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地球上生活的千千万万生物中,最具有智慧的人类最惧怕的却往往是一些细小到甚至不能用肉眼看到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不仅引发人类多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尽管医学专家一直在研究如何对抗和消灭这些病原体,从而使人类从疾病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但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病原体对人类来说还是一个谜。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对常见病原生物的预防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病原生物;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我们知道传染病在一个地区流行必须具备3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受感染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携带者和被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经不同方式到达另一个感染者的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虫媒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或者免疫力低下的人[1]。下面我们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对疾病进行预防。
1.消化道传播疾病的预防
许多肠道传染病是通过饮用或食用染有病原生物的食物和水而引起的,故称之为“粪—口途径”。由这一途径传播的病原生物很多,比如引起痢疾的有菌痢和虫痢,它们的病原体分别是痢疾志贺菌和容组织内阿米巴[2];引起腹泻或食物中毒的病原体有:沙门氏菌、病原性大肠杆菌、副溶血弧菌、轮状病毒、鞭虫、钩虫等;还有甲肝、小儿麻痹症和手足口病等都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
1.1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方法:
1.1.1从粪入手,便前便后必须洗手,饭前饭后也必须洗手,不随地大便,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即发酵后使用粪肥等。在日常生活中,人手接触各种用具物品的机会最多,钞票、扑克牌、公用电话机和借来的书藉杂志等都是最容易带有病原菌的物品。因此使用钞票和玩扑克牌时要注意卫生,不要沾唾液点数钞票或发扑克牌,不要边玩扑克边抓零食吃;不要将电话机的送话筒与嘴巴靠得太近,不要将面颊部紧贴受话筒。所以要养成洗手的习惯,要经常洗手。
1.1.2从口入手,我们都知道病从口入,因此需要注意饮食卫生和饮水卫生。从市场买来的蔬菜、海产品、肉类等,要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刀具、砧板要生熟分开或先切熟食后切生菜。食物要防止节肢动物的污染,吃剩下的饭菜要套上保鲜膜存放在冰箱里。尽可能不要到卫生条件差、消毒不严的食摊或饭店就餐;不吃生的或半生不熟的食物,不吃霉烂变质的食物,不饮不洁的生水,不互用水杯、牙刷和毛巾等。
2.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预防
人们为什么经常患上呼吸道感染呢?就是通过鼻子呼吸感染病原生物所致。人们讲话或打喷嚏时,会喷出许多飞沫,但飞沫十分微小,肉眼看不见。据测算,一般人每个喷嚏含有约1-2万个飞沫,4500-150000个细菌,而感冒病人一个喷嚏则含有高达8500万个微生物。引起上感的病原生物有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A群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以及支原体、衣原体[3]等。
2.1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方法:
2.1.1随地吐痰,一是弄脏环境,二是污染空气,传播疾病。因此我们应该大声疾呼:“不要随地吐痰”。痰是人体呼吸道排出的垃圾,应该吐痰入盂或吐入纸巾后扔入垃圾桶内;咳嗽和喷嚏时应该用纸巾掩口鼻,以免散布病菌。
2.1.2要防止“病从鼻入”,应保持居室和办公室内空气流动和阳光。在流感流行时不到或少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以免被感染。去医院门诊看病时不要随意东走走西坐坐,并尽量避免与其他病人接触。
2.1.3我们很多家庭总喜欢养几只鸡生蛋吃或者用来待客,这固然是好事一桩,但是也要预防禽流感,禽流感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而非流感杆菌,有人说禽流感时期不能吃鸡肉或者鸡蛋,其实不然,禽流感是经呼吸道感染而非消化道感染,因此只要煮熟还是可以吃的。对禽流感的预防应该经常打扫清洁鸡笼、鸡棚,并用2%漂白粉或者生石灰消毒,发现病鸡应宰杀、深埋或焚烧。
3.虫媒传播疾病的预防
虫媒传染病[4]是由嗜血节肢动物通过吸血传播的一类传染病。主要包括:蚊媒、蜱媒、螨、虱媒和蚤媒传染病。比如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疾病有疟疾、乙脑、丝虫病、登革热;而通过蚤叮咬传播的疾病有鼠疫,等等。
3.1预防虫媒传染病的方法:
3.1.1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夏季用蚊帐、纱窗、蚊香、防蚊油、驱虫剂等;改善居住环境,整治环境卫生,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针对性的自我防护,从根本上切断传播途径。通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灭鼠、灭蚊、防蚊、灭虱、灭蚤等工作,以控制传染源。
4.性传播疾病的预防
皮肤是机体免疫的第一道屏障,一般细菌和病毒等不能侵入完整无损的皮肤,但如破损,病原微生物就会乘机入侵、感染和致病。性病,是指以性行为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一类传染病,包括梅毒、淋病、软性下疳和性病淋巴肉芽肿、疱疹病毒感染和艾滋病等。
4.1预防性传播疾病的主要方法:
4.1.1开展广泛宣传教育,认识乱淫的危害性,禁止卖淫、宿娼,禁止吸毒等。当然,我们不能对性病患者采取歧视,甚至敌视的态度,只要我们洁身自好,性传播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5.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
血液传播主要通过血液、伤口的感染方式进行传播,常见于医疗使用注射器材、输血技术之疏失,如捐血、输血、吸毒、针刺等。经血液传播的常见病原体有:HIV、HBV、HCV、HDV、梅毒螺旋体等。
5.1预防血液传播疾病的主要方法:
5.1.1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严格筛选献血员。推行安全注射。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对静脉吸毒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安全教育,劝其戒毒。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纹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
6.母婴传播
病原微生物通过胎盘或产道由母亲直接传播给孩子的方式称为垂直传播。由这种方式导致的感染称为垂直感染。这种感染主要见于病毒,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等。
6.1预防母婴传播的主要方法:
6.1.1加强对孕妇的早期产前检查,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进行疫苗接种,如新生儿出生时联合注射肝炎疫苗和高效价特异人免疫球蛋白[5],可以有效阻断母婴传播。
对常见病原生物的预防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前进,不断加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为使人类从疾病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关心.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 詹希美.人体寄生虫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 孙万邦.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陈育民.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9.
[5] 安云庆.医学免疫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关键词】病原生物;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我们知道传染病在一个地区流行必须具备3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受感染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携带者和被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经不同方式到达另一个感染者的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虫媒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或者免疫力低下的人[1]。下面我们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对疾病进行预防。
1.消化道传播疾病的预防
许多肠道传染病是通过饮用或食用染有病原生物的食物和水而引起的,故称之为“粪—口途径”。由这一途径传播的病原生物很多,比如引起痢疾的有菌痢和虫痢,它们的病原体分别是痢疾志贺菌和容组织内阿米巴[2];引起腹泻或食物中毒的病原体有:沙门氏菌、病原性大肠杆菌、副溶血弧菌、轮状病毒、鞭虫、钩虫等;还有甲肝、小儿麻痹症和手足口病等都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
1.1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方法:
1.1.1从粪入手,便前便后必须洗手,饭前饭后也必须洗手,不随地大便,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即发酵后使用粪肥等。在日常生活中,人手接触各种用具物品的机会最多,钞票、扑克牌、公用电话机和借来的书藉杂志等都是最容易带有病原菌的物品。因此使用钞票和玩扑克牌时要注意卫生,不要沾唾液点数钞票或发扑克牌,不要边玩扑克边抓零食吃;不要将电话机的送话筒与嘴巴靠得太近,不要将面颊部紧贴受话筒。所以要养成洗手的习惯,要经常洗手。
1.1.2从口入手,我们都知道病从口入,因此需要注意饮食卫生和饮水卫生。从市场买来的蔬菜、海产品、肉类等,要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刀具、砧板要生熟分开或先切熟食后切生菜。食物要防止节肢动物的污染,吃剩下的饭菜要套上保鲜膜存放在冰箱里。尽可能不要到卫生条件差、消毒不严的食摊或饭店就餐;不吃生的或半生不熟的食物,不吃霉烂变质的食物,不饮不洁的生水,不互用水杯、牙刷和毛巾等。
2.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预防
人们为什么经常患上呼吸道感染呢?就是通过鼻子呼吸感染病原生物所致。人们讲话或打喷嚏时,会喷出许多飞沫,但飞沫十分微小,肉眼看不见。据测算,一般人每个喷嚏含有约1-2万个飞沫,4500-150000个细菌,而感冒病人一个喷嚏则含有高达8500万个微生物。引起上感的病原生物有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A群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以及支原体、衣原体[3]等。
2.1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方法:
2.1.1随地吐痰,一是弄脏环境,二是污染空气,传播疾病。因此我们应该大声疾呼:“不要随地吐痰”。痰是人体呼吸道排出的垃圾,应该吐痰入盂或吐入纸巾后扔入垃圾桶内;咳嗽和喷嚏时应该用纸巾掩口鼻,以免散布病菌。
2.1.2要防止“病从鼻入”,应保持居室和办公室内空气流动和阳光。在流感流行时不到或少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以免被感染。去医院门诊看病时不要随意东走走西坐坐,并尽量避免与其他病人接触。
2.1.3我们很多家庭总喜欢养几只鸡生蛋吃或者用来待客,这固然是好事一桩,但是也要预防禽流感,禽流感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而非流感杆菌,有人说禽流感时期不能吃鸡肉或者鸡蛋,其实不然,禽流感是经呼吸道感染而非消化道感染,因此只要煮熟还是可以吃的。对禽流感的预防应该经常打扫清洁鸡笼、鸡棚,并用2%漂白粉或者生石灰消毒,发现病鸡应宰杀、深埋或焚烧。
3.虫媒传播疾病的预防
虫媒传染病[4]是由嗜血节肢动物通过吸血传播的一类传染病。主要包括:蚊媒、蜱媒、螨、虱媒和蚤媒传染病。比如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疾病有疟疾、乙脑、丝虫病、登革热;而通过蚤叮咬传播的疾病有鼠疫,等等。
3.1预防虫媒传染病的方法:
3.1.1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夏季用蚊帐、纱窗、蚊香、防蚊油、驱虫剂等;改善居住环境,整治环境卫生,注意个人卫生,做好针对性的自我防护,从根本上切断传播途径。通过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灭鼠、灭蚊、防蚊、灭虱、灭蚤等工作,以控制传染源。
4.性传播疾病的预防
皮肤是机体免疫的第一道屏障,一般细菌和病毒等不能侵入完整无损的皮肤,但如破损,病原微生物就会乘机入侵、感染和致病。性病,是指以性行为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一类传染病,包括梅毒、淋病、软性下疳和性病淋巴肉芽肿、疱疹病毒感染和艾滋病等。
4.1预防性传播疾病的主要方法:
4.1.1开展广泛宣传教育,认识乱淫的危害性,禁止卖淫、宿娼,禁止吸毒等。当然,我们不能对性病患者采取歧视,甚至敌视的态度,只要我们洁身自好,性传播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5.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
血液传播主要通过血液、伤口的感染方式进行传播,常见于医疗使用注射器材、输血技术之疏失,如捐血、输血、吸毒、针刺等。经血液传播的常见病原体有:HIV、HBV、HCV、HDV、梅毒螺旋体等。
5.1预防血液传播疾病的主要方法:
5.1.1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严格筛选献血员。推行安全注射。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对静脉吸毒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安全教育,劝其戒毒。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纹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
6.母婴传播
病原微生物通过胎盘或产道由母亲直接传播给孩子的方式称为垂直传播。由这种方式导致的感染称为垂直感染。这种感染主要见于病毒,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等。
6.1预防母婴传播的主要方法:
6.1.1加强对孕妇的早期产前检查,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进行疫苗接种,如新生儿出生时联合注射肝炎疫苗和高效价特异人免疫球蛋白[5],可以有效阻断母婴传播。
对常见病原生物的预防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前进,不断加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为使人类从疾病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关心.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 詹希美.人体寄生虫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 孙万邦.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陈育民.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9.
[5] 安云庆.医学免疫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