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步入教学生涯,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一个好校长带领出一所好学校,一个好老师带领出一批好学生。”的确,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班集体,没有一位很好的班主任,那么这个班级必定是一盘散沙;没有一位严厉的班主任,这个班将会成为一个菜市场;没有一位勤劳的班主任,班里的学生肯定也很懒惰;如果没有一位善良、和蔼的班主任,那么这个班的学生也没有爱心与热心。总之一句话,一个班级的好坏,班主任起着很大的领头作用。
班级就像是一台节目,班主任老师就是这台节目的导演,要根据每个演员,每个场景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也就是说,班主任老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具体来说,班主任要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孩子,要像爸爸一样严格要求孩子,要像朋友一样尊重信任孩子,要像爷爷奶奶一样偏爱孩子。一直以来,我尝试者这样做班主任:
一、妈妈般关心爱护孩子
至今还记得魏巍笔下的蔡云芝老师:当孩子犯错时,她使用了教鞭,但孩子用石板迎上去时,教鞭却轻轻地落在石板上,孩子笑了,她也笑了,自己一直被她感动着,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爱。这种爱是天地之间至纯至美的爱,是最崇高和伟大的爱。作为班主任,不管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对学生都要有慈母的爱心,并由此产生出耐心、关心和同情心,做到愛如慈母,无微不至。师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爱护和关心每位学生,学生就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
一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不成熟,自我行为的调控能力还较弱,更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需要不断地变换教育方式加以指导,使学生乐于接受,那么作为一名一年级的班主任必须具有一颗爱心。爱学生就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要从点滴小事入手关心他们。一年级孩子年龄较小,有时课间贪玩忘记喝水、上厕所。下课时我总是提醒他们先上厕所,洗手后回来喝点水准备好下节课用具再出去玩。渐渐的学生们养成了习惯,不但自己注意,还经常提醒自己的小同伴。天气渐凉,室内外温差大,大课间活动时我不忘提醒学生穿上外衣。有时同学之间还互相提醒:外边凉,穿上外衣,要不该感冒了。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孩子们也就学会了去传递爱。孩子是一棵棵幼苗,有了爱的雨露的滋润他们会更加茁壮地成长。
二、爸爸般严格要求孩子
古人说:“严是爱,松是害”,“教不严,师之惰”。作为班主任,不管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对班级、对学生,要管如严父,一丝不苟。付出爱心与严格要求不可偏废。爱心是伟大的,但是绝对不是万能的。不妨想想:孩子与父母间的与生俱来的血缘联系是什么都没有办法阻碍的。我们能说他们的父母不爱他们吗?可是为什么孩子有时还常常出现逆反心理与父母怄气、闹情绪呢?所以,对学生付出的爱是门艺术。何时付出,怎样付出,付出后怎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用心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班主任用心去考虑去设计。如果仅有爱心,没有严格要求那是不行的。现在的孩子大都是不缺少爱的,或者说他们拥有的爱太多了,以至于在我们对他们付出爱时,他们以为是理所当然。所以,我想: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离不开严格要求。因为,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尚差,有时一玩起来就忘乎所以,不抓紧时间学习,不自觉遵守纪律。这时,班主任应该是严父,学习上严格要求,纪律上严加管教。并要做到严出于爱,严而不凶,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格。“严师出高徒”,严管出效益。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定能培养出优良的班风和优秀的学生。当然,严格要求之中,一定要包括爱的感情。我们班级的每位同学都承认我对他们的要求很严格,他们都没有责怪我,有的还要求我对他们更加严格些,我想这与我们的感情联系有很大关系吧。
三、朋友般尊重信任孩子
尊重和信任学生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尊重学生就是允许学生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中的独立性,在规章制度、道德准则和社会行为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独立活动的余地;尊重学生还要求教师具有民主作风,允许学生提不同意见,班主任不能把自己的话当作命令,要求学生绝对服从。信任学生就是相信学生有学好的愿望,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问题,是可以教育的,“教育就是信任。”
作为教师,损害和践踏了学生为人的尊严和权利,只能造成对学生身心的伤害。假如你面对的是一个经常说谎的学生,在处理每一件事时,教师都要对学表示出充分的信任,要相信自己的信任最终会打动学生使其变成一个真正值得你信任的学生,如果你每一次都不相信他,他可能就真的成了一个不能信任的人了。特别是你面对学生的保证的时候,学生可能一次又一次的失信,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失去信心其实也就是学生无可救之时,教师的始终如一的信任就是学生转变的希望所在,可能他已经在努力了,也许就差那一点,做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我们教师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是的,当他在某一方面有困难时,他需要的不是指责和埋怨,而是理解,是热心的帮助和耐心的指导。还有什么比理解与尊重、微笑与鼓励更重要呢?
四、爷爷奶奶般偏爱孩子
俗话说“孩子是自家的好。”每个做父母的,特别是做爷爷奶奶的,看到自己的孙子孙女,满心的喜欢。班主任老师也是人,也不可能没有个人的“私”情,也有自己的偏心。这种偏心,可能是针对学习好的学生,可能是针对品德好的学生,可能是针对有困难的学生,可能是针对自己莫名其妙地喜欢的学生。这很正常,无可厚非。如果说,老师对待学习好,品德好,或者有特长的学生不喜欢,那不符合实际,如果说班主任对调皮捣蛋,无所追求的学生,没有一点讨厌情绪,那这个班主任就是圣人。关键是要把握好一个度。爱学生,不因为爱而对他们的缺点视而不见;喜欢学生,不对他们自甘平庸而放任自流。教师是园丁,不仅仅要对学生浇水,施肥,还要善于剪掉那些旁迤斜出的枝杈,这样才可以真正成为一个好的园丁。有时,教师的不恰当的爱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为师者,不可不慎重对待。
班主任,应该是一块大型的磁铁,把学生吸引在周围,成为学生崇拜敬仰的人,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给以安慰,在他们成功的时候给以赞许,能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能用平常心看待他们的言谈举止,把他们当成朋友,认真地倾听他们的心声。这就是班主任——能给学生更多的鼓励,更多的信任、更多的赏识、更多的尊重,更多的欢笑的人。
班级就像是一台节目,班主任老师就是这台节目的导演,要根据每个演员,每个场景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也就是说,班主任老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扮演好不同的角色。具体来说,班主任要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孩子,要像爸爸一样严格要求孩子,要像朋友一样尊重信任孩子,要像爷爷奶奶一样偏爱孩子。一直以来,我尝试者这样做班主任:
一、妈妈般关心爱护孩子
至今还记得魏巍笔下的蔡云芝老师:当孩子犯错时,她使用了教鞭,但孩子用石板迎上去时,教鞭却轻轻地落在石板上,孩子笑了,她也笑了,自己一直被她感动着,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爱。这种爱是天地之间至纯至美的爱,是最崇高和伟大的爱。作为班主任,不管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对学生都要有慈母的爱心,并由此产生出耐心、关心和同情心,做到愛如慈母,无微不至。师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爱护和关心每位学生,学生就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
一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不成熟,自我行为的调控能力还较弱,更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需要不断地变换教育方式加以指导,使学生乐于接受,那么作为一名一年级的班主任必须具有一颗爱心。爱学生就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要从点滴小事入手关心他们。一年级孩子年龄较小,有时课间贪玩忘记喝水、上厕所。下课时我总是提醒他们先上厕所,洗手后回来喝点水准备好下节课用具再出去玩。渐渐的学生们养成了习惯,不但自己注意,还经常提醒自己的小同伴。天气渐凉,室内外温差大,大课间活动时我不忘提醒学生穿上外衣。有时同学之间还互相提醒:外边凉,穿上外衣,要不该感冒了。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孩子们也就学会了去传递爱。孩子是一棵棵幼苗,有了爱的雨露的滋润他们会更加茁壮地成长。
二、爸爸般严格要求孩子
古人说:“严是爱,松是害”,“教不严,师之惰”。作为班主任,不管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对班级、对学生,要管如严父,一丝不苟。付出爱心与严格要求不可偏废。爱心是伟大的,但是绝对不是万能的。不妨想想:孩子与父母间的与生俱来的血缘联系是什么都没有办法阻碍的。我们能说他们的父母不爱他们吗?可是为什么孩子有时还常常出现逆反心理与父母怄气、闹情绪呢?所以,对学生付出的爱是门艺术。何时付出,怎样付出,付出后怎样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用心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班主任用心去考虑去设计。如果仅有爱心,没有严格要求那是不行的。现在的孩子大都是不缺少爱的,或者说他们拥有的爱太多了,以至于在我们对他们付出爱时,他们以为是理所当然。所以,我想: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离不开严格要求。因为,学生毕竟还是孩子,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尚差,有时一玩起来就忘乎所以,不抓紧时间学习,不自觉遵守纪律。这时,班主任应该是严父,学习上严格要求,纪律上严加管教。并要做到严出于爱,严而不凶,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格。“严师出高徒”,严管出效益。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定能培养出优良的班风和优秀的学生。当然,严格要求之中,一定要包括爱的感情。我们班级的每位同学都承认我对他们的要求很严格,他们都没有责怪我,有的还要求我对他们更加严格些,我想这与我们的感情联系有很大关系吧。
三、朋友般尊重信任孩子
尊重和信任学生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尊重学生就是允许学生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中的独立性,在规章制度、道德准则和社会行为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独立活动的余地;尊重学生还要求教师具有民主作风,允许学生提不同意见,班主任不能把自己的话当作命令,要求学生绝对服从。信任学生就是相信学生有学好的愿望,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问题,是可以教育的,“教育就是信任。”
作为教师,损害和践踏了学生为人的尊严和权利,只能造成对学生身心的伤害。假如你面对的是一个经常说谎的学生,在处理每一件事时,教师都要对学表示出充分的信任,要相信自己的信任最终会打动学生使其变成一个真正值得你信任的学生,如果你每一次都不相信他,他可能就真的成了一个不能信任的人了。特别是你面对学生的保证的时候,学生可能一次又一次的失信,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失去信心其实也就是学生无可救之时,教师的始终如一的信任就是学生转变的希望所在,可能他已经在努力了,也许就差那一点,做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我们教师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是的,当他在某一方面有困难时,他需要的不是指责和埋怨,而是理解,是热心的帮助和耐心的指导。还有什么比理解与尊重、微笑与鼓励更重要呢?
四、爷爷奶奶般偏爱孩子
俗话说“孩子是自家的好。”每个做父母的,特别是做爷爷奶奶的,看到自己的孙子孙女,满心的喜欢。班主任老师也是人,也不可能没有个人的“私”情,也有自己的偏心。这种偏心,可能是针对学习好的学生,可能是针对品德好的学生,可能是针对有困难的学生,可能是针对自己莫名其妙地喜欢的学生。这很正常,无可厚非。如果说,老师对待学习好,品德好,或者有特长的学生不喜欢,那不符合实际,如果说班主任对调皮捣蛋,无所追求的学生,没有一点讨厌情绪,那这个班主任就是圣人。关键是要把握好一个度。爱学生,不因为爱而对他们的缺点视而不见;喜欢学生,不对他们自甘平庸而放任自流。教师是园丁,不仅仅要对学生浇水,施肥,还要善于剪掉那些旁迤斜出的枝杈,这样才可以真正成为一个好的园丁。有时,教师的不恰当的爱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为师者,不可不慎重对待。
班主任,应该是一块大型的磁铁,把学生吸引在周围,成为学生崇拜敬仰的人,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给以安慰,在他们成功的时候给以赞许,能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能用平常心看待他们的言谈举止,把他们当成朋友,认真地倾听他们的心声。这就是班主任——能给学生更多的鼓励,更多的信任、更多的赏识、更多的尊重,更多的欢笑的人。