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媒体之一,能否用好它,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的展开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如何用好教材?我据自己的摸索实践,似有所悟。
一、大胆增删质疑
教材的编写、校对大多是一些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完成的,他们固然是教育教学方面的行家里手,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他们中的许多人很难获得教学前线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他们的劳动成果中难免存在些许与现实生活和学生需要等相出入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本着新课改的理念和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生活的宗旨,对手上的教材进行科学必要的修改和增删。如对北师大版八(上)第二课“劫难中的抗争”,《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赔款割地,增开汉口、南京、天津等地为通商口岸”中的“割地”,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即九龙司地方一区,也就是香港的一部分。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教师还可以借助历史挂图,让学生认识到: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在学习完八(上)第三课《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再次出示这张示意图,同时补充新界被强租的时间1898年,以及国际租借惯例99年之说,再联系香港回归的时间1997年,让学生分析总结近代以来香港步步沦丧的过程、原因、认识,以及今天香港顺利回归的原因、认识。这里关于香港内容的必要补充,收到了多重难得的效果:借助示意图,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识图、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能力;使学生对香港的来龙去脉有了整体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对“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成功的外交是以强大的国力为后盾的”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产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等情感。以学生对香港的浓厚兴趣,作这番补充、拓宽、延伸,激活了课堂,增强了效果。
二、勤于加工整合
我认为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具体表现为,每册教材基本呈现某一个时期的历史,每册教材按照时间顺序包括三到五个单元,每一单元都有一个学习主题,即单元标题;每一课都有一个学习主题,即课题;每一课下有二到三个分主题,即条目名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科学的精神、课改的理念和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重新组合,尤其是对于单元内容较多的学习主题更有必要加工重组。如:北师大版七(下)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下设八节文化课,如果教师不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整合,很有可能学生在学到第六、七、八三课时,就已经忘了本单元的主题或前面几课是什么内容了。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知识结构图的形式呈现单元甚至每一课的学习知识。如:第五课“和同为一家”,副课题是“唐朝的民族关系”,包括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唐朝和南诏的关系。其中,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是学习重点,设计知识结构图时要尽量详细、具体。教师如上述使用教材,就能使历史知识条理化、结构化,有利于学生发现历史线索,探寻历史规律,增强理性思维,从而杜绝肢体的零散和枯燥的铺叙。
三、深挖情感素材
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现实服务,即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使人内心情感发生变化,从而以史为鉴,自觉调节自己的言行。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之前,首先要通读教材,进而深入挖掘每一教学内容的情感素材:那些能激起学生内心共鸣、产生情感火花的内容。如在教学七(下)第二十三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政策”时,教师可以借用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素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海军远洋护航,联想到早在600多年前的郑和远航的壮举,钦佩、自豪油然而生——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四、创设学习情境
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事物、事件和现象。历史知识固有的过去性,使历史课枯燥乏味,一节课下来,学生昏昏入睡,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任务的实现和历史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教师除了要深挖教材情感素材之外,还要努力尝试着做一些变化:变教师教教材为学生用教材、编教材、演教材。这要求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努力创设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据教材作答,也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课堂剧,完成学习任务。如学习七(下)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大运河的三点、四段,教师可以设置情境问题:假如你是隋朝一位读书人,家住余杭,要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你会选择什么途径前往?为什么?沿途你会看到哪些城市的美丽风光?说说你会依次经过哪几个河段?金榜题名荣归故里之后,你有何感想?在教师如此巧用教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穿越时空,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探究后,学生变化了:兴趣产生了,动机激发了。
总之,教材如同课堂教学之本源,没有教材,课堂将如无源之水。巧用教材,引来源头活水,为历史课堂注入活力灵气。巧用教材,创新历史课堂,是历史教学的应有之意。
一、大胆增删质疑
教材的编写、校对大多是一些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完成的,他们固然是教育教学方面的行家里手,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他们中的许多人很难获得教学前线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他们的劳动成果中难免存在些许与现实生活和学生需要等相出入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本着新课改的理念和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生活的宗旨,对手上的教材进行科学必要的修改和增删。如对北师大版八(上)第二课“劫难中的抗争”,《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赔款割地,增开汉口、南京、天津等地为通商口岸”中的“割地”,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即九龙司地方一区,也就是香港的一部分。为了让学生加深印象,教师还可以借助历史挂图,让学生认识到: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在学习完八(上)第三课《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再次出示这张示意图,同时补充新界被强租的时间1898年,以及国际租借惯例99年之说,再联系香港回归的时间1997年,让学生分析总结近代以来香港步步沦丧的过程、原因、认识,以及今天香港顺利回归的原因、认识。这里关于香港内容的必要补充,收到了多重难得的效果:借助示意图,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识图、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能力;使学生对香港的来龙去脉有了整体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对“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成功的外交是以强大的国力为后盾的”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产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等情感。以学生对香港的浓厚兴趣,作这番补充、拓宽、延伸,激活了课堂,增强了效果。
二、勤于加工整合
我认为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具体表现为,每册教材基本呈现某一个时期的历史,每册教材按照时间顺序包括三到五个单元,每一单元都有一个学习主题,即单元标题;每一课都有一个学习主题,即课题;每一课下有二到三个分主题,即条目名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科学的精神、课改的理念和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重新组合,尤其是对于单元内容较多的学习主题更有必要加工重组。如:北师大版七(下)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下设八节文化课,如果教师不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整合,很有可能学生在学到第六、七、八三课时,就已经忘了本单元的主题或前面几课是什么内容了。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知识结构图的形式呈现单元甚至每一课的学习知识。如:第五课“和同为一家”,副课题是“唐朝的民族关系”,包括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唐朝和南诏的关系。其中,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是学习重点,设计知识结构图时要尽量详细、具体。教师如上述使用教材,就能使历史知识条理化、结构化,有利于学生发现历史线索,探寻历史规律,增强理性思维,从而杜绝肢体的零散和枯燥的铺叙。
三、深挖情感素材
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现实服务,即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使人内心情感发生变化,从而以史为鉴,自觉调节自己的言行。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之前,首先要通读教材,进而深入挖掘每一教学内容的情感素材:那些能激起学生内心共鸣、产生情感火花的内容。如在教学七(下)第二十三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政策”时,教师可以借用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素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海军远洋护航,联想到早在600多年前的郑和远航的壮举,钦佩、自豪油然而生——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四、创设学习情境
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事物、事件和现象。历史知识固有的过去性,使历史课枯燥乏味,一节课下来,学生昏昏入睡,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任务的实现和历史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教师除了要深挖教材情感素材之外,还要努力尝试着做一些变化:变教师教教材为学生用教材、编教材、演教材。这要求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努力创设学习情境。可以让学生据教材作答,也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课堂剧,完成学习任务。如学习七(下)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大运河的三点、四段,教师可以设置情境问题:假如你是隋朝一位读书人,家住余杭,要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你会选择什么途径前往?为什么?沿途你会看到哪些城市的美丽风光?说说你会依次经过哪几个河段?金榜题名荣归故里之后,你有何感想?在教师如此巧用教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穿越时空,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探究后,学生变化了:兴趣产生了,动机激发了。
总之,教材如同课堂教学之本源,没有教材,课堂将如无源之水。巧用教材,引来源头活水,为历史课堂注入活力灵气。巧用教材,创新历史课堂,是历史教学的应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