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1年起,十多年间,隶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就逐年并分季度统计和分析了全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最新的相关统计数据于2015年年初发布。报告的发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比较分析了全国四季度就业市场的相关数据,呈现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趋势,对总体把握就业工作提供了详实、准确、可供参照的依据。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持续关注这一监测数据,今年,再次刊载最新发布的2014年全国部分城市四个季度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
  第一季度
  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2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些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8亿,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近46.7%;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5366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54.8%。
  一、总体情况
  报告中所统计的数据为监测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所采集的供求信息,均为本季度有效数。102个监测城市中,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629.2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565.3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11,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均上升了0.01。
  分区域,东、中、西部市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08、1.14、1.17。在本季度与上季度相同的96个城市中,本季度的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加了146.9万人和126万人,各增长了31.1%和29.1%。分区域,与上季度相比,东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加了53.4万人和49.9万人,各增长了21.1%和21.1%;中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加了53.7万人和41.3万人,各增长了43.1%和36%;西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增加了39.8万人和34.8万人,各增长了42.5%和42.8%。
  二、行业用人
  一、二、三产业本季度市场需求人数所占比重分别为1.9%、44.2%和53.9%。与上季度相比,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4.2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上升了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0.9个百分点。
  从行业需求看,82.3%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以上各行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为37.5%、14%、11.4%、9%、5.6%、4.8%。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用人需求分别占第二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84.8%和10.8%,二者合计为95.6%;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用人需求分别占第三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26%、21.1%、16.6%和10.4%,四项合计为74.1%。
  三、市场需求
  从用人单位看,97.5%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比重仅占0.5%,其他单位的用人需求比重为2%。
  在企业用人需求中,内资企业占77%,其中,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较大,所占比重分别为31.3%、23.1%和11.2%,国有、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仅为3.5%;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6.3%;外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7.4%;个体经营的用人需求比重为9.3%。
  四、供求状况
  从各类职业的需求状况看,66%的用人需求集中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两大职业,其需求所占比重分别为36.2%和29.8%。此外,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用人需求也比较大,所占比重分别为14.4%和9.5%。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的用人需求比重环比上升了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了0.7个百分点;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需求比重环比下降了2.5个百分点,同比上升了0.7个百分点。
  从求职情况看,求职人员主要集中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其所占比重分别为30.9%和25.8%,两者合计约占总求职人数的56.7%。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求职比重分别为15.1%和13.2%。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的求职比重环比上升了1.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了1.1个百分点;商业和服务业人员求职比重环比下降了1.8个百分点,同比上升了1.4个百分点。
  从供求状况对比来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单位负责人的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24、1.22、1.16、1.08和1.0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最低,仅为0.68。
  五、人员分类
  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51.4%,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2.9%(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43%),就业转失业人员占17.2%,其他失业人员占11.3%;外来务工人员的比重为38.8%,外来务工人员是由本市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组成,其所占比重分别为19.9%和18.9%。
  与上季度相比,新成长失业青年求职比重下降了3.2个百分点,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比重下降了4.6个百分点;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求职比重上升了0.2个百分点;外来务工人员中,本市农村人员的求职比重上升了4.1个百分点,外埠人员的求职比重上升了0.4个百分点。
  与去年同期相比,新成长失业青年求职比重下降了1.1个百分点,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比重下降了1.8个百分点;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求职比重上升1.5个百分点;外来务工人员中,本市农村人员的求职比重上升了0.5个百分点,外埠人员的求职比重下降了0.4个百分点。   六、岗位供求
  1.性别
  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需求看,63.8%的用人需求对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其中,对男性的需求比重为34.4%,对女性的需求比重为29.4%。从求职者的性别结构看,男性的求职人数多于女性,所占比重分别为54.5%和45.5%。
  从供求状况对比看,男性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为1.1,女性岗位空缺与求职者的比率为1.12。
  2.年龄
  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年龄要求看,84.9%的用人需求对劳动者的年龄都有所要求。16~34岁之间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62.3%;其中,要求劳动者年龄在16~24岁之间的用人需求占26.6%,要求劳动者年龄在25~34岁之间的占35.7%。从求职者的年龄构成来看,16~34岁的求职者约占总求职人数的67.7%;其中,16~24岁、25~34岁年龄组的求职者所占比重分别为31.4%和36.3%。
  从供求状况对比看,16~24岁、25~34岁、35~44岁、45岁以上各年龄组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11、1.26、1.03和0.78。
  3.文化程度
  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的要求来看,约84%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有要求。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36%,其中,对职高、技校、中专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占60.2%;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19.9%;对大专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16.9%;对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11.1%。从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来看,高中文化程度的求职者占全部求职者的40.6%,其中,57.1%的求职者具有职高、技校、中专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求职比重为24.1%;大专文化程度的求职比重为21.9%;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比重为13.5%。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大学、硕士以上各文化程度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1、1.17、1.04、1.09和1.17。
  4.技术等级或职称
  从需求看,市场中,52.8%的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或职称有明确要求。从技术等级看,对技术等级有要求的占35%,其中,要求具有初、中级技能人员的需求占29%;从专业技术职务看,对专业技术职务有要求的用人需求占17.8%,其中,要求具有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需求占16.6%。从求职看,市场中,54.7%的求职者都具有一定技术等级或职称。从技术等级看,具有一定技术等级的求职者占36.5%,其中,具有初、中级技能的求职者占31.5%;从专业技术职务看,18.2%的求职者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职务,其中,具有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职者占17.2%。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能人员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
  第二季度
  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0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些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辖区人口1.8亿,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人口的46%;拥有市辖区从业人员(含城镇私营和个体劳动者)7488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从业人员的48%。本季度市场供求状况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总体情况
  劳动力市场供求总体平衡;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市场用人需求环比下降、同比略有增长,市场求职人数环比和同比均有所下降。
  从供求对比看,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570.5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515.6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11,与上季度持平,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04,市场供求总体保持平衡。
  从供求总量看,与上季度相比,本季度的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减少了60.8万人和42.4万人,各下降了10.2%和7.9%。与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的需求人数增加了5.7万人,增长了1.0%,求职人数减少了12.8万人,下降了2.5%。
  二、区域需求
  各区域市场劳动力需求均略大于供给;与上季度相比,三大区域市场供求人数环比均有所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中部地区市场供求人数均有所增长,西部地区市场供求人数略有下降,东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略增而求职人数下降。
  东、中、西部市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显示,市场用人需求均略大于供给。
  与上季度相比,东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下降了4.2%和3.3%;中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下降了20.9%和16.8%;西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下降了10.9%和8.5%。
  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市场用人需求增长了2.3%,求职人数下降了4.7%;中部地区市场用人需求和求职人数分别增长了1.2%和2.4%;西部地区市场用人需求和求职人数分别下降了2.1%和1.9%。
  三、行业用人
  从行业需求看,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的用人需求均有所减少;而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的用人需求环比下降,同比仍有所增长。
  与上季度相比,除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等行业的用人需求略有增长外,其他各行业的用人需求均有所减少。其中,农林牧渔业(-17.4%)、住宿和餐饮业(-15.7%)、制造业(-14.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1.6%)、房地产业(-10.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6.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5.7%)等行业的用人需求减幅较大。   与去年同期相比,制造业( 4.8%)、批发和零售业( 3.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4.8%)、房地产业( 10.6%)、金融业( 18.0%)、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7.7%)、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8.5%)等行业用人需求人数保持增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8.8%)、住宿和餐饮业(-5.6%)、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5.6%)等行业用人需求有所减少。
  四、市场求职
  进入市场求职的人员中,与上季度相比,应届高校毕业生和外埠人员的人数有所增长,其他各类人员的人数均有所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转失业人员和应届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有所增长,其他各类人员的人数均有所下降。
  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52.1%。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3.9%(应届高校毕业生又占其中的47.7%),就业转失业人员占17.1%,其他失业人员占11.1%;外来务工人员的比重为38.3%,其中,本市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16.6%和21.7%。
  五、技术等级
  中、高级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用人需求均有所增长;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能人员的缺口最大。
  从需求看,有55.7%的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或职称有明确要求,对技术等级有要求的占36.6%,对职称有要求的占19.1%。从供给看,有58.1%的求职者具有一定技术等级或职称,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占38.8%,具有职称的占19.3%。从供求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技师、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1.95、1.78、1.68、1.64。
  与上季度相比,分技术等级看,市场对高级技师( 12.2%)、技师( 4.3%)、高级技能人员( 6.6%)的用人需求均有所增长,对初级技能(-4.0%)、中级技能(-12.6%)的用人需求有所下降。分专业技术职务看,市场对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用人需求分别增长了2.4%、19.0%,对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用人需求下降了3.5%。
  与去年同期相比,分技术等级看,市场对高级技师( 29.7%)、技师( 20.1%)、高级技能人员( 29.9%)的用人需求均有所增长,对初级技能人员(-13.9%)、中级技能人员(-1.7%)的用人需求有所下降。分专业技术职务看,市场对初、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用人需求均有所增长,分别增长了23.2%、6.6%、25.1%。
  六、岗位供求
  全国十大城市岗位需求和求职排行榜显示,治安保卫人员、餐厅服务员、厨工、保险业务人员、购销人员、机械冷加工人员、营业人员、收银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较大,而财会人员、行政办公人员、机动车驾驶人员、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秘书、打字员、行政业务人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相对较小。
  七、用工趋势
  从市场供求指数看,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用工需求保持相对稳定;求职人数呈现收缩态势。
  从绝对招聘指数看,除2009年第二季度外,其余各年第二季度的绝对招聘指数都在100以上,说明市场用人需求呈现上升趋势。从相对招聘指数看,2011年以来,第二季度相对招聘指数开始逐年下降但幅度不大,说明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用工需求虽增长趋缓但仍保持相对稳定。见表1。
  从绝对求职指数看,2008年以来各年第二季度的绝对求职指数都在100以上,但市场求职人数增长幅度明显收缩。从相对求职指数看,2011年以来各年第二季度的相对求职指数逐年下降,2014年第二季度更是下降至100以下,说明市场求职人数呈现收缩态势。
  第三季度
  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2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些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辖区人口1.9亿,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人口的49%;拥有市辖区从业人员(含城镇私营和个体劳动者)8049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从业人员的51%。本季度市场供求状况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总体情况
  劳动力市场供求总体平衡;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市场供求人数均有所减少。
  从供求对比看,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554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人员近509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9,与上季度相比下降0.02,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0.01,市场供求总体保持平衡。
  从供求总量看,与上季度相比,本季度的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减少了50.3万人和41万人,各下降了9.1%和8.2%。与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的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减少了24.2万人和26.1万人,各下降了4.5%和5.2%。
  二、区域需求
  各区域市场劳动力需求均略大于供给;与上季度相比,三大区域市场供求人数均有所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东、中部市场供求人数均有所减少,西部市场需求人数略有增长而求职人数略有下降。
  东、中、西部市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06、1.06、1.20,市场用人需求均略大于供给。
  与上季度相比,东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下降了10.3%和6.2%;中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下降了12.8%和13.9%;西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下降了1.6%和7.1%。
  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下降了7.3%和7.2%;中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下降了6.6%和4%;西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增长了6.7%,求职人数下降了1.3%。
  三、行业用人
  从行业需求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用人需求均有所减少。   与上季度相比,除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41.8%)、教育(6%)、金融业(2.7%)、国际组织(66.4%)等行业的用人需求略有增长外,其他各行业的用人需求均有所减少。其中,用人需求减少较多的行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2.9%),批发和零售业(-15.8%),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5.1%),建筑业(-11.5%),住宿和餐饮业(-6.5%),制造业(-5.9%)。
  与去年同期相比,用人需求增加较多的行业有: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 106.7%),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1.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7.5%),制造业( 4.7%)。用人需求减少较多的行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1.8%),批发和零售业(-11.9%),房地产业(-11.8%),建筑业(-8.6%),住宿和餐饮业(-8.5%),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2%)。
  四、市场求职
  进入市场求职的人员中,新成长失业青年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减少;应届高校毕业生与上季度相比略有增加,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
  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53%,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5.3%(应届高校毕业生占其中的52%),就业转失业人员占16.6%,其他失业人员占11.1%;外来务工人员的比重为37.1%,外来务工人员是由本市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组成,其所占比重分别为15.5%和21.6%。
  与上季度相比,市场求职人员中,新成长失业青年(-4.7%)、就业转失业人员(-8%)、本市农村人员(-14.8%)、外埠人员(-4.9%)均有所减少 ,而进入市场求职的应届高校毕业生( 2.6%)略有增长。
  与去年同期相比,市场求职人员中,新成长失业青年(-11.2%)、应届高校毕业生(-8.3%)、本市农村人员(-6.3%)有所减少;就业转失业人员( 9.1%)、外埠人员( 1.3%)有所增长。
  五、技术等级
  中、高级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用人需求均有所增长;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能、高级技师的缺口最大。
  从需求看,有58.2%的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或职称有明确要求,对技术等级有要求的占38.6%,对职称有要求的占19.6%。从供给看,有59%的求职者具有一定技术等级或职称,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占39.2%,具有职称的占19.8%。从供求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能人才、高级技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2.78、1.99、1.76、1.61。
  与上季度相比,分技术等级看,市场中对技师( 119.5%)、高级技师( 10.5%)的用人需求有所增长,对初级技能人员(-24.4%)的用人需求有所下降且幅度较大。分专业技术职务看,市场对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6%)的用人需求有所增长,而对初级专业技术职务(-7.7%)、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2.3%)的用人需求有所下降。
  与去年同期相比,分技术等级看,市场对技师( 109.8%)、高级技师( 20.6%)、高级技能人才( 3.8%)的用人需求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对其余各类技术等级用人需求均有所减少,其中,对初级技能人员(-25.6%)的用人需求下降幅度较大。从专业技术职务看,市场对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21.1%)、初级专业技术职务( 3%)的用人需求有所增长,对中级专业技术职务(-10.9%)的用人需求有所减少。
  六、岗位供求
  全国十大城市岗位需求和求职排行榜显示,简单体力劳动人员、营业人员、收银员、治安保卫人员、保洁人员、餐厅服务员、厨工、推销展销人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较大,机动车驾驶人员、秘书、打字员、保管人员、财会人员、行政办公人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相对较小。
  七、用工趋势
  从市场供求指数看,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用工需求保持相对稳定,供求人数均呈现收缩态势。
  从绝对招聘指数看,2014年第三季度市场绝对招聘指数为129。2009年以来各年第三季度的市场绝对招聘指数都在100以上,说明市场用人需求呈现上升趋势,且保持了较高的增长。从相对招聘指数看,2014年第三季度市场相对招聘指数为101,处于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特别是2012年以来市场相对招聘指数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说明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用工需求增长趋势减弱,但总体看仍保持相对稳定。见表2。
  第四季度
  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105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些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辖区人口约1.87亿,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人口的47.1%;拥有市辖区从业人员(含城镇私营和个体劳动者)7816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从业人员的49.6%。本季度市场供求状况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总体情况
  劳动力市场需求略大于供给;与去年同期相比,市场用人需求有所增长,求职人数略有下降;与上季度相比,市场供求人数均有所减少。
  从供求对比看,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494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430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15,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均上升了0.05,市场需求略大于供给。
  与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的需求人数增加了11.6万人,增长了2.5%,求职人数减少了1.1万人,下降了0.3%,需求人数增长幅度高于求职人数。与上季度相比,本季度的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减少了55.4万人和61.7万人,各下降了10.4%和13%,市场需求人数下降幅度低于求职人数。
  二、区域需求
  分区域,与去年同期相比,东、西部市场供求人数均有所增长,中部市场供求均有所减少;与上季度相比,三大区域市场供求均有所减少。   东、中、西部市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14、1.15、1.17,市场用人需求均略大于供给。
  与去年同期相比,东、西部地区市场供求呈增长态势,用人需求的增长幅度高于求职人数,中部地区市场供求人数均有所下降,需求人数的下降幅度低于求职人数。其中,东部地区市场用人需求增加了8.7万人,增长了3.3%,求职人数增加了0.9万人,增长了0.4%;中部地区市场用人需求和求职人数分别减少了8.7万人和10.5万人,各下降了7.5%和10.1%;西部地区市场用人需求和求职人数分别增加了近11.6万人和8.5万人,各增长了13.3%和11.1%。
  与上季度相比,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市场供求均呈下降态势,东、中部地区市场用人需求的下降幅度低于求职人数,西部地区市场用人需求的下降幅度略高于求职人数。其中,东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减少了26.8万人和36.8万人,各下降了8.8%和13.2%;中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减少了13.3万人和14.7万人,各下降了11.4%和14.2%;西部地区市场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减少了15.3万人和10.2万人,各下降了13.7%和10.9%。
  分省看,与去年同期相比,本季度用人需求增长幅度高于求职人数或用人需求下降幅度小于求职人数的省份有14个,占全部用人需求的67%。其中,江苏、四川、广东、陕西、重庆、贵州、海南等7个省份的用人需求保持增长;江西、上海、河北、河南、湖北、安徽、内蒙等7个省份的用人需求下降,但用人需求下降幅度小于求职人数。与上季度相比,本季度用人需求增长幅度高于求职人数或用人需求下降幅度小于求职人数的省份有17个,占全部用人需求的69%。其中,除海南的用人需求增长、求职人数下降外,江苏、上海、湖南、河南、浙江、陕西、安徽、广东、河北等16个省份的用人需求均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小于求职人数。
  三、行业用人
  从行业需求看,与去年同期相比,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用人需求保持增长;与上季度相比,大部分行业用人需求均有所减少。
  与去年同期相比,用人需求增加较多的行业有: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3.2%);农、林、牧、渔业(17.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4.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1.7%);制造业(8.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6.9%)。用人需求减少较多的行业有:批发和零售业(-6.6%);住宿和餐饮业(-8.4%);采矿业(-25.2%)。
  与上季度相比,除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1.2%)、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4%)等行业的用人需求略有增长外,其他各行业的用人需求均有所减少。其中,用人需求减少较多的行业有制造业(-12%)、批发和零售业的用人需求(-11.3%)、住宿和餐饮业(-7.6%)等。
  四、市场求职
  进入市场求职的人员中,与去年同期和上季度相比,新成长失业青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求职人数均有所减少。
  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51.2%,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24.4%(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48.3%),就业转失业人员占16.3%,其他失业人员占10.5%;外来务工人员的比重为37.2%,是由本市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组成,其所占比重分别为15.7%和21.5%。
  与去年同期相比,市场求职人员中,新成长失业青年(-10.8%)、应届高校毕业生(-9.4%)、就业转失业人员(-3.5%)有所减少;本市农村人员(3.2%)、外埠人员(10.1%)有所增长。
  与上季度相比,市场求职人员中,新成长失业青年(-16.7%)、应届高校毕业生(-22%)、就业转失业人员(-12.9%)、本市农村人员(-4.8%)、外埠人员(-15.4%)均有所减少。
  五、技术等级
  中、高级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用人需求均有所增长;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技师、工程师的缺口最大。
  从需求看,有59.9%的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或职称有明确要求,对技术等级有要求的占34.3%,对职称有要求的占25.6%。从供给看,有59.7%的求职者具有一定技术等级或职称,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占35.9%,具有职称的占23.8%。从供求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高级工程师)、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二级(技师)、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工程师)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2.10、2、1.91、1.81。
  与去年同期相比,从技术等级看,除对初级技能(-22.9%)的用人需求有所减少外,其余各类技术等级用人需求均有所增长,其中,对高级技师的用人需求增长35.9%。从专业技术职务看,对初、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用人需求分别增长了64%、3.2%、38.4%。
  与上季度相比,从技术等级看,对各类技术等级的用人需求均有所下降。从专业技术职务看,对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用人需求增长27.6%,而对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用人需求分别下降7.1%和7.4%。
  六、岗位供求
  全国十大城市岗位需求和求职排行榜显示,餐厅服务员、厨工、简单体力劳动人员、推销展销人员、治安保卫人员、机械冷加工人员、其他企业管理人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较大,行政业务人员、财会人员、机动车驾驶员、秘书、打字员、保管人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相对较小。
  (整理/李瑶)
其他文献
摘 要 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始终是困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总体上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进路,体现了从“外生强制”到“自发内生”的理念变迁、从“被动封闭”到“合作开放”的环境变迁、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引导”的路径变革、从“传统管制”到“多元治理”的过程保障变迁逻辑。企业与职业教育关系的演进不仅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帶有明
摘 要 以中职《AutoCAD制图》课程为例,设计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流程,并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运用过程评价量规工具、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双向细目表、双向评等量表模型等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课程考核成绩、学习态度与满意度以及学习反馈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表明,开展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促进师生交互、提高学习成绩,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混合学习;微信公众平
摘 要 我国高等教育对象与发展方向的转变,引起高等教育人数的极速增长,也让高校学生的就业面临着极大挑战。中国与英国的职业引导教育都有着各自的特征与发展路径。我国高校职业引导教育以课程教学、课外活动、信息服务和校企合作四个方面的内容为主,而英国高校职业引导教育体系由教育培养的“三种技能”、职业模拟的“三种训练”和实训实战的“三项计划”共同构成。我国高校职业引导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为:高校学生职业发展路
人物档案 郭延生,男,1966年生,现任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曾任教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历任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高级副总裁,兼任教育新道校长联席会理事长、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副理事长。  入选理由 教师出身的他善于把握教育的商业机遇,更从未忘记教育的使命。他成功助推了一家企业教育,也成功孵化了一家教育企业。在企校合作的路上,他注定将走得更远。  人物印象 因为毕业论文题目是《中国会计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黄金发展阶段。面临我国经济深度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高职教育的生存环境、发展模式和培养目标等发生许多变化,需要高职院校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不断探索高职教育的改革思路和发展模式。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四策并举”,以党建引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为抓手,明确发展方向、激发发展动力、彰显发展质量、肩负社会担当,聚焦铁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
摘 要 创新教育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部署重点。为解决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创新培养机制相对滞后、创新教学实践不足、创新教学评价单一等问题,高职院校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是一种可行选择,其情境式实践观、可塑式学生观、差异式教学观和发展式评价观可对应地解决上述问题。具体实施路径为:“多方协同”升级基于智能学生观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多措并举”推行基于
摘 要 作为教育信息化2.0的重要支撑,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驱动高职教育变革。人工智能视域下有必要重新审视高职教育教学面临的教师应用能力不足、实施细则和学习资源缺乏、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自上而下的顶层架构缺失等诸多现实困境。针对上述挑战,高职院校应从器物层面的教学转向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技能的现代化教学,加快制定可行的实施细则,加强学习信息资源库建设,创新教育教学体制机制,从宏观、中观、微观顶层设计人工智能
摘 要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本质是结构化、系统化质量管理制度,形成科学的质量保证组织系统和程序系统。章程建设实现了组织系统的结构化和系统化,程序系统的结构化和系统化是当前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程序系统可由质量标准体系、诊断与改进体系、动力体系构成,标准体系包括过程标准和绩效目标,诊断与改进体系包括过程监控和绩效跟踪,动力体系包括行为激励和精神塑造。以先进质量管理理论
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第一是要建立质量标准系统。目前,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已成为建立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关键是内化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之中。第二是组织执行系统。建立“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与质量监测评估委员会”,通过制定职业教育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认证评估制度,完善全国职业教育数据信息平台等,统筹协调全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责任主体。第三是监
摘 要 教学午餐会是以提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目的的讨论式创新平台。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18位参加教学午餐会的教师进行跟踪调查发现,18位教师的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学生对18位教师的评教满意率从48%上升到90%。实践表明,教学午餐会确实能够使青年教师意识到自己在以往教学活动中的不足,是高职院校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