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诗新探

来源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ping121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饮酒》其十六“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反用《尚书大传》“夏以十三月为正,色尚黑,以平旦为朔;殷以十二月为正,色尚白,以鸡鸣为朔”语典,暗示东晋正朔已失.由此可知,《饮酒》二十首作于晋宋易代之后.《饮酒》二十首最有可能作于刘宋永初三年(422)秋天.《饮酒》二十首主要表现了作者的易代之悲、归隐心态、固穷与立善的人生理念,以及作者仕宦的经历、对世道的痛惜、与故人交谈的情形.《饮酒》诗中与作者对谈的“故人”最有可能是陶渊明的挚友颜延之或庞参军.
其他文献
对魏振枢主编的《环境保护概论》(第四版)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事实证明,不少评论切中利弊,颇有些价值.但深感意犹未尽,对本著作再次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例如,教材内容要有科学性和前瞻性,要及时更新陈旧内容,及时出版新版教材,或者要有新意,要符合形势的要求.
近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是逐渐摆脱地方性、地域性、特殊性,走向政治、经济、语言文字和社会生活一致性的过程,是族群融合并形成民族和国家共同体的过程.为建设现代民族国家,国民党总结以往治疆经验,建立管理指导边政事务的党政机构,纳边疆区划与组织整合于国家建设,推动边疆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改良.通过边疆建省和组织整合,建立统一行政体系,实现民族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一体化,开始了历代边政由军事控制到民政建设、从军事首领治理到组织治理的结构转型.
:陶渊明的《乞食》一诗,多以为作于晋宋易代之际.陶渊明“弱年薄宦”,曾在北方“荏苒经十载”,即从军十年,此诗当放在这一背景中来理解.他追随晋军北伐,辗转于中原、华北,南下淮阴,此诗即作于淮阴.因大军千里征战,物资极度匮乏,他不得已而四处觅食,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因而写作了《乞食》一诗.其中,“愧我非韩才”体现了“大济苍生”而不得的愧疚之情,而“冥报”则指祈求上天赐福于百姓,并非“死后投胎转世来报答主人”.
开发安全的类赤霉素分子,用分子对接的方法分析甜菊醇、异甜菊醇与赤霉素受体GI D 1作用分子机制,阐明其结合自由能和相互作用关系,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检索文献确定赤霉素受体为GID1蛋白,以GA3为对照物,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GA3、甜菊醇、异甜菊醇与GID1蛋白的结合自由能分别为-11.10 kcal/mol,-10.81 kcal/mol,-11.26 kcal/mol,说明甜菊醇和异甜菊醇两种小分子都能与赤霉素受体GID1蛋白形成稳定结合,且异甜菊
现存34首送人使辽诗,既有浅层的环境书写与民俗观照,又有深层的民族交流与外交思考,折射出北宋诗家对宋辽交聘与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诸事相较,出使艰辛、民俗书写与恩信维和,大致虚少实多;而宋尊辽卑与契丹畏宋,多是宋人自信的无限夸染,常常虚多实少.弱化维护和平的辛苦经营,强化宋辽交聘的控制能力,在缓解使臣压力的同时,也流露出北宋诗家对国家实力的巨大期待.事实上,无论北宋怀柔,抑或契丹礼敬,均反映了双方对和平友好的珍视.这种讲仁修睦,在送人使辽诗中呈现出厚往薄来、宋尊辽卑的双重性,却在择使标准、致书用语、奉使行程
近年来,人类对各种抗生素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各大制药公司研制生产的抗生素通过废水、食物和生物富集等途径流入环境中,长此以往会给环境带来不良影响,进而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简称为MOFs材料,该类材料的优势是比表面积较大,合成条件温和,污染小,质量轻,因而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分析了常见抗生素及其去除方法,综述了MOFs化合物以及MOFs复合材料对抗生素的吸附研究进展,提出了功能性MOFs材料在高效吸附水体中抗生素的应用方面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在分析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内容传播力的影响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术期刊内容新媒体传播的三大传播策略.为调研各种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基于《智慧农业(中英文)》期刊,构建了微信公众平台、头条号、新浪微博和视频社交平台等新媒体多种学术期刊传播模式,讨论了学术期刊的APP模式.本研究可为学术期刊新媒体建设和内容传播提供参考,扩大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
清初诗人批驳明代诗歌空疏肤浅、标立门户之见等弊病,建构清代诗学理论.清初诗坛重振儒家诗教,扩充师法对象,强调诗歌性情与学问兼具,呈现出清诗发展的新面貌.作为清初诗坛的重要诗人,朱彝尊诗学思想与创作实践有机统一,契合清初诗学观念.其评点韩诗亦深受清初诗学思想影响,注重溯源韩诗与先唐诗歌的承继关系,善于解析韩诗的平淡雅致之格,深入挖掘韩诗之真性情,在韩诗研究中极具代表性.
《草灵》与《摸一摸闪电的滋味》是赵兰振的中短篇乡土小说集,其中无论是以孩童的眼光所展示的乡村景象,还是以行医的经历所刻画的现实乡镇,都凝结了作者对故乡——豫东平原的记忆和情感.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土世界为背景,赵兰振的乡土写作中,既有对乡村落后世态的批判,也有对过去光景的温情凝视,并在二者的交织下表达着某种不变的乡土信仰,具有典型的世情小说意味.
曲论作为古代文艺批评的重要模式,在明清戏曲批评活动中屡见不鲜.张伯驹先生《红毹纪梦诗注》以“诗”评“曲”,以“注”补“戏”,不仅丰富了传统曲论形式,也凝结了张伯驹先生深邃的曲论思想.以《红毹纪梦诗注》为考察对象,以数学统计法及文献分析法为基础,将张伯驹先生近二百首“诗”“注”进行统计归纳,将“诗”“注”所涉及的评点内容,依据戏剧活动的“剧本”“导演”“表演”“观众”“舞美”“声腔”等分类梳理,结合近现代社会转型及戏曲形态的变革,探究张伯驹先生曲论思想的演变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