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措施,全区经济增长下滑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整体经济形势企稳回升、日趋向好,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态势,全区应对危机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全区经济运行呈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经济增速逐季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好于年初的预期,回升向好的趋势逐步得到巩固。展望2010年经济形势,全区经济发展将全面复苏,经济总量将继续做大,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将会进一步增强。
一、2009年内蒙古经济运行基本特点分析
(一)全区经济逐季恢复,增长持续回升
初步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9700亿元,同比增长17%左右。前三季度,全区完成生产总值5895.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6.9%,增速继续保持全国各省区市第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15.76亿元,同比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505.64亿元,同比增长19.6%;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074.11亿元,同比增长14.7%。经济增长走出了一条V型曲线。
(二)三次产业逐月增长并呈协调发展之势
第一产业。虽然一些地区遭受了干旱等自然灾害,使农牧业生产遭受了不利影响,但农牧业生产仍取得较好成绩。初步预计全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37亿元,同比增长3%左右。全年全区粮食产量达396.3亿斤,比上年减产30亿斤,但仍获得历史上第2个高产年。牲畜出栏量明显提高。前三季度,全区猪出栏641.3万头,同比增长8.2%;牛、羊出栏同比分别增长44.4%和9.1%。肉类产量实现较快增长。前三季度,猪肉产量53.5万吨,同比增长9.4%;牛肉产量34.75万吨,同比增长49%;羊肉产量60.93万吨,同比增长18.1%;牛奶产量585.77万吨,同比下降6%。根据夏季牧业普查统计,2009年全区牧业年度牲畜存栏总头数达10858.5万头(只),比2008年牧业年度增加180.83万头(只)。
第二产业。初步预计全年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051亿元,同比增长21%左右。工业生产复苏步伐加快,总量实现新的突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预计完成4400亿元,同比增长24.2%。分行业看,2009年前11个月,在全区统计的36个行业中,有35个行业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同比增长24.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18.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29.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3.5%,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增长30.2%。分产品看,2009年,全区发电量达2239.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此外,2009年前11个月,全区原煤、化肥和铝材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8.6%、98.5%和69.8%。随着工业经济景气指数的不断提高,工业产品销售率下降幅度进一步收窄。前11个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6%,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区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63.21亿元,同比增长24.8%,增速快于上年同期21.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2009年以来,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逐步加快,前三季度,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加快0.6个和0.5个百分点,也快于上年同期1.5个百分点。初步预计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712亿元,同比增长15%左右。房地产投资增长加快。2009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预计完成815亿元,同比增长10.8%。2009年前11个月,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95.67亿元,同比增长11.5%。商品房的销售也呈加快增长势头。前11个月,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1861.6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4%;商品房销售额534.35亿元,同比增长37%。2009年12月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8373.7亿元,比年初增加2056.07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32.1%。其中,全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913.95亿元,同比增长21.9%。在较为宽松的货币供给环境下,贷款余额增长平稳。2009年12月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6292.52亿元,比年初增加1784.2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39%。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445.9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73.6%。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面对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等不利因素影响,各地区大力挖掘旅游潜力,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重点地区、重点景区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2009年前三季度,全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825.5万人次,同比增长20.5%,比上年同期提高15.2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总收入390亿元,增长20.2%,比上年同期提高5.2个百分点。
(三)投资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
2009年,全区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预计完成7381亿元,同比增长33.8%。2009年前11个月,全区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00.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4.8个百分点。从投资项目看,前11个月,全区累计施工项目12963个,比上年同期增长32.4%;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10967个,占全国新开工项目数的3.5%,同比增长35%;本年投产项目8483个,同比增长77.7%。
全区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实现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2855亿元,同比增长19.2%。2009年前11个月,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534.01亿元,同比增长19.1%,比前10个月增速加快0.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高3.8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的消费快于乡村,前11个月,城市、县、县以下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19.6%、18.6%和17.3%,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快于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类别看,汽车消费持续升温,1-11月,汽车实现销售额186.38亿元,同比增长46.5%。“家电下乡”政策在内蒙古实施以来,成效明显。截至12月底,全区已销售“家电下乡”补贴产品32万台,销售额5亿多元,兑付率达95%,20万农牧民享受到7000多万的国家政策补贴。
全区进出口额降幅在曲折中呈缩小势头。进出口额虽全年一直呈同比下降态势,但降幅走势总体呈逐步回升势头。2009年,全区海关进出口总值达67.64亿美元,同比下降24.1%,比全国平均降幅大10.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值23.16亿美元,同比下降35.3%;进口总值44.48亿美元,同比下降16.6%;贸易逆差21.32亿美元。从主要贸易伙伴看,俄罗斯为我区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达23.96亿美元,同比下降24.2%;蒙古为我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为12.23亿美元,同比增长24.5%,是与我区贸易唯一保持同 比增长的主要贸易伙伴。
(四)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企业利润降幅收窄
财政收入实现稳定增长。2009年,全区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378.12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50.75亿元,是1999年的近10倍,比上年增长30.7%。分盟市看,鄂尔多斯市地方财政总收入突破300亿元,达365.8亿元,每天平均收入1亿元;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地方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分别达217.24亿元和201.09亿元,三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占全区的比重达56.9%。从旗县市区看,东胜区和准格尔旗成为了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首超百亿元的2个旗县市区。从支出看,2009年,全区地方财政支出1925.13亿元,同比增长32.3%。其中,公共与民生领域成为支出的重点,一般公共服务支出近300亿元,达299.83亿元;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均超过200亿元,分别达243.32亿元、274.57亿元和209.42亿元;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支出在100亿元左右,分别达102.09亿元和96.99亿元,上述领域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6成以上。
民生工作扎实推进,“保民生”成效显著。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同步增长,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2009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5850元,同比增长9.8%。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4935元,同比增长6%。2009年年初自治区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已全面完成,十项民生工程进展顺利。2009年全区就业形势总体向好,基本恢复正常,整体态势良好。据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11月份,全区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0.5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9万人,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102%和109%。
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年内已实现“转正”。前11个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53.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比前三季度提高9.7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实现利润85.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7%,比前三季度加快36.8个百分点;重工业实现利润568.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6%,实现了2009年以来的首次同比增长。同时,全区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前三季度,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总收入562.92亿元,同比增长27.3%;实现利润49.96亿元,同比增长42.1%。
(五)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完善。当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保持上涨势头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当月保持着上涨势头。2009年1-11月,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0.5%,比前10个月同比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呈进一步回升势头。其中。城市同比下降0.6%,农村牧区同比下降0.4%。分类别看,菜价上涨明显,同比上涨11.8%;粮食价格同比上涨6.3%;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同比下降7.6%。从生产领域看,1-11月,全区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2%,其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5.2%,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0.9%。
(六)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节能工作取得新成绩
2009年,全区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区单位GDP能耗下降7.48%,降幅较上年同期加大2.23个百分点。1-11月,全区年耗能万吨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8796.6万吨标煤,同比增长0.6%。七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年耗能万吨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95.4%,这一比重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全区66个单位产品能耗指标中有52个下降,下降面达到78.8%。随着全区工业经济的逐步企稳回升、日趋向好,工业用电量从7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正增长。1-11月,全区工业用电量998.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3%,2009年累计增速首次实现正增长。
二、当前全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当前,尽管全区经济实现了企稳向好,继续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主要有:
(一)全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相对缓慢,增长方式还有待改进
2009年,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全区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完成了“保增长”的任务,但“调结构”步伐相对缓慢。从产业结构看,2009年和前几年情形类似,依旧是第二产业“唱主角”,从2009年前三季度看,第二产业增加值高于第一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总和1000多亿元,增速也都快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速。根据全区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核算,预计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比例由2008年的10.7:51.5:37.8调整为2009年的9.7:52.0:38.3。从收入结构看,居民收入增速相对慢于经济增速。即使在收入主体内部,也存在着不平衡性,社会居民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城镇居民收入增量也远远大于农牧民收入增量。从需求结构看,投资需求的增速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大于消费需求和净出口需求,且呈拉大趋势。从地区结构看,盟市间、旗县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也出现了增大趋势。从经济的增长方式看,我区依靠资源消耗和较为粗放的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性改变,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要素效率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且任务艰巨。
(二)企业投资意愿和信心相对不足,经济效益提高缓慢
一是企业受盈利预期不明显、生产订单不足、企业效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企业投资的意愿和信心不足。其中,部分企业开工不足,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跌,最终影响企业投资意愿。投资是拉动内蒙古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目前看,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在以政府项目带动的第一波投资高潮之后,能否及时有效调动大量社会投资,提高企业投资信心,是增强内生动力的关键。二是工业企业效益下滑风险依然存在。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促进全区整体经济回稳向好面临的主要任务。今年全区工业经济将面临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等行业产能过剩,主要工业品价格仍有可能在低位徘徊。
(三)对外贸易持续下降,影响全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全区的进出口贸易2009年以来同比连续下降。加之最近国际上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全区面临的贸易环境将更加艰难。全区进出口贸易总额降幅虽呈逐月收窄的态势,但降幅远比全国平均水平大,2009年,内蒙古进出口值降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2个百分点。进出口额的长期持续下降,将会影响全区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就业水平以及社保能力的难度仍然较大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在短期内难以突破单一结构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增长仍将滞后于全区GDP、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全区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资源型的产业结 构导致资本的投入对全区经济总量的贡献越来越大,各级政府更倾向于鼓励资本要素拥有者多投资,而在政府提供的公共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给资本以高回报,势必会挤压劳动要素本来应该拥有的报酬。二是受就业结构性矛盾制约和影响,全区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三是全区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还不广、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不高、农村牧区社会保障体系滞后,依然是影响全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三、对2010年内蒙古经济工作的展望分析
从有利条件来看:
一是当前全区营造出了一个有利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当前,全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及全区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国庆60周年庆典活动。极大地振奋了全区各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干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全区加快各项事业发展、推动各方面工作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
二是在全球经济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呈现出复苏迹象,国内经济形势总体呈现企稳向好势头。从国内情况看,全国经济总体继续保持良好的回升态势。在此大背景下,内蒙古经济进一步复苏的外部环境和外在动力更趋好转,这将会加速全区经济整体复苏步伐,为全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提供较好的平台和外部条件。
三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于今年初开始实施的政策,将有利于全区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国家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求,近日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加速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消费目标的实现。如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研究完善促进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和研究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等系列部署,都将有力地推动我区今年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和民生的不断改善。
在认清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当前全区经济所面临的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有:首先,经济有周期性回调的压力。自2000年全区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以来,截至2008年已运行了9年时间,并且自2002年以来,经济年均增长在18.6%的顶部区域持续运行了7年。全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存在着周期性回调的压力。其次,全区的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制约着全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影响全区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最后,当前国际上一些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倾向明显抬头,一些国家和地区给我国设置了一些人为贸易壁垒,给全区对外贸易形势实现好转增加了新的困难。
综合判断,我们初步展望预测,全年我区经济将会继续保持在一个较高位上运行,2010年GDP仍会保持较快增长,主要理由是:国家已明确了大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变,要继续促进经济发展;国际经济形势在好转,这对出口有利;工业企业利润已实现同比增长,将会刺激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投资仍将在高位运行,很多项目是2009年开工的,完成一个项目需要一定的时间;生产者、投资者、消费者的预期向好等。初步预计,今年全区GDP增速会在15%左右。
展望2010年的经济工作,我们建议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超前预判和及早安排部署2010年的经济工作,确保2010年全区经济全面复苏
做好2010经济工作,对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进行全面安排和部署,要将制定2010年的经济目标任务和“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谋划和安排。全区各地、各部门要拓宽视野,认真研究和把握政策导向,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提出2010年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确保全年全区经济全面复苏。
(二)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要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在下大力做足做好煤炭及相关产业优化升级文章的同时,努力在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继续保持在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上的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逐步建立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适时出台全区的具体实施意见,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工业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另外,要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要鼓励和帮助全区的中小企业抓住并充分利用好我国股市创业板推出的机遇,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解决资金紧张问题,大力提高全区中小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要加大力度推进城镇化进程。要把优先发展区域中心城市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来抓,下大力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和加强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区城镇化水平。
(三)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力度,努力扩大全区经济的外向度,紧紧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
当前全区要紧紧盯住和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国际化分工和协作。切实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同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紧密地结合起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和开放口岸建设,引导、鼓励企业加大出口,尽快实现全区由主要以基础原材料产品出口向主要以工业高技术终极产品出口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全区出口产品结构过于单一的现状。
(四)保持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度
一是不断加快投资项目进度。对列入今年开工的重点建设项目要积极准备,确保按期开工,保证这些项目的投资完成进度,确保明年投资的平稳增长;对续建项目加强建设进度跟踪检查,保障续建项目建设顺利实施。二是继续落实完善促进消费和提高居民收入的各项政策,积极推动最终消费。加大区内市场的开拓力度,促进服务业、汽车、家电和旅游等四大消费市场稳定发展。加大农村牧区市场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牧区市场流通网络,继续搞好“家电下乡”等有关政策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农村牧区消费水平。
(五)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把“调结构”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
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我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相关部门要根据我区实际特点,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采取有效措施,支持非煤产业、传统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形成多种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同时,要依靠科学技术,重视科技创新,全面提升产业和行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建立起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要下大力气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争取明年完成“十一五”规划制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
(六)更加重视就业工作,建立良好的民生服务保障
要像抓“强区”一样抓“富民”,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和成果。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真正做到富民与强区并重,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稳定现有就业岗位。要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和生活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010年要按照国家的统一安排和部署,认真抓好落实新医改方案的各项改革,为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做出努力,确保全区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要积极扶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我区经济近年来相对高速发展的成果。
一、2009年内蒙古经济运行基本特点分析
(一)全区经济逐季恢复,增长持续回升
初步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9700亿元,同比增长17%左右。前三季度,全区完成生产总值5895.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6.9%,增速继续保持全国各省区市第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15.76亿元,同比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505.64亿元,同比增长19.6%;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074.11亿元,同比增长14.7%。经济增长走出了一条V型曲线。
(二)三次产业逐月增长并呈协调发展之势
第一产业。虽然一些地区遭受了干旱等自然灾害,使农牧业生产遭受了不利影响,但农牧业生产仍取得较好成绩。初步预计全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37亿元,同比增长3%左右。全年全区粮食产量达396.3亿斤,比上年减产30亿斤,但仍获得历史上第2个高产年。牲畜出栏量明显提高。前三季度,全区猪出栏641.3万头,同比增长8.2%;牛、羊出栏同比分别增长44.4%和9.1%。肉类产量实现较快增长。前三季度,猪肉产量53.5万吨,同比增长9.4%;牛肉产量34.75万吨,同比增长49%;羊肉产量60.93万吨,同比增长18.1%;牛奶产量585.77万吨,同比下降6%。根据夏季牧业普查统计,2009年全区牧业年度牲畜存栏总头数达10858.5万头(只),比2008年牧业年度增加180.83万头(只)。
第二产业。初步预计全年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051亿元,同比增长21%左右。工业生产复苏步伐加快,总量实现新的突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预计完成4400亿元,同比增长24.2%。分行业看,2009年前11个月,在全区统计的36个行业中,有35个行业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同比增长24.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18.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29.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3.5%,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增长30.2%。分产品看,2009年,全区发电量达2239.8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此外,2009年前11个月,全区原煤、化肥和铝材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8.6%、98.5%和69.8%。随着工业经济景气指数的不断提高,工业产品销售率下降幅度进一步收窄。前11个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6%,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区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63.21亿元,同比增长24.8%,增速快于上年同期21.7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2009年以来,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逐步加快,前三季度,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加快0.6个和0.5个百分点,也快于上年同期1.5个百分点。初步预计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712亿元,同比增长15%左右。房地产投资增长加快。2009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预计完成815亿元,同比增长10.8%。2009年前11个月,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95.67亿元,同比增长11.5%。商品房的销售也呈加快增长势头。前11个月,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1861.6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4%;商品房销售额534.35亿元,同比增长37%。2009年12月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8373.7亿元,比年初增加2056.07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32.1%。其中,全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913.95亿元,同比增长21.9%。在较为宽松的货币供给环境下,贷款余额增长平稳。2009年12月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6292.52亿元,比年初增加1784.2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39%。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445.9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73.6%。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面对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等不利因素影响,各地区大力挖掘旅游潜力,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重点地区、重点景区旅游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2009年前三季度,全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825.5万人次,同比增长20.5%,比上年同期提高15.2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总收入390亿元,增长20.2%,比上年同期提高5.2个百分点。
(三)投资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
2009年,全区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预计完成7381亿元,同比增长33.8%。2009年前11个月,全区5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00.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9%,高于全国平均增速4.8个百分点。从投资项目看,前11个月,全区累计施工项目12963个,比上年同期增长32.4%;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10967个,占全国新开工项目数的3.5%,同比增长35%;本年投产项目8483个,同比增长77.7%。
全区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实现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2855亿元,同比增长19.2%。2009年前11个月,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534.01亿元,同比增长19.1%,比前10个月增速加快0.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高3.8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的消费快于乡村,前11个月,城市、县、县以下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19.6%、18.6%和17.3%,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快于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类别看,汽车消费持续升温,1-11月,汽车实现销售额186.38亿元,同比增长46.5%。“家电下乡”政策在内蒙古实施以来,成效明显。截至12月底,全区已销售“家电下乡”补贴产品32万台,销售额5亿多元,兑付率达95%,20万农牧民享受到7000多万的国家政策补贴。
全区进出口额降幅在曲折中呈缩小势头。进出口额虽全年一直呈同比下降态势,但降幅走势总体呈逐步回升势头。2009年,全区海关进出口总值达67.64亿美元,同比下降24.1%,比全国平均降幅大10.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值23.16亿美元,同比下降35.3%;进口总值44.48亿美元,同比下降16.6%;贸易逆差21.32亿美元。从主要贸易伙伴看,俄罗斯为我区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达23.96亿美元,同比下降24.2%;蒙古为我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为12.23亿美元,同比增长24.5%,是与我区贸易唯一保持同 比增长的主要贸易伙伴。
(四)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企业利润降幅收窄
财政收入实现稳定增长。2009年,全区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1378.12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50.75亿元,是1999年的近10倍,比上年增长30.7%。分盟市看,鄂尔多斯市地方财政总收入突破300亿元,达365.8亿元,每天平均收入1亿元;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地方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分别达217.24亿元和201.09亿元,三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占全区的比重达56.9%。从旗县市区看,东胜区和准格尔旗成为了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首超百亿元的2个旗县市区。从支出看,2009年,全区地方财政支出1925.13亿元,同比增长32.3%。其中,公共与民生领域成为支出的重点,一般公共服务支出近300亿元,达299.83亿元;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均超过200亿元,分别达243.32亿元、274.57亿元和209.42亿元;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支出在100亿元左右,分别达102.09亿元和96.99亿元,上述领域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6成以上。
民生工作扎实推进,“保民生”成效显著。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同步增长,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趋势。2009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15850元,同比增长9.8%。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4935元,同比增长6%。2009年年初自治区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已全面完成,十项民生工程进展顺利。2009年全区就业形势总体向好,基本恢复正常,整体态势良好。据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11月份,全区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0.5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9万人,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102%和109%。
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年内已实现“转正”。前11个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53.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比前三季度提高9.7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实现利润85.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7%,比前三季度加快36.8个百分点;重工业实现利润568.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6%,实现了2009年以来的首次同比增长。同时,全区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前三季度,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总收入562.92亿元,同比增长27.3%;实现利润49.96亿元,同比增长42.1%。
(五)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完善。当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保持上涨势头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当月保持着上涨势头。2009年1-11月,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0.5%,比前10个月同比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呈进一步回升势头。其中。城市同比下降0.6%,农村牧区同比下降0.4%。分类别看,菜价上涨明显,同比上涨11.8%;粮食价格同比上涨6.3%;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同比下降7.6%。从生产领域看,1-11月,全区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2%,其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5.2%,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0.9%。
(六)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节能工作取得新成绩
2009年,全区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全区单位GDP能耗下降7.48%,降幅较上年同期加大2.23个百分点。1-11月,全区年耗能万吨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8796.6万吨标煤,同比增长0.6%。七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年耗能万吨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95.4%,这一比重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全区66个单位产品能耗指标中有52个下降,下降面达到78.8%。随着全区工业经济的逐步企稳回升、日趋向好,工业用电量从7月份以来连续5个月正增长。1-11月,全区工业用电量998.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3%,2009年累计增速首次实现正增长。
二、当前全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当前,尽管全区经济实现了企稳向好,继续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主要有:
(一)全区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相对缓慢,增长方式还有待改进
2009年,在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全区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完成了“保增长”的任务,但“调结构”步伐相对缓慢。从产业结构看,2009年和前几年情形类似,依旧是第二产业“唱主角”,从2009年前三季度看,第二产业增加值高于第一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总和1000多亿元,增速也都快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速。根据全区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核算,预计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比例由2008年的10.7:51.5:37.8调整为2009年的9.7:52.0:38.3。从收入结构看,居民收入增速相对慢于经济增速。即使在收入主体内部,也存在着不平衡性,社会居民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城镇居民收入增量也远远大于农牧民收入增量。从需求结构看,投资需求的增速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大于消费需求和净出口需求,且呈拉大趋势。从地区结构看,盟市间、旗县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也出现了增大趋势。从经济的增长方式看,我区依靠资源消耗和较为粗放的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性改变,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要素效率的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且任务艰巨。
(二)企业投资意愿和信心相对不足,经济效益提高缓慢
一是企业受盈利预期不明显、生产订单不足、企业效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企业投资的意愿和信心不足。其中,部分企业开工不足,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跌,最终影响企业投资意愿。投资是拉动内蒙古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目前看,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在以政府项目带动的第一波投资高潮之后,能否及时有效调动大量社会投资,提高企业投资信心,是增强内生动力的关键。二是工业企业效益下滑风险依然存在。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促进全区整体经济回稳向好面临的主要任务。今年全区工业经济将面临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等行业产能过剩,主要工业品价格仍有可能在低位徘徊。
(三)对外贸易持续下降,影响全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全区的进出口贸易2009年以来同比连续下降。加之最近国际上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全区面临的贸易环境将更加艰难。全区进出口贸易总额降幅虽呈逐月收窄的态势,但降幅远比全国平均水平大,2009年,内蒙古进出口值降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2个百分点。进出口额的长期持续下降,将会影响全区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就业水平以及社保能力的难度仍然较大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在短期内难以突破单一结构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增长仍将滞后于全区GDP、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全区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资源型的产业结 构导致资本的投入对全区经济总量的贡献越来越大,各级政府更倾向于鼓励资本要素拥有者多投资,而在政府提供的公共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给资本以高回报,势必会挤压劳动要素本来应该拥有的报酬。二是受就业结构性矛盾制约和影响,全区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三是全区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还不广、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不高、农村牧区社会保障体系滞后,依然是影响全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三、对2010年内蒙古经济工作的展望分析
从有利条件来看:
一是当前全区营造出了一个有利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当前,全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及全区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国庆60周年庆典活动。极大地振奋了全区各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干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全区加快各项事业发展、推动各方面工作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
二是在全球经济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呈现出复苏迹象,国内经济形势总体呈现企稳向好势头。从国内情况看,全国经济总体继续保持良好的回升态势。在此大背景下,内蒙古经济进一步复苏的外部环境和外在动力更趋好转,这将会加速全区经济整体复苏步伐,为全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提供较好的平台和外部条件。
三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于今年初开始实施的政策,将有利于全区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国家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求,近日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加速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消费目标的实现。如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研究完善促进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和研究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等系列部署,都将有力地推动我区今年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和民生的不断改善。
在认清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当前全区经济所面临的一些不利因素,主要有:首先,经济有周期性回调的压力。自2000年全区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以来,截至2008年已运行了9年时间,并且自2002年以来,经济年均增长在18.6%的顶部区域持续运行了7年。全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存在着周期性回调的压力。其次,全区的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制约着全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影响全区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最后,当前国际上一些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倾向明显抬头,一些国家和地区给我国设置了一些人为贸易壁垒,给全区对外贸易形势实现好转增加了新的困难。
综合判断,我们初步展望预测,全年我区经济将会继续保持在一个较高位上运行,2010年GDP仍会保持较快增长,主要理由是:国家已明确了大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变,要继续促进经济发展;国际经济形势在好转,这对出口有利;工业企业利润已实现同比增长,将会刺激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投资仍将在高位运行,很多项目是2009年开工的,完成一个项目需要一定的时间;生产者、投资者、消费者的预期向好等。初步预计,今年全区GDP增速会在15%左右。
展望2010年的经济工作,我们建议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超前预判和及早安排部署2010年的经济工作,确保2010年全区经济全面复苏
做好2010经济工作,对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进行全面安排和部署,要将制定2010年的经济目标任务和“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谋划和安排。全区各地、各部门要拓宽视野,认真研究和把握政策导向,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提出2010年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确保全年全区经济全面复苏。
(二)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要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在下大力做足做好煤炭及相关产业优化升级文章的同时,努力在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取得新进展,继续保持在农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上的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逐步建立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适时出台全区的具体实施意见,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工业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另外,要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要鼓励和帮助全区的中小企业抓住并充分利用好我国股市创业板推出的机遇,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解决资金紧张问题,大力提高全区中小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要加大力度推进城镇化进程。要把优先发展区域中心城市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来抓,下大力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和加强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区城镇化水平。
(三)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力度,努力扩大全区经济的外向度,紧紧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
当前全区要紧紧盯住和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国际化分工和协作。切实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同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紧密地结合起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和开放口岸建设,引导、鼓励企业加大出口,尽快实现全区由主要以基础原材料产品出口向主要以工业高技术终极产品出口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全区出口产品结构过于单一的现状。
(四)保持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度
一是不断加快投资项目进度。对列入今年开工的重点建设项目要积极准备,确保按期开工,保证这些项目的投资完成进度,确保明年投资的平稳增长;对续建项目加强建设进度跟踪检查,保障续建项目建设顺利实施。二是继续落实完善促进消费和提高居民收入的各项政策,积极推动最终消费。加大区内市场的开拓力度,促进服务业、汽车、家电和旅游等四大消费市场稳定发展。加大农村牧区市场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牧区市场流通网络,继续搞好“家电下乡”等有关政策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农村牧区消费水平。
(五)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把“调结构”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
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我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相关部门要根据我区实际特点,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采取有效措施,支持非煤产业、传统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形成多种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同时,要依靠科学技术,重视科技创新,全面提升产业和行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建立起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要下大力气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争取明年完成“十一五”规划制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
(六)更加重视就业工作,建立良好的民生服务保障
要像抓“强区”一样抓“富民”,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和成果。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真正做到富民与强区并重,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稳定现有就业岗位。要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和生活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010年要按照国家的统一安排和部署,认真抓好落实新医改方案的各项改革,为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做出努力,确保全区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要积极扶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我区经济近年来相对高速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