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县李果桃小食心虫重发原因及防控措施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plu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桃小食心虫对永泰县李果危害十分严重,并逐渐蔓延扩展,形势严峻。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其自身习性、适宜的气候环境条件和人为治理不力等所致。最后,据此提出相应的行政、农业、化学、生物等防控措施。
  关键词 李;桃小食心虫;重发原因;防控措施;福建永泰
  中图分类号 S436.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4-0101-02
  永泰县李栽培历史悠久,据永泰县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就开始种植,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历经持续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全县李种植面积达到8 400 hm2,年产量4.5万t,素有“李果之乡”的美称。桃小食心虫是当地主要的蛀果害虫,1987年在永泰县嵩口镇东坡村首次发现,由于未得到有效控制,其种群数量迅速增加,现已扩展到嵩口镇、长庆镇、梧桐镇、东洋乡、盖洋乡、洑口乡6个乡镇,受害面积达6 700 hm2。该虫以幼虫蛀食李果,将果肉蛀成不规则弯曲隧道,随着虫龄的增长,果内充满红褐色虫粪,导致果实失去食用价值。无防治李园蛀果率达50.0%~96.7%,严重威胁当地李果生产,成为毁灭性的蛀果虫害。本文就桃小食心虫重发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1 重发原因
  1.1 隐蔽习性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静伏于草丛、土石间隙等阴暗隐蔽场所,夜间活动。幼虫具有负趋光性,初孵幼虫在果面活动时间短,半天内即啃破果皮蛀入果内,蛀入孔极小,初蛀果实流胶液封口,幼虫在果内蛀食30 d左右,大龄幼虫脱果在树冠下1~5 cm深松软土层,吐丝缀合细土结成偏圆形的冬茧,冬茧多分布在树冠下较荫蔽处,长达10个月时间越夏、越冬。少数老熟幼虫结纺锤形夏茧,当年7月羽化为成虫,因当地无适宜寄主,未见第2代危害,自然消亡。到翌年4月,越冬幼虫咬破冬茧,爬出土面,寻找适宜场所(多在背阴处),并有趋触性,在土石块下、草丛旁做夏茧化蛹。羽化后成虫交尾产卵,卵散产于果梗与枝条交界的鳞片上,或果实附近的叶背主脉两侧。多种虫态都具有隐蔽性,给防治带来一定困难[1-2]。
  1.2 迁飞危害
  桃小食心虫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和迁飞性,在测报时,用白炽灯诱捕成虫观察,成虫飞翔力很强。在调查蔓延危害情况时发现,在当地没有连片的复杂山地果园,1年时间就飞迁扩散到几千米外的新果区暴发成灾。
  1.3 繁殖力强
  桃小食心虫每只雌蛾产卵80~140粒,最多265粒。卵孵化率90.6%~100.0%,平均97.3%。老熟幼虫结夏茧率仅1.5%~5.5%,繁殖成二代虫在当地无食物蛀食,不构成危害。结冬茧率94.5%~98.5%,冬茧存活率在58%左右,树冠下冬茧平均密度13.5只/m2。因此,在适宜的气候、生态条件下,即使有少量的虫源,也可能繁衍暴发成灾。
  1.4 气候适宜
  桃小食心虫原分布在我国北纬31°以北、东经102°以东的北方果区,具有较强的耐低温和抗冻能力。在永泰县分布于北纬25°40′~26°00′、东经118°25′~118°50′的果区,年最低气温(1月)11 ℃,暖冬的低温对该虫没有制约作用。桃小食心虫在当地树上活动时间在4—6月,气温回升至17 ℃时越冬幼虫出土;温度在21~27 ℃、相对湿度在75%以上时,成虫生殖力最高。卵孵化最适温为21~27 ℃,最适相对湿度75%~95%。成虫羽化适温19~27 ℃,最适相对湿度70%~90%。当地4月上旬气温能稳定通过≥15 ℃,4月、5月、6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9.5、23.2、25.9 ℃;3—6月平均降雨日数65 d左右,降水量760 mm以上,占全年53%以上,相对湿度为78%~80%,害虫活动期气候温暖多雨,果园土壤湿润,田间湿度大,为桃小食心虫各虫态生存发育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桃小食心虫大发生[3]。
  1.5 治理不力
  新虫区果农对该虫的危害嚴重性及生活习性认识不足,缺乏虫情测报和综防技术。桃小食心虫初发生果园,被害果到成熟期才发现果实提早成熟,但多数老熟幼虫脱果入土,贻误或忽视防治。老虫区防治失策,综合治理水平不高,单纯依靠树上喷药防治,从1991年开始推广杀虫力高、击倒力强、见效快的来福灵、溴氰菊酯等农药取得良好效果,果农习惯连年延习使用,导致该虫对菊酯类农药抗药性大幅度提高,抗性问题越来越突出,防治效果降低。1991年用50%来福灵2 000倍液对树冠喷药防治,平均防效达96.9%;2017年用同样的药剂、剂量和方法防治,防治效果仅65%。同时,由于大量使用菊酯类农药,天敌数量减少,未发现能抑制该虫的天敌优势种群,失去自然制约力。当地李树种植面积大,各家各户几乎都有种植,但发展不平衡,个别农户只零星种植,管理粗放,或因劳动力外出务工,使果园失管、弃管,或错过防治适期等,成为防治死角,是虫源集散地,加工运输带虫果从虫区迁移到无虫区,人为加速虫害扩展蔓延[4]。
  2 防控措施
  据以上分析,桃小食心虫扩展蔓延、危害猖獗是由自身习性、适宜的环境条件和人为治理不力等诸多因素引起的,要控制其蔓延危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必要采用行政手段,合理地运用农业、化学等多种相配套的综合治理措施,才能有效遏制其危害。
  2.1 行政措施
  要把控制桃小食心虫危害的减灾工作列入政府议事日程,作为政府引导工作,尤其对失管弃管果园,动员其业主做好流转或托管工作。针对有些果农防治不自觉而殃及他人,给予必要的惩处,广泛发动果农进行群防群治,以促进当地果业向高优农业方向发展[5]。
  2.2 农业防治
  (1)早采虫果。当地主栽芙蓉李,其成熟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虫害果6月上旬就提早成熟,应在未出现“脱果孔”时提早采收,捡拾落地果,采用封闭沤制、作饲料喂猪、药液浸泡、深埋等方法处理,以达到杀死果内幼虫的目的。或用防虫网袋装虫果覆盖细土,就地浅埋于果园,翌年幼虫出土和成虫羽化时有利于集中防治,并为准确测报提供便捷地点。   (2)耕作兼治。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越冬时间长达10个月左右。多项农业耕作,如夏秋浅耕表土、冬季深翻,均可机械杀死部分幼虫。培土和树冠下覆盖可阻止越冬幼虫出土及羽化后成虫飞出。
  (3)诱杀成虫。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成虫盛发期,其中20:00—22:00成虫活动最盛,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成虫;民居附近的房前屋后果园,可用200 W白炽灯,在灯旁立张塑料板涂抹黏着剂,诱捕成虫;或用性诱剂诱杀雄蛾。
  (4)果实保护。在成虫出现前进行果实套袋,设施大棚用防虫网隔离成虫迁入危害。减少果实用药,生产高档绿色果品。
  (5)加强服务。建立健全测报网络,对该害虫搞好预测预報工作,尤其要做好新迁入区发生趋势测报工作,依各果园土壤环境条件不同,准确测报虫情。探寻有效的防治方法,制订综合治理方案,搞好技术咨询和宣传培训工作,普及防治技术,提高果农防治水平。
  2.3 药剂防治
  作为一种最直接有效控制害虫的手段,化学农药防治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抓好土层施药和树冠喷药,注意生态环境和天敌保护,要避免长期连续单一使用某种某类药剂,实行交替轮换用药,特别要控制菊酯类农药的使用频次,减少抗药性。
  (1)树下防治。由于桃小食心虫在果面生活时间短,蛀入果实内部,树冠喷药防治效果差,而树冠喷药常遇连绵阴雨天,无法喷药或使药效降低。同时,也因桃小食心虫卵发生期长,必然多次喷药才能奏效,而多次喷药对天敌和环境保护不利。该虫在李果上发生后,由于当地主栽芙蓉李,果实成熟期较一致,幼虫脱果时间也相当集中,越冬幼虫出土和刚羽化成虫位于地面,有相当长时间在土中和地面度过,地面施药效果较好。在幼虫脱果和越冬幼虫出土2个时期,在树冠投影区及外围30 cm处施药。可用50%辛硫磷500 倍液,或40%毒死蜱1 000倍液粗雾喷洒,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90 kg/hm2拌细砂450 kg/hm2撒施,施药后立即浅耕表土使药液与表土层混匀,提高药效。严重发生园10 d左右再施药1次。
  (2)树冠喷药。掌握幼虫刚孵化出,初见入蛀时开始喷药,每隔1周喷1次,连续2~3次。药剂可用2.5%溴氰菊酯2 000倍液、20%甲氰菊酯2 000倍液、5%氟虫脲1 000倍液、10%氯氰菊酯2 000倍液、20%高氯·马1 000倍液等。
  2.4 生物防治
  果园放养鸡鹅禽类,招引和保护益鸟,释放天敌寄生蜂,其中以甲腹茧蜂和齿腿姬蜂是主要优势种,也可施用白僵菌等,对该虫均有控制作用。
  3 参考文献
  [1] 冯晓洁,杨忠妍,李靖宇,等.枣园桃小食心虫防治阈值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4):187-192.
  [2] 郝宝锋,许长新,贺丽敏,等.冀东桃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4):19-22.
  [3] 李晓颖,王志刚,毕拥国.桃小食心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河北林果研究,2010,25(4):403-406.
  [4] 郝国青,李晋英,王相宏.性诱剂在桃小食心虫测报防治上的应用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180-181.
  [5] 冯小雪,王洪平.辽宁省山楂园桃小食心虫预测预报与防治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8(6):103-105.
其他文献
摘 要:水彩画作为外来画种,长时间被认为是一个附属性、边缘性的次要画种,但是随着岁月的更替和各时代的水彩艺术家的不懈创新和发展,中国的水彩画已在画坛上崭露头角,慢慢长出了中国的根系。当中被称为“现实的叙述者”的水彩画家董喜春,就在中国水彩画艺术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打破以往固有的绘画形式,加强了独特的艺术个性,创造了具有个人“印记”的象征性“符号”。从作品中,不仅能体现出他高
DNA条形码基因已经广泛应用在海洋贝类的分类鉴定、系统发育进化、种群遗传分析等领域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评估不同DNA条形码基因在海洋贝类鉴定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从Gen B
摘要 为了探索不同药剂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防治2次的药效比防治1次的防效好,破口前7 d防治与破口后7 d防治效果相当,药剂选择上推荐使用23%醚菌·氟环唑(尊宝)、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拿敌稳)、32.5%苯甲·嘧菌酯(阿米妙收)等。  关键词 药剂;水稻稻曲病;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53;S48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从整地、选育良种、适当早播、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春直播花生高效高产栽培技术,为花生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面对医疗卫生发展变化的形势,医院运营管理势必进行体系优化以适应需求、取得竞争优势。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医院人力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对于组织整体的管理改善有着举足轻重的
基于转录组数据库信息,采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钙调蛋白基因(PTCaM)。该基因cDNA全长1981 bp,包含45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49个氨基酸,预测
为提高设施栽培中奥迪亚无核葡萄果穗重,应用奇宝进行花前拉长和花后果粒膨大试验。结果表明,萌芽后30 d、花前20 d,用10 mg/L奇宝拉长花序,花后用28.6 mg/L奇宝蘸穗,效果好。
IFN-γ在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低等脊椎动物IFN吖与哺乳动物IFN-γ相似性非常低,硬骨鱼类的IFN-γ近年来才得到鉴定。本研究报道了斜带石斑鱼(E
空间耦合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滑窗译码具有译码延迟低、复杂度低、所需存储空间小等优点,成为近期研究热点。但目前的研究大都专注于高斯信道。在瑞利衰落信道下,提出了一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