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气象下唐三彩的艺术特点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yun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唐玄宗开元年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一派繁荣的盛唐气象.唐三彩作为我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巅峰之作,亦在盛唐时期发展到顶峰。盛唐时期的唐三彩艺术特点是极具独特性的,主要体现在造型和釉色两个方面:造型丰富多样且具有写实性,塑绘手法的运用也十分频繁;釉色主要以多彩为特点,绚丽华美,色彩斑斓,独具特色。对盛唐时期唐三彩的造型和釉色等艺术特点进行探究,有助于丰富对唐三彩的研究,加深对唐三彩的认识。
  关键词:盛唐时期;唐三彩;艺术特点;造型;釉色
  1 盛唐气象与唐三彩
  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即盛唐气象。与此同时,作为我国陶瓷烧制工艺珍品的唐三彩亦发展到顶峰。唐三彩又称唐代三彩釉陶器,是我国陶瓷烧制工艺的巅峰之作,颜色主要以黄、褐、绿三色为主。
  唐三彩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其产生具有深厚的时代背景。在盛唐时期,唐朝社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多元发展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等均为唐三彩的兴盛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其中,社会风气的逐渐转变是唐三彩鼎盛发展的重要原因。在这一时期,社会风气由朴实转变为奢华,作为唐王朝首都的长安和洛阳,聚集了大量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等,他们生前极其奢华,幻想着死后还可以继续享受富贵,便将其生前所拥有的一切都制成三彩陶器,以示炫耀。《唐会要》卷三八“太极元年”条记载:“王公百官竟为厚葬,偶人象马,雕饰如生,徒以炫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礼,更相扇动,破产倾资,风俗流行,遂下兼士庶,若无禁制,奢侈日增。”[1]其中的“偶人象马”无疑是绚丽夺目的唐三彩[2]。
  唐三彩作为一种陶瓷艺术品,其发展同我国陶瓷工艺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其源头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青釉瓷器,至唐朝,我国铅釉陶制作工艺出现了一次大的飞跃[3]。因此,唐三彩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的必然结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盛唐墓葬被考古工作者陆续发现,其中作为随葬明器而备受欢迎的唐三彩更是数不胜数,如1964年洛阳北窑26号墓出土的三彩女坐俑、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王家坟唐墓出土的三彩高髻女坐俑、1965年河南省洛阳市关林出土的巩县窑三彩刀髻女侍俑、西安红庆村唐墓出土的陶马、1983年在河南洛阳孟津朝阳出土的三彩莲花纹盘等均为本文研究盛唐时期唐三彩的艺术特点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2 盛唐气象下唐三彩的造型艺术特点
  盛唐时期是唐三彩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唐三彩品种繁多,造型丰富,在整体塑造和局部刻画两方面独具一格,囊括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一时期的唐三彩造型主要可以分为人物造型、动物造型和日常器皿造型三类。
  2.1 人物造型艺术特点
  盛唐时期的人物俑品种多样,造型优美,且塑造时多采用写实的手法,人物表情生动传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下面将通过研究贵妇俑、侍女俑、胡人俑、武士俑四種人物俑,对盛唐时期唐三彩的人物造型艺术特点进行分析。
  2.1.1 丰腴娴雅的贵妇俑
  盛唐时期,唐三彩的数量以各类人物俑和动物俑为最,它们大多作为随葬明器而被后人发现。在各类人物俑中,丰腴娴雅的贵妇俑更具有独特性。
  唐朝初期在女性的审美标准上虽以丰腴为美,但是并没有特别追求女性的丰满。直至盛唐时期,唐玄宗之宠妃杨玉环打破了这一传统的审美观念,这一时期的女人不仅开始追求丰满的形体,而且还追求浓妆艳抹的妆容。如1964年洛阳北窑26号墓出土的三彩女坐俑,高27厘米,形体丰满,施翡翠绿釉色,妆容浓妆艳抹,眉毛造型十分夸张,脸型上小下大,脸颊饱满,呈三角形,施以红红的胭脂,红红的小嘴,整体造型华丽而直接,慵懒而富贵,透露出一种享受生活的感觉。这些特征在贵妇俑中均有所表现,展示了盛唐时期美人的魅力,体现了简洁明快的表现手法。
  另外,盛唐时期除了高贵华丽、浓妆艳抹、丰满圆润的贵妇俑外,还有端庄清丽、略施粉黛、身材窈窕的贵族少女俑[4]。如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王家坟唐墓出土的三彩高髻女坐俑,鬓发环面,三角眼且眼睛上挑,显得细而长,柳眉细而弯,笑容温馨如沐春风。上穿褐色窄袖衫,下着碧绿长裙,领口呈U形且露出胸部,腰间系有同心花结,脚穿云头花履,坐一绣墩之上。右臂上弯且食指指向脸颊,左手似乎持有铜镜,在窥照自己的妆容,陶醉于自我欣赏中,形象地表现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贵族少女形象。U形领口、胸口裸露则表现出了盛唐时期人们对于人体自然美的大胆追求,进而凸显了盛唐时期崇尚完美、大胆追求的时代精神和华丽浪漫的社会氛围。
  盛唐时期的贵妇俑整体塑造上以丰满圆润为主,造型栩栩如生,具有优美的立体感;局部刻画精美细致,给人以精致秀丽的视觉体验。这一时期创造出“以线画体,以体托线,线体结合”[5]的独有雕塑技法,使盛唐时期的贵妇俑更加富有生命力,造型形式独具风貌。
  2.1.2 清秀素净的侍女俑
  盛唐时期,随着厚葬之风的盛行,侍女俑作为随葬明器被广泛使用。侍女俑的形象从面部表情来看都是十分年轻的少女,她们以侍奉主人的生活和娱乐为主,故而工匠们赋予其生命力,她们或高兴,或难过,或开朗,或郁闷,但大多是卑微谦恭的。如1965年河南省洛阳市关林出土的巩县窑三彩刀髻女侍俑,高40厘米,总的来看其造型呈少女模样。女俑头梳单刀髻发饰,身穿窄袖短衫,下着长裙且裙间饰有棕色宽条纹,肩披白色披巾,双手弯曲放于胸前且藏于披巾之下,脚穿尖头鞋,身作直立状。此俑面部丰满圆润,表情端庄自然,体态结实匀称,服饰衣褶线条层叠且间饰条纹,静动结合,形象地体现了盛唐时期侍女俑神态自然、容颜丰盈的塑造风格以及造型独特、釉色鲜艳、装饰题材情趣化的特点,是研究盛唐时期侍女发饰和服装的重要实物资料。
  盛唐时期的侍女俑总的来说塑造手法并不夸张,反而趋于平实,不仅注重其内心世界的刻画,还十分注重其外在形象的塑造。她们大多身材姣好,衣衫朴素,造型多样。如西安东郊郭家滩天宝三年史思礼墓出土的抱婴侍女俑,侍女双手弯曲将婴孩抱于胸前,流露出一种浓郁而天然的母爱之情,形象而生动。   2.1.3 形态各异的胡人俑
  盛唐时期,唐王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大加强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与融合,此时的长安和洛阳均为高度开放的国际性大都市。这一时期的胡人俑主要包括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及外来的波斯人、大食人和非洲的昆仑奴,他们的外貌、形态等都各不相同,造型独特且丰富多样。
  在盛唐时期的唐三彩中,胡人俑是经常出现的。如胡人驯驼俑中的胡人头戴毡帽,脚蹬高靴,身着长袍,下着裙子,背囊执壶,表情严肃,双手握拳,整个身体呈现出一种拉紧缰绳的状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一个外国商人在丝绸之路上奔波的辛苦[6]。另外,在胡人俑的塑造中,装饰性线条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通过塑造拉紧缰绳的身体状态的线条,可以使整個胡人形象更加入木三分。
  胡人俑的造型以夸张为最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胡人俑的面部刻画上。胡人俑面部特征概括得虽然十分简练,却十分明显,这主要是得益于采用夸张的手法。如西安出土的三彩胡人俑,高29厘米。俑面部紧绷,双目圆滚,高鼻深目,嘴里好像在憋着一股气似的,再加上其双手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他似乎在用力地拉着什么,其中对于嘴巴和眼睛的夸张塑造都形象地体现了其在用力。夸张的造型体现了盛唐时期的胡人俑在塑造时更多关注的是人物的形态而非其面貌。
  2.1.4 严肃魁梧的武士俑
  武士俑在盛唐时期主要作为随葬明器而广泛使用,其造型一般都很大。武士俑一般是指当时的武装军人,他们身材十分魁梧,身穿盔甲,手持武器,面部表情严肃,不怒而威,有一触即发的神韵。但是工匠们在塑造武士俑时并没有刻意去塑造他们与敌人打斗的动作,而是着重去渲染其静立凝思的瞬间静态。如在底张湾豆卢健墓出土的武士俑,造型并不夸张,采用静中寓动的表现手法。整体来看,武士俑双目圆睁,表情严肃,高挺胸膛,显得虎虎而有生气,充满了力量。
  武士俑的造型也是十分丰富独特,或面目狰狞,或表情严肃,但均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盛唐时期,在武士俑的塑造过程中,装饰性线条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工匠们通过塑造武士俑刚健的外部造型和粗犷的衣纹线条将武士俑神勇刚健、不可一世的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使其更加的栩栩如生,富有生命力。
  2.2 动物造型艺术特点
  盛唐时期,动物俑作为随葬明器而备受欢迎,其数量仅次于人物俑。动物俑在塑造时尤其注重装饰性线条的使用,栩栩如生。下面将通过研究三彩马和三彩骆驼两种主要的动物俑,对盛唐时期唐三彩的动物造型艺术特点进行分析。
  2.2.1 唐三彩马俑
  唐人爱马,众所周知。在盛唐时期的动物俑中,造型最具有独特性的当属三彩马俑。盛唐时期,唐王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马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在商业贸易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马在征战疆场、保卫边防、出巡狩猎以及宫廷礼仪等方面也是极受重视的,所以三彩马俑在盛唐时期的发展是极为鼎盛的。
  盛唐时期,工匠们在塑造三彩马俑时,充分利用装饰性线条以及塑绘结合的手法,注重整体塑造和局部刻画相结合,以形生韵[7],抓住了马的内在精神,神骏而彪悍,勇猛而暴烈,骨骼粗壮,膘肥体壮,健美强劲,有的低头啃蹄,有的仰首嘶鸣,有的缓步前行,造型丰富多样且具有独特性,整体上迸发出一种活力,折射出唐朝盛世的精神。
  盛唐时期的唐三彩马俑,其独特的造型和矫健神骏的性格堪称精美绝伦。如西安红庆村唐墓出土的陶马,鞍鞯未卸,悠闲地啃痒,在啃痒的过程中将前蹄略微抬高从而减轻脖颈的吃力,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骏马悠闲的神情。刻意地刻画陶马前蹄抬高的线条,使整个三彩马俑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活力。
  唐三彩马俑在盛唐时期的造型十分庞大,且构造复杂,故而只能通过采用模型法使其成型。虽然三彩马俑是合模制作的,但仍然各具特色。它的装饰物极多,但每件饰物做工都十分精致,一丝不苟,并且在细节刻画方面也十分认真,体现了盛唐时期唐三彩马俑造型的独特风貌以及多样化的装饰手法,反映了唐马的韵味及内在的精神。
  2.2.2 唐三彩骆驼俑
  盛唐时期,骆驼是唐朝与西域邻国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主要工具。因此,在这一时期的动物俑中,唐三彩骆驼俑是比较常见的。盛唐时期的唐三彩骆驼俑在塑造时是穷理尽性、刻画入微的,无论是站、是跪还是载人载物,都给人一种生动轩昂、气魄雄伟的感觉。如河南洛阳出土的唐三彩骆驼俑,骆驼作双峰,在肉鞍处垫有椭圆形的黄绿色毯子。从整体上看,骆驼昂首张嘴,作伸颈嘶鸣状,四腿肌肉突出且十分有弹性,四足错落地站在长方形托底板上,形象且生动。整个骆驼俑造型独特,构图富有情趣,各部位釉色烧制技术精湛,栩栩如生,堪称盛唐时期的一件珍品。
  盛唐时期的唐三彩骆驼俑造型新颖多样,或卧,或立,或行走,或驮物侧卧,或负重欲起,极具独特性。盛唐时期的工匠们在塑造三彩骆驼俑时,通过运用装饰性线条来体现骆驼温厚而伟岸、高亢与稳健的形象特征,富有生命力。塑绘结合的手法在三彩骆驼俑的塑造过程中也是十分常用的,通过运用大量绘画手法,用线条对流动的色釉进行控制,赋予驼俑以“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使其造型更加生动传神、概括简练,极具写实性。
  2.3 日常器皿造型艺术特点
  日常器皿作为构成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盛唐时期,唐王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文化交流极为频繁,所以在制作唐三彩日常器皿时所采用的造型工艺有时也会借鉴与我国相邻的波斯、阿拉伯等国家宗教神器、日常器皿的样式和造型特点。如河南洛阳出土的唐三彩鸳鸯纹枕,造型极具特色。枕头的四角均刻有四枝小花,正面刻有两朵浮云,反面刻有水纹状的图案,在两朵荷花的上面站着两只鸳鸯,相互对称,生动和谐,极具民间艺术的鲜活特征和逼真趣味,同时也体现了盛唐时期的工匠们在塑造日常器皿时会将唐文化与西方文化完美地融为一体,使器物的造型艺术不仅超越前代,更在国内外享誉盛名。   唐三彩日常器皿在盛唐时期的发展是极为鼎盛的。这一时期,在塑造日常器皿时通常会采用各种富有情趣化的装饰题材和多样化的装饰手法,使日常器皿的造型整体十分圆润流畅,栩栩如生,具有优美的立体感,体现了盛唐时期民间传统的审美理念。这一时期的日常器皿特别注重于细节的刻画,十分细致精美,整体上给人一种完整而不繁琐、绚丽而不浮夸的感觉。如1983年在河南洛阳孟津朝阳出土的三彩莲花纹盘,纹样以莲花为主题,行笔流畅且十分规范,构图对称饱满且完整,八朵莲花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盘口的波浪纹变化有序,盘底的珍珠纹则呈现不规则性,进一步加强了三彩盘的装饰意味,再配以釉色、器型与纹饰的巧妙结合,使三彩盘独特的造型风貌得以完美体现。
  总而言之,盛唐时期的唐三彩日常器皿。在造型上不仅继承了前代的艺术传统,而且还吸收了邻国的日常器皿的一些造型式样,完美地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8],既具有艺术魅力,又具有异域风情。
  综上可见,盛唐时期唐三彩的造型是极为丰富的,具有多样性。首先,其涵盖面比较广,题材广泛[9],内容丰富,有人物俑、动物俑、日常器皿等。物俑又分为贵妇俑、侍女俑、胡人俑、武士俑、天王俑等;动物俑则主要有三彩马俑、三彩骆驼俑等;日常器皿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主要包括碗、盘、罐、壶、枕等,可谓包罗万象。其次,在造型特征方面,概括简练,具有写实性。唐三彩在塑造的过程中既注重整体塑造,又注重细节刻画,根据日常现实,简洁明了地进行塑造,没有过分地修饰。人物俑的造型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夸张、传神而写意,更多的侧重于刻画人物的神态而非面貌。动物俑则主要侧重于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色彩鲜艳。日常器皿的造型则非常注重细节刻画,整体上含蓄饱满有条理,有时还会对器物进行局部变形,如对手柄、瓶口等部位进行整体变形改造,使日常器皿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稳重大方的感觉。最后,盛唐时期的唐三彩在造型的塑造方面经常会采用塑绘方法[9],巧妙地结合多种工艺,使唐三彩的造型更加精彩、复杂。装饰性线条的应用则会使唐三彩更加的具有艺术性,富有生命力。塑绘结合的手法主要是指在塑造唐三彩的过程中运用大量的绘画手法,从而赋予唐三彩以“气韵生动,迁想妙得”[10]的艺术效果。
  盛唐时期崇尚完美、大胆追求、兼收并蓄、意氣高昂的时代精神对于当时唐三彩庄重逼真、富丽堂皇特点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唐三彩的造型艺术特征,还需要与当时的审美情趣相结合。
  3 盛唐气象下唐三彩的釉色美
  唐三彩是我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精华。盛唐时期,唐三彩在釉色方面进行了空前的开拓,其釉色绚丽华美,色彩斑斓,极为丰富。这一时期,多彩的釉色成为唐三彩的重要艺术特点。
  3.1 唐三彩釉色的渊源
  唐三彩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低温铅釉陶器,虽然称为三彩,但并非只有黄、绿、褐三种颜色,唐三彩的“三”在古义上是多的意思。因此,唐三彩除三彩外,还有单彩、二彩、四彩甚至多彩。
  通过考古发现,唐三彩是在汉代铅釉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演变的新品种,它的直接前身为南北朝的多釉色陶[11]1。西汉武帝时期,铅釉陶作为一种表面施釉的陶器而出现,其釉色主要为浓厚的浅绿、深绿及棕黄色,多姿多彩,色彩斑斓。东汉时期,铅釉陶的釉色得以进一步发展,但仍然以简单色调为主,此时,绿色釉陶相对于棕色釉陶更受人们的欢迎。三国两晋至南北朝这一时期,铅釉陶的釉色并未获得多大的发展,其釉色仍以单色为主,颜色极为单调。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釉陶器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施釉技术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釉色不再是单一色彩,而是向多色釉迈进,多色釉器开始出现。施釉技术的提高为铅釉陶器向唐三彩的过渡奠定了基础,故而说南北朝的多色釉器是唐三彩的直接前身。
  总而言之,在唐代之前,铅釉陶的釉色主要以单色为主,有时会两色并用;唐代以后,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多色釉在陶瓷器中逐渐广泛应用。
  3.2 盛唐时期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综观整个盛唐时期唐三彩的艺术特点,流光溢彩、绚丽华美的釉色可谓是其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时期,唐三彩釉色方面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对传统釉陶艺术的重大突破,工匠们通过对前代已有的单色釉进行改造和发展,最终实现了从单色釉向多色釉、从简单色彩向复杂色彩的突破[12],对我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盛唐时期,唐三彩的釉色除了前代已有的绿、黄、蓝、白、褐这几种基本色调外,工匠们还配置出了一些更加自然美丽的色釉,如通过黄色配置出浅黄、深黄等;通过绿色配置出浅绿、翠绿、菠菜绿、深绿、墨绿等。烧制唐三彩时将各种釉色汇制到相同器物上,从而使其绚丽华美、色彩斑斓、自然流畅,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唐三彩的釉色魅力。
  盛唐时期,唐三彩的施釉手法是十分灵活的,可浓可淡,可深可浅,可同用可分用,可留大面积空白随意点染圈画,从而使作品具有多种多样的装饰效果[12]。这一时期,釉色鲜艳斑驳、釉彩配色合理协调是唐三彩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13]。贵妇人物俑的衣饰十分华丽鲜艳,色彩斑斓;而侍女俑则较为素雅,以单色为主;动物俑多身饰彩釉,不同釉彩之间的交融流动较大,鲜丽而明快。盛唐时期,人物俑和动物俑的造型较前代更为复杂,装饰的色釉也更为浓烈鲜艳,人物俑发施墨彩,脸部施朱红,十分形象逼真。这一时期的人物俑和镇墓兽的主要色彩有鲜红、浅黄、深绿、浅绿等色,施釉面积较大处多采用浓重强烈的颜色,面积较小处则多采用浅色,从而有利于突出唐三彩鲜艳的主色调,使色彩的明艳度得以充分运用和发挥。盛唐时期的唐三彩釉色层次分明且流动性大的特点[13],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唐盛世色彩纷呈、热情奔放的时代脉搏,极具浪漫色彩。
  盛唐时期,随着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多元发展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唐三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唐三彩是极具艺术特点的,其造型和釉色也各有独特性。盛唐时期的唐三彩造型丰富多样、概括简练且极具写实性,塑绘结合,以形生韵,气韵生动。唐三彩的釉色主要以多彩为特点,绚丽华美,色彩斑斓,极为丰富。通过对盛唐时期唐三彩造型和釉色等艺术特点的探究,有利于反映盛唐的时代脉搏,折射当时的社会现状,丰富对唐三彩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692.
  [2]刘毅.关于“唐三彩”的两个问题[J].河北陶瓷,1999(1):14-18.
  [3]阎存良.古陶珍宝:唐三彩[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20.
  [4]梁秀丽.唐三彩女俑造型特征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1:10.
  [5]周忠耀.盛唐气象之下的唐三彩造型艺术欣赏[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06(s1):150-152.
  [6]王江,景芳芳.唐三彩的造型艺术遮谈[J].青年时代,2016(15):29.
  [7]程晨.“形”与“韵”——浅析唐三彩造型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8(4):44,47.
  [8]周连华.浅析唐三彩艺术特色[J].魅力中国,2014(11):98.
  [9]李正中,王伟凯.中国唐三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84,85.
  [10]田青.盛唐之下的三彩人物俑艺术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09:20.
  [11]李平平.浅谈唐三彩的釉色美[J].青春岁月,2018(14):46-47.
  [12]郭珂.论唐三彩对中国传统造型模式的超越[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48-150.
  [13]徐巍.从唐三彩陶特点试探唐文化[J].陶瓷研究,2003(2):34-38.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中国制造业1996—2007年的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引用交易成本、生产制造成本和技术创新能力为中介变量,分析了服务外包对我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以及这种这种影响
两个世纪以前,现代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就宗教问题发表了一些引人注目的观点。这些观点包括国立的教会总是懒散、懈怠的命题以及这样一种认识,即解决宗教冲突的方法不是
4月25日,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发布消息,京东物流宣布独立运营,正式与京东商城分离。京东方面还表示。物流子集团5年后要成为年收入规模过千亿的物流科技服务商。
用数码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往往分辨率都是很高的,这样图片的尺寸和文件就会相当大。如果要把这样的大图片放到网上实在是影响了浏览的速度。因此要适合网上浏览的图片.当然是把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涉及行业、产品,还要进行体制机制的结构性改革。  随着全国两会的来临,经济形势成为一个热点聚焦话题,国家相关部委也密集赴各地调研。  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744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今年有28个省份GDP增长目标超6%,12个省份超8%,各地都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大力振兴实体经济作为2017年发展地方经
近日。威刚推出一款全新的闪存盘PD14镜面碟,威刚PD14镜面碟运用简单大方的设计,以大气的风格诠释时尚界低调奢华的风潮,独特使用的内嵌镜面与七彩雷射处理商标文字更显优雅与质
以全面的产品线进行技术整合及开发新技术应用的解决方案而著称的全球领先的工业自动化品牌———台达集团,其子公司中达电通近日成功地开发出自动化在输液贴包装设备上整合
截至4月30日,A股几千家上市公司几乎全部公布了2016年年报,其中顺丰控股王卫以1341亿持股市值成为A股首富。而受半年来万达院线股价一直下挫的影响,王健林A股市值排名第九,较2016
“重五申城风光好,枝上榴花忽已繁”,端午节后的几天,我开着水果般饱满圆润的Polo 1.6L自动档在上海街头的车流中穿梭。如果大家对这辆车的颜色“塞博绿”还不太熟悉的话.还是叫
泸州,号称“中国酒城”,地处四川省东南部,位于川滇黔渝四省市交界处,这里长江奔腾,沱江蜿蜒,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叠合部。  当云计算、大数据与泸州这座城市相遇,在华为的助力下,这座酒香四溢的古城迎来了一场数字化的华丽转型。云计算、大数据焕新泸州  “以往老百姓需要跑几个部门,辗转才能办完的事项,如今一窗、一网、一人就能全部办结,我们把非涉密的数据资源都集中在华为大数据中心,利用信息技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