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调气导引针法是医者针刺得气后,指导患者活动患处或相关部位以治病的方法.该法发源于《黄帝内经》时期,由九针和导引结合发展而来.目前学界虽对其命名有异,但临证应用时均需把握针刺和运动两大要素,注意准确定穴是基础、合理运动是关键、即时疗效断正误.基于中医学调气思想,文章首次提出调气导引针法中运动的作用在于调气,一是作为针刺手法,催气行气,实现“气至有效”;二是平衡阴阳,注重整体性、双向性.
【机 构】
: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405;广东省中医院,广州510080;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杭州31001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气导引针法是医者针刺得气后,指导患者活动患处或相关部位以治病的方法.该法发源于《黄帝内经》时期,由九针和导引结合发展而来.目前学界虽对其命名有异,但临证应用时均需把握针刺和运动两大要素,注意准确定穴是基础、合理运动是关键、即时疗效断正误.基于中医学调气思想,文章首次提出调气导引针法中运动的作用在于调气,一是作为针刺手法,催气行气,实现“气至有效”;二是平衡阴阳,注重整体性、双向性.
其他文献
目的 促进医院精神科合理使用抗焦虑药物.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精神科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住院天数、合并症及抗焦虑药物的使用种类、用药频次等,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青少年组(60岁)]医嘱用药频率和剂量.结果 共纳入739例患者,青少年组460例(65.25%),中老年组167例(22.60%),老年组112例(15.16%).抗焦虑药物医嘱用药频率居前3位的依次为劳拉西泮、奥沙西泮、坦度螺酮,劳拉西泮用药频率青少年组为283例(38.29%),中年组为1
阴阳学说是《易经》和中医学的主要理论.文章从《易经》简述、易医相通、阴阳溯源和阴阳内涵4个方面展开论述.一阴一阳之谓道,两阴一阳之谓德.《易经》一是揭示宇宙变化规律,二是用境界来表达事物,揭示是《易经》的历史价值,境界是《易经》的思想价值.文章对阴阳两类物质、身心性命、人体三大系统、阴阳四大特性进行论述.屯蒙衔接,承上启下;有了蒙蔽,需要启蒙,经历启蒙,不再蒙蔽.《易经》包罗万象,境界不一,解读不同.
文章从长桑君脉法脉息术的概念、脉诊范畴、脉息比值辨析、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评述,目的是推动脉诊的客观化、标准化发展.长桑君脉法脉息术源自《黄帝内经》,是指脉搏与呼吸频率的比值.脉息比值<4为少气,建议用小建中类方;脉息比值>5为脉躁,建议用大柴胡类方;脉息比值4~5为平人,建议用小建中汤与大柴胡汤合方.长桑君脉法脉息术测量方法简单,标准明确,可重复性强,可以作为一项脉诊定量定性指标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目的 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的特点及其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治疗骨关节炎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1988年1月至2021年8月,从ADSCs的来源及特点、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3个方面进行总结,并分析其优势与不足.结果 ADSCs源于脂肪组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为骨、软骨、脂肪等,同时可修复软骨损伤,抑制软骨退变,调节免疫功能和分泌外泌体,是治疗骨关节炎的一种新途径.结论 ADSCs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但其分离培养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论题.脉学天人同构的空间观念是该论题的具体化.中国古典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皆由气所构成,气在升降出入上的一致性使双方具有可类比的空间结构.脉象既是人身脉气之象,为浓缩的脉人,又是自然之气升降的缩影,通过三部九候法、寸口脉法的会意直观,能够展现上中下的天地人纵向结构与四面八方的横向结构.脉学的天人同构,不仅为医疗树立方法论指引,还为具体诠释中国古典空间结构提供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