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时期写下的一首著名词章。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词的诞生与一位年轻的红军将领及他所率领的部队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时任红22师政委的方强,率领部队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艰苦卓绝的战斗经历,催发了领袖的诗兴,一气吟出了这首千古华章。
14岁就参加红军的方强,建国后曾任海军副司令员,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而最让他始终难忘的,就是毛泽东主席曾救过他的命。
在北京北长街56号的寓所里,百岁老人方强回想起这些,仍然感概万分。
毛主席救过他的命,教他如何带兵打仗。他坚信:“永远跟着毛主席走,死也要死在自己的队伍里。”
方强将军指着自己胸口上的伤疤,像是在细数生命记忆的碎片。“毛主席对我有救命之恩!”他深情地说,永世不忘毛主席亲切教诲和不尽恩情。
1933年1月,时任中央警卫营政委的方强,在率部攻打上杭的战斗中身负重伤,5名年轻的女赤卫队员冒着生命危险,把奄奄一息的方强救下火线,日夜兼程送往一百多公里外的长汀福音医院。当院长傅连璋用剪刀挑开被血粘在伤口上的衬衣时,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子弹洞穿胸部,从心脏下缘进去,又从后背出来。
那种彻骨的疼痛,方强一辈子也难以忘怀。医生用蘸满盐水的纱布,狠命地塞进方强前胸后背开放性的伤口里……
由于根据地物资匮乏,重伤员也只能顿顿野菜果腹。营养的缺乏,使得方强伤口难以愈合。巧的是,毛泽东因病也住在福音医院,同为病友的毛泽东知道方强受了重伤,便从桌上端起一茶缸牛肉,对傅连璋说:“你把这个带给方强,就说是我毛泽东为他开的药方。”方强听傅连璋讲完流下了热泪。一缸牛肉,方强节省着吃了整整一个星期!按照毛泽东开的“药方”,伤口终于开始愈合了。
凭其出色的指挥和组织能力,时年21岁的方强其实早为毛泽东所熟悉。1932年,方强所在的警卫营接到“赤化连城”的任务。方强率领部队直捣县城,睡梦中的敌军还没有清醒过来,方强已经冲入敌阵。这一仗,中央警卫营仅付出牺牲4人、轻伤20多人代价,歼敌100多人,俘敌200多人。
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面对10倍于己的强敌,被迫“六面出击”。
1934年4月,担任红22师政委的方强率部驻守筠门岭。筠门岭扼水陆交通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战斗打得异常艰苦,由于前任师长调走,新师长未到职,战斗是方强这个政委一手指挥的。一直打到4月21日,筠门岭最终还是失守了。在师党委会上,方强深刻检讨:“同志们,筠门岭战斗失利我负全部责任。”然而,未待他的话讲完,整个会场就炸开了锅……
就在此际,毛泽东从会昌打来电话,向方强询问战斗情况,方强一一作了汇报。
“你们打得很好嘛!”毛泽东听罢高兴地鼓励道。“你们这样一支新部队,面对数倍于己的强大敌人,独立坚持了这么久,才让敌人前进了这么一点点,这就是胜利!”接着,毛泽东还就下一步行动向方强讲授机宜,亲自讲解作战策略。
方强用心聆听着,自己在战斗失利时,能得到毛泽东指点迷津,他感到心里有底了。随后,方强率领的部队果然打了胜仗。
1934年5月,毛泽东被剥夺了对红军的指挥权。6月底他来到了南方前线会昌,深入到方强的部队里,一方面搞调查研究,一方面总结思考着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前景。通过与方强部队的广大指战员倾心交谈,分析为何第五次反“围剿”处处失利的原因后,毛泽东得出了正确结论,预见到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对党中央和红军的统治是不会长久的,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毛泽东在对方强所带部队结束视察和调研,即将离开会昌时,十分高兴地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形象地描绘出当时的革命形势,表达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特有的豪迈气概和在艰难处境中的坚定信念。
长征途中,由于国家政治保卫局要追究筠门岭战斗失利责任,方强被关押了,他每天的任务就是跟着部队向前走。一天,毛泽东恰好到红22师,问方强到哪里去了,方得知方强被关押,连忙指示红22师派人去探望。“一个晴朗的下午,”方强回忆说,“国家保卫局局长邓发把我们被关押的同志召集在一起,郑重地向我们宣读了遵义会议决议。第二天,我们被放出来,我被分配到中央军委干部团工作。”
方强随干部团三营在刘伯承和宋任穷的率领下,伪装成为国民党部队,日夜兼程,强行渡过金沙江的皎平渡口。“一路上尽管是羊肠小道,崎岖不平,有时还要攀登悬崖峭壁,但部队丝毫没有减缓行进的速度。”方强回忆道。
由于张国焘分裂中央,方强第二次被关押。他被一根绳索绑着双手,在警卫人员的押送下,再度翻越了千年积雪的夹金山……
方强后来参加了西路军西进,在一次战斗中右臂受伤。西路军失败后,他被分到右路支队,由王树声率领在祁连山、康龙寺一带打游击,后被打散,一路讨饭到了黄河边,被敌军抓获,关进凉州监狱和永登监狱。回忆起这段往事,他坚定地说:“永远跟着毛主席走,死也要死在自己的队伍里。”1937年4月他被押至兰州监狱,后在押往西安途中组织200余被俘人员脱险。抗日战争爆发,他任八路军129师385旅政治部主任。一次,方强见毛泽东,谈了被国家政治保卫局关押和西路军被俘的经历,毛泽东笑着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焉。共产党的牢你坐过了,国民党的牢你也蹲过了,就差再到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炼一遭罗!
毛泽东几次点将并委以重任。他每次都觉得这官太大了,向毛泽东请求辞呈
1938年春节的一天,总政副主任傅钟和谭政来到毛泽东的住处,请示总政组织部长人选事宜。毛泽东亲自点将:“385旅的政治部主任方强,这位同志年轻,有文化,中央苏区时就是红军师政委,在几次路线斗争中表现都很好,原则性很强,干组织部长比较合适。”
方强时年26岁,听说后急了,觉得这个“官”太大了。于是,他直接上书毛泽东:“恳请主席批准我辞去总政组织部长,在组织部内担任一科长职务,以便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过了4天,方强接到通知,毛泽东约他谈话。“没想到还有不愿当‘大官’要做‘小官’的人哩!”毛泽东一见方强就逗乐着说:“你的信我拜读了,理由还不少嘛!”
“我年纪轻,缺乏经验,怕辜负主席的期望。”方强红着脸表明自己的心迹。
“哪个干部是具备了一切条件才开始工作的?”毛泽东大声道:“我毛泽东也办不到。大家都是边做边学嘛!在战争中学习 战争,从实践中增长才干,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辩证法!”
毛泽东的一席话令方强热血沸腾。方强诚恳地说:“请主席放心,我一定努力工作!”毛泽东鼓励方强:“要注意不断总结经验,边学习,边运用,边提高。”方强默默地将毛主席的教诲刻在了心坎上。
转眼到了1939年新春佳节。八路军驻陕甘宁边区办事处副官张令彬邀请毛泽东主席聚餐,并请总政副主任谭政和组织部长方强作陪。席间,毛泽东笑着问方强:“怎么样,现在没有什么想法了吧?”
“服从组织,好好工作,思想通了。”方强笑着回答。“那就好!”毛泽东放下筷子,点上一支烟。方强见毛泽东兴致不错,趁机请教:“主席,您经常教育我们要结合实际多读些马列的书,提高理论水平,但在学习与工作的结合上我总感到不得要领,觉得收获不大。”
毛泽东点点头,略微思索后说:“过去有人挖苦我们,说‘山沟里面出不了马列主义’,其实他们本身就不懂马列主义,只知道照搬马列的词句搞教条主义。我们今天学习马列主义,就是要掌握马列主义的精髓,并结合实际把当前的抗战工作做好,把统一战线工作广泛地开展起来,团结一切力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毛泽东鼓励方强:“要注意不断总结经验,边学习,边运用,边提高。要学会写文章。写不好不要紧,可以送给我帮你们批改嘛!别忘了,我毛泽东可是教书出身的哟!”
春节过后,毛泽东再次点将,任命方强为军委考察团团长。方强遵照毛主席的叮嘱,多次给他写信,对党和军队的建设提出建议。毛泽东也在百忙中给方强回信,并约方强交谈,给予无微小至的关怀和具体指导。
1945年初,方强被选为党的七大代表。方强对清算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呈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很快做了60字的回信,并嘱方强好好休养,这给正被坐骨神经炎困扰的方强以莫大的鼓舞。
抗战的硝烟还未散尽,方强就被任命为合江军区司令,踏上了远赴东北的火车。“此时的合江土匪两万多人,装备也比较强大。而我们只有800多人。”方强说。
在7个多月的时间里,方强率部转战3000多里,历经大小战役200余次,共歼灭土匪7600多人,剿匪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1949年,毛泽东签署命令:方强任44军军长。方强指挥44军参加广东战役,毙伤俘敌8000余人。林彪、罗荣桓通电全军嘉奖,林彪在嘉奖电上亲笔加了“指挥灵活,英勇善战”8个字。
1949年,毛泽东在香山接见并宴请四野师以上干部,毛泽东对方强说:“方强啊,你这个剿匪司令在合江打得不错嘛!”林彪说:“方军长指挥灵活,英勇善战,在辽沈战役也打得很好。”
饮马珠江口岸,林彪让方强“原地待命”。从此,他的生命中再也没有离开大海的蔚蓝
1949年之初,解放战争已进入了决胜阶段。解放全国的隆隆炮声还未停息,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高瞻远瞩,不失时机地作出了“争取在一、二年内组成一支能够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的重大决定。
1949年3月下旬,在蚌埠孙家圩召开的渡江作战会议上,陈毅传达了军委的决定,由第三野战军组建海军,委任张爱萍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新中国建立后不久,方强接到军委电报,调他任华东军区空军司令员。“原地待命,”林彪拿起电话嘱咐方强,“军委的工作我来做,你留中南建海军。”就这样,方强也走进建设人民海军的行列。
当时,华南地区唯一的“海军”就是刚刚组建的广东军区江防(珠江)艇队:仅拥有20多艘国民党部队撤退时遗留下来的舰艇,其中最大的一艘舰艇是美国造步兵登陆舰“桂山”号,排水量只有385吨,装备有两座40毫米口径火炮,被视为江防部队的“旗舰”。
1951年11月20日,是个令方强脸上无光的日子。这一天,新中国海军司令员肖劲光由方强陪同,视察刚刚组建的海军第一舰队和快艇11大队。当肖劲光提出要坐艇去珠江口外看看时,舰长们都蔫了。原来,快艇11大队8名艇长,竟有6名是刚毕业的学员,还没有独立操艇出过海;另外两名也只是在风平浪静的大白天跑过内伶仃岛,但面对复杂的海况和夜间航行也不行。
当艇长不会操艇,好比步兵不会打枪。没有装备、没有人才,摆在方强面前的中南海军,就好像是一张“白纸”。他在苦苦思考:陆地上的“猛虎”如何成为“海上蛟龙”?
异常艰苦的训练开始了!必须通过严格的纪律,使手下的这群“旱鸭子”从生活习性上、文化水准上和思想作风上来一次脱胎换骨的嬗变和升华。
截至1953年,中南海军先后开办各类培训班14期,1110名干部得到正规培训,成为海军的技术骨干,一支新型的人民海军巡弋在南中国海。
1955年,方强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南海军进行了整编,标志着一支轻型的海上战斗力量日益壮大;当年9月21日,按照中央军委命令,中南海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方强被任命为首任舰队司令员。当年,方强赴苏联入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回国后,调任海军副司令员兼海军军事学院院长和政治委员。 ‘方强回忆起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激动地展示了一封他写给大会主席团的信。毛泽东在这篇《方强同志对会议开法的意见》不足1650字的信中,就其中的646个字作了标注或圈点,并写下了三段重要批语:“此件写得好,提出了问题,彭(彭德怀)、黄(黄克诚)、邓(邓小平)看后还我……。”方强的信与毛泽东和批示被收录进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
1963年9月,由周总理亲自点将,方强出任新组建的首任第六机械工业部部长,为加速人民海军装备现代化贡献了力量。“文革”中方强被打成“六机部最大的走资派”,关进了“牛棚”。1973年,经周总理提议、毛泽东批示,方强成为首批13名恢复名誉的老干部之一,不久,由毛泽东、周总理亲自安排,方强出席了党的“十大”,受命担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1979年经邓小平批准,方强复出后又出任海军副司令员。直到1982年退居二线。
舞剑、背诗,是方强将军离休后每天雷打不动要做的事。对毛主席的诗词他几乎都会背,大声朗读似乎顿时让他又年轻了许多。“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每当听到有人提起毛主席这首词,方强总会兴奋不已。“告诉你们,毛主席这首《清平乐——会昌》,写的就是我的部队呢。”说到这里,他脸上的笑容无比灿烂……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时期写下的一首著名词章。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词的诞生与一位年轻的红军将领及他所率领的部队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时任红22师政委的方强,率领部队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艰苦卓绝的战斗经历,催发了领袖的诗兴,一气吟出了这首千古华章。
14岁就参加红军的方强,建国后曾任海军副司令员,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而最让他始终难忘的,就是毛泽东主席曾救过他的命。
在北京北长街56号的寓所里,百岁老人方强回想起这些,仍然感概万分。
毛主席救过他的命,教他如何带兵打仗。他坚信:“永远跟着毛主席走,死也要死在自己的队伍里。”
方强将军指着自己胸口上的伤疤,像是在细数生命记忆的碎片。“毛主席对我有救命之恩!”他深情地说,永世不忘毛主席亲切教诲和不尽恩情。
1933年1月,时任中央警卫营政委的方强,在率部攻打上杭的战斗中身负重伤,5名年轻的女赤卫队员冒着生命危险,把奄奄一息的方强救下火线,日夜兼程送往一百多公里外的长汀福音医院。当院长傅连璋用剪刀挑开被血粘在伤口上的衬衣时,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子弹洞穿胸部,从心脏下缘进去,又从后背出来。
那种彻骨的疼痛,方强一辈子也难以忘怀。医生用蘸满盐水的纱布,狠命地塞进方强前胸后背开放性的伤口里……
由于根据地物资匮乏,重伤员也只能顿顿野菜果腹。营养的缺乏,使得方强伤口难以愈合。巧的是,毛泽东因病也住在福音医院,同为病友的毛泽东知道方强受了重伤,便从桌上端起一茶缸牛肉,对傅连璋说:“你把这个带给方强,就说是我毛泽东为他开的药方。”方强听傅连璋讲完流下了热泪。一缸牛肉,方强节省着吃了整整一个星期!按照毛泽东开的“药方”,伤口终于开始愈合了。
凭其出色的指挥和组织能力,时年21岁的方强其实早为毛泽东所熟悉。1932年,方强所在的警卫营接到“赤化连城”的任务。方强率领部队直捣县城,睡梦中的敌军还没有清醒过来,方强已经冲入敌阵。这一仗,中央警卫营仅付出牺牲4人、轻伤20多人代价,歼敌100多人,俘敌200多人。
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面对10倍于己的强敌,被迫“六面出击”。
1934年4月,担任红22师政委的方强率部驻守筠门岭。筠门岭扼水陆交通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战斗打得异常艰苦,由于前任师长调走,新师长未到职,战斗是方强这个政委一手指挥的。一直打到4月21日,筠门岭最终还是失守了。在师党委会上,方强深刻检讨:“同志们,筠门岭战斗失利我负全部责任。”然而,未待他的话讲完,整个会场就炸开了锅……
就在此际,毛泽东从会昌打来电话,向方强询问战斗情况,方强一一作了汇报。
“你们打得很好嘛!”毛泽东听罢高兴地鼓励道。“你们这样一支新部队,面对数倍于己的强大敌人,独立坚持了这么久,才让敌人前进了这么一点点,这就是胜利!”接着,毛泽东还就下一步行动向方强讲授机宜,亲自讲解作战策略。
方强用心聆听着,自己在战斗失利时,能得到毛泽东指点迷津,他感到心里有底了。随后,方强率领的部队果然打了胜仗。
1934年5月,毛泽东被剥夺了对红军的指挥权。6月底他来到了南方前线会昌,深入到方强的部队里,一方面搞调查研究,一方面总结思考着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前景。通过与方强部队的广大指战员倾心交谈,分析为何第五次反“围剿”处处失利的原因后,毛泽东得出了正确结论,预见到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对党中央和红军的统治是不会长久的,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毛泽东在对方强所带部队结束视察和调研,即将离开会昌时,十分高兴地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形象地描绘出当时的革命形势,表达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特有的豪迈气概和在艰难处境中的坚定信念。
长征途中,由于国家政治保卫局要追究筠门岭战斗失利责任,方强被关押了,他每天的任务就是跟着部队向前走。一天,毛泽东恰好到红22师,问方强到哪里去了,方得知方强被关押,连忙指示红22师派人去探望。“一个晴朗的下午,”方强回忆说,“国家保卫局局长邓发把我们被关押的同志召集在一起,郑重地向我们宣读了遵义会议决议。第二天,我们被放出来,我被分配到中央军委干部团工作。”
方强随干部团三营在刘伯承和宋任穷的率领下,伪装成为国民党部队,日夜兼程,强行渡过金沙江的皎平渡口。“一路上尽管是羊肠小道,崎岖不平,有时还要攀登悬崖峭壁,但部队丝毫没有减缓行进的速度。”方强回忆道。
由于张国焘分裂中央,方强第二次被关押。他被一根绳索绑着双手,在警卫人员的押送下,再度翻越了千年积雪的夹金山……
方强后来参加了西路军西进,在一次战斗中右臂受伤。西路军失败后,他被分到右路支队,由王树声率领在祁连山、康龙寺一带打游击,后被打散,一路讨饭到了黄河边,被敌军抓获,关进凉州监狱和永登监狱。回忆起这段往事,他坚定地说:“永远跟着毛主席走,死也要死在自己的队伍里。”1937年4月他被押至兰州监狱,后在押往西安途中组织200余被俘人员脱险。抗日战争爆发,他任八路军129师385旅政治部主任。一次,方强见毛泽东,谈了被国家政治保卫局关押和西路军被俘的经历,毛泽东笑着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焉。共产党的牢你坐过了,国民党的牢你也蹲过了,就差再到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炼一遭罗!
毛泽东几次点将并委以重任。他每次都觉得这官太大了,向毛泽东请求辞呈
1938年春节的一天,总政副主任傅钟和谭政来到毛泽东的住处,请示总政组织部长人选事宜。毛泽东亲自点将:“385旅的政治部主任方强,这位同志年轻,有文化,中央苏区时就是红军师政委,在几次路线斗争中表现都很好,原则性很强,干组织部长比较合适。”
方强时年26岁,听说后急了,觉得这个“官”太大了。于是,他直接上书毛泽东:“恳请主席批准我辞去总政组织部长,在组织部内担任一科长职务,以便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过了4天,方强接到通知,毛泽东约他谈话。“没想到还有不愿当‘大官’要做‘小官’的人哩!”毛泽东一见方强就逗乐着说:“你的信我拜读了,理由还不少嘛!”
“我年纪轻,缺乏经验,怕辜负主席的期望。”方强红着脸表明自己的心迹。
“哪个干部是具备了一切条件才开始工作的?”毛泽东大声道:“我毛泽东也办不到。大家都是边做边学嘛!在战争中学习 战争,从实践中增长才干,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辩证法!”
毛泽东的一席话令方强热血沸腾。方强诚恳地说:“请主席放心,我一定努力工作!”毛泽东鼓励方强:“要注意不断总结经验,边学习,边运用,边提高。”方强默默地将毛主席的教诲刻在了心坎上。
转眼到了1939年新春佳节。八路军驻陕甘宁边区办事处副官张令彬邀请毛泽东主席聚餐,并请总政副主任谭政和组织部长方强作陪。席间,毛泽东笑着问方强:“怎么样,现在没有什么想法了吧?”
“服从组织,好好工作,思想通了。”方强笑着回答。“那就好!”毛泽东放下筷子,点上一支烟。方强见毛泽东兴致不错,趁机请教:“主席,您经常教育我们要结合实际多读些马列的书,提高理论水平,但在学习与工作的结合上我总感到不得要领,觉得收获不大。”
毛泽东点点头,略微思索后说:“过去有人挖苦我们,说‘山沟里面出不了马列主义’,其实他们本身就不懂马列主义,只知道照搬马列的词句搞教条主义。我们今天学习马列主义,就是要掌握马列主义的精髓,并结合实际把当前的抗战工作做好,把统一战线工作广泛地开展起来,团结一切力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毛泽东鼓励方强:“要注意不断总结经验,边学习,边运用,边提高。要学会写文章。写不好不要紧,可以送给我帮你们批改嘛!别忘了,我毛泽东可是教书出身的哟!”
春节过后,毛泽东再次点将,任命方强为军委考察团团长。方强遵照毛主席的叮嘱,多次给他写信,对党和军队的建设提出建议。毛泽东也在百忙中给方强回信,并约方强交谈,给予无微小至的关怀和具体指导。
1945年初,方强被选为党的七大代表。方强对清算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呈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很快做了60字的回信,并嘱方强好好休养,这给正被坐骨神经炎困扰的方强以莫大的鼓舞。
抗战的硝烟还未散尽,方强就被任命为合江军区司令,踏上了远赴东北的火车。“此时的合江土匪两万多人,装备也比较强大。而我们只有800多人。”方强说。
在7个多月的时间里,方强率部转战3000多里,历经大小战役200余次,共歼灭土匪7600多人,剿匪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1949年,毛泽东签署命令:方强任44军军长。方强指挥44军参加广东战役,毙伤俘敌8000余人。林彪、罗荣桓通电全军嘉奖,林彪在嘉奖电上亲笔加了“指挥灵活,英勇善战”8个字。
1949年,毛泽东在香山接见并宴请四野师以上干部,毛泽东对方强说:“方强啊,你这个剿匪司令在合江打得不错嘛!”林彪说:“方军长指挥灵活,英勇善战,在辽沈战役也打得很好。”
饮马珠江口岸,林彪让方强“原地待命”。从此,他的生命中再也没有离开大海的蔚蓝
1949年之初,解放战争已进入了决胜阶段。解放全国的隆隆炮声还未停息,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高瞻远瞩,不失时机地作出了“争取在一、二年内组成一支能够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的重大决定。
1949年3月下旬,在蚌埠孙家圩召开的渡江作战会议上,陈毅传达了军委的决定,由第三野战军组建海军,委任张爱萍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新中国建立后不久,方强接到军委电报,调他任华东军区空军司令员。“原地待命,”林彪拿起电话嘱咐方强,“军委的工作我来做,你留中南建海军。”就这样,方强也走进建设人民海军的行列。
当时,华南地区唯一的“海军”就是刚刚组建的广东军区江防(珠江)艇队:仅拥有20多艘国民党部队撤退时遗留下来的舰艇,其中最大的一艘舰艇是美国造步兵登陆舰“桂山”号,排水量只有385吨,装备有两座40毫米口径火炮,被视为江防部队的“旗舰”。
1951年11月20日,是个令方强脸上无光的日子。这一天,新中国海军司令员肖劲光由方强陪同,视察刚刚组建的海军第一舰队和快艇11大队。当肖劲光提出要坐艇去珠江口外看看时,舰长们都蔫了。原来,快艇11大队8名艇长,竟有6名是刚毕业的学员,还没有独立操艇出过海;另外两名也只是在风平浪静的大白天跑过内伶仃岛,但面对复杂的海况和夜间航行也不行。
当艇长不会操艇,好比步兵不会打枪。没有装备、没有人才,摆在方强面前的中南海军,就好像是一张“白纸”。他在苦苦思考:陆地上的“猛虎”如何成为“海上蛟龙”?
异常艰苦的训练开始了!必须通过严格的纪律,使手下的这群“旱鸭子”从生活习性上、文化水准上和思想作风上来一次脱胎换骨的嬗变和升华。
截至1953年,中南海军先后开办各类培训班14期,1110名干部得到正规培训,成为海军的技术骨干,一支新型的人民海军巡弋在南中国海。
1955年,方强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南海军进行了整编,标志着一支轻型的海上战斗力量日益壮大;当年9月21日,按照中央军委命令,中南海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方强被任命为首任舰队司令员。当年,方强赴苏联入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回国后,调任海军副司令员兼海军军事学院院长和政治委员。 ‘方强回忆起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激动地展示了一封他写给大会主席团的信。毛泽东在这篇《方强同志对会议开法的意见》不足1650字的信中,就其中的646个字作了标注或圈点,并写下了三段重要批语:“此件写得好,提出了问题,彭(彭德怀)、黄(黄克诚)、邓(邓小平)看后还我……。”方强的信与毛泽东和批示被收录进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
1963年9月,由周总理亲自点将,方强出任新组建的首任第六机械工业部部长,为加速人民海军装备现代化贡献了力量。“文革”中方强被打成“六机部最大的走资派”,关进了“牛棚”。1973年,经周总理提议、毛泽东批示,方强成为首批13名恢复名誉的老干部之一,不久,由毛泽东、周总理亲自安排,方强出席了党的“十大”,受命担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1979年经邓小平批准,方强复出后又出任海军副司令员。直到1982年退居二线。
舞剑、背诗,是方强将军离休后每天雷打不动要做的事。对毛主席的诗词他几乎都会背,大声朗读似乎顿时让他又年轻了许多。“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每当听到有人提起毛主席这首词,方强总会兴奋不已。“告诉你们,毛主席这首《清平乐——会昌》,写的就是我的部队呢。”说到这里,他脸上的笑容无比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