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就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该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 教学改革 实践
[作者简介]闫敬(1973- ),女,河北张家口人,唐山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的教学与研究;李银兵(1973- ),男,河北张家口人,唐山学院计算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153-01
信息技术基础是为高校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等基础知识,另外还有中文Windows2000操作系统、Word2000文字处理软件、Excel2000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2000演示文稿软件、FrontPage2000网页制作软件、因特网的基本应用等内容。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基础,还会在学生未来的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目标和要求
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信息技术基础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计算机是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应用领域覆盖了社会各个方面,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通过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计算机语言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3.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以实际操作为主的课程,以学生掌握计算机常用的应用操作为主要目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重要。通过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入学以前有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因此就认为自己已经会用计算机了,上课时不认真听课。而一部分同学由于客观原因从未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计算机,他们就会感觉这门课理论知识很抽象,深奥难懂;他们不会用键盘、鼠标,有的甚至连开机和关机都不会,自信心受到挫折,消极地对待这门以实践为主的新课程。
2.学生做实验时,注意力不集中。由于实验室连接因特网,有的学生做实验时抵御不住网络的诱惑,上网聊天、打网络游戏、浏览网页,浪费了时间,形成了不良的学风,影响了学生的最终成绩。
3.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与学时太少相矛盾。信息技术基础教育课程的特点是知识面广、操作性强,并且许多知识点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如果仍按照以前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来讲课,必定需要大量的时间,但实际的效果却又不好。
三、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学生学习该学科是为了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将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因此,教学更应该多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讲解各种有关的原理、概念和基本知识,使学生能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同时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应坚持以广度为主的原则,使学生对各种计算机知识有一个入门性的了解,从需求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陌生感。
为此,我们改进了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且各种方法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确保了教学效果。我们倡导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避免照本宣科,对书本已有的、学生自学能掌握的知识尽量少讲,布置学生自学完成。利用多媒体授课的有利条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例如讲解鼠标、键盘、显示器、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多媒体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掌握较难理解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2.对于实际操作部分,采用“实例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对于实际操作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当讲解新的知识时,我们大多采用实际的例子进行演示说明,并在演示过程中逐步引入各个相关知识点和概念。生动形象的实例中融合了多个概念和知识点,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抽象的概念,并使学生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强烈求知欲。探索和遵循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讲解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优化压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下面是在教学中采用实例驱动引导教学的一些具体实践过程。(1)Word2000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先用Word2000的知识点制作一篇文档,然后根据这一文档展开教学,循序渐进地引入编辑、排版、表格和图文混排等各个主要知识点。对学生容易忽视且不易掌握的内容,可以再次设置实例进行讲解。如为了另起一页,一般会使用多个“回车符”,这是很多人都容易犯的错误。针对此问题,我们说明“回车符”是产生段落的“字符”,特别强调它同一般要被输入的文章内容一样,也是“字符”,而不是用来换页的。此问题若与“存储器”和“数据在计算机的存储”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就更好,进而又可以讲到“段落”排版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可引出与“段落”相关的“样式”的概念及其应用。(2)Excel 2000电子表格软件的教学。用一个学生易明白的实例——“学生期末成绩表”引出Excel的许多概念及功能。学生完成这个“学生期末成绩表”后,可以掌握数据录入、工作表的编辑和格式化、图表的操作及数据管理和分析等主要操作。在学习Excel时,可以把Excel 2000强大的“电子表格”与Word 2000的“表格”进行比较,说明单元格的不同,它可以输入函数、公式等,可以特别强调单元格中“数据类型”及“数据类型决定数据存储和数据运算”的概念。(3)PowerPoint 2000演示文稿软件的教学。用一个学生经常使用的实例——“个人简历”,该实例应用多种多媒体元素制作一个实用、漂亮的“个人简历”演示文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入母版、模板、配色方案、动画、多媒体效果、超级链接等概念及制作技巧。
总之,通过“实例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学生能迅速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教师的归纳和总结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了快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3.采用“问题驱动”的上机实践。上机实验题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写明操作的步骤,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说明逐条操作,即可完成实验内容。这种形式的实验题适于学生上机实验的早期,使学生能迅速上手,增加学习的信心。另一种形式是以问题的方式提出实验要求,目标明确,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学生必须在认真听课、课后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完成。例如在讲解完“操作系统及Windows2000”后,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典型问题,如:“我想给同学共享一个文件夹该如何做?”“我如何把自己的资料保护起来,不让别人看到?”“我忘了一个文件放在哪儿了,怎么找到?”这些富有挑战性和实用性的实验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采用“兴趣驱动”的上机实践。在学习某一个软件时,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布置一些可以充分发挥他们想象力的大作业。例如:“网页制作与FrontPage 2000”的大作业结合网页设计课程的特点,综合了网页设计、网页制作、图形图像处理、在Internet中搜索信息、上传和下载文件等知识。学生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设计和制作的网页别具一格,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此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受传统考试的束缚,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学生要高质量地完成大作业,不仅需要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同时还要结合课堂知识自学很多相关知识,因此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用“案例驱动,兴趣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实验时,主动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利用Internet搜索有用的信息,而不是沉迷于网上聊天、网上游戏。学生理解掌握了计算机理论知识,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常用软件,并且在考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 教学改革 实践
[作者简介]闫敬(1973- ),女,河北张家口人,唐山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的教学与研究;李银兵(1973- ),男,河北张家口人,唐山学院计算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153-01
信息技术基础是为高校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等基础知识,另外还有中文Windows2000操作系统、Word2000文字处理软件、Excel2000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2000演示文稿软件、FrontPage2000网页制作软件、因特网的基本应用等内容。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基础,还会在学生未来的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目标和要求
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信息技术基础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计算机是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应用领域覆盖了社会各个方面,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通过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计算机语言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3.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以实际操作为主的课程,以学生掌握计算机常用的应用操作为主要目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重要。通过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入学以前有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因此就认为自己已经会用计算机了,上课时不认真听课。而一部分同学由于客观原因从未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计算机,他们就会感觉这门课理论知识很抽象,深奥难懂;他们不会用键盘、鼠标,有的甚至连开机和关机都不会,自信心受到挫折,消极地对待这门以实践为主的新课程。
2.学生做实验时,注意力不集中。由于实验室连接因特网,有的学生做实验时抵御不住网络的诱惑,上网聊天、打网络游戏、浏览网页,浪费了时间,形成了不良的学风,影响了学生的最终成绩。
3.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与学时太少相矛盾。信息技术基础教育课程的特点是知识面广、操作性强,并且许多知识点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如果仍按照以前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来讲课,必定需要大量的时间,但实际的效果却又不好。
三、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学生学习该学科是为了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将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因此,教学更应该多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讲解各种有关的原理、概念和基本知识,使学生能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同时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应坚持以广度为主的原则,使学生对各种计算机知识有一个入门性的了解,从需求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陌生感。
为此,我们改进了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且各种方法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确保了教学效果。我们倡导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避免照本宣科,对书本已有的、学生自学能掌握的知识尽量少讲,布置学生自学完成。利用多媒体授课的有利条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例如讲解鼠标、键盘、显示器、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多媒体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掌握较难理解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2.对于实际操作部分,采用“实例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对于实际操作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当讲解新的知识时,我们大多采用实际的例子进行演示说明,并在演示过程中逐步引入各个相关知识点和概念。生动形象的实例中融合了多个概念和知识点,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抽象的概念,并使学生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强烈求知欲。探索和遵循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讲解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优化压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下面是在教学中采用实例驱动引导教学的一些具体实践过程。(1)Word2000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先用Word2000的知识点制作一篇文档,然后根据这一文档展开教学,循序渐进地引入编辑、排版、表格和图文混排等各个主要知识点。对学生容易忽视且不易掌握的内容,可以再次设置实例进行讲解。如为了另起一页,一般会使用多个“回车符”,这是很多人都容易犯的错误。针对此问题,我们说明“回车符”是产生段落的“字符”,特别强调它同一般要被输入的文章内容一样,也是“字符”,而不是用来换页的。此问题若与“存储器”和“数据在计算机的存储”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就更好,进而又可以讲到“段落”排版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可引出与“段落”相关的“样式”的概念及其应用。(2)Excel 2000电子表格软件的教学。用一个学生易明白的实例——“学生期末成绩表”引出Excel的许多概念及功能。学生完成这个“学生期末成绩表”后,可以掌握数据录入、工作表的编辑和格式化、图表的操作及数据管理和分析等主要操作。在学习Excel时,可以把Excel 2000强大的“电子表格”与Word 2000的“表格”进行比较,说明单元格的不同,它可以输入函数、公式等,可以特别强调单元格中“数据类型”及“数据类型决定数据存储和数据运算”的概念。(3)PowerPoint 2000演示文稿软件的教学。用一个学生经常使用的实例——“个人简历”,该实例应用多种多媒体元素制作一个实用、漂亮的“个人简历”演示文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入母版、模板、配色方案、动画、多媒体效果、超级链接等概念及制作技巧。
总之,通过“实例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学生能迅速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教师的归纳和总结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了快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3.采用“问题驱动”的上机实践。上机实验题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写明操作的步骤,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说明逐条操作,即可完成实验内容。这种形式的实验题适于学生上机实验的早期,使学生能迅速上手,增加学习的信心。另一种形式是以问题的方式提出实验要求,目标明确,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学生必须在认真听课、课后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完成。例如在讲解完“操作系统及Windows2000”后,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典型问题,如:“我想给同学共享一个文件夹该如何做?”“我如何把自己的资料保护起来,不让别人看到?”“我忘了一个文件放在哪儿了,怎么找到?”这些富有挑战性和实用性的实验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采用“兴趣驱动”的上机实践。在学习某一个软件时,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布置一些可以充分发挥他们想象力的大作业。例如:“网页制作与FrontPage 2000”的大作业结合网页设计课程的特点,综合了网页设计、网页制作、图形图像处理、在Internet中搜索信息、上传和下载文件等知识。学生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设计和制作的网页别具一格,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此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受传统考试的束缚,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学生要高质量地完成大作业,不仅需要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同时还要结合课堂知识自学很多相关知识,因此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用“案例驱动,兴趣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实验时,主动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利用Internet搜索有用的信息,而不是沉迷于网上聊天、网上游戏。学生理解掌握了计算机理论知识,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常用软件,并且在考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