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来源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i3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找出目前我国女子跳远运动员技术存在的问题,为其动作技术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运用文献资料法、三维录像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起跳动作进行三维录像解析分析.研究得出:八名运动员的着地角均偏小,不利于快速起跳动作的完成;郑艳、陈水清和邹畅三名运动员的蹬地角均偏小;除陆敏佳和许小令外,其余六名运动员起跳扇面角偏大,降低了起跳效率.八名运动员起跳腿部力量偏弱以及抵抗冲击力的能力差,导致缓冲效果不理想;八名运动员都较好的控制了腾起角度,但绝对速度偏小使我国女子跳远运动员的腾起初速度与优秀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加大.
其他文献
运用视频观察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第16届欧洲杯决赛阶段的142例进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46-60min”是进球最多的时段;“地滚球”对守门员造成的威胁最大;淘汰赛阶段场均进球大于小组赛;球门“左下部”成为进球最多区域;赛事常规时间下半场进球多于上半场,加时赛上半场进球数高于下半场;“脚内侧”是运动员首选射门部位;首发和前锋位置球员进球最多;“接球近射”和“抢点抢直接射”是运动员得分最多的方式和手段.
我国女子七项全能竞技水平在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中有所提升,王庆铃夺取银牌,沈沐含获得第七名,但仍然与国外选手存在差距,为了找出我国女子全能选手与国外选手存在的差距.本文选取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前八名选手全能成绩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为备战奥运,在我国基础较差、底子较弱的情况下实现竞技攀岩的跨越式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开展跨界跨项选材项目和国家攀岩集训队试点工作.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国家攀岩集训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国家攀岩集训队训练保障情况.研究表明,国家攀岩集训队人员配备情况差别较大,教练员团队基本能满足运动训练的需要,但相关辅助团队人员配备不足;大多数集训队的经费和场馆器材等能保障集训队基本运营,但存在一定的地域差距,经费支出配置不尽合理.
本研究以8名青少年中长距离游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在以中低强度有氧为主的训练阶段A组4人穿插每周3次的力量训练,B组4人仅安排1次力量训练,在干预前后分别以5×200m递增负荷测试评价各区域运动能力的变化,探讨力量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力量干预后,A组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强度(BLa=8mM)对应的游速平均提高幅度为3.15%,高于B组运动员的0.65%;无氧阈强度(BLa=4mM)对应的游速A组提高幅度为1.87%,低于B组运动员的4.07%;低强度有氧(BLa=2mM)对应的游速提高幅度
当今世界羽毛球男子单打项目是羽毛球运动中速度最快、最具有观赏性的一个单项.项目受传统技术风格“快、准、稳、狠、活”和战术指导思想“以我为主、以攻为主、以快为主”影响,运动员所需的技术要非常过硬,打法细腻.所以现代羽毛球制胜的关键在于对网前的控制,赛场上谁确立了网前优势,谁就能够掌握主动权.运动员要熟练掌握并运用勾对角球、推球、挑球、扑球、搓球、假动作的技术战法,不断强化对网前球的处理.
运用文献调研、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第32届东京奥运会中国金牌项目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牌项目分布上存在明显的项群特征,金牌总数呈上升趋势;金牌项目主要集中在举重、跳水、乒乓球、射击、体操;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和技能主导类难美性是我国金牌的主要贡献者,贡献率达52.6%;金牌项目与区域经济特征呈现出“马太效应”,东西部竞技实力差距明显;女子获金牌数虽多于男子,但男女获金牌数与人数无显著性差异.
我国理论界和司法实践关于职业体育用工中运动员与俱乐部的法律关系认定不一,常常导致"同案不同判"的结果.我国职业体育用工可以分为"联盟型"和"非联盟型"用工模式."联盟型"用工受制于联盟的整体管理,运动员与俱乐部之间一般构成劳动关系."非联盟型"用工往往涉及多种权利义务关系,人格从属性标准在认定劳动关系中时常失灵.建议:通过界分职业体育用工场域,引入事实推定,结合职业体育特殊性考察经济要素改进"非联盟型"用工法律关系的认定,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规定体育仲裁制度,明确规定"联盟型"用工纠纷以及属于劳
本文采用两台索尼高速摄像机对2021年田径邀请赛(华北赛区)男子跳高项目进行赛场同步拍摄.采用kinovea软件对比赛视频进行视频图像解析,运用spss对相关技术参数进行计算处理.结果表明:本次田径邀请赛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模式与世界优秀跳高运动员一致,但在速度上有所欠缺;运动员的髋、膝、踝蹬伸不充分,小肌肉群力量较弱.此次田径邀请赛运动员成绩还有待提高,本次研究寻找我国跳高运动员关键技术存在的优缺点,助力我国跳高发展.
全运会代表了我国竞技体育的最高水平,并有“小奥运会”之称,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通过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全运会跨省组合政策的参与现状、动力来源及价值进行研究.在对第13、14届的参赛情况进行分析后,研究认为,全运会跨省组合政策的政策得到了各参赛单位的拥护,其动力来源主要有竞技性取向、比赛性取向、利益性取向、技术性取向,它符合了建设体育强国和为国争光的备战需要,提高了比赛的参赛水平,增加了看点和亮点,符合了赛会淡化奖牌意识的目标趋向.在价值上;营造了良好的竞赛生态,促进了人才的合理利用,扩大
以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备战第十四届全运会为切入点,探究女子跳高运动员赛前训练安排特征,总结其赛前训练中的实践经验,整理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跳高赛前训练理论.通过实地调查胡麟鹏、陆佳雯、刘肼毅、邵雨琪四名运动员备战全运会赛前训练情况,深入访谈跳高训练方面专家,研究发现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赛前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大负荷量、中等强度的力量和速度训练为主,第二个阶段以大强度技术训练为主,第三个阶段以中等强度的速度节奏跑以及技术模仿训练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