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窦内肾结石的诊治分析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SQWYS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小儿肾窦内肾结石的诊断与处理方法 .方法 同顾性分析2001~2007年间收治小儿肾窦内肾结石25例的临床资料.男18例.女7例.年龄3个月~13岁.平均3.5岁.左肾结石13例.右肾结石9例,双肾结石3例;多发结石左侧3例.右侧4例,双侧1例;规则状结石17例(20侧).鹿角犁结石5例,铸状结石3例;全部病例均合并轻至重度肾积水.结果 复杂肾窦内肾结石中5例鹿角型结石、3例铸状结石和5例6侧偏大(直径>1.0cm)的规则多发结石.均未阻断.肾蒂血管,肾实质最薄处或肾后下段切开取石,1例合并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Ⅱ期手术治愈;单纯肾窦内肾结石中9例11侧规则肾结石和3例3侧直径小于1.0cm的多发结石均采用类似Anderson-hynes术式行肾内肾盂切开取石.术中发现3例合并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同期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结石最大3.0 cm× 2.0 cm×1.0 cm,数目多达6枚.术中C臂检查无结石残留,术后3~6个月复查B超、KUB平片未见结石复发.结论小儿肾窦内肾结石发病率逐年增高.腹部B超、IVU或逆行造影检查是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治疗应根据结石类型、数目、大小以及合并肾积水的情况而定,如鹿角型、铸状结石以及多发结石采用肾实质切开取石;合并肾积水者尽量采用肾内肾盂切开取石,有助于术巾探查是否合并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以便同期施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

其他文献
一、概述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一类由于神经性病变导致膀胱、尿道功能失常产生排尿障碍的疾病,病因包括中枢性、外周性神经病变、手术、外伤及感染等造成的神经系统损伤.小儿主要由先天性脊髓发育不良和脊髓栓系引起,常见脊膜膨出、骶骨发育不全及脊髓纵裂等,肾脏损伤和肾衰竭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1]。
目的 测量不同年龄儿童胸椎椎弓根参数.确立不同年龄儿童胸椎椎弓根的各种参数变化,为儿童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参数依据.方法 利用CT二维重建技术,测量120例不同年龄组儿童胸推椎弓根内外径、椎弓根高度、椎弓根长度、横断面夹角.结果 ①椎弓根横径从T1到L逐渐减小,T5到T12逐渐增大,最窄者是T4或T5;②椎弓根高度从T1到T12逐渐增大,除T,外.各节段椎弓根高度均明显大于横断面内径;③椎弓根
因为存在持续生长,小儿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更为困难[1].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科尝试结构性大段异体骨与吻合血管自体腓骨同期联合移植对4例患儿下肢骨肿瘤或瘤样病变切除后骨缺损进行生物性修复,效果满意。
患儿:女,15岁.主诉发现脊柱畸形7年余.该患儿G<,1>P<,1>,足月顺产,出生后无窒息抢救史,出生体重2600g.母亲孕期有在高磁场环境工作史.患儿运动发育落后,1岁抬头,2岁能独坐,3岁能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