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类学者海外民族志研究的理论思考

来源 :西北民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学是源自西方凝视并表述他人社会的兴趣而产生的现代学术,为社会世界提供关于“我们”的认同资源。西方在用武力征服世界各地的时候,西方人类学在知识关系上以“自我一他者”的模式建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格局,参与到世界秩序的建构中,使世界在政治权力与价值上形成以西方为中心的等级,在文化上形成对于“我们”的认同的一些僵硬框架。这既受到西方学界内部的批评,也不能为广大的非西方社会甘心接受。已经书写的文化应该被重新书写。来自非西方的眼睛看出不一样的东西,浸染着非西方的墨水写出不一样的文化,这是国际人类学界的期许。
其他文献
《价格机制·利率机制·工资机制》着重探讨了商品市场的机制—价格机制、金融市场的机制—利率机制和劳动力市场的机制—工资机制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调节功能以及它们发挥作用所需的必要条件
期刊
非西方他者的文化表征是西方殖民和新殖民话语的核心。对西方人眼中的他者形象的批判性政治分析,涉及两个层次的认识——在以精炼化和成见化的方法提供骨架的同时,各种策略(诸如婴孩化、色情化、贬抑化、理想化和自我肯定)也为想象的他者增添了血肉。虽然这些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些策略保持着稳定。在本文中,作者将识别其重要的修辞策略。这些策略塑造了西方对非西方他者的表征——主要集中于西方的殖民表征——的特征,同时通过对异域西藏(对异域化西藏西方式表征的简称)的实证研究予以证实。
中国地方神灵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联系紧密,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课题。地方神灵民间信仰所奉祀的地方神,几乎都是由当地的历史人物神化而成。他们生前都有某一方面的好名声,神化后,成为具有某种功能的神主。本文以浙江温州市永嘉县蓬溪村石压娘娘、上海乌泥泾黄道婆和浙江鄞州区鄞江镇王元目韦等民间地方神灵信仰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分析了中国民间地方神灵信仰与西方宗教的差异,论述了民间地方神灵信仰作为民众生活需求的产物所具有的独特时代性,强调了地方神灵民间信仰中的道德观念所具有的社会伦理价值,对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凝聚
期刊
扶桑(扶木)释 扶桑是神话中的名树,见于《楚辞·九歌·东君》、《山海经·海外东经》、《淮南子·天文训》等;又叫扶木,见于《吕氏春秋·为欲》、《山海经·大荒东经》、《淮南子·堕形训》等。扶桑是怎么样的桑树,就看“扶”字什么意思。
本文基于国内外历史文献与蒙古突厥语词语,结合北方民族神话传说,对“答剌罕”一词及其相关意义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期刊
马戎男,回族,上海市人,1950年3月出生。现工作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