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找不同”游戏为内驱力的探究性学习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uufhuh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以“图像处理基础知识”一课为例,通过“找不同”游戏贯穿其中,让学生在一次次找不同中探索、发现课堂内的新知识,并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理解概念,学以致用。这既体现出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学科思想与方法,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全文查看链接   3.找不同三:位图和矢量图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一、引言  数学的复习课历来是一线教师研究的重点课型之一,复习课既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复习、巩固,更注重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复习中建立和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认知体系,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深刻认识.  听了一节《分式方程解应用题复习》,我感受颇多,下面谈谈思考和看法.  二、教学过程概要  环节1:课题的引入  师:列分式方
摘 要: 宿舍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的重要课堂。大一新生刚刚入校,良好的宿舍管理规范可以对新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作者就如何做好大学新生宿舍管理做思考。  关键词: 大学新生 宿舍管理 辅导员  1998年以来的大学扩招,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2012年,中国各级高等院校招生人数达689万。而在18年前
美国著名行为学大师威廉·杜拉姆有这样一句名言:“假如一个人掌握了思维的力量,那么他就会加速成功的频率。”这句话告诉我们:当一个老师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时,他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等就会不断得到提升;而学生如果有积极旺盛的思维,在课堂上就会表现出活跃的参与态势及对知识的主动吸收消化,从而获得学习上的巨大进步。  所以,为了学生将来的成就不滞后于我们对他们的期望,也为了在他们一生最重要的学习时光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1-1)数学》(人教版)高二下,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的复习课。圆锥曲线的定义反映了圆锥曲线的本质属性,也是有关圆锥曲线问题的精髓。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定义解题,那么很多时候能以简驭繁。因此,我们在把新课学完后有必要再回到定义上,熟练掌握“利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这一重要的解题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这届高二学生在高一时就是学习的新课
摘要: 数学教学是精心预设与精彩生成的统一体,没有很好的弹性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但一些初中数学教师过多地强调预设,严格按照教案教学,不敢放开,使课堂成了一潭死水,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重视学生课堂“精彩生成”,让课堂充满生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作者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研究激发学生课堂“精彩生成”的策略,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数学课
摘 要: 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产生的结果全然不同,主动学习优于被动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实践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开课  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了学习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见下图),它用数字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学习
摘 要: 目前低年级语文研究的重点一般集中在可观测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上,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情感性教学支架的概念、作用及其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的具体应用的分析,探讨如何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搭建情感性教学支架,帮助学生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键词: 情感性教学支架 低年级语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管是学习课堂知识还是学习生活中的任何一项技能,学习过程都不是一个冷冰冰
数与形是数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形的特点是直观,数的特点是完整严密.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解决代数问题时,直观的图像可以帮助我们更方便地思考.通过数字与图形的有机结合,揭示出隐含其中的几何背景,启发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反之,在研究几何问题时,要注意从代数角度出发,通过数量关系的研究解决问题.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接触了代数和几何,而高中是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
摘 要: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中学数学课堂实践中,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成为教师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但在当前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中存在一些误区:探究活动要么流于形式,实效不高;要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生不知所探,教师完成不了预定的教学任务而草草收兵。针对这些问题,作者采取的有效探究性学习的对策有:设疑问难,自主探究;交流解惑,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实践探究;
摘 要: 作者以明确中国日语学习者的复合动词「~出す」的习得情况,调查研究对其产生影响的要素为研究目的,以在中国某高校日语专业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先后进行了三种不同形式、不同目的的测试,分别为词汇测试、输出测试和理解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对中国日语学习者而言,「~出す」三种用法的习得中最容易的是“开始”,其次是“显在化”,最难的是“移动”。另外,由测试结果分析可见前项动词掌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