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市场经济越发展,技术创新越重要。技术创新是推动乡镇企业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源泉,也是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浙江省是中国乡镇企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促进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应从乡镇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自身问题及外部环境来分析考虑。
关键词: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030-02
引言
改革開放以来,中国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星火燎原之势。迄今为止,乡镇企业发展已达到2 000多万个,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吸纳了超过1.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用全国5%左右的信贷资金,创造了30%左右的GDP和近50%的工业增加值,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财富源泉。截至2007年浙江省乡镇企业发展已到111.07万个,促进就业人数达到1 353.14万,实现营业收入43 767.81亿元,利税1 278.81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拉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企业愈发展,技术创新愈重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也是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重要意义。
一、浙江乡镇企业的发展现状及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浙江乡镇企业发展中形成四种主要的集聚模式:杭、嘉、湖等浙北地区以发展乡、镇、村集体企业为主,类似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的基于政府主导型的集体乡镇企业集聚发展“苏南模式”;温州、丽水等浙西南地区,由于当时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较弱,乡、村办企业很少,兴起的主要是家庭工业、联户企业和私营企业。特别是温州一带发展迅猛,形成了基于市场主导型的民营乡镇企业集聚发展的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温州模式”;宁波地处东南沿海,南毗温州、北邻苏南。在兼容“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同时,利用计划单列和副省级的行政优势,从而基于市场主导政府参与的乡镇企业集聚发展的“宁波模式”;台州市位居浙江省沿海中部,与温州市有着紧密的联系。近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代表,其关键因素在于创造了民间诱致加政府增进的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模式,即民间拉动加政府推进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形成了这种基于股份合作为主导的多元素乡镇企业集聚发展的“台州模式”。
从浙江省的乡镇企业发展特点来看许多地区以块状经济发展为特色。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把分散的乡镇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一村一品牌、一镇一主业”的块状经济。这种块状经济发展模式有力的促进了乡镇企业工业园区的建设,从而更有利于集中化的提供技术支持。截至2008年浙江已建成61个省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和21个省级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以建设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鼓励私营个体经济体的发展,通过有效的资本流通,合理融资集资发展壮大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不过,在经历了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的强劲反弹之后,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浙江省乡镇企业便进入相对平稳增长的发展区间,发展的脚步变得迟缓。首先,创业者密集,小成本企业增多,抵抗外来风险的能力较弱,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热情比较薄弱。2011年国际形势动荡、人民币升值趋势使众多乡镇企业出口波动加剧,国内的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到“稳健”的转变使乡镇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融资环境。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经济发展的惯性预示着今年乡镇企业发展将面临一次更为严峻的考验。其次,乡镇企业的大力发展往往采取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节能和减排的压力较大,这也成为制约乡镇企业健康合理发展的又一瓶颈。
二、浙江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路径拓展对策
1.强化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一个企业只有具备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赶超甚至领先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并最终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重要意义。当今市场犹如一个大舞台,企业充当着演员的角色,那么人才就是导演。企业是人的企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归根结底是人的水平的提升,可以说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首先要强化人的认识。企业的创新理念不能光写在纸上,必须内化于心,被广大员工接受、认同并成为他们自身生活工作的一种习惯,才是真正的做好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同时,技术创新不能单单的依靠技术员去完成,应该广泛的听取员工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与想法,把员工作为企业创新的主体。从而,促使员工拥有敢于尝试的动力,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企业在技术应用上的突破与发展,实现技术创新的最大价值。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大力宣传技术创新的作用,通过榜样法、案例分析法、理念故事法等在员工当中潜移默化成一种的观念,并把这种技术创新观念营造成一种文化氛围。此外,企业的领导层要加强自我创业教育,在企业家创业之初,就树立起创新立业的观念。充分利用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企业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师资队伍,通过这些手段在自身认识上做好技术创新的准备。
2.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外向型企业是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主要以出口加工方式为主的经营业态,其产品或服务的客户主要以国外客户为主。浙江省是中国的对外贸易大省,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中小企业提高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外向型经济的大力发展势必给乡镇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商机,但是同时也带了极高的风险,特别是国外客户对产品的要求日益苛刻,对于科技含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被视为产品立足于国际市场的关键因素。从浙江省的乡镇企业发展特点来看许多地区以块状经济发展为特色,这种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把分散的乡镇企业连接起来,形成高效集约的块状经济。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乡镇企业技术中心和乡镇企业共性技术综合服务平台,从而提高企业之间形成技术创新的向心力,可以集中各家优势,集体集资出力从事技术改造创新。乡镇企业要充分利用这种平台提供的技术创新机会,从而降低自身技术创新的成本,把科学技术第一时间应用的生产车间,提高生产效率。
3.打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重用人才和加大科研力度。从全国来看,浙江省是乡镇企业经济发展最活跃、最发达、最典型的省份之一。伴随而来的“温州模式”、“浙江模式”等在全国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都显示出浙江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以数量的增加为基础的,这种向外扩大再生产的道路,片面追求规模的扩张和数目的增加,而忽视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低成本生产和低价格销售也就成为许多企业惯用的竞争手段。乡镇企业在创业之初,带着浓厚的从众性,对从事行业分析不足,创业能力多来自于经验的积累;许多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知识参与度与资本分配不均,导致许多技术人员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以项目或技术攻关为项目,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应用改造,加快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第一时间改造旧技术、开发新产品,有条件的可以联合科研单位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注重高科技产品的开发研制与市场供应。此外乡镇企业要有效的利用政府提供的安全便捷的融资平台、有效地公共服务和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积极带领科技人才走向市场,创办、联办民营科技乡镇企业。
4.内增实力外塑形象,积极付诸行动。技术创新的拥有了必要条件资金与人才,并不意味着技术创新就可以在乡镇企业中得到完成,如果没有落到实处,一切都是妄谈。在开展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始之初,企业的领导层应该形成统一的价值理念,通过技术改造创新提高生产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市场中获得超额利润,是构建持续竞争优势并在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拥有了领导层的向心力和牵引力,才可以在全体员工当中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推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功。企业形象一般通过企业识别系统(CIS)来体现,即理念识别(MI)、视觉识别(VI)、行为识别(BI)三个部分。企业形象往往是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创新的重要动力。良好的企业形象给企业带来了大量的客源,客户对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迫使企业为追逐利润和维护形象。此外,通过对企业家的创业守业、技术创新的教育,在乡镇企业这个薄弱的领导团体中形成一种技术创新的价值理念,并通过他们传达给所有员工,整个企业内部就形成了一种走创新之路的氛围;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技术创新的宣传与培训,通过政策法规的鼓励,在企业的外围就形成了技术创新的大环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利用有利政策法规和科技人才,使其参与到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中去,切实的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促进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一直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环境复杂的当今时代。浙江省作为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的摇篮,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对于乡镇企业而言,技术创新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应用,不断发展不断前进。金融危机以来,浙江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巨大影响,发展速度明显放慢,技术壁垒成为约束乡镇企业发展的“紧箍咒”,此时,企业家们不约而同的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技术创新不在是一个手段,而是一项战略。浙江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就要从技术创新着手抓起,从而开创乡镇企业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张国良.战略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 张国良.培育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构建[J].科学管理研究,2007,(12):9-11.
[3] 王建翔.优化环境促进中小企业新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1,(14):55-57.[责任编辑 刘娇娇]
关键词: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030-02
引言
改革開放以来,中国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星火燎原之势。迄今为止,乡镇企业发展已达到2 000多万个,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吸纳了超过1.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用全国5%左右的信贷资金,创造了30%左右的GDP和近50%的工业增加值,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财富源泉。截至2007年浙江省乡镇企业发展已到111.07万个,促进就业人数达到1 353.14万,实现营业收入43 767.81亿元,利税1 278.81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拉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企业愈发展,技术创新愈重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也是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重要意义。
一、浙江乡镇企业的发展现状及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浙江乡镇企业发展中形成四种主要的集聚模式:杭、嘉、湖等浙北地区以发展乡、镇、村集体企业为主,类似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的基于政府主导型的集体乡镇企业集聚发展“苏南模式”;温州、丽水等浙西南地区,由于当时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较弱,乡、村办企业很少,兴起的主要是家庭工业、联户企业和私营企业。特别是温州一带发展迅猛,形成了基于市场主导型的民营乡镇企业集聚发展的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温州模式”;宁波地处东南沿海,南毗温州、北邻苏南。在兼容“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同时,利用计划单列和副省级的行政优势,从而基于市场主导政府参与的乡镇企业集聚发展的“宁波模式”;台州市位居浙江省沿海中部,与温州市有着紧密的联系。近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代表,其关键因素在于创造了民间诱致加政府增进的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模式,即民间拉动加政府推进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形成了这种基于股份合作为主导的多元素乡镇企业集聚发展的“台州模式”。
从浙江省的乡镇企业发展特点来看许多地区以块状经济发展为特色。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把分散的乡镇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一村一品牌、一镇一主业”的块状经济。这种块状经济发展模式有力的促进了乡镇企业工业园区的建设,从而更有利于集中化的提供技术支持。截至2008年浙江已建成61个省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和21个省级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
以建设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鼓励私营个体经济体的发展,通过有效的资本流通,合理融资集资发展壮大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不过,在经历了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的强劲反弹之后,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浙江省乡镇企业便进入相对平稳增长的发展区间,发展的脚步变得迟缓。首先,创业者密集,小成本企业增多,抵抗外来风险的能力较弱,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热情比较薄弱。2011年国际形势动荡、人民币升值趋势使众多乡镇企业出口波动加剧,国内的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到“稳健”的转变使乡镇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融资环境。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经济发展的惯性预示着今年乡镇企业发展将面临一次更为严峻的考验。其次,乡镇企业的大力发展往往采取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节能和减排的压力较大,这也成为制约乡镇企业健康合理发展的又一瓶颈。
二、浙江乡镇企业技术创新路径拓展对策
1.强化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一个企业只有具备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赶超甚至领先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并最终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重要意义。当今市场犹如一个大舞台,企业充当着演员的角色,那么人才就是导演。企业是人的企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归根结底是人的水平的提升,可以说培育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首先要强化人的认识。企业的创新理念不能光写在纸上,必须内化于心,被广大员工接受、认同并成为他们自身生活工作的一种习惯,才是真正的做好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同时,技术创新不能单单的依靠技术员去完成,应该广泛的听取员工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与想法,把员工作为企业创新的主体。从而,促使员工拥有敢于尝试的动力,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企业在技术应用上的突破与发展,实现技术创新的最大价值。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大力宣传技术创新的作用,通过榜样法、案例分析法、理念故事法等在员工当中潜移默化成一种的观念,并把这种技术创新观念营造成一种文化氛围。此外,企业的领导层要加强自我创业教育,在企业家创业之初,就树立起创新立业的观念。充分利用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企业创新创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师资队伍,通过这些手段在自身认识上做好技术创新的准备。
2.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外向型企业是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主要以出口加工方式为主的经营业态,其产品或服务的客户主要以国外客户为主。浙江省是中国的对外贸易大省,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中小企业提高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外向型经济的大力发展势必给乡镇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商机,但是同时也带了极高的风险,特别是国外客户对产品的要求日益苛刻,对于科技含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被视为产品立足于国际市场的关键因素。从浙江省的乡镇企业发展特点来看许多地区以块状经济发展为特色,这种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把分散的乡镇企业连接起来,形成高效集约的块状经济。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乡镇企业技术中心和乡镇企业共性技术综合服务平台,从而提高企业之间形成技术创新的向心力,可以集中各家优势,集体集资出力从事技术改造创新。乡镇企业要充分利用这种平台提供的技术创新机会,从而降低自身技术创新的成本,把科学技术第一时间应用的生产车间,提高生产效率。
3.打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重用人才和加大科研力度。从全国来看,浙江省是乡镇企业经济发展最活跃、最发达、最典型的省份之一。伴随而来的“温州模式”、“浙江模式”等在全国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都显示出浙江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以数量的增加为基础的,这种向外扩大再生产的道路,片面追求规模的扩张和数目的增加,而忽视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低成本生产和低价格销售也就成为许多企业惯用的竞争手段。乡镇企业在创业之初,带着浓厚的从众性,对从事行业分析不足,创业能力多来自于经验的积累;许多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知识参与度与资本分配不均,导致许多技术人员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以项目或技术攻关为项目,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应用改造,加快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第一时间改造旧技术、开发新产品,有条件的可以联合科研单位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注重高科技产品的开发研制与市场供应。此外乡镇企业要有效的利用政府提供的安全便捷的融资平台、有效地公共服务和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积极带领科技人才走向市场,创办、联办民营科技乡镇企业。
4.内增实力外塑形象,积极付诸行动。技术创新的拥有了必要条件资金与人才,并不意味着技术创新就可以在乡镇企业中得到完成,如果没有落到实处,一切都是妄谈。在开展乡镇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始之初,企业的领导层应该形成统一的价值理念,通过技术改造创新提高生产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市场中获得超额利润,是构建持续竞争优势并在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拥有了领导层的向心力和牵引力,才可以在全体员工当中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推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功。企业形象一般通过企业识别系统(CIS)来体现,即理念识别(MI)、视觉识别(VI)、行为识别(BI)三个部分。企业形象往往是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创新的重要动力。良好的企业形象给企业带来了大量的客源,客户对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迫使企业为追逐利润和维护形象。此外,通过对企业家的创业守业、技术创新的教育,在乡镇企业这个薄弱的领导团体中形成一种技术创新的价值理念,并通过他们传达给所有员工,整个企业内部就形成了一种走创新之路的氛围;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技术创新的宣传与培训,通过政策法规的鼓励,在企业的外围就形成了技术创新的大环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利用有利政策法规和科技人才,使其参与到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中去,切实的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促进乡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一直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环境复杂的当今时代。浙江省作为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的摇篮,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对于乡镇企业而言,技术创新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应用,不断发展不断前进。金融危机以来,浙江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巨大影响,发展速度明显放慢,技术壁垒成为约束乡镇企业发展的“紧箍咒”,此时,企业家们不约而同的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技术创新不在是一个手段,而是一项战略。浙江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就要从技术创新着手抓起,从而开创乡镇企业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张国良.战略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 张国良.培育中小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构建[J].科学管理研究,2007,(12):9-11.
[3] 王建翔.优化环境促进中小企业新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1,(14):55-57.[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