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层走班”教学的思考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从“分层走班”制设计的内涵、运行模式、利弊及措施作一论述,使这一创意能更好地推广使用。
  关键词:分层走班制;物理;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0)10(S)-0019-3
  
  一直以来,学校的教学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来展开的,三年的时间学生是在一个固定的班级中完成自己的学业。基本固定的教师、同学以及教学环境固然有它自己的优势,而且也是目前教育的传统模式。在固定的班级上课,会出现班级里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授课教师又必须在计划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尴尬局面,相信这也是很多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
  在此背景下,“分层走班”模式应运而生。
  
  1 分层走班制的原则与实施过程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水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层次,再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指导、分层练习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于我校只在数学、物理、化学开展分层教学,其余学科仍在原建制班上课,同时,考虑到我校教室、师资的具体情况,采用流动式、异班同层走班上课,所以称为“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在实施分层走班教学的过程中,原建制班保持不变。
  分层走班制在实施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课程设置要有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学生分层要有全面性、自主性、变通性;教师在授课时要有差异性、互补性。我校在总结了原初二的学习成绩,并听取了初三部分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后,决定在本学期先将数学、物理进行分层走班教学的试点。接着分别召开学生、家长、教师的研讨会,具体的讨论学生如何分层、教师如何分工、班主任如何管理,并达成共识,形成初步的实施方案。
  在做好前期的学生、家长、教师的工作后,将相邻的两个班进行重组分成A、B两个不同层次的班级。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数学、物理成绩和学生自己的意愿相结合的方式来重组。A、B班分别有一个教师教授数学、物理或化学,其余课程仍在原来的班级上课。A、B两班保持相同的教学进度和课时数,只对部分教学目标和难度有所调整,以适应不同的学生的需要。当然A、B班的学生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任课教师的反馈和评价以及学生自己的意愿进行相应的变动。
  一年时间过去了,本届初三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回顾一年的物理分层走班教学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上的提高,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有着很多新的认识、很多的得与失。下面笔者将平时对于分层走班教学的思考进行整理,供参考。
  
  2 分层走班教学的优点
  
  2.1 便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发展
  古时候,我国教育家孔子就已经提出基础教学“因材施教”。而当前的教学新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调控,学习效果自我反馈,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初三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差异,而且初三学习更多的是复习、是对以前的学习再回顾,因此学习差异更大。分层走班教学可以将原来两个平行班重组,使得学生之间的差异变小,学习水平更接近,可以较好的解决“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问题。
  A班的学生平时可以在掌握必须的基本教学内容上,再侧重与学生的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他们的自学的能力。特别是在讲解习题时A班基础较好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这时教师可以分析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易错点。有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分析问题所在,互相解决问题。总的来说就是非常灵活、机动、有的放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时对教学作出调整。
  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即使在A班教师要面对的是仍然是大多数学生,不能因为是A班都是基础较好的学生,就盲目的提高上课的难度与层次。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结果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够跟的上,大多数学生就只能云里雾里了,所以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调整。
  B班的教学刚开始让很多教师担心。他们担心课不好上,教学效果也会很差。有的教师直言不讳:上B班的课很没劲,本来就差,认不认真上课都没关系。于是我们就加强B班的备课,调整教学目标,降低难度使得学生也能找到学习的成功和乐趣。慢慢地学生也能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师生之间的配合也越来越好,这点让我们很受感动。
  一段时间后的考试也验证了这一点。原来有的学生基础不好,上课还要听教师讲其它的知识,最后什么也没掌握好,考试结果可想而知。分层走班以后对于B班学生来说基础成为主要教学目标,基本问题解决了,学生才可能去思考其它问题。在调整了教学目标和内容之后,学生开始在考试中尝到甜头,感觉自己上课能听得懂,会做题了,学的知识在考试中也能派上用场。比如女生甲平时学习认真,但数学和物理是她的弱项,她主动要求在B班上课,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她的数学和物理有了较大的进步,在B班中名列前茅,她的成绩在A班中也处于中等位置。因此学生在考试中有了进步后比以前的学习劲头更足,他们也体会到了分层走班带来的好处。
  2.2 交流与竞争,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刚开始分班重组时就明确强调了A、B班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学习的况进行调整。无形中也就给A班学生增加了压力,不能让B班的同学超过;同时也给B班学生带来了动机和机会,学的好我可以超过A班的同学,也可以进A班。因此这种A、B班调整制度会让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我班一男生学习成绩中等,但脑子灵活就是不用功,考试成绩也是忽上忽下,因此每次考试后在调整人数时都有他,原来在A班考试后他就回B班,下次就又回到A班。教师给他分析原因以后,他也明白自己的问题是动力不足,回到B班之后才知道认真学。后来调到A班也站稳脚跟,并且成绩也稳中有升。
  同样教师在A班或B班上课时面对的是原来两个班各一半的学生,刚开始大家都发现学习的气氛有些压抑、沉闷。原因是两个自然班的学生不熟悉,有些拘谨,上课放不开不敢发言与表现。这样的气氛当然不利于课堂学习的效果。于是笔者在上课时除了更好的备好课之外,也在想如何把缺点变成优点,可以利用学生不熟悉、但都争强好胜、为自己班争光等特点,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与竞争力。经常让原本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发言、做题、作业、考试、课堂表现等方面比拼,做得好的表扬与赞赏,不好的加以指出并鼓动。不管是A班还是B班都是具有很强的求胜欲望,有时B班还会更加明显。有次考试笔者把成绩在班上公布以后就讲课了,但是下课后意想不到的是学生自己就较起了劲,都争着说下次考试一定能够获胜,作为教师的我当然也会很欣慰。
  总之,一年下来分层走班制的实施的确让很多学生有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作为一个尝试,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需要改进和总结的地方。跟传统的班级制相比,我校的分层走班制的实施还有一些需改进之处。
  
  3 分层走班教学的不足之处
  
  3.1 班级的管理难度加大
  因为是相邻的两班进行走班教学,所以不可避免的出现学生走班、串班的现象,只有数学和物理进行走班,其他科目仍在原班上课,学生需要把自己的学习用品带齐到相应的班级上课,这样给原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带来了难度,原有班级的一半学生不在班上,而班级里还有一半不是本班的学生。因此班级的纪律、卫生、作业管理等方面都比以前要困难些。到后面甚至出现两个班主任相互埋怨的情况,那就是班级中有时出现的状况并非本班学生所为。因此要解决以上的矛盾,必需要班主任之间进行沟通和理解,意见要统一。首先要理解,做好困难的准备;其次就是先教育好本班的学生走出去代表的是全班的形象,在别班和本班的各方面评价等等都是一样;再次就是每个班主任要有同时管理两个班的意识,两个班都有两个班主任,谁管都一样。两个班都是自己的学生,两个班主任可以相互弥补不足,联手把两个班级管理好,到了后期管理工作甚至比一人管一个班更加轻松。
  3.2 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
  我校的教师都是A班、B班都上,因此每一节课都要准备不同的教学案,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准备不同的作业等等。
  特别是在后期的复习过程中关于复习的习题准备就更要费一番心思了。当然这样做也会使得上课时比以前要更加轻松,效率也会增加。
  3.3 课时难保证,影响教学进度
  我校只有数学和物理进行走班教学,而当初在制定课程时只考虑到两个班同时上数学或物理。若由于学校的一些活动、或是放假等方面的影响,必然使得部分班级的课程被挤掉,而课程表是不能改的,否则会牵扯更多的班级与教师,所以被挤掉的课程自然就不能弥补。只能教师自己去加快进度、调整计划,这样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开始分层走班时关于课程的安排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并作出适当的调整。
  在分层走班教学时有些工作应该重视起来,比如:学生的思想工作,一般我们认为学生一定都想去A班,但实际上有的成绩中等生却想去B班,原因是在B班能名列前茅,有成功的感觉。经我们了解,这样的学生对自己多是对自己要求不严,没有太大的学习动力所致。所以在调整学生时重视学生自己感受的同时,教师还要做适当的分析,尽量能和学生达成一致。
  分层走班制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虽然学校进行了尝试和实验,而在这过程中教师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同时也收和获了很多。过程中虽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我们相信通过学校和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分层走班制将会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唐盛昌.中学教育的求索与超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陆民.论“走班制”教学的改革与实验.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28期
  (栏目编辑黄懋恩)
其他文献
初中物理会在很多实验中遇到多次测量的问题,但是在不同的实验中多次测量的作用却又不同。总的来说,其作用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本文结合国外经验分析了我国目前学区房制度存在的各种弊端,并提出了三项改革措施建议:一是对学校和各培训机构进行优化重组,节约市区建设用地资源,提升公立教育平均水平;二
目的:系统评价三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电子数据库,纳入关于艾司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及奥美拉唑治疗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艾司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形成良好人格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阶段。社会的不断进步与飞速发展促使各种新思想、新潮流不断涌现,也给学生带来了不同程度
小儿手指外伤性离断常有发生,因小儿手指小,血管细,而且小儿断指再植术后不能主动配合,不能正确主诉症状,护理工作相当繁重,术后护理不当将会导致手术失败。2001年3月-2005年3月笔
本文在阐述基尔霍夫回路电压定律三种经典表述的基础上,导出基尔霍夫回路电压定律三种经典表述之“等效表述”,然后应用其“等效表述”去计算同一电路中任意两点间的电压,既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