”这节课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了解歌曲创作背景并对其中的人物进行分析后,要求学生把歌曲用表演的形式展现,这时他们都感到非常有趣,于是我便挑选了平时比较幽默的学生扮演歌曲中的人物,让学生自由发挥。这几位学生的即兴表演,都演得十分贴切,动作也非常恰当,似乎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其他的同学也看得十分投入,也就在这演戏看戏的过程中,同学们对歌曲有了最深刻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在音乐课中“动起来”。
音乐课是让学生在唱一唱、跳一跳、动一动中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这样,既陶冶了情操,也提升了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