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甲基化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生命的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32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异常可能参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过程.地西他滨为一种特异的DN 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低剂量时主要表现为去甲基化作用,目前作为一种新药被用于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本文就DNA甲基化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作用机制及地西他滨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其他文献
骨骼肌肉疾病是累及骨、关节、软骨和肌腱等部位的急慢性疾病之一,常常导致慢性疼痛和功能障碍,进而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随着超声影像技术在骨骼肌肉疾病诊疗中的广泛应用,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ultrasound 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UTMD)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或基因递送技术,其产生的空化效应和声孔效应可提高细胞膜通透性,增强细胞内吞作用,促进药物摄取或基因转染.本文就UTMD技术在骨骼肌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冻融是北方寒冷地区重要的气候变化过程,是影响土壤及稳定化材料性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模拟冻融循环过程,考察了冻融对生物炭稳定化修复过程中镉(Cd)形态变化的影响,探讨冻融交替影响Cd形态变化的主要机理.结果 表明:在生物炭稳定化修复过程中,冻融交替16次,土壤中弱酸提取态Cd含量提高了16.07%,可还原态Cd含量提高6.67%,可氧化态Cd含量升高15.37%,残渣态含量变化不明显,总体上土壤有效态Cd含量升高,增加了Cd的生态风险.其可能原因有:一方面,冻融交替16次,未加生物炭土壤自身弱酸提取态C
结构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好结构生物化学一直是教师探索的问题.ATP合酶是结构生物化学教学的最好范例.本文将以ATP合酶为例,介绍如何结合原理剖析、问题设置、课件制作等方法来把枯燥乏味的结构生物化学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此外,通过介绍ATP合酶合成ATP过程密切相关的疾病或应用,实现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基础课程与临床知识的有机整合.
课程思政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作者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国生化发展史,帮助他们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科学素养.本文以讲述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历程为例,浅谈师生学习中的收获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