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很好的公民教育课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dier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国影片《刺杀肯尼迪》是一堂很好的公民教育课。影片教育观众,公民要积极参与民主政治,因为再好的制度也只是外在形式,必须时刻警惕和监督政府滥用公权。公民要有正义精神,即使这件事情与我无关,即使可能会伤及个人利益,但为了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公民也要探索真理、维护正义。影片更是在教育中国的电影艺术家,电影是国家主流文化的载体,拍摄影片就要以民族国家命运为重,以鼓舞和激励公民精神为重。
  [关键词]公民 公民精神 民主参与 正义感
  
  电影是国家主流文化的载体,影片拍摄得好不好,能不能成为流芳世界的经典之作。关键在于影片能不能准确地对社会重大问题做出回应。自我国提出政治文明建设以来,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关心、思考我国政治体制机制的改革,也期望电影这个传播思想文化的载体能够成为探讨与民主政治相关问题的平台。看美国影片《刺杀肯尼迪JFK》,就如同上了一堂公民教育(citizenshipeducation)课,教育我们怎样做现代民主国家的公民。
  
  一
  
  《刺杀肯尼迪》阐述的爱国观念就是美国建国思想。也是美国两百多年来一大批政治精英始终坚守的治国思想,诸如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梭罗(Henry DavidThoreau)、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麦迪逊(James Madison)、杰斐逊(ThomasJefferson)、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等。贝克尔(Care Lotus Becker)在《美国政治传统》中说:“对于我们来说。国家和政府是一回事情。它们的含义是,我们选择一些人作为我们的代表为我们做一些必要而平凡的事情。我们选择他们,并对他们寄予很高的希望,但是。我们为他们规定有限的任期,并一直保持着清除其中败类的权利,有时有充分的理由这样做。有时没有任何理由,只要我们愿意。不。我们认为政府不是敌人。但是……社会产生于人的美德,而政府产生于人的罪恶。因而政府就是必要的罪恶。我们典型的传统态度是。用诧异的眼光观察政府方面推陈出新的不寻常举动,怀着自豪的心情赞赏人民所做出的推陈出新的不寻常事迹。而且。只要政府不再无故干预人民并管好自己的事务。人民大众将永远会积极主动地做这样的事情。”美国爱国思想中的“国”主要是指国家,与国家相对应的是公民,有怎样的公民、有怎样的公民精神。就有怎样的国家和政府。公民爱自己的国家就要有基本的公民精神——自由、公平和正义。公民精神最具体的体现就是民主参与。即时刻警惕和监督政府滥用权力。
  《刺杀肯尼迪》是一堂很好的公民教育课,讲述的第一个主题是,民主参与是公民精神最具体的体现。影片虚构了一名新奥尔良的地方检察官吉姆·加里逊。当肯尼迪被杀害三年后,他发现,大法官沃伦领衔的肯尼迪案调查委员会(下简称“沃伦”委员会)的结论中存在着大量疑点,便奋不顾身地参与其中,主动去管一件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
  1、再好的制度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公民只有民主参与。才能推进国家的政治文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上文中说:建立的资本主义“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破产了。……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民主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仅仅是最不坏的制度,并有可能会表现得“令人极度失望”。这是因为,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面临大自然的威胁,生存是第一位的,不存在今天人类普遍认同的人权观念,由此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及其社会结构。这种政治制度和结构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当人类能够战胜自然力时。民主制度改变了政治权利的性质。但没有彻底改变政治权利的运行方式,政府就成了民主制度下藐视、侵犯和剥夺人权的最大威胁之一。所以,政府并不一定能维护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平等关系,也不能保证我不被他人奴役和欺负,人权保护要靠公民自己。纵观世界民主进步历程。所有的民权运动都是为了获得公民权利平等,所有的民主参与针对的都是公权——监督权力、限制权力——公权不得侵犯人权。所以。再好的民主制度,没有公民的民主参与。就会出现滥用法律、滥用公权等现象。
  《刺杀肯尼迪》的导演奥立佛·斯通(Oliver Stone)曾经参加过越南战争,他拍摄的影片如《生于七月四日》(Bom on theFourth of July)、《野战排》(Platoon)等,对越战充满了批判性——直截了当地描绘和揭露越战真相。毫不留情地批评和否定美国政府的越战战略,以“影片”方式参与了对国家行政权利的监督《刺杀肯尼迪》延续了奥立佛·斯通一贯愤世嫉俗的创作风格,把本来的虚构故事,却“自说自话”地对肯尼迪案的大量历史资料层层剖析。暗示观众,杀害总统这样的大事情是不可能像奥斯瓦尔德这样的小人物做得成的。一定有高深莫测的社会背景——一些强势利益集团贩卖和走秘武器。发越南战争之财。矛头直指美国中央情报局。奥立佛·斯通为美国人描绘了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一个总统在“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的光天化日之下被杀害了。这个国家怎么可能保护普通公民的安全、自由和权利。公民精神油然被震撼、鼓舞和激励。
  2、再好的制度也只是外在形式,公民只有民主参与,才能了解政府行政的真相,并捍卫自己。民主国家的各种制度和法律是公民制定的,无论怎样完美,也只是“纸上谈兵”的外在形式,都可能被具体执行人肆意地玩弄、践踏甚至撕毁。只有每个公民都能真正地知道政府怎样行政。才能赋予民主国家以真实的生命力。
  公民是国家的主人,不仅有决定和享受这些制度和法律的权利,更应该承担起监督这些制度和法律被正确行使的责任,以此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公民必须懂得一个道理。不要期望政府和任何政府官员是救世主,能无私无欲地保护他人权益,也不要期望现代民主制度和法律的存在,就能保证人人自觉遵守而免遭自己被他人欺负。公民精神要具体体现在关心和了解政府行政的真相上,“真相是我们所拥有的最重要的无价之宝”。影片中的起诉人吉姆·加里逊在法庭上说:“如果美国政府扼杀真相的话,如果他们不能尊重公民的心里话,那么就不是我生于其中的国家,而且肯定也不是我愿意死于其中的国家。”这就是说。公民民主参与就不能容忍欺骗和隐瞒,如果公民对杀害总统这样的大事情都可以保持沉默,那就是公民自己在犯罪。懦夫一样的公民。就是亲手毁掉了自由、公平和正义的公民精神,就是在毁掉民主国家、法制国家,最终毁掉的将是公民自己。
  《刺杀肯尼迪》用了一个搅得美国人非常心痛和不安的历史事件,以重拳出击手法,敲打着在富裕、安逸中日益消逝的公民 精神。
  
  二
  
  《刺杀肯尼迪》中有个没有姓名的人X,在华盛顿约见了吉姆·加里逊。×告诉吉姆·加里逊,肯尼迪总统结束越南战争的政策,将损害某些政府部门如五角大楼、中央情报局等的利益,这可能是肯尼迪被杀害的主要原因。影片借×之口告诉观众:“不必信我的话,自己去思考。”这不仅点明了影片是虚构的。而且与“谨以此片献给其精神鼓舞着探索真理历程的人们”的片头字幕相呼应,点明了影片用意是呼唤公民精神——即使势单力薄,也要主持正义、坚持真理。
  然而,在具体的政府行政过程中,普通公民是免不了会与强势权利集团发生利益矛盾冲突的。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民权运动。都是艰难的斗争,甚至要付出血和生命的代价。《刺杀肯尼迪》借吉姆·加里逊这个虚构的人物形象,很好地为观众诠释了什么是公民的正义精神。
  1、即使这个事情与我无关,为了民主国家。公民也要探索真理。任何事物都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看似单纯的某个政治事件也会影响国家的民主政治,这是个哲理。因此。即使肯尼迪总统被杀害这个事件与大多数美国人无直接关系,即使政府已经委托“沃伦”委员会调查此案并有了结论,但了解和议论事件真相依然是公民权利。质疑“沃伦”委员会的结论依然是公民权利,要求政府公布案件卷宗资料、甚至重新审理案件依然是公民权利。每个公民对政治的热情、自觉和清醒。才能促进国家的民主进步:每个公民对政治的淡漠、幼稚和糊涂,就是国家民丰的悲哀。
  影片里的新奥尔良地方检察官吉姆·加里逊是个普通公民,原本与肯尼迪案毫不相干。但是。当加里逊阅读并发现“沃伦”调查委员会调查报告中有许多疑点时。觉得“我不能再沉睡下去了。美国人民也不能再沉睡下去了”,便主动承担起了调查清楚肯尼迪被杀真相的责任。去做一件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而且加里逊状告的克雷·肖原来是达拉斯市贸易局局长。现在是意大利贸易中心的主席——为肯尼迪下令解散的中央情报局的一个走私武器训练营的经费转移机构的老板。这是一场“小人物”与“大人物”的抗争,可能会威胁自己的律师职业和声誉。但为了捍卫真相和真理。吉姆·加里逊就是要管这件与个人“无关”的事情。
  2、即使势单力薄、险象环生。为了民主国家。公民也要主持正义。吉姆·加里逊对肯尼迪案的调查是艰难的、恐惧的、危险的。在调查肯尼迪案的过程中,第一,加里逊遭遇了层层阻力——官方的、媒体的、家庭的等,最可怕的是一些提供证据的证人会突然“消失”:第二,加里逊碰到了层层困难——缺少经费、缺少时间、缺少助手等,最可怕的是家里人不断接到匿名的警告电话,妻儿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第三,加里逊调查和状告克雷·肖谋杀总统案是“越权”管闲事,一旦诉讼失败,会影响地方检察组织的声誉,为此他可能会丢掉“饭碗”。诚然如此,法庭败诉的加里逊依然坚决地说:“即使再化30年时间,我也要继续调查。我应该为肯尼迪、为这个国家做这件事情。”
  好莱坞把《刺杀肯尼迪》定为政治悬疑片。但是当总统被杀害的悬疑层层揭开时,真正感动和激励观众的却是吉姆·加里逊正直无畏、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这是影片又一思想文化价值的体现,是公民教育课的又一课程内容——探索真相和真理何畏艰险,即使势单力薄、险象环生,公民也不能沉默、不能放弃。
  《刺杀肯尼迪》确实起到了“煽情”作用。当年,美国观众看了这部影片,尤其是没有亲历1960年代的1990年代的年青人,怎么都不能相信,这就是他们热爱着的国家。一时间。美国公民要求公开“沃伦”委员会档案和重新审理肯尼迪案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美国议会不得不附和民意。批准对肯尼迪案进行重新调查。一部影片能够激起如此声势浩大的社会正义感。《刺杀肯尼迪》远远超出了电影本身。我们不得不佩服奥立佛·斯通的正义精神,也不得不折服于这部影片起到的激励民主士气的作用。
  
  三
  
  吉姆·加里逊在法庭辩论词中用了肯尼迪总统曾说过的一句话,也是美国人十分欣赏的座右铭,“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自己为国家做了什么?”公民精神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是以国家民主政治的进步和发展为重。
  1、电影艺术家要以民族国家命运为重。奥利佛·斯通曾经可以继承父业做个商人,也曾经梦想当个作家。但是“我一旦置身越战,就明白了”。因为“所遇到的事情带给我的刺激是如此的强烈”。于是,他不仅大胆地拍摄了许多与越战相关的影片,与美国政府过不去:而且大胆地阐述自己的民主执政理念,引领社会的民主思想。确实。奥利佛·斯通是好莱坞最有争议的人物,但正如我国著名导演谢晋所说,“具有历史使命感,以民族国家命运为重的艺术家。其感觉总是引导他不由己地选择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有关的题材。即通常所谓的‘重大题材’。如果电影没有很好反映重大题材的优秀影片。这简直是艺术家的失职。”所以,奥利佛·斯通依然是好莱坞、甚至世界电影界公认的最出色的电影艺术家。
  任何国家的政治文明与公民精神是紧密联系的。而公民精神与社会先行者的政治觉悟又是紧密联系的。德国19世纪下半叶经济连续快速发展了20多年,当时的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却没有被经济繁荣蒙蔽头脑,他说:“我们唯一还能做的或许只能是:为一个更加伟大的时代之来临驱马先行!”韦伯是个“驱马先行”者,他认为,德国发展是“以急功近利的庸俗经济学通过国家的经济政策而深入人心的”。这种“政治侏儒”的德意志民族的鲁莽“热情”。就是在破坏国家、毁灭国家。尽管这位杰出思想家的思想没有惊醒当时的德国人,但是德国灾难却证明了他的预言,并提高了今天德国人的民主觉悟。中国的民主进程也是如此。正是一批批的“驱马先行”者的民主觉醒和觉悟。引领着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是整体人民民主意识的进步。推动了我国的政治体制机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
  《刺杀肯尼迪:池是为中国电影人上了一堂很好的公民教育课,教育电影艺术家要成为国家主流文化的“驱马先行”者。如果一个民族的电影艺术是繁荣的、先进的,必定是有许多电影艺术家敢于、善于创作关乎民族国家命运题材的影片,这些影片必定建基于对社会现实问题、重大问题的回答,必定建基于对公民精神的鼓舞和激励。
  2、电影技术要为影片的思想内涵服务。《刺杀肯尼迪》共获得了8项奥斯卡奖提名,最终获得的是最佳摄影和最佳剪辑两项电影技术奖,这部影片被电影界公认为是一部
  出色的实验电影,在电影结构上有许多大胆探索。比如,肯尼迪被杀是个真实历史事件,而影片对肯尼迪被杀是个阴谋的立论是建立在推理之上的,推理又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技术手法表现出来的。因此,影片在结构上运用色彩、剪接、镜头等技术作了巧妙加工,推动着观众“身临其境”。心悦诚服地接受刺杀肯尼迪这个“阴谋”。这都说明,电影技术很重要。但电影技术再重要,也是拍摄影片的辅助手法,也是为影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服务的,千万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我们承认。电影是艺术作品,电影人是艺术家。涉足和探讨社会重大问题本不是电影业和电影人创作影片的全部意义。尤其电影业从事业转化为产业后,影片要讲利润,才能做大做强电影业。然而,电影必然是基于社会生活的,经典影片的内容无不包含着对时代发展和民族进步的思考。对社会道德伦理现象和观念的思考,对建国民主理念和执政方针政策的思考……为艺术而艺术,是艺术家个人的艺术,而不是人民大众的艺术,一定是拍摄不出经典影片来的。江泽民同志说:“……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出本时代的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优秀作品往往成为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成为人民奋斗的号角。……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艺作品,都是反映人民最深刻的心灵呼唤和时代最迫切的前进要求的作品。都是隽永艺术魅力与现实社会进步相结合的结晶,都是文学艺术家们的思想感情与创作灵感为时代和生活深刻感召的产物。”电影技术是影片的艺术形式。是影片思想主题的载体。是为了更好的帮助观众欣赏影片、理解影片。在世界电影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拍摄影片不仅要敢用最新的高科技技术,让影片“眼花缭乱”地好看,而且要用电影技术讲好影片的故事,让影片的思想文化内涵更丰富、更深动、更富有哲理性。
其他文献
[摘要]巴兹·鲁尔曼1996年电影版《罗密欧 朱丽叶》(后现代激情版)对莎剧进行了全方位解构,通过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一方面再次印证出莎剧的经典地位,另一方面影片对暴力、性、枪支、复仇的渲染,消解了原剧中的悲剧意义、宗教作用以及婚姻的神圣,对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巨大美感和净化产生毁灭性的影响,也为兰姆对莎士比亚的悲剧是否适宜于舞台演出的怀疑作了恰当的注脚。  [关键词]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 解构
【摘要】《蜗居》在内容上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家庭伦理剧的范围,其关注的对象也由具体的家庭危机和情感困惑出发,辐射到了对更加广阔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问题的考察。在剥离情感戏的外衣之后,《蜗居》真正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部具有严肃态度和深刻内涵的现实主义作品。  【关键词】《蜗居》 隐喻  【D01】10.3969/j.issn.1002-6916.2010.18.022    2009年春季以来,中国
[摘要] 从电影诞生之日起,这个产业仿佛在某个不为人知之地似乎悄然竖立了“女性慎入”的警示牌,在“看”与“被看”之间,拥有绝对话语权的男性具有能动的选择性,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女性运动日益蓬勃,有些卓越的女性导演从自身萌发的女性意识革新为出发点,创造出一批不同于以往银幕上的,坚强独立的新女性形象。以为女性电影做出卓越贡献的女性导演简坎皮恩与李少红为例,从她们的代表性女性电影作品中审视女性形象的建构
[摘要] 武侠电影中,英雄的塑造需要获得观众的认同感,要注重背景的铺垫和人物性格的完整塑造,《叶问Ⅰ、Ⅱ》在这方面为其他武侠电影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认同 英雄 塑造    如果问2008年贺岁片里最能够让人记忆犹新的片子,多数人会选择《叶问》这部兼有动作武打并且反映历史的人物传记片。整个故事是由叶问之子提供的,因此在影片的真实性上,我们得到了大大的满足。当坐在影院的银幕前,我
[摘要]开心网因其娱乐性、互动性的特点,成为大批年轻白领喜爱的社交网络,越来越多的厂商将开心网视为优质的广告平台,纷纷将自己的产品植入其中。但随着植入式广告数量的增加,用户有了不好的游戏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对开心网的植入式广告进行冷静的思考就显得很有必要。  [关键词]开心网 网络游戏 植入式广告    作为国内第一大社交网络的开心网,在2008年3月成立以来,凭借“争车位”、“朋友买卖”、“
摘要: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以其新奇的拍摄手法和独特的创意表现,在商业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导演让·皮埃尔·热内在把握大众审美期待的同时不失个人风格,以超现实的奇幻影像传递出人世间的情感之光,不仅让观众得到视觉上的娱乐与享受,更使他们获得内心深处的感动,使人们产生对于人生的思索与感悟,重拾那份对美好事物的深情与执着。  关键词:风格 奇幻 主题 感动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黑店狂想曲》、《
摘要 在中国古代社会关系中,由于君权最终决定着儒生的身家性命,这种恶劣的政治环境和儒学“儒雅”风范价值取向的长期影响,使得儒生逐渐形成退避妥协的柔性人格。相形之下以血性勇气胆气为主要特征的剑客人格虽不入主流,但其具有的刚健进取风貌很好地弥补了儒生人格刚性不足的缺陷,《亮剑》中的李云龙形象就是这种剑客人格的代表,反思这两种人格之间的差异,能够使我们民族的文化人格朝更为健康的道路发展。  关键词 儒生
【摘要】上世纪90年代,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电影娱乐类杂志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危机。为摆脱危机,包括《大众电影》在内的电影娱乐类杂志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商业化操作。在进行商业操作的同时,《大众电影》编辑们并没有放弃精英立场和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在对国家电影进行监督、提升读者的欣赏水平以及关注国家热点新闻等方面都有明显体现。  【关键词】 《大众电影》  商业化  精英立场  【Dol】10.396
[摘要] 将存在的荒谬,人性的虚伪,现实的异化推演到一个极端的境地,我们就走进了楚门的世界,这个看似奇思妙想的黑色喜剧故事背后,隐藏着一个关于存在的寓言。知识、技术与权力融为一体,成为异己的力量,无情的拷打着人性的脆弱,楚门由影像中的被观赏的“他者”,走向实实在在的真人的生活,经历了一个浮士德似的“成人”的旅程。他拷问着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真实、超越自我的勇气和意志。  [关键词] 存在 荒谬知识
[摘要]在中国电视传媒的发展与北京“人文奥运”建设的互动中,北京奥运如何充分利用电视传媒实现“人文奥运”的有效宣传,电视又怎样借助对人文奥运的传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格与社会影响力,是本文研究的着眼点和出发点。本文立足于电视传媒与“人文奥运”宣传的双重视野,深入分析了两者的需求与互动,并就电视传媒如何做好人文奥运宣传提出了建议,以期对于中国电视传媒的发展与“人文奥运”的有效传播提供理论支持与实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