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洛伦佐一世时期意大利百家争鸣的艺术界,大家再熟悉不过,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布鲁内莱斯基、波提切利……反而是科西莫一世时期文艺复兴第二春的大师名气并不似前辈那样如雷贯耳,瓦萨里、布隆基诺、蓬托尔莫……能够在他们笔下流芳百世的人物都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所以,这样一个展览,传达出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乃至欧洲的艺术、时尚风格和历史的变迁。
对于大部分法国人来说,每年9月意味着美妙假期结束,巴黎从一座寂静的空城又变回了忙碌的都市,一切周而复始,博物馆也相继推出新展览。如果你愿意花些时间通过一个展览来了解一个家族,熟悉一个时代,认识这个家族掌控下的佛罗伦萨,感受他们赐予文艺复兴的无限魅力,雅克玛尔安德烈博物馆(MuséeJacquemart-André)的“美第奇王朝肖像画”展就是不容错过的一个。雅克玛尔安德烈博物馆并不是卢浮宫、奥赛博物馆或者大皇宫那种城市地标般的存在,而是一座具有独立气质,典雅端庄,远离喧嚣的豪华别墅,其前身是一座贵族豪宅。这个展览呈现给我们的,是洛伦佐一世之后的16世纪的美第奇王朝肖像艺术风格。
美第奇家族是威震欧洲的名门望族,从14世纪末至1737年,佛罗伦萨大部分时间处于这个家族的统治之下。这个家族的历史充满血腥又无比荣耀,他们两次被迫驱逐又两次重回王座,曾出现三位教皇、三位托斯卡纳大公、两位法国皇后,以及分散在欧洲各国无以计数的贵族血脉。佛罗伦萨作为这个家族的大本营,必然汇集了无数英年才俊,造就了一个思想大熔炉。为了获得更大的荣耀和影响力,美第奇家族赞助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们。新思潮的迸发粉碎了整个中世纪,让一个简单的词汇在今后数百年间回响:文艺复兴(Rinascimento、Renaissance),美第奇家族被后世盛赞为:文艺复兴的教父。
展览的线索非常清晰,按照时间顺序,以王朝更迭划分为五大展区:佛罗伦萨共和国时期、美第奇家族收复佛罗伦萨、科西莫一世王朝时期、托斯卡纳公国兴盛时期以及16世纪末期。
简约质朴到雍容华贵
佛罗伦萨共和国成立于1494年,一位狂热的基督徒——萨沃纳罗拉,推翻了美第奇家族的政权,将他们赶出了佛罗伦萨,建立了共和国,因为他认为这个家族所做的一切都违背了上帝的旨意。文艺复兴在他看来是罪恶的,现世应该是禁欲的,活着是为了赎罪,而美第奇家族那所谓的科学的先进的思想把这座城市带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然而最终,他对美第奇家族以及文艺复兴思想的践踏也遭到了历史无情的碾压,1498年,他被反抗的市民烧死在广场上。那些美第奇家族支持的文艺复兴大师们也都相继离开了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的第一把火就这样熄灭了。
这个时期的肖像画,乃至所有艺术领域,在初期都反映了萨沃纳罗拉鼓吹的禁欲思想,画面庄严朴素,散发着阴郁冷漠的气息。因此,作为这个时期的最佳代言人,萨沃纳罗拉的侧身像便醒目地挂在第一展厅的开端,拉开此次展览由严肃简朴到雍容华贵变革的序幕。
这幅肖像由弗拉·巴托罗梅奥(Fra Bartolomeo)创作于萨沃纳罗拉被施以火刑之后。画面下方的铭文将它奉为“先知”,由此可见是他的余党为了纪念他,将他供奉为殉道者才委托画家画了这幅庄重严肃,极富精神性的肖像。侧身胸像的画法令人联想到古代遗像,细腻的笔触在明暗对比间清晰刻画出了人物的面貌和人格,呈现出类似浮雕的立体感,传达出愿逝者不朽的情感。
一路看过去,它旁边的其他画作渐次明快起来。乌迪内·吉兰达约(Ridolfo Ghirlandaio)创作于1510年的《修女》(La Monaca),体现出了肖像画风格的转变,最明显的就是人物的衣着变得大胆且修身,饰品华丽起来,从手上的戒指和烫金边的圣经就看得出来。一位修女敢这样掩着如此通透的薄纱出行,联想一下创作时间便知,由于距离萨沃纳罗拉被烧死已经12年,人们早就被禁欲主义憋坏了,思想早就恢复了先前的开明,城市恢复了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后人民生活富裕了起来,所以,即便是修女,衣着也是低调中透着华丽。
戎装肖像
正在对奔放的修女意犹未尽之时,突然眼前画风一变,人物都全副武装起来,庄严威武。这一转变就意味着,历史也进入了一个转角,起因是1527年,家族第二次被反对势力驱逐。后来,家族统治又卷土重来,于是画面上的这位亚历山大·德·美第奇,当上了佛罗伦萨历史上第一位公爵。他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内忧外患。这位年轻的佛罗伦萨公爵迫切需要一种能够让人民俯首称臣的宣传形象,于是便诞生了这幅最令他满意的,由当时年仅23岁的瓦萨里(Vasari)创作的《俯瞰佛罗伦萨的亚历山大·德·美第奇》。这幅肖像完美地表现了公爵收复失地重振家族的豪情壮志,一身戎装表情肃穆而从容,手持象征权力的金色权杖,对佛罗伦萨的人民施以威慑力,画面背景里昏暗的残垣断壁和远处略显阴郁的天空,我猜测大概是想隐喻当下社会的动荡萧条。
展厅里另一幅威风凛凛的画像描绘的是他的堂弟,即他的继任者科西莫一世。他并没有如他人所愿成为一名听话的傀儡,而是成为了一统江山的霸主。在他的麾下也逐渐汇聚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大师,点燃了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的第二把火。这幅由布隆基诺(Bronzino)于1544~1545年创作的《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戎装像》,生动描绘出了他年轻时期兼具威严与朝气的形象。布隆基诺是一位笔法和色调都及其细腻柔美的肖像画大师,深受威尼斯画派的影响。这身甲胄令笔者联想到威尼斯画派大师提香在此15年前创作的查理五世肖像,样式简直如出一辙;其次,右手放在头盔上的姿势以及后面的幕帘背景也是提香式的鲜亮色彩;其画面的光亮和物体光滑的质地又很像乔尔乔内的手法。
奢华的皇室贵族肖像
那些身着戎装的将相王侯如此气宇轩昂,必然会开创一片繁荣盛世,这个公国一跃成为了亚平宁半岛一霸。社会安宁了,表达生活富裕美好的元素又回到了肖像画上。比如,描绘贵族妇女的画像多了起来,她们的衣着、饰品都非常高贵典雅,身边还常伴宠物。埃莱诺娜(Eléonore)——科西莫一世的妻子是一位家世、容貌、胆识都不一般的女子,她的父亲是那不勒斯总督,属于西班牙王室。看惯了那不勒斯的繁荣强大,她总觉得自己是“下嫁”到佛罗伦萨,这里哪都比不上娘家。她的“上进心”和科西莫一世不谋而合,夫妻一心共同面对危机四伏的宫廷,还斥巨资豪置了一座宫殿——碧缇宫作为寝殿,把佛罗伦萨的硬件设施提升了一个档次,也提升了托斯卡纳公国的地位形象。于是这样一位有魄力的公爵夫人,她的言行自然在贵族圈内引起了一股汹涌的时尚风潮。比如展厅中央这幅由布隆基诺创作的公爵夫人肖像中,她身着由大量珍珠和夺目金线编织出的精美华服;佩戴着耀眼钻戒的右手扶在胸前,象征着忠贞不二。衣物和首饰的细部全都突出了她是来自异国的尊贵公主这一身份特点:首先体现在发型上,金属丝嵌有珍珠的发网把一头长发在脑后网成一个发髻,这是典型的西班牙式发型;其次,用大颗珍珠做耳环在埃莱诺娜到来以后才开始风靡全城;再次,由这种红色织物制成的礼服也成为今后王公贵族们出席重大场合的不二之选。埃莱诺娜就像是一位形象大使,既俘获了百姓的心,又成为了公国同西班牙王室交好的重要纽带,为巩固美第奇家族统治做出了重大贡献。
此次展览涵盖了油画、雕塑、浮雕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肖像,体现出当时各门类的艺术都在佛罗伦萨有所发展。比如,一枚刻有科西莫一世和埃莱诺娜胸像的玉雕吊坠,就是利用玛瑙天然的色泽变化雕出人物的轮廓,与深色的背景对比鲜明,十分精美。除此之外,肖像的主角并不仅限于皇室贵族,由于文化艺术兴盛,当时的文艺圈也是经常出镜的群体。比如,当时的音乐家们都喜欢拿着鲁特琴——16至18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乐器,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年的古希腊;诗人们则喜欢拿着一本书来证明自己的身份。这些都在肖像画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这次展览关注的这个时代的各个阶段以及社会的各个阶层,为观者还原了一个完整的美第奇王朝盛世,也在一幅幅妙趣横生的肖像作品中记录下了一个个传奇灵魂。
对于大部分法国人来说,每年9月意味着美妙假期结束,巴黎从一座寂静的空城又变回了忙碌的都市,一切周而复始,博物馆也相继推出新展览。如果你愿意花些时间通过一个展览来了解一个家族,熟悉一个时代,认识这个家族掌控下的佛罗伦萨,感受他们赐予文艺复兴的无限魅力,雅克玛尔安德烈博物馆(MuséeJacquemart-André)的“美第奇王朝肖像画”展就是不容错过的一个。雅克玛尔安德烈博物馆并不是卢浮宫、奥赛博物馆或者大皇宫那种城市地标般的存在,而是一座具有独立气质,典雅端庄,远离喧嚣的豪华别墅,其前身是一座贵族豪宅。这个展览呈现给我们的,是洛伦佐一世之后的16世纪的美第奇王朝肖像艺术风格。
美第奇家族是威震欧洲的名门望族,从14世纪末至1737年,佛罗伦萨大部分时间处于这个家族的统治之下。这个家族的历史充满血腥又无比荣耀,他们两次被迫驱逐又两次重回王座,曾出现三位教皇、三位托斯卡纳大公、两位法国皇后,以及分散在欧洲各国无以计数的贵族血脉。佛罗伦萨作为这个家族的大本营,必然汇集了无数英年才俊,造就了一个思想大熔炉。为了获得更大的荣耀和影响力,美第奇家族赞助了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们。新思潮的迸发粉碎了整个中世纪,让一个简单的词汇在今后数百年间回响:文艺复兴(Rinascimento、Renaissance),美第奇家族被后世盛赞为:文艺复兴的教父。
展览的线索非常清晰,按照时间顺序,以王朝更迭划分为五大展区:佛罗伦萨共和国时期、美第奇家族收复佛罗伦萨、科西莫一世王朝时期、托斯卡纳公国兴盛时期以及16世纪末期。
简约质朴到雍容华贵
佛罗伦萨共和国成立于1494年,一位狂热的基督徒——萨沃纳罗拉,推翻了美第奇家族的政权,将他们赶出了佛罗伦萨,建立了共和国,因为他认为这个家族所做的一切都违背了上帝的旨意。文艺复兴在他看来是罪恶的,现世应该是禁欲的,活着是为了赎罪,而美第奇家族那所谓的科学的先进的思想把这座城市带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然而最终,他对美第奇家族以及文艺复兴思想的践踏也遭到了历史无情的碾压,1498年,他被反抗的市民烧死在广场上。那些美第奇家族支持的文艺复兴大师们也都相继离开了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的第一把火就这样熄灭了。
这个时期的肖像画,乃至所有艺术领域,在初期都反映了萨沃纳罗拉鼓吹的禁欲思想,画面庄严朴素,散发着阴郁冷漠的气息。因此,作为这个时期的最佳代言人,萨沃纳罗拉的侧身像便醒目地挂在第一展厅的开端,拉开此次展览由严肃简朴到雍容华贵变革的序幕。
这幅肖像由弗拉·巴托罗梅奥(Fra Bartolomeo)创作于萨沃纳罗拉被施以火刑之后。画面下方的铭文将它奉为“先知”,由此可见是他的余党为了纪念他,将他供奉为殉道者才委托画家画了这幅庄重严肃,极富精神性的肖像。侧身胸像的画法令人联想到古代遗像,细腻的笔触在明暗对比间清晰刻画出了人物的面貌和人格,呈现出类似浮雕的立体感,传达出愿逝者不朽的情感。
一路看过去,它旁边的其他画作渐次明快起来。乌迪内·吉兰达约(Ridolfo Ghirlandaio)创作于1510年的《修女》(La Monaca),体现出了肖像画风格的转变,最明显的就是人物的衣着变得大胆且修身,饰品华丽起来,从手上的戒指和烫金边的圣经就看得出来。一位修女敢这样掩着如此通透的薄纱出行,联想一下创作时间便知,由于距离萨沃纳罗拉被烧死已经12年,人们早就被禁欲主义憋坏了,思想早就恢复了先前的开明,城市恢复了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后人民生活富裕了起来,所以,即便是修女,衣着也是低调中透着华丽。
戎装肖像
正在对奔放的修女意犹未尽之时,突然眼前画风一变,人物都全副武装起来,庄严威武。这一转变就意味着,历史也进入了一个转角,起因是1527年,家族第二次被反对势力驱逐。后来,家族统治又卷土重来,于是画面上的这位亚历山大·德·美第奇,当上了佛罗伦萨历史上第一位公爵。他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内忧外患。这位年轻的佛罗伦萨公爵迫切需要一种能够让人民俯首称臣的宣传形象,于是便诞生了这幅最令他满意的,由当时年仅23岁的瓦萨里(Vasari)创作的《俯瞰佛罗伦萨的亚历山大·德·美第奇》。这幅肖像完美地表现了公爵收复失地重振家族的豪情壮志,一身戎装表情肃穆而从容,手持象征权力的金色权杖,对佛罗伦萨的人民施以威慑力,画面背景里昏暗的残垣断壁和远处略显阴郁的天空,我猜测大概是想隐喻当下社会的动荡萧条。
展厅里另一幅威风凛凛的画像描绘的是他的堂弟,即他的继任者科西莫一世。他并没有如他人所愿成为一名听话的傀儡,而是成为了一统江山的霸主。在他的麾下也逐渐汇聚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大师,点燃了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的第二把火。这幅由布隆基诺(Bronzino)于1544~1545年创作的《科西莫一世·德·美第奇戎装像》,生动描绘出了他年轻时期兼具威严与朝气的形象。布隆基诺是一位笔法和色调都及其细腻柔美的肖像画大师,深受威尼斯画派的影响。这身甲胄令笔者联想到威尼斯画派大师提香在此15年前创作的查理五世肖像,样式简直如出一辙;其次,右手放在头盔上的姿势以及后面的幕帘背景也是提香式的鲜亮色彩;其画面的光亮和物体光滑的质地又很像乔尔乔内的手法。
奢华的皇室贵族肖像
那些身着戎装的将相王侯如此气宇轩昂,必然会开创一片繁荣盛世,这个公国一跃成为了亚平宁半岛一霸。社会安宁了,表达生活富裕美好的元素又回到了肖像画上。比如,描绘贵族妇女的画像多了起来,她们的衣着、饰品都非常高贵典雅,身边还常伴宠物。埃莱诺娜(Eléonore)——科西莫一世的妻子是一位家世、容貌、胆识都不一般的女子,她的父亲是那不勒斯总督,属于西班牙王室。看惯了那不勒斯的繁荣强大,她总觉得自己是“下嫁”到佛罗伦萨,这里哪都比不上娘家。她的“上进心”和科西莫一世不谋而合,夫妻一心共同面对危机四伏的宫廷,还斥巨资豪置了一座宫殿——碧缇宫作为寝殿,把佛罗伦萨的硬件设施提升了一个档次,也提升了托斯卡纳公国的地位形象。于是这样一位有魄力的公爵夫人,她的言行自然在贵族圈内引起了一股汹涌的时尚风潮。比如展厅中央这幅由布隆基诺创作的公爵夫人肖像中,她身着由大量珍珠和夺目金线编织出的精美华服;佩戴着耀眼钻戒的右手扶在胸前,象征着忠贞不二。衣物和首饰的细部全都突出了她是来自异国的尊贵公主这一身份特点:首先体现在发型上,金属丝嵌有珍珠的发网把一头长发在脑后网成一个发髻,这是典型的西班牙式发型;其次,用大颗珍珠做耳环在埃莱诺娜到来以后才开始风靡全城;再次,由这种红色织物制成的礼服也成为今后王公贵族们出席重大场合的不二之选。埃莱诺娜就像是一位形象大使,既俘获了百姓的心,又成为了公国同西班牙王室交好的重要纽带,为巩固美第奇家族统治做出了重大贡献。
此次展览涵盖了油画、雕塑、浮雕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肖像,体现出当时各门类的艺术都在佛罗伦萨有所发展。比如,一枚刻有科西莫一世和埃莱诺娜胸像的玉雕吊坠,就是利用玛瑙天然的色泽变化雕出人物的轮廓,与深色的背景对比鲜明,十分精美。除此之外,肖像的主角并不仅限于皇室贵族,由于文化艺术兴盛,当时的文艺圈也是经常出镜的群体。比如,当时的音乐家们都喜欢拿着鲁特琴——16至18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乐器,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年的古希腊;诗人们则喜欢拿着一本书来证明自己的身份。这些都在肖像画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这次展览关注的这个时代的各个阶段以及社会的各个阶层,为观者还原了一个完整的美第奇王朝盛世,也在一幅幅妙趣横生的肖像作品中记录下了一个个传奇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