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对胸外科术后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并对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措施深入研究。方法 对我院胸外科346名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感染因素。结果 胸外科术后患者,感染23例,感染率6.8%。造成感染的原因有患者的身体基础素质、手术条件、切口类型、抗生素的使用、室内的卫生条件与并发症。结论 胸外科患者术后预防措施得当能降低术后感染几率。
【关键词】 胸外科;手术;术后感染;预防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64-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胸外科住院部,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期间346例患者。其中感染病例23例,男13例,女性10例,最大年龄81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47.6±5.1)岁。Ⅰ类切口8例,Ⅱ类切口10例,Ⅲ类切口5例,平均住院日9.8天。≥80岁者4例,<80岁者19例,并发≥2种基础疾病者4例,并发1种者7例;进行侵入性治疗者5例,未进行侵入性治疗者7例。
1.2 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期间,于本院胸外科进行治疗的346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将感染患者根据疾病严重程度进行研究,并将其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及预防对策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诊断标准为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调查期内患者感染人数均计入,现患率=感染患者/调查人数×100%。对于高危因素患者进行侵入性操作,根据病原菌检测结果用药综合治疗后,将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用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最后做药敏试验,结果患者感染菌的种类多,药敏试验发现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增加。手术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白色、热带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费氏柠檬酸杆菌的耐药率明显增高。
对根治性肺叶切除术、食管癌根治术、前纵膈肿瘤切除术的胸外科手术部位实施部同手术方式后进行统计。感染部位构成比例为: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共12例,占53.3%,其中下呼吸道7例,占29%,上呼吸道2例,占10.3%,其次为胃肠道、泌尿道感染2例,占7.48%;Ⅰ类切口8例,Ⅱ类切口10例,Ⅲ类切口5例,患者平均年龄60岁、手术时间3小时以及住院时间14天是胸外科术后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
医院感染构成,铜绿假单胞菌,5例,占21.1%;真菌(白色、热带念珠菌)5例,占21.1%;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占15.8%;阴沟肠杆菌4例,占15.8%;大肠埃希菌2例,占10.5%;草绿色链球菌1例占5.2%,肺炎克雷伯菌1例占5.2%,费氏柠檬酸杆菌1例占5.2%。
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的血清或血浆标本,检验并记录POT和CRP值,在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IV检验阳性率。HBsAg阳性患者占20%,抗-HCV阳性患者占1.7%,抗IV阳性患者占0%。
3 抗菌药物的使用
对23名调查患者中,抗菌药物横断面积总使用率为52.7%(不包括局部用药)。单用抗菌药物53.1%,二联使用38.4%,三联使用8.3%,四联使用0.2%,99%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抗菌药物静脉滴注43种,使用最多的依次为:左氧氟沙星4例次,头孢曲松钠3例次,阿莫西林3例次,替硝锉2例次,克拉霉素、甲硝锉、头孢他啶各2例次、头孢噻肟钠2例次,洛美沙星1例次,氟罗沙星1例次,阿米卡星1例次。
4 讨 论
本次横断面的实查率为98.7%,较好地避免了选择性误差,医院现患率5.68%,例次增加7.1%,原因分析为胸外科术后现患率较发病率本身就会高,还有就是日常监测有遗漏现象。我院的抗菌药物日使用率为51.9%,其中的治疗用药为48.1%,预防用药占43.7%,预防+治疗占10.2%。单用抗菌药物53.1%,二联使用38.4%,三联使用8.3%,四联使用0.2%。
各年份的手术切口种类比例差异小,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并且各年份的患者在全身感染比例上和感染总比例上,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而且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外科手术感染(surgery operative infection)是指因手术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外科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手术部位的感染,是对临床医师来说较为敏感的问题,外科医师在临床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院感染科不能及时准确地报告,造成病理学资料欠缺完整性,对患者的术后感染产生较大的影响,手术室医护人员应严格按时间、程序洗手,并加强手术室空气消毒管理,勤于监督检查,手术过程中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加强对患者的呼吸道管理等措施,术后缩短住院时间,预防胸外科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
5 结 论
胸外科术后患者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多,其次是胃肠道。患者的年龄、患者的身体基础素质、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手术部位、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后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等,是胸外科手术术后患者感染的主要因素。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针对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朱会英,李艳春,向佩莹,王艳,许蔓春.肝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年第21期.
[2] 郭亚春,陈文光,章泽豹,陶映,蒋景华.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年04期.
[3] 陈为民,尹碧辉.抗生素在预防普外手术切口感染中的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年第06期.
[4] 王海梅.47例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J].首都医药,2012年第22期.
[5] 雷国荣,谭黎杰.80例胸外科术后患者医院感染原因分析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年第11期.
[6] 吴新军,王雷,秦玉刚,王煜霞,金建云,闫争强.外科重症患者术后并发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年13期.
[7] 刘丽华,魏全珍,张惠珍,钟馥霞,苏文杰.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调查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年08期.
[8] 李红,黄小民,韩燕茹.116例住院患者Ⅰ类手术切口感染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年11期.
【关键词】 胸外科;手术;术后感染;预防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64-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胸外科住院部,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期间346例患者。其中感染病例23例,男13例,女性10例,最大年龄81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47.6±5.1)岁。Ⅰ类切口8例,Ⅱ类切口10例,Ⅲ类切口5例,平均住院日9.8天。≥80岁者4例,<80岁者19例,并发≥2种基础疾病者4例,并发1种者7例;进行侵入性治疗者5例,未进行侵入性治疗者7例。
1.2 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期间,于本院胸外科进行治疗的346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将感染患者根据疾病严重程度进行研究,并将其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及预防对策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诊断标准为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调查期内患者感染人数均计入,现患率=感染患者/调查人数×100%。对于高危因素患者进行侵入性操作,根据病原菌检测结果用药综合治疗后,将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用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最后做药敏试验,结果患者感染菌的种类多,药敏试验发现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增加。手术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白色、热带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费氏柠檬酸杆菌的耐药率明显增高。
对根治性肺叶切除术、食管癌根治术、前纵膈肿瘤切除术的胸外科手术部位实施部同手术方式后进行统计。感染部位构成比例为: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共12例,占53.3%,其中下呼吸道7例,占29%,上呼吸道2例,占10.3%,其次为胃肠道、泌尿道感染2例,占7.48%;Ⅰ类切口8例,Ⅱ类切口10例,Ⅲ类切口5例,患者平均年龄60岁、手术时间3小时以及住院时间14天是胸外科术后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
医院感染构成,铜绿假单胞菌,5例,占21.1%;真菌(白色、热带念珠菌)5例,占21.1%;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占15.8%;阴沟肠杆菌4例,占15.8%;大肠埃希菌2例,占10.5%;草绿色链球菌1例占5.2%,肺炎克雷伯菌1例占5.2%,费氏柠檬酸杆菌1例占5.2%。
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的血清或血浆标本,检验并记录POT和CRP值,在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IV检验阳性率。HBsAg阳性患者占20%,抗-HCV阳性患者占1.7%,抗IV阳性患者占0%。
3 抗菌药物的使用
对23名调查患者中,抗菌药物横断面积总使用率为52.7%(不包括局部用药)。单用抗菌药物53.1%,二联使用38.4%,三联使用8.3%,四联使用0.2%,99%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抗菌药物静脉滴注43种,使用最多的依次为:左氧氟沙星4例次,头孢曲松钠3例次,阿莫西林3例次,替硝锉2例次,克拉霉素、甲硝锉、头孢他啶各2例次、头孢噻肟钠2例次,洛美沙星1例次,氟罗沙星1例次,阿米卡星1例次。
4 讨 论
本次横断面的实查率为98.7%,较好地避免了选择性误差,医院现患率5.68%,例次增加7.1%,原因分析为胸外科术后现患率较发病率本身就会高,还有就是日常监测有遗漏现象。我院的抗菌药物日使用率为51.9%,其中的治疗用药为48.1%,预防用药占43.7%,预防+治疗占10.2%。单用抗菌药物53.1%,二联使用38.4%,三联使用8.3%,四联使用0.2%。
各年份的手术切口种类比例差异小,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并且各年份的患者在全身感染比例上和感染总比例上,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而且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外科手术感染(surgery operative infection)是指因手术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外科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手术部位的感染,是对临床医师来说较为敏感的问题,外科医师在临床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院感染科不能及时准确地报告,造成病理学资料欠缺完整性,对患者的术后感染产生较大的影响,手术室医护人员应严格按时间、程序洗手,并加强手术室空气消毒管理,勤于监督检查,手术过程中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加强对患者的呼吸道管理等措施,术后缩短住院时间,预防胸外科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
5 结 论
胸外科术后患者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多,其次是胃肠道。患者的年龄、患者的身体基础素质、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手术部位、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后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等,是胸外科手术术后患者感染的主要因素。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针对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朱会英,李艳春,向佩莹,王艳,许蔓春.肝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年第21期.
[2] 郭亚春,陈文光,章泽豹,陶映,蒋景华.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年04期.
[3] 陈为民,尹碧辉.抗生素在预防普外手术切口感染中的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年第06期.
[4] 王海梅.47例普外科伤口感染分析[J].首都医药,2012年第22期.
[5] 雷国荣,谭黎杰.80例胸外科术后患者医院感染原因分析与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年第11期.
[6] 吴新军,王雷,秦玉刚,王煜霞,金建云,闫争强.外科重症患者术后并发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年13期.
[7] 刘丽华,魏全珍,张惠珍,钟馥霞,苏文杰.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调查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年08期.
[8] 李红,黄小民,韩燕茹.116例住院患者Ⅰ类手术切口感染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