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放思想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也是贯穿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灵魂。“继续解放思想”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十八大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作为国有企业,在发展的新进程中必须充分认识继续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有企业前十年的发展壮大,证明了我们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施战略管理的正确性。在新一轮战略发展规划期间,探讨国有企业管理如何解放思想,创新求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创新由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个相互支撑的方面组成,企业的发展是这三个方面互相促进的结果。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侧重于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方面着力,对管理创新的内涵关注力度不够。关于管理创新,我谈以下几点。
一、创新管理必须先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古人云:熟能生巧,表明对事物的掌握首先要了解、熟练,然后才创新。因此,管理创新首先了解企业现存的管理流程、管理需要,这里涉及到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水平问题。我们常说如何管理、管理效果怎样,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管理的人员执行水平如何。执行力不到位,往往在于管理人员自身水平的限制,不知道如何管,怎样管,所思所虑的事情仅限于眼前所见,不具备更全面更系统的思路,连应付当前的事情都困难,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就难以谈得上企业创新管理。比如我们现在讲究项目效益管理水平的提高,但很多企业的领导的成长经历单一,长期固定一个岗位,提拔后没有经营经验、没有财务的基础知识,不熟悉企业的法律风险。一些项目经理虽然取得了很多的相关证书,但对于项目管理管什么、怎么管、怎么才能管好、怎样实现效益最大化等重大问题,还处于朦胧和混浊状态。这样的项目经理管理的项目的素质成本将会是巨大的,可赚可不赚的钱赚不来,能省下的开支省不下,机会损失增加,增量利润减少,更谈不上创新。因此,我认为,创新管理首先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尤其是关键岗位管理人员—项目经理的素质。项目经理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领导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控制、公关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技术素质,要有市场营销策略,懂技术,会算帐,掌握控制企业法律风险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经营头脑清晰、决策正确果断、管理控制有方、当家理财有术。
对于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适度引进有经验的较高层次管理人员。因为在不同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思维带来碰撞的火花也不同,适度引进较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借助外来力量改变一些我们司空常见麻木不仁的现象是有效的。二是加强对管理创新方面的培训。特别是内部的培训应加强,除了专业技能外,还应侧重于市场营销、基本财务知识、法律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等基本管理知识的培训——先学自己从事的工作工作流程,再去学一些先进的办法。随着自己知识的增长,理论会一步步自然而然学下去,累积到一定程度才可能突破传统思维方式。
二、精简架构,合理配置复合型人才,降低成本
目前企业组织架构向扁平化发展,但仍存在突出的总是:一是管理层与劳务没有分开,二是一线组织机构较弱,不能独自承担起企业效益中心的重任;三是人才、劳务、材料、设备、资金生产要素分配不合理,仍存在资源不能共享利用率低,人员技术单一等的问题。这些方面都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使企业的管理成本难以下降。
创新管理要应与具体项目相结合,精减项目组织架构设置。据初步统计,一个产值一亿元的项目,国有企业需要配置管理人员约30人,而由私营企业只用12-15个管理人员就能运转起来,管理成本大大降低。究其原因,除主观因素外,客观上,国有企业在岗位设置上,没有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潜能。我们一直强调要培养综合型人才,但在实际工作实践中岗位设置却是“一个罗卜一个坑”,不论项目规模大小,项目配置基本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些功能相似的岗位没有合并,每个岗位的人都只管扫门前雪,即使有空也不管他人瓦上霜。表面上看是一人一岗,各司其责,实际上岗位工作量不饱满,人浮于事,导致管理成本高。要降低项目成本,项目人员配置要精简,提倡多面手,培养复合型人才,一些可以合并的岗位要合并,一些与上级部门相对应的岗位,提倡一人多岗。同时,国有企业也很有必要建立“大劳务”的机制。随着社会发展,人员流动的加速,人工成本的增加,企业面临着招聘难、留人难的问题。特别是配套的技术工种,出现项目一旦完工退场,就很难再次招聘齐全,悉企业运作,了解企业模式的工人越来越难留住,只能重复不断地招聘,增加了无形的管理成本。能否形成整个企业集团的“劳务市场”,让企业管理层与作业层分开,各基层单位除了基本配置的管理人员外,配套的各工种都由企业集团的劳务公司来统一进行管理调配,把人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减少窝工与人员流出,降低招聘成本和使用成本。
三、推行预算管理,促使管理变革
全面预算管理所具有的战略性、牵引性、价值导向性等特点,符合企业战略执行能力的总体要求。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现有的预算机制存在诸多待改进的地方:战略联系不足——各部门预算不足以分解企业全年年度目标;预算意识不强——预算只在年初会议期间才开始做,预算执行不到位、预算流程不畅——各部门就本部门业务预算,没有预算的流程、预算责任不清——没有划分清楚预算责任;还有预算工具落后、预算结果与实际分别较大等。因此,全面预算管理建设从传统制度、旧有流程的弊端入手,抓住关键控制点,对预算机制进行有重点的突破和改进,创新企业的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的真正内涵在于强调财务预算要遵循企业中远期战略、连接业务规划、反映运营业务计划,要真正成为企业战略规划细化和量化的工具。在全面预算管理的框架下,通过对预算的假设、编制、执行、达成、滚动和考核等各个环节的严格控制,确保企业内部方方面面充分参与和沟通,最终达成一致。全面预算管理过程同时也是上级授权和下级承诺、资源分配和目标责任传递落实的过程,还是企业和各部门关键绩效指标的主要来源,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针对各部门预算意识不强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的正确认识。通过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形成权利与义务的承诺,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并以此作为各部门业绩考核与评价的依据。其次,规范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体系,使其内容包括:规划和目标设定、年度预算、执行与控制、动态预算、项目评估等环节。第三,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对预算的制定、落实、执行、监督归口管理;第四,优化预算编制流程,建立并规范从预算准备、预算编制、预算核准到预算分解的基本编制流程。第五,规范运营预算的执行与监控制度,将预算控制与相关决策程序、合同管理制度等相结合,形成贯穿从决策到执行的完整闭环管理。第六,规范运营预算的考核方法,遵循可控性、责权利对等、整体利益、分级考核、公平公正和例外原则,以考核预算责任中心的财务绩效为手段,提高公司年度业绩目标保障能力。
另外,要着重强调的是:加强预算部门与其他业务的结合。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的预算往往由办公室牵头,各部门制订预算目标,各部门之间,特别是与财务联系不强。我们应清楚知道预算首先是财会预算,是采用基于业务活动的预算方法。我们应根据业务管理需求,改进会计核算功能,促进预算编制过程能够准确反映业务计划的决策过程。通过细化会计科目等方式满足信息的多角度归集,加大对业务管理、业务决策的支持力度。
一、创新管理必须先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古人云:熟能生巧,表明对事物的掌握首先要了解、熟练,然后才创新。因此,管理创新首先了解企业现存的管理流程、管理需要,这里涉及到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水平问题。我们常说如何管理、管理效果怎样,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管理的人员执行水平如何。执行力不到位,往往在于管理人员自身水平的限制,不知道如何管,怎样管,所思所虑的事情仅限于眼前所见,不具备更全面更系统的思路,连应付当前的事情都困难,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就难以谈得上企业创新管理。比如我们现在讲究项目效益管理水平的提高,但很多企业的领导的成长经历单一,长期固定一个岗位,提拔后没有经营经验、没有财务的基础知识,不熟悉企业的法律风险。一些项目经理虽然取得了很多的相关证书,但对于项目管理管什么、怎么管、怎么才能管好、怎样实现效益最大化等重大问题,还处于朦胧和混浊状态。这样的项目经理管理的项目的素质成本将会是巨大的,可赚可不赚的钱赚不来,能省下的开支省不下,机会损失增加,增量利润减少,更谈不上创新。因此,我认为,创新管理首先要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尤其是关键岗位管理人员—项目经理的素质。项目经理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领导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控制、公关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技术素质,要有市场营销策略,懂技术,会算帐,掌握控制企业法律风险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经营头脑清晰、决策正确果断、管理控制有方、当家理财有术。
对于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适度引进有经验的较高层次管理人员。因为在不同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思维带来碰撞的火花也不同,适度引进较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借助外来力量改变一些我们司空常见麻木不仁的现象是有效的。二是加强对管理创新方面的培训。特别是内部的培训应加强,除了专业技能外,还应侧重于市场营销、基本财务知识、法律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等基本管理知识的培训——先学自己从事的工作工作流程,再去学一些先进的办法。随着自己知识的增长,理论会一步步自然而然学下去,累积到一定程度才可能突破传统思维方式。
二、精简架构,合理配置复合型人才,降低成本
目前企业组织架构向扁平化发展,但仍存在突出的总是:一是管理层与劳务没有分开,二是一线组织机构较弱,不能独自承担起企业效益中心的重任;三是人才、劳务、材料、设备、资金生产要素分配不合理,仍存在资源不能共享利用率低,人员技术单一等的问题。这些方面都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使企业的管理成本难以下降。
创新管理要应与具体项目相结合,精减项目组织架构设置。据初步统计,一个产值一亿元的项目,国有企业需要配置管理人员约30人,而由私营企业只用12-15个管理人员就能运转起来,管理成本大大降低。究其原因,除主观因素外,客观上,国有企业在岗位设置上,没有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潜能。我们一直强调要培养综合型人才,但在实际工作实践中岗位设置却是“一个罗卜一个坑”,不论项目规模大小,项目配置基本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些功能相似的岗位没有合并,每个岗位的人都只管扫门前雪,即使有空也不管他人瓦上霜。表面上看是一人一岗,各司其责,实际上岗位工作量不饱满,人浮于事,导致管理成本高。要降低项目成本,项目人员配置要精简,提倡多面手,培养复合型人才,一些可以合并的岗位要合并,一些与上级部门相对应的岗位,提倡一人多岗。同时,国有企业也很有必要建立“大劳务”的机制。随着社会发展,人员流动的加速,人工成本的增加,企业面临着招聘难、留人难的问题。特别是配套的技术工种,出现项目一旦完工退场,就很难再次招聘齐全,悉企业运作,了解企业模式的工人越来越难留住,只能重复不断地招聘,增加了无形的管理成本。能否形成整个企业集团的“劳务市场”,让企业管理层与作业层分开,各基层单位除了基本配置的管理人员外,配套的各工种都由企业集团的劳务公司来统一进行管理调配,把人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减少窝工与人员流出,降低招聘成本和使用成本。
三、推行预算管理,促使管理变革
全面预算管理所具有的战略性、牵引性、价值导向性等特点,符合企业战略执行能力的总体要求。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现有的预算机制存在诸多待改进的地方:战略联系不足——各部门预算不足以分解企业全年年度目标;预算意识不强——预算只在年初会议期间才开始做,预算执行不到位、预算流程不畅——各部门就本部门业务预算,没有预算的流程、预算责任不清——没有划分清楚预算责任;还有预算工具落后、预算结果与实际分别较大等。因此,全面预算管理建设从传统制度、旧有流程的弊端入手,抓住关键控制点,对预算机制进行有重点的突破和改进,创新企业的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的真正内涵在于强调财务预算要遵循企业中远期战略、连接业务规划、反映运营业务计划,要真正成为企业战略规划细化和量化的工具。在全面预算管理的框架下,通过对预算的假设、编制、执行、达成、滚动和考核等各个环节的严格控制,确保企业内部方方面面充分参与和沟通,最终达成一致。全面预算管理过程同时也是上级授权和下级承诺、资源分配和目标责任传递落实的过程,还是企业和各部门关键绩效指标的主要来源,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针对各部门预算意识不强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的正确认识。通过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形成权利与义务的承诺,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并以此作为各部门业绩考核与评价的依据。其次,规范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体系,使其内容包括:规划和目标设定、年度预算、执行与控制、动态预算、项目评估等环节。第三,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对预算的制定、落实、执行、监督归口管理;第四,优化预算编制流程,建立并规范从预算准备、预算编制、预算核准到预算分解的基本编制流程。第五,规范运营预算的执行与监控制度,将预算控制与相关决策程序、合同管理制度等相结合,形成贯穿从决策到执行的完整闭环管理。第六,规范运营预算的考核方法,遵循可控性、责权利对等、整体利益、分级考核、公平公正和例外原则,以考核预算责任中心的财务绩效为手段,提高公司年度业绩目标保障能力。
另外,要着重强调的是:加强预算部门与其他业务的结合。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的预算往往由办公室牵头,各部门制订预算目标,各部门之间,特别是与财务联系不强。我们应清楚知道预算首先是财会预算,是采用基于业务活动的预算方法。我们应根据业务管理需求,改进会计核算功能,促进预算编制过程能够准确反映业务计划的决策过程。通过细化会计科目等方式满足信息的多角度归集,加大对业务管理、业务决策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