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冬瓜山大型铜矿:海底喷流-沉积与矽卡岩化叠加复合成矿过程

来源 :地质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peng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瓜山铜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内的一个大型铜矿.该矿床被惯称为矽卡岩型矿床,但具明显的层控特征.主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上石炭统碳酸盐建造与下伏上泥盆统砂岩建造的接触带附近,主要由一系列层控块状含铜硫化物透镜体、含铜矽卡岩透镜体、磁铁矿矿囊以及层状含铜黄铁矿-蛇纹石矿席组成.主矿体的底部为根植于上泥盆统砂岩建造内的层控脉状-网脉状矿,下部为层状含铜黄铁矿+蛇纹石矿席,主体为块状含铜硫化物透镜体与上覆硬石膏层构成的三个硫化物-硫酸盐韵律单元.该“双层结构”特征总体类似于VMS和SEDEX型矿床,但矿石结构构造表明,这些硫化物-硫酸盐沉积均不同程度地遭受了后期热液-变质作用叠加改造.层控含铜矽卡岩通常发育于块状含铜硫化物透镜体之上,小型磁铁矿矿体或矿囊通常围绕陡倾的闪长岩株零星分布.这两类矿化均与燕山期岩浆活动(约137Ma)和石英二长闪长岩株侵位密切相关.矿区可见两种蚀变作用:石英-绢云母蚀变与矽卡岩蚀变.前者在下盘砂岩中形成似整合蚀变带,包裹层控网脉状矿,其成因可解释为晚石炭世热液流体在海底之下砂岩透水层内发生侧向迁移、弥散排泄及金属卸载;后者由燕山期石英二长闪长岩侵位引起,形成两类矽卡岩,其中,镁质矽卡岩发育在层状含铜黄铁矿-蛇纹石矿席,钙质矽卡岩形成层控含铜矽卡岩透镜体.冬瓜山矿床80件硫化物祥品的硫同位素δ34S组成介于0.5‰~8.8‰之间,伴生的硬石膏δ34S介于14.8‰~20.5‰之间,暗示两者的热液S有不同的来源:弱变质的细粒层纹状硬石膏,硫同位素δ34S为20.5‰,表明S来源于晚石炭世海水硫酸盐;弱变质的胶状细粒黄铁矿,δ34S变化于1.3‰~5.5‰之间,反映了热液S来自于海水硫酸盐的生物还原;热变质的晶质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随结晶程度和颗粒大小的增加而升高(平均δ34S:4.4‰→5.3‰→5.7‰),暗示热液S可能部分来自矽卡岩-岩浆热液系统.冬瓜山矿床的矿化结构、矿体形态、结构构造、流体包裹体特征以及热液蚀变带与铜矿体的空间分布表明,冬瓜山铜矿是两期成矿叠加复合的产物:晚石炭世海底喷流-沉积作用,形成块状含铜硫化物矿化体,晚侏罗世岩浆侵位诱发矽卡岩-热液系统,叠加改造早期块状含铜硫化物和硫酸盐,形成以矽卡岩铜矿为主体的叠合型矿床.
其他文献
氧化物弥散强化(ODS)铁基高温合金具有良好的高温力学性能尤其是高温蠕变性能。本文采用MA工艺制备了Fe–12Cr–2.5W–0.4Ti–0.25Y_2O_3高温合金粉末,然后采用氢气还原退火、模压成型和气氛烧结工艺制备了Fe–12Cr–2.5W–0.4Ti–0.25Y_2O_3高温合金烧结体,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能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于石油的消费量也逐年增加,石油泄漏事故时常发生,对土壤和水体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本研究制备了一种固定化石油烃降解菌剂,以期对石油烃污染土壤和废水
膜蒸馏(MD)技术是一种新型热驱动膜分离过程,具有操作压力低、截留率高、可利用低品位热源等优势,用于海水淡化过程可实现经济、高效和环保三重目标。空气隙式膜蒸馏(AGMD)技术因引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仪表自动化得到实现,仪表自动化的应用能够促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但在仪表实现自动化的过程中,也会发生一系列问题,人员需要注意这些问题,并及时解决
二次硫酸盐是环境空气PM2.5的重要组成之一,主要由SO2等气态前体物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而来。在制定大气污染防控措施、控制PM2.5主要污染源的过程中,确定二次硫酸盐的来源
灌溉水资源短缺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持续性发展的一个严重障碍。开发各种水资源,特别是污水灌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污水经处理达标后用于农田灌溉是污水资源化和污水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中,价值管理是一项核心议题,如何将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统一到价值管理的框架中,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开发的双重目标,是困扰各国政府和机构的一个难题.
新药研发面临各种技术失败的可能,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这使得传统的评估方法较为困难.未来以新药研发项目为资产的收购项目会越来越多.资本市场也需要更合适的评估方法,来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