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实力是指一个实体所拥有的收集、传递、利用、控制信息的能力之和,其核心是信息的创新力和控制力。从信息产生的角度而言,信息创新力是形成丰富信息资源的基础,因而是形成收集、传递、利用、控制信息能力的前提;从信息流动的角度而言,信息控制力反映的则是信息的传播能力、扩散能力、防护能力等。一个国家的信息实力可从信息资源、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安全等方面加以考察与衡量。
一、主要优势
1.信息资源建设的新进展
2003年,全国共出版图书190391种,杂志9074种,报纸2119种,均比上年有所增长,其中图书新出版110812种,总数增加了19429种。随着网络在全国的推广应用,我国信息资源电子化、数字化趋势明显。利用信息网络可共享数字化信息资源这一优势,我国实施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全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中国数字化图书馆工程”等一系列信息资源建设项目。以信息企业带动而形成的信息资源建设也初具规模,例如,万方数据、清华同方、重庆维普这3家信息企业建立的期刊全文数据库,在线期刊的总数已达到8000种左右,总篇数近800万篇,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全文数据库之一。
2.网络基础设施规模继续扩大
2004年,我国通信光缆总长度达338.4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总长度64.6万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18%;从通话容量看,局用交换机容量达42102.1万户,移动通信交换机容量有39747.3万户,两者年增长都在6000万户以上。据第四届中国信息港论坛的结论,我国通信网络规模容量已跃居世界第一。2004年,我国电话用户64726.7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4.9部/百人、25.9部/百人,通话行政村比重高达89.9%,基本上满足了人们的通话需求。2003年,我国广播电台有277座,电视台317座,广播节目制作和电视节目制作分别为4301505小时和1185507小时,两者都覆盖了全国93%以上的人口。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其突出的亮点。笔者根据CNNIC公布的数据统计了2000年至2004年互联网发展状况的部分数据,见表1。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各项数据都处于正增长状态。增长比较快的是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近两年的增长都在170%以上,2000年的增长达到697%;上网计算机台数稳步提高,2004年高达4160万台,是2000年的4倍多;2004年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9400万,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美国于2001年9月统计上网人数有1.43亿);2000年WWW站点数增长最快,比1999年增长16倍多,2000年以后持续上升,2004年达到约66.9万,是2000年的2.5倍。以上数据表明,我国互联网经过10年快速发展,已经形成规模。
3.信息技术领域的新成果
2003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全年集成电路总产量首次突破100亿块,同比增长39.3%,成为世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亮点之一。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含量芯片产品相继问世,如以“方舟”、“龙芯”为代表的CPU芯片,“星光”系列数字摄像及处理芯片,视频解码芯片,高性能以太网、交换机芯片“华夏网芯”,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地面传输移动接收系统专用芯片“中视一号”。这些创新成果标志着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设计水平已开始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数字电视技术也取得新突破。2003年,“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单载波移动接收”项目通过专家鉴定,这一技术的信号传输容量比国际先进技术高出一倍,使我国在数字电视领域具备了与发达国家竞争的技术实力。电子计算机技术酝酿着新成果。2003年7月23日,启动了以“红色网格”命名的超级计算机研制计划,其研究成果曙光4000A是我国第一台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万亿次的计算机。同时,这一计划也是我国计算机产业界首次冲击世界集群式超级计算机的最高峰。1998—2000年,科技部在财政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中科院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拟定了“973”计划。该计划选择和提炼了一批国民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的战略部署,其中信息领域有17项。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信息技术创新成果诞生。
二、不足之处
1.国家信息实力总体水平低下
据国家统计局“中国信息能力研究”课题组统计,中国的信息能力在28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二,得分为6.17,只相当于名列第一的美国的8.6%;由世界经济论坛、Insend和世界银行发布的《TheGloballnformationTechnologyReport2002—2003》显示,我国的信息化综合指数在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43位;据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2001年在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30.6,位列第27,其中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技术普及与应用、信息产业发展这4项指标的指数分别排(在第29、26、25、26位。这充分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信息实力方面确实有很大差距,我们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
2.信息资源建设协调不够,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条块分割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甚至出现了信息垄断。在思想观念上,一方面表现为信息资源建设目标不明确,较普遍地存在着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情况,往往满足于信息资源传递环节的建立,而不去关心信息资源的质量与应用。另一方面还存在着观念僵化,如对本部门信息公开的抵触、信息的保密范围扩大化等。以上因素导致了我国的信息资源建设常常有重复建设、分散建设、资源配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信息孤岛”林立。信息资源建设的问题又引发了信息利用的困难,出现了有用信息贫乏、无用信息泛滥的局面。再加上网络基础设施的分布极不平衡及国民的支付能力不足等不利因素,信息资源的利用仅局限于较小的范围内,社会效益很低。据专家估计,中国现拥有数据库1000多个,是世界数据库的1/10,但中国数据库容量仅占世界总量的1/100,其产生的社会价值仅占世界信息总量的1/1000。这充分反映了我国在信息资源建设、利用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3.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
尽管我国在信息技术的某些领域取得了突破,但整体实力仍无法与发达国家抗衡。据美国《商业周刊》2003年6月公布的世界信息技术100强企业名单中,排在前列的都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惠普公司等外国企业,前10名中未见到中国的信息企业。我国信息企 业最强的是海尔集团,2002年营业收入为711亿元(人民币),但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同年的年销售额832.21亿美元相比则相差了10多倍。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使得我国的信息企业在核心技术的自有知识产权方面不敌外国厂商,关键部件受制于人,不得不依靠进口。在加入WTO后,信息产品的零关税将使我国的信息企业面临更多的挑战。而在我国国内,信息技术的创新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我国企业或者缺乏自主创新的勇气,或者拘泥于西方国家的技术思维,较少能提出超越性的新思路,因而对技术创新投入很少。按照国际标准,高科技企业的科技投入应占销售比重的10%。而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支出和R&D经费支出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到1%。从所占比重看相差10倍,若从科技投入金额看,差距远不止10倍。
4.信息人才缺乏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大陆地区只有3.6%的人口接受过大学教育。从国民受教育年限看,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42,还不到初中二年级的水平,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15岁以上国民教育水平。国民教育的落后使我国在信息人才培养方面显得不足。再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人才的流动性加大,国际上信息化专门人才的竞争十分激烈。有些发达国家通过优惠的移民政策、高薪聘请、合作攻关等方式,从我国挖走了大量高素质的信息人才,使我国出现了信息人才严重不足的现象。没有足够的信息人才作支撑,我国信息实力的发展将举步维艰,难以从根本上持续提高我国的信息实力。
5.信息安全系数低,信息防御能力有待加强
在全球信息化进程中,信息安全牵涉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安全问题。在我国,人们的信息安全意识普遍淡漠,对网络与信息安全所采取的防护措施非常简单或根本不设防。同时,我国的许多信息产品如软件产品,都是从国外进口而来,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近年来,我国的信息安全事故呈急剧上升的趋势。据统计,1998年我国立案侦察的计算机犯罪案仅为百余起;1999年增至400余起;2000年剧增为2700余起,比上年增加了5倍;2001年又增至4500余起,比上年上升70%。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隐患迫切需要我国构筑严密的信息安全防范体制。
6.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东、中、西部信息实力有相当差距。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由于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信息资源的储备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明显滞后。笔者根据CN-NIC统计的2004年全国网络信息资源的数据,对我国东部(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福建、广东、河北、江苏、辽宁、浙江、山东)、中部(包括安徽、广西、海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西、山西、内蒙古)、西部(包括重庆、甘肃、贵州、陕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青海、宁夏)的网络域名、网站及网页的分布数据进行了整理,见表2。可以看到,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的各项指标都处于绝对优势。东部地区的域名数是中部地区的6倍多,是西部地区的8倍多;中、西部地区的网站总数基本与北京市持平;东部地区的网页数是西部地区的8倍多,仅北京就占了全国的35.4%,而上海的网页数与整个中部地区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相差只有0.8个百分点。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是东部地区要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从各省市区的综合实力看,按2001年全国31个省市区信息化指数排名,西部地区除陕西、宁夏排在第8、第11名外,甘肃、青海、云南、贵州、西藏的信息化指数都低于全国平均值,并且占了信息化水平第四类地区7个省区中的5个。令人堪忧的是,信息实力发展的马太效应正使地区间某些信息领域发展的差距出现了扩大现象。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总之,中、西部信息实力的落差影响了我国整体信息实力的提高。

三、发展对策建议
1.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职责
提高我国信息实力的进程中,政府主要是创造个适应的环境,进行宏观调控,而不是包办一切。其履行的职责包括:加强信息资源的统一、协调,对重大的资源项目实行强有力的领导;制订相关法律,提出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规范信息利用、开发行为,促进资源共享;创造有利于信息实力发展的政策环境。美国的政府采购制度和日本保护“幼稚产业”的政策,都是为其信息企业的成长提供了保护伞。我国应借鉴其经验,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不应只是被动地接受国外的竞争,而应主动制定相关政策予以恰当的扶持;适当投资,如,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高技术开发等具有社会公益性且投资大的项目,需要政府注入一部分资金才能顺利完成;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明确的信息专业人才培养和发展战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化教育。
2.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市场化并举
在我国,要做到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市场化并举,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和“一个建立”。一是军用到民用的转变。过去,我们开发信息技术主要是为了军事需要,保卫国家安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的使用应着眼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重视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以促进经济发展。二是信息技术创新主体的转变。美国和日本的信息创新主体都是企业,许多重大发明都在企业诞生,并且能很快投入生产,流向社会,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我国现阶段的创新主体是高校,往往一项技术被发明以后,由于缺少启动资金或其他原因,很难进入生产领域而被搁置不用。这其实是巨大的资源浪费。为了减少这种损失,国家鼓励高校和企业合作,把技术转让给企业。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实现信息技术创新主体的转变,形成以信息企业创新为主,其他实体创新为辅的格局,使技术发明迅速进入应用领域。三是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对于信息企业的建立和成长初期,投入充足的启动资金是非常必要的。而这笔资金不能全部由政府负担,应由以聚集社会资金的风险资金来提供。美国的风险投资机制是世界上最完善的,风险资金在信息企业成长起来后通过“二板市场”退出,进入下一轮风险投资,不断创立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企业,这种做法很值得我国学习。
3.从建立健全信息领域的标准体系入手,规范各项信息化建设
建立信息领域的标准体系有以下3个好处:第一,能从根本上避免信息化建设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信息标准体系建立后,信息化建设的某个项目从立项、招标到开发、验收和维护升级,从开发队伍资质认证到业务流程的规范,都有了一个客观存在的标准。第二,信息标准体系能吸纳信息化建设中很多方面的知识成果,能使新项目的建设在更高的起点上进行。第三,为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合作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信 息标准体系的推广能减少各个建设项目的“独特性”,增加彼此的“共同点”,从而在客观上增加了互相合作的可能性,并为今后的资源共享打下了基础。信息标准体系的建立是我国信息化建设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4.进一步完善信息法律法规
至今,我国在信息领域的法律还不多,电信法尚未出台,信息公开法还没有制定,关于网络知识产权、公民隐私权、信息共享等法律法规还是空白。总的看来,缺乏法律依据是我国信息实力发展受到制约的重要因素。我国要加快法律法规的建设,使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进入法制的轨道。
5.加强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首先,必须树立“大”的信息人才观,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接受高层次信息教育人口的比例。其次,要把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现代化教育相结合。我国的教育体制从近代科举制度演变为现代教育是一大进步。我们要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发展我国的现代文化,革新教育手段和方法,创造我国文化良好发展的人才储备,提高我国的实力。
6.构建国家信息安全防范体系
在信息时代,拥有强大信息实力的国家往往对信息实力弱小的国家进行信息侵略,即表现为霸占、控制和破坏这些国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信息安全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国家的信息主权问题,而信息主权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在新的社会形态下的扩充,它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构建国家级的信息安全防范体系非常必要,是一个国家信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国应参照国际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准则制定我国的信息安全评测标准,以此广泛指导我国信息安全防范体系的建立。另外,要加强信息技术及产品的自主开发,严格检查进口信息产品,加大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力度,从技术、管理、人力等多方面增强我国抵御信息风险的能力。
7.推动产业信息实力全面发展
相对而言,我国的金融、交通、电信业等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比较高,而农业等产业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这也是我国信息实力整体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在农村,由于农民经济收入有限,生产规模小,农业产业化还没有形成,因此对信息服务及信息技术的需求还不是很迫切。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与农民的增收、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结合起来,提高农业等产业的信息实力。
8.积极推进西部信息化进程
我国信息实力的发展除了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外,不同地区的水平也不相同。国家信息实力的迅速提高有赖于广大西部地区信息化的发展。西部大开发,信息要先行。西部地区要把提高信息实力水平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利用后发优势,突出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用信息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国家可以加大投资、政策扶持等方式来支持西部地区,东部和中部则要用信息、知识援助西部地区,使其逐步缩小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信息差距,从而提高全国信息实力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4:846
2 http://www.mii.gov.cn/mii/hyzw/tjxx.html
3 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4:844
4 宋玲.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3:51
5 中国信息年鉴(2003),2003:538
6 中国信息年鉴(2004),2004:740
7 吕贤如.从华为思科和解看企业科技投入.光明日报,2005—3—24(5)
8 http://www.lianghui.org.cn/Chinese/zhuanti/281740
9 中国信息年鉴(2004).北京:中国信息年鉴期刊社,2004:650—651
10 乌家培.信息社会与网络经济.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