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适应社会、进一步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模式,用以推动高职院校社团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团建设
我国高职院校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为了满足课余学习、生活、心理、文化、社会需要而自发筹备并经批准成立的具有一定目标和活动规范的学生业余团体组织。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构建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学生社团建设新模式,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的现状
(一)社团规模扩大,数量增多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入校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社团作为学生当中最活跃的学生组织,规模不断增加,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学生社团覆盖了校内各个系院、专业、班级。高职院校学生参加社团积极性比较高,在一项调查中发展约有68%的大学生都参与了不同项目的社团,很多人在自己参与同时还发动周围同学,一个寝室同学参加。
(二)社团学生参与性高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依据自身的功能,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娱活动,又促进了社团自身深化发展,在社团活动中学生锻炼自我,拓展视野,增强知识。主要表现在:第一,社团设立在校团委,由校团委主要领导负责,其重视度不断增加,招募人数在质量上要求不断提高。第二,学生个性化不断突出,才华横溢,有展现自我发挥个性特点,同时对社团充满期待。第三,学校各个组织对学生社团给予帮助与指导,使其学生社团在和谐、融洽氛围里迅速发展。
(三)学生社团活动突显职业特色
近年来,一些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背景的学术科技型社团和理论学习型社团正逐步扩大,社团数量和规模较之过去都有了明显地增加。广大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常规社团,不再局限于丰富自身的课余生活,更强烈的愿望是希望能在社团活动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他们更加注重将科技精神和学术研究充实到社团活动中,以此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社团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够充分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基本由学校团委及各级团组织负责管理,尽管各类学生社团在校园内外开展了一系列集思想性、文化性、娱乐性、学术性于一体的活动,其活动效果也得到共青团组织和广大同学的认可,但学校党政往往是被动接受社团自身日益活跃和壮大的事实,认为社团活动只是在构建校园文化上“锦上添花”,并未主动、充分认识学生社团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特殊地位。此外,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着财力不足、缺乏活动场地等情况,除了少部分优秀社团可能从校外拉到赞助维持自我运转外,大部分学生社团只能靠收取会费用做零星开支,举行大型活动的费用只能依靠学校划拨的有限的学生活动经费。财力不足,已成为制约高校社团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高职学生社团活动层次不高
学生社团的活动形式多样,娱乐倾向明显,活动往往缺乏创新,缺少科学性、艺术性和一定的文化底蕴,内容上容易落入俗套,品味偏低、档次不高。部分社团组织的活动没有创意,没有真正地把握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再加上对一些社会焦点问题不关注,缺乏整体性和规划性,又无教师的悉心指导,总是重复着以前的活动,难有高质量、高层次的活动,很难长期吸引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有的社团甚至贪图外在的形式,重表面热闹,无实质内容,挂虚名,喜欢搞假、大、空,片面追求数量的多和规模的广。长此以往,社团成员在活动中收益不大,久而久之对社团活动漠不关心、缺少参与的热情,进而影响到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团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缺乏指导教师和相应引导
大部分社团在宏观指导、管理和监督方面力度不够,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各类社团进行管理,有些高职院校虽然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但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往往流于形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团的建设学不会“借力”,而是只依靠自身力量,领导没有高度重视、教研室没有进行专业指导。只凭各级团组织精心策划,难以把社团活动与教研活动、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也难以即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要使社团建设长远发展,保持较高存活率,就必须改变以往单独由团委教师负责社团的登记、管理、奖惩的局面。
(四)社团发展连贯性不够,缺乏有效的运行及奖惩机制
当今的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数量不断增加,成员规模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但理论研究、志愿服务型社团举步维艰。由于缺乏长期的工作运行机制,社团成员积极性不高,活动开展不起来,导致一些社团的工作时断时续; 加上缺少对社员有效的激励机制,一些积极性较大的社员在从事长期的义务活动之后,很难保证其在求学生涯中始终留在社团工作。社团的建设无法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势必影响社团健康发展。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社团建设模式探讨
(一)加强规范与管理,完善社团管理机制
进一步加强学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引导。首先,校党委要将学生社团的发展与管理纳入学校整个工作计划之中并凸显其重要性。其次,校团委要切实承担起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明确管理内容和目标,结合本校实际完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规范学生社团的审批、认定等制度,并制定社团的退出机制,对不合格的社团进行降级或解散处理,严把社团质量关。第三,将社团活动纳入学分制度,现各高职院校推出素质学分,而社团活动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因此,可以将一些较成熟的社团活动纳入其相关课程的成绩,享受加分或直接认定学分,促使社团活动正规化。 (二)抓好学术型社团建设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管理部门应当对大学生社团进行结构调整,大力倡导和组织知识型科研型社团。在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时代,社会更需要大量的知识型和创新型人才知识型和学术型社团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其他类型的社团,我们应该抓好学术科研型社团建设,大力支持其发展壮大,可结合参加全国性的挑战杯的大学生课外活动作品竞赛,强化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自觉性;可选拔一些基础好、肯钻研、有发展后劲的大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工作当中,培养他们初步的科研创新素质和能力。
(三)投入经费和保证场所
充足、稳定的经费来源是社团求得生存和发展进而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保障。学生社团可以适当收取一定的会员费,但不能把会员费作为唯一的经费来源,而应广开财路。一是作为社团的主体单位学院,应该承担大部分经费。因此,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不能把学生社团看成是可有可无、有也作用不大的看法,要真正从行动上重视学生社团的发展,将学生社团的发展列入学院发展规划中,设立专项经费;二是学生社团应该主动走向社会,除志愿性的活动外,面向社会开展一些有偿性的服务;三是还可以以赞助的形式开展活动,达到双赢的目的。
另外,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活动中心在学生社团中的作用,有条件的院校还应开辟一些新的活动场所,由专人管理。同时,在固定场所紧张的情况下,也应该为学生社团使用场所的申请时提供方便,尤其是那些专业技能型的社团,高职院校完全可以适当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前提下将实验实训室提供给学生开展活动。高校还应发挥其社会网络关系,在社会合作单位(如企业、社区、商业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等)建立相对固定的活动基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社团真正有一个可以属于自己的“家”,才能够踏踏实实地开展活动。
(四)实行品牌化管理
品牌意识是将社团文化建设引向深入的必要环节。社团在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中,应努力结合学校、系部、专业优势,打造独一无二的特色品质。社团在举办活动时,应追求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通过高质量的活动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避免“为活动而活动”。各社团只有树立品牌意识,注重社团活动的质量,在社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掘、提炼自身特色,才能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精品社团。一旦社团形成自己的特色,走上品牌化发展道路时,必将产生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从而使社团走上持续发展道路。而精品社团在给自己带来品牌效应的同时,还能产生辐射效应,对学校其他社团产生引领作用,影响其他社团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学生社团全面有序发展,进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胡晶君.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2]程斌,蔡为青.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及对策探析——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09.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团建设
我国高职院校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为了满足课余学习、生活、心理、文化、社会需要而自发筹备并经批准成立的具有一定目标和活动规范的学生业余团体组织。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构建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学生社团建设新模式,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的现状
(一)社团规模扩大,数量增多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蓬勃发展,入校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社团作为学生当中最活跃的学生组织,规模不断增加,人数呈现上升趋势。学生社团覆盖了校内各个系院、专业、班级。高职院校学生参加社团积极性比较高,在一项调查中发展约有68%的大学生都参与了不同项目的社团,很多人在自己参与同时还发动周围同学,一个寝室同学参加。
(二)社团学生参与性高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依据自身的功能,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娱活动,又促进了社团自身深化发展,在社团活动中学生锻炼自我,拓展视野,增强知识。主要表现在:第一,社团设立在校团委,由校团委主要领导负责,其重视度不断增加,招募人数在质量上要求不断提高。第二,学生个性化不断突出,才华横溢,有展现自我发挥个性特点,同时对社团充满期待。第三,学校各个组织对学生社团给予帮助与指导,使其学生社团在和谐、融洽氛围里迅速发展。
(三)学生社团活动突显职业特色
近年来,一些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背景的学术科技型社团和理论学习型社团正逐步扩大,社团数量和规模较之过去都有了明显地增加。广大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常规社团,不再局限于丰富自身的课余生活,更强烈的愿望是希望能在社团活动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他们更加注重将科技精神和学术研究充实到社团活动中,以此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社团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够充分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基本由学校团委及各级团组织负责管理,尽管各类学生社团在校园内外开展了一系列集思想性、文化性、娱乐性、学术性于一体的活动,其活动效果也得到共青团组织和广大同学的认可,但学校党政往往是被动接受社团自身日益活跃和壮大的事实,认为社团活动只是在构建校园文化上“锦上添花”,并未主动、充分认识学生社团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特殊地位。此外,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着财力不足、缺乏活动场地等情况,除了少部分优秀社团可能从校外拉到赞助维持自我运转外,大部分学生社团只能靠收取会费用做零星开支,举行大型活动的费用只能依靠学校划拨的有限的学生活动经费。财力不足,已成为制约高校社团发展的一大瓶颈。
(二)高职学生社团活动层次不高
学生社团的活动形式多样,娱乐倾向明显,活动往往缺乏创新,缺少科学性、艺术性和一定的文化底蕴,内容上容易落入俗套,品味偏低、档次不高。部分社团组织的活动没有创意,没有真正地把握住学生的兴趣所在,再加上对一些社会焦点问题不关注,缺乏整体性和规划性,又无教师的悉心指导,总是重复着以前的活动,难有高质量、高层次的活动,很难长期吸引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有的社团甚至贪图外在的形式,重表面热闹,无实质内容,挂虚名,喜欢搞假、大、空,片面追求数量的多和规模的广。长此以往,社团成员在活动中收益不大,久而久之对社团活动漠不关心、缺少参与的热情,进而影响到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团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缺乏指导教师和相应引导
大部分社团在宏观指导、管理和监督方面力度不够,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各类社团进行管理,有些高职院校虽然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但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往往流于形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团的建设学不会“借力”,而是只依靠自身力量,领导没有高度重视、教研室没有进行专业指导。只凭各级团组织精心策划,难以把社团活动与教研活动、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也难以即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要使社团建设长远发展,保持较高存活率,就必须改变以往单独由团委教师负责社团的登记、管理、奖惩的局面。
(四)社团发展连贯性不够,缺乏有效的运行及奖惩机制
当今的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数量不断增加,成员规模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但理论研究、志愿服务型社团举步维艰。由于缺乏长期的工作运行机制,社团成员积极性不高,活动开展不起来,导致一些社团的工作时断时续; 加上缺少对社员有效的激励机制,一些积极性较大的社员在从事长期的义务活动之后,很难保证其在求学生涯中始终留在社团工作。社团的建设无法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势必影响社团健康发展。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社团建设模式探讨
(一)加强规范与管理,完善社团管理机制
进一步加强学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引导。首先,校党委要将学生社团的发展与管理纳入学校整个工作计划之中并凸显其重要性。其次,校团委要切实承担起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明确管理内容和目标,结合本校实际完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规范学生社团的审批、认定等制度,并制定社团的退出机制,对不合格的社团进行降级或解散处理,严把社团质量关。第三,将社团活动纳入学分制度,现各高职院校推出素质学分,而社团活动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因此,可以将一些较成熟的社团活动纳入其相关课程的成绩,享受加分或直接认定学分,促使社团活动正规化。 (二)抓好学术型社团建设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管理部门应当对大学生社团进行结构调整,大力倡导和组织知识型科研型社团。在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时代,社会更需要大量的知识型和创新型人才知识型和学术型社团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其他类型的社团,我们应该抓好学术科研型社团建设,大力支持其发展壮大,可结合参加全国性的挑战杯的大学生课外活动作品竞赛,强化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培养创新能力的自觉性;可选拔一些基础好、肯钻研、有发展后劲的大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工作当中,培养他们初步的科研创新素质和能力。
(三)投入经费和保证场所
充足、稳定的经费来源是社团求得生存和发展进而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保障。学生社团可以适当收取一定的会员费,但不能把会员费作为唯一的经费来源,而应广开财路。一是作为社团的主体单位学院,应该承担大部分经费。因此,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不能把学生社团看成是可有可无、有也作用不大的看法,要真正从行动上重视学生社团的发展,将学生社团的发展列入学院发展规划中,设立专项经费;二是学生社团应该主动走向社会,除志愿性的活动外,面向社会开展一些有偿性的服务;三是还可以以赞助的形式开展活动,达到双赢的目的。
另外,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活动中心在学生社团中的作用,有条件的院校还应开辟一些新的活动场所,由专人管理。同时,在固定场所紧张的情况下,也应该为学生社团使用场所的申请时提供方便,尤其是那些专业技能型的社团,高职院校完全可以适当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前提下将实验实训室提供给学生开展活动。高校还应发挥其社会网络关系,在社会合作单位(如企业、社区、商业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等)建立相对固定的活动基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社团真正有一个可以属于自己的“家”,才能够踏踏实实地开展活动。
(四)实行品牌化管理
品牌意识是将社团文化建设引向深入的必要环节。社团在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中,应努力结合学校、系部、专业优势,打造独一无二的特色品质。社团在举办活动时,应追求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通过高质量的活动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避免“为活动而活动”。各社团只有树立品牌意识,注重社团活动的质量,在社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掘、提炼自身特色,才能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精品社团。一旦社团形成自己的特色,走上品牌化发展道路时,必将产生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从而使社团走上持续发展道路。而精品社团在给自己带来品牌效应的同时,还能产生辐射效应,对学校其他社团产生引领作用,影响其他社团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学生社团全面有序发展,进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胡晶君.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4.
[2]程斌,蔡为青.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及对策探析——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